切换到宽版
  • 2338阅读
  • 3回复

[先秦]浅谈商奄史迹与价值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5-23
浅谈商奄史迹与价值
刘 岩   鲁 凤

商族,源于东夷部落,所谓“东夷”是在夏代立足中原,后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贬称,随着称谓的惯性,历史性地保留至今。

东夷先商部族是强盛的,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推翻了夏建立商王朝。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据史料文献记载,商朝始都于亳,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有的都地没有定论,学术上颇有争论,但其中的第四次迁都说,南庚“自庇迁于奄”之奄都,则被史学界认同为山东曲阜。

一、关于奄国的起源及史籍中商奄问题的想考

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古代东夷许多族部落在这里生活居住过,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地域,从大量的史籍文献中可窥一斑。

1、奄国的起源问题。奄国起源于何时一直困扰着史学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仍在探讨疑惑之中。然而,奄地在商王朝没有建立形成以前,是这一时期势力较强的东夷方国,则毋庸置疑,也被大多数史学家所认可。

《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都商丘。”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

据《竹书纪年》、《史记》等古籍记载,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预注释中说:“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上作库”。《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复徙鲁”。炎帝神农氏,又称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姜姓部落的首领,曾都山东曲阜。后在河北涿鹿同黄帝部落融合成一个部落联盟,成为以后的华夏族。
《帝王世纪》又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黄帝,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族群生成于曲阜地域,曾迁徙居住在西北黄河流域、渭水支流姬水(今黄陵县沮水河)一带的部落首领,因在姬水时部族的壮大,故黄帝姓姬。《晋书·地理志》曰:“黄帝生于寿丘,而都于涿鹿”。说明黄帝率领其部落几渡黄河,跨越山脉,纵横驰骋,南征北战,飘渺不定,曾到河北北部涿鹿一带活动,并建都下洛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西侧古城村)。

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少昊是远古时太昊部落的后裔,也有学者认为是黄帝的儿子。《帝王世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又一说法,少昊最初建立的的国度在山东省东海之滨的日照地区。《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面对多种史籍记载,我们不应在点与线上作过多思维坐标,应在点与面的层次上分析思考。结合本地域大汶口文化考古资料成果,少昊氏族的活动区域应在这一板块,且延续时间较长,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而昌意之子也”;《帝王本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从以上关系看颛顼在曲阜一带活动的史实,在逻辑上是成立的。按《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之说,帝喾高辛是玄嚣的孙子,由此则可证实黄帝—少昊—颛顼—帝喾的先后承袭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之父曰瞽叟;瞽叟之父曰桥牛;桥牛之父曰敬康;敬康之父曰穷蝉;穷蝉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由此可见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颛顼第七代孙。从记载中可以认定舜在曲阜一带活动频繁,且德行兼备贡献巨大。《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现有许多实料可证舜与曲阜的关系,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恕不赘述。

我们认为,由于曲阜地域有着史前时期的文化底蕴,且有着极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它一直是早期人类生活活动的中心。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道:“三代(夏、商、周)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斗争,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1]夏与夷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当前的考古成果上看,他们没有大范围的交融,特别是在文化上。夏王朝的建立并没有对这里形成过多的干涉,故史学上有“西夏东夷”之说。虽然此说有失偏颇,对三代文化的连续性上缺乏客观,若说其中仍包含了相当多的夷夏对立因素,应该不算过分。且这一带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夏的遗存,与其时间相对应的则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岳石文化的产生。这是因为这里的东夷氏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且势力较为强大,也由于夏朝与东夷氏族在血缘、文化的渊源(后期另文在述)。夏统治者的历史局限性,无论是能力还是意识上都没有对它造成大的威胁和影响。因此,可以推测奄国的产生,不是夏朝所封方国,该地出自少昊后裔,以皋陶、伯益为代表的东夷氏族中一势力强大的原始部落族群。宋罗泌著《路史》记载,大业娶黄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即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皋陶名繇,字庭坚,在舜帝时,当上了大理之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曲阜为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因“偃”、“匽”、“赢”与“奄”古代音讹相通,故皋陶氏族与伯益的后裔运奄氏生活之地被后人称为奄地。伯益是皋陶的长子,又称“费侯”,“费”地即今曲阜之东费县。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由于居住在这里的东夷族与商族的渊源关系,在商朝建立之初,该地就为方国,名曰:“奄”。何光岳先生在谈到奄国的来源时也认为:“南庚在继位为商王之前,就有可能以经先前封在奄国,后来南庚继承王位,便以奄国故地为都。”[2]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中的“贞今如奄”、“王入于奄”等亦为早商封国的佐证,这也是最早文字记录关于奄的文字。

奄地作为商都仅为三朝不满:十七代的南庚,《史记》曰:“帝南庚在位二十九年,崩,立祖丁之子阳甲。”《纪年》曰:“南庚,自庇迁于奄。”十八代的阳甲,《史记》曰:“帝阳甲之时,殷衰。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诸侯莫朝。帝阳甲在位十七年。崩,弟盘庚立。”《纪年》曰:“阳甲即位,居奄。”十九代的盘庚迁殷,《史记》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纪年》曰:“盘庚旬,自亳迁于北蒙,曰殷。”虽然当代史学上没有考证出早商的具体准确年代,这样算来奄地作商都时间不长。根据李济先生《安阳》一书得知,盘庚(公元前1398—前1371年)在奄地即位14年,在殷14年。南庚迁奄的准确年代无法考证,这样三朝在奄的时间相加大约40年上下。按现行夏商周年表,史称“商奄”的曲阜地域据今已3300多年,历史已淹没了许多本象,但从史籍资料和文化史迹中存有其素地,留下的蛛丝马迹也需要史籍与考古资料密切相连,在望疑中探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求索,对分散凌乱的资料线索进行理性的客观分析。

3、曲阜的史前及商周文化。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多人曾在曲阜一带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太昊虽然没有在曲阜的确切活动记载,但他是东夷祖先、首领为史学界共识,他的活动范围也理应包括广义上的曲阜地域,他们都带有一定的东夷文化色彩。特别指出的是少昊,少昊时期相对应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这一地域被大量发现。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表明: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此说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少昊氏的动态有一定的道理,曲阜一带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为数不少。有西夏侯遗址、少昊陵遗址、野店遗址、王因遗址、天齐庙遗址、尹家城遗址等数十处;岳石文化遗址数处;另外还有大量的商周遗址百余处:屈家村遗址、彭家村遗址、东郭遗址、章枣遗址、西郭遗址、孔村窑厂遗址、古柳村遗址、陈庄遗址、西孔村遗址、夫子洞遗址、前宣西村遗址、前西庄北遗址、前瓦村遗址、马家村遗址、刘家庄遗址、钓鱼台遗址、小朱家遗址、中册遗址、故县遗址、下芦城遗址、尧王坟遗址、寺台西南遗址、小于家遗址、城子顶遗址、北坛遗址等等。由于许多没有科学系统的发掘整理,不能做出科学、精准地分析判断,但从宏观上看,大致可得出文化遗存丰厚的结论。同时,商周文化遗存的大量发现,为商奄都曲阜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也为研究曲阜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商奄对商后期及我国史学上的影响

甲骨文中的“贞今如奄”、“王入于奄”,就是如实记录了商王进入奄国实料,说明了奄在盘庚西迁殷地后,虽然仅是一附属方国,仍与殷商王朝的关系密切,来往较多。《史记·殷本记》中在盘庚迁都时称:“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即说明当时奄都已成为商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说明了被迁殷时民众对故国奄地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虽然,《左传》昭公四年载:“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吕氏春秋·古乐》载:“商人服象为虐东夷”。晚商甲骨卜辞中也有“葵巳,卜贞,王旬亡猷,在二月,在齐次,惟王来征人(夷)方”的记载。(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这表明晚商王朝与东夷的紧张关系,但是否包含奄国,却值得商榷,从后来的奄君主谋反周来看,殷商与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1、商奄与商殷的关系。甲骨文中的“大邑商”是对殷都的称谓,即指商王朝中心都邑及京畿之地,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邑商”就应有与之对应的卫星邑商,或曰陪都。盘庚西迁殷地后,奄国理所当然地成为它的小邑商。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8-12-1)一文中也曾推测奄的地位类似于殷的东方陪都。另外,《左传》昭公九年:“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还有《韩非子·说林上》、《墨子·耕柱》等也有“商奄”连称,史籍中为什么会“商奄”连文呢?试想,商朝的五次迁都都有记载,而只有“商奄”与“商殷”连文。其一,说明了奄与殷它们文化、生活相通,有着密切的传统承继关系。其二,也表明了奄在商后期是一势力较强的方国,有着突出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尚书·大传》:商末周初“周公摄政,二年东征,三年践奄”中“践奄”记载事件,原因和内容也说明了奄与殷商根深蒂固的渊源关系。胡秉华先生在《奄国史之初探》也指出:“奄是商周之际一个举足轻重的方国,在西周初年尤为活跃”。(《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5月。)

2、商奄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奄”,在我国三代历史上最为闪耀的亮点,也最能说明奄的历史影响力、历史地位,当属盘庚奄地迁都与周公东征践奄历史事件的记载。许多史籍和当代史学论集中都有许多记述与评论,亦表明了史学界对奄地的认识与重视。盘庚迁殷,是对盘庚个人人格力量的展示,迁殷事件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所起的作用,史实突显,应该做充分的认定。因为它是商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显著确立了我国历史上纪年的起始坐标。在商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社会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进入繁荣时期,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被史学界称为青铜时代;政治制度趋于完备,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展,都邑里有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并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天文、数学运用于社会活动中。它明确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趋势、确立了历史地位,是划时代的一笔。盘庚总结了以往的历史经验,其殷都的辉煌是建立在奄都的基础上,故而商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为厚重的积累,才有了殷商的先进与璀璨,从而造就了后商政治上统治阶层分工细、责任明、结构完备、信仰统一的统治制度。故它是商代历史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商朝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直接统治区的进一步扩大,也是在盘庚迁殷以后实现的。因而,商奄作为商朝的前期故都及奄、殷的承继关系,其对后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史学上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和相应的历史地位。

3、“盘庚迁殷”的社会原因。盘庚为什么迁殷,其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躲避自然灾害说;生活习性说;原始德行说;政治斗争说。各种说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看待历史问题,应回归到当时的历史、地理环境并加以统筹观察分析,以避免线性思维的干扰与危害。政治、经济、文化以曲阜为中心的奄都坐落在山东的西南部,北依泰山山脉,东北有鲁、沂山川,呈以东北为高点扇形丘陵与平原相间地带。气候潮湿温暖,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湖泊、河流众多,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极具人类居住和其他生物生存。在曲阜小南庄遗址中就有大量象骨象牙的发现。因而,这里一直是人类生活活动的重要区域,其表现为史前文化丰富,不然商都不会迁于此地。迁殷有一定的自然灾害、游农习性、去奢行俭的因素,但都不足以造成迁都的主要原因,从《尚书·盘庚篇》三篇中分析,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关系,这一观点也得到史学界的认同。盘庚迁殷时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民咨胥怨”,由于奴隶社会性质的原因,“胥怨”主要来自于贵族阶层,而不是平民,更不是奴隶,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自由,更没有发言权。贵族用浮言来煽动民心,而盘庚为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合法性溯源于天和天命的思想,以回归之势抓住“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所谓“天命”,即盘庚迁殷之前进行占卜的结果与当时信仰的定论:“非敢违卜”。随后盘庚发出威胁:“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如有不端不正,心存邪念,狡诈不顺的人,我就用酷刑把他们灭族,斩草除根,不遗留此种患在新的邑都中蔓延滋长,可见盘庚是通过迁殷来打击贵族势力。即使迁之后,盘庚又说:“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你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无论是谁,有罪就立即处以死刑,有贡献的便便可得到褒奖与赏赐。这说明通过迁都的战略实施,镇压了异己,稳定了政局,使得商王权力更加巩固。同时也改变了当地贵族的利益优势,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最主要的还是表现了盘庚非凡的政治才能,较好地处理了集团利益和各人利益的关系。那么,盘庚在奄地的作为与迁殷后的作为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他的思维逻辑和思维定势使我们看到了迁殷后商文化的绚丽灿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迁殷前的商文化是什么态势?盘庚从奄地带去了社会精英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元素,在奄地留存有什么?未来曲阜的考古发现将会给我们带来明确清晰的答案。

4、周公东征践奄的历史意义。周公践奄史籍中对此事件多有记载,此时,据南庚在奄建都已经360年左右。1927年宝鸡戴家湾出土的西周时期“周公东征方鼎”与“禽簋”的铭文,是最早记载此事的文字资料,确凿可信。“周公东征方鼎”内有铭文34字:“隹周公邘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荐邘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乍尊彝。”记述了周公东征征服东土四国获胜回归后在周庙进行的祭祀活动(参考柯昌济《金文分域编》1934年)。“禽簋”内铭文23字:“王伐(盖侯),周公郑ㄖ),禽,禽又敐(有振),王易(锡)金百寽(鋢),禽用乍(作)宝彝”。禽簋的器主人为伯禽,伯禽是周公之长子,铭文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铭文中的“盖”,就是指奄国,两件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周武王灭掉商王朝后,不久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摄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叛周。《尚书大传》载:“武王武,成王幼……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就是讲的这一事件。于是周公兴师伐殷,其结果是武庚北逃,管叔自缢,蔡叔被流放。然后,挥师东进向以奄国为代表的殷商残余进行围剿。奄为商遗属国,在东方的势力较大,因此成为周王朝建立之初社会动荡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奄君”是这次叛乱的主谋和主要发起者,他直接鼓动纣的儿子禄父并以其为招牌并积极的参与其中。《今本竹书纪年》记曰:“(成王)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四年……王师伐淮夷,遂伐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周公率军平叛历经三年,扫清了威胁周王朝的外围势力。可以这样说,周公东征的最后胜利,稳定了周初政治局面,既解决了武王死后周内部的王位争夺问题,又是商周两大势力的再次较量,对于西周王朝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武王时的分封,到成王时周公之子伯禽的就任之时,“奄”地名称在此地域消失,以“周鲁”著称于世。周公东征践奄是对统治者及地域名称称谓的泯灭,它依然保留了此地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生活习性,因为它是商代一强大的地方势力。周王朝曾努力地把它改造,但它却以不同于其他封国的风范(“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呈现在我国历史的画卷里,表现为:周文化是在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含有明显奄地东夷文化的素地,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政治特色鲜明、社会概念完备的周文化。在殷周递嬗过程中,周人对天命观念进行了改造,使传统的天命正统观念增加了更多的理性内涵,奠定了后来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成就了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盘庚迁殷与周公东征践奄两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奄地,即以曲阜为中心的地域范围。曲阜是商奄的起始点,亦是我国历史有馄饨走向清晰的分水岭,对后世的影响及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24
商奄的地望已考证出了,那么与之同样重要的“薄姑”,楼主知道在哪吗?每次看到你的发帖,好像你跟我一样对先秦史有兴趣,可否加个好友?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5-24
引用第1楼省县制于2012-05-24 05:59发表的  :
商奄的地望已考证出了,那么与之同样重要的“薄姑”,楼主知道在哪吗?每次看到你的发帖,好像你跟我一样对先秦史有兴趣,可否加个好友?

可以啊,薄姑是齐国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5-24
薄姑应该是“亳故”,即“故亳”,但具体地望至今认识个未知。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