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18阅读
  • 3回复

[地方沿革]海南各县市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1
海口市
  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省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海口地处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 北临琼州海峡, 与雷州半岛海安镇相距20海里。 总面积2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 人口四十余万。 辖2镇、 6乡。市区范围内设振东区、 新华区和秀英区等3个区。公路交通运输有海榆东线、 海榆中线、 海榆西线公路和环岛东线高速公路直达岛南端的三亚市,每日有班车通达全岛各县市。 水陆联运交通, 可乘琼州海峡渡轮在海安港转乘长途汽车通往广东、广西各地。 海口港和秀英港每日有客轮航行广州、 湛江、 北海等港口, 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海口机场国内航线直飞广州、 北京、 上海、 成都、 西安、 沈阳、 武汉、 贵阳和香港等三十多个城市。美兰国际机场为双跑道国际空港,国际航线有直飞新加坡、 曼谷等。
(历史)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 是海南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 亦是海、 陆、 空交通的枢纽。由于它位于海南 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 西侧, 地当南渡江的出海之口, 故取名为海口。

  据考古资料证明, 远古时代, 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连一体, 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由于地壳断裂陷落 , 狭长地带下沉消失, 形成 琼州海峡, 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 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其时, 海口只是一片浅滩, 据传说市中心的广场、东西湖是个 无底潭洞, 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千年之 后, 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 于夏秋交接之日, 掀潭水飞天, 聚成五朵彩云, 五龙腾云出潭, 随彩云升空, 俯瞰寻觅容身之所。 见神州大地日出处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 南、 北海, 加之长江 、 黄河流水滔滔, 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五龙一斟酌, 便降云入水, 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 、一龙游向长江、黄河。自此神州水境便有五龙镇据。古人美称海口为“五龙入穴之地”大概由此传说 所起 。龙去潭空, 按此海口当是水域。 但天地造物自有精 心, 源于五指山区之滔滔南渡江并诸多溪流,年年将泥沙填入潭中,千年万代,从不停歇,直到填成现海口市这片地面。 古人说的 “沧海桑田”, 海 口即是一例证, 时有地理老先生断言,海口之形成,系聚百流之水,集八方轧之土,龙脉集结。地阔水甜, 必造人聪慧坦诚, 福地长盛不衰。

  在古文献中,自汉至唐代,南渡江入海地方未有“海口”地名记载。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 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 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 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 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 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 用“浦 ”字表示其地境。元代, 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 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 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 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 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 经过激烈 的战斗, 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

琼山市
  琼山市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秦朝时属象郡, 汉初属珠崖郡, 东汉初设珠崖县,唐初更名为琼山县。 琼山市地处海南岛北部, 跨南 渡江下游东西两岸。 东经11011~11041,北纬1932~2005。 北与省会海口市融为一体。 东西宽62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60公里。面积 2068.4平方公里。 人口546671人。 辖24镇、 2乡、 209个管理区、 3个居民委员会。有2562个自然村。 市政府驻府城镇, 处于全岛陆 上交通要冲地位。 环岛东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及海榆中线3条干线均从境内通过。 各乡镇均有地方公路通达。
历史
  琼山位于海南岛北部, 南渡江下游。 琼山, 古名珠崖、 琼州、 京台、 颜城。 早在汉朝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地, 因当地盛产玳瑁而得名。 隋朝时 从玳 瑁县东境设颜卢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卢为颜城,属崖州)。唐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又改颜城为舍城, 从舍城分出一部分设置琼山 县。 宋代按户口、 资地条件等分为望 、紧、 上、 中、下 五等县, 海南 岛仅琼山属中等, 其余的县均属下等。 琼山经唐以来重点开发,经济、文化一直居全岛领先地位,为历史上海南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 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开设琼州府,直至清代, 琼山县都为琼州府的所在地。 由 此得名“府城”。 “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与纪要》载“府南十里 有琼山, 土石多白, 似玉而润, 县以此名。” 就是说, 因 境内白石都的 地方有一座白石头琼山, 而县名取为“琼山”。 到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废除旧制, 建立 新县。 在职的文武官员想起前年郊游白石山的奇遇, 便纷纷提议,取城南 白石山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含义, 取名琼山。 这个建议 很快得到采纳,新建 的县便取名为琼山县。 宋元明清和民国期间, 琼山县 建制一直不变, 县府均设在府城镇。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建制亦依前 。 1994年4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琼山市(县级市)。 琼山建制历史 悠久, 具有优良文 化传统, 可谓地灵人杰。古时宋、 明、 清三代出进士 56人, 举人354人, 居海南之最, 超过全国且拥有进士平均数的一倍。我 国历史上著名人物邱 浚、 海瑞等均出于琼山。 在现代, 出了驰名中外的 冯白驹将军及不少重要军政人物。今日的琼山, 人才济济, 百业兴旺, 经 济、 文化发达, 面貌更加日新月异。

定安县
  在海南岛东北部, 地处北纬19031'~19044', 东经11007'~11031'。 县境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46.5公里, 面积1187.4平方公里。 人口278758人, 汉族占98%, 黎族、苗族共占2%。 辖14个乡、 镇, 106个管区、 3个居委会。 有925个自然村、 3个县属农场、林场、 3个国营农场。 县政府驻定城镇, 距海口市61公里, 沿东线高速公路距海口市39公里。境内公路国道190.1公里, 县道59.2公里, 乡村公路481.7公里。 每日有班车通达海口及县境各乡镇。
历史
  定安县位于海南省的东北部内陆, 南渡江中游南畔, 东部与文昌 市毗邻,西南部与屯昌、 澄迈县接壤, 东南部与琼海市相连, 北 临南渡江与琼山相望。据《 琼州府志》 记载, 定安县西汉时属珠 崖郡地。 唐初为琼山县地。 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 辛、 傅、 李、 赵四将在琼山县境南部置忠州、旅废。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291年) 设置定安县。 意为从此境地安定, 黎庶安宁。 次年( 1292年)六月立县, 县治设于新寨岭下南资都南坚峒麻山 界, 隶属琼州府。 天历二年( 1329年) 定安县升制, 名为南建 州, 明洪武二年( 1369年) 知州王官的儿子王廷金叛明作乱,后 被平息。 从此, 废南建州, 置定安县。 定安之名, 取其平定叛 乱, 获得安定之意。据《 定安县志》 记载, 定安古城筹建于明 成化二年( 1466年) , 成化八年(1472年)开工, 因经费不足 , 延宕至正德十四年( 1519年) 才建成。 城墙用玄岩条石砌就,周围593丈, 高一丈四尺, 垛堞1192个。 古城最初仅开东西南三 处城门, 各城门均建有城楼,城外挖有壕堑, 北城临江。 明嘉靖 二十四年( 1545年) , 知州徐希朱始倡开北门,但后因常有寇乱 , 北门被封闭, 直到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知县董兴祚才重开北门, 并倡捐兴建北门城楼。 古城已经历500多年沧桑, 其 间经受了多次战乱破坏,也曾经多次整治修理。 解放后扩建县城 , 古城被拆除三分之二。 迄今西门和北门城门以及西门至北门段城墙, 保存得较完好。 定安古城是海南现存唯一较完好的古代县 治城垣遗存,对研究海南古代城 垣构筑和战争防卫措施, 颇有价 值,已于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宁市
  万宁位于海南岛东南部。 自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县,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东经11000~11034, 北纬1835~1906。 东 临南海, 县境东西长38公里, 南北宽76公里。面积1883平方公里, 人口481659人。 辖12镇、 6乡、 201个管理区。 有1635个自然村, 7个国营农林场。 市政府驻万城镇, 距海口市184公里。 海榆东线公路贯穿南北,环岛东线高速公路也从其东南部通过。 全市各乡镇通 车里程达677公里。
历史
  万宁县位于海南省的东南偏东部, 它东濒南海, 西与琼中县交界 , 东南与陵水县毗邻,北与琼海市接壤。 万宁县, 在汉代属珠 崖郡紫贝县地。 唐贞观五年( 公元631年), 以平昌县拆置“ 万 安县” , 隶属琼州; 龙朔二年(662年) 增设万安州;天宝元年 ( 742年) 改州为郡; 至德二年( 757年) 改万安为“ 万全郡” 。迨至南宋绍兴七年( 1137年) , 始设“ 万宁县” 。 绍兴十三 年( 1143年)复置万安军。 明洪武三年(1370年) 改称万州。 直到民国三年( 1914年) 复改为万宁县,县名沿用至今。 万宁县 城万城镇, 处于万宁县域的东部, 已有136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 海南有数的几座著名古城之一。 自唐代贞观五年(631年) , 万 宁设县,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 , 1280年悠悠岁月中, 古万 城历经反反复复的郡、州、 县、 军等行政区划的改制更迭, 直至 民国三年( 1914年) , 最后一次撤州并县,才稳定至今。 在唐 代, 县城原地在今日万宁县大茂镇旧州村一带, 距今万城镇东北面约9公里处。 到了宋朝,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需要, 才从 旧州迁徙来今日的万城。 1974年,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时的 万宁县委, 又将原座落在旧城区正街南端的县机关,搬迁到万宁 县武装部东北的开阔地上。 接着对整个城区重新进行了全面规划 :东起东山岭头, 西至长安镇的嘉流芳田, 宽约7公里; 北起大 茂镇的坡顶, 南至万城小学南端,长约5公里, 形成一座总面积 达30多平方公里的新城。 扩建后的万城镇, 由原来的五条狭窄旧街道, 增加到目前的12条街道。 其中路面宽阔的主要街道就增加 了7条。 到今天,万城镇比1974年前的规模扩大了8倍左右。 今日 的万城镇, 一条条宽阔大街纵横交错,车水马龙, 一排排豪华高 楼整齐耸立, 鳞次栉比; 街道两旁, 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广告牌、 招贴画争奇斗艳; 一字儿排列在主车道两侧的街心花池, 不 时给路人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人行道上, 郁郁葱葱的绿化 带浓荫如盖, 让行人深切感受到一阵阵惬意的凉爽。万城, 这座 繁华、 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古城, 今天已是宝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乐东黎族自治县
  在海南岛西南部。 地处北纬度18024'~18058' , 东经108039'~109024'。 西南濒临北部湾, 南海。 全境东西长72公里, 南北宽58公里。 面积2747.5平方公里。人口421383人。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4人。 黎族占总人口的36.82%, 苗族占0.49%。辖11镇5乡。 有170个 管理区, 572个村庄。 县政府驻抱由镇, 至海口市252公里。交通运输有公路, 铁路及水路运输线。 主要公路有 3条: 西部沿海地区有 海榆西线公路乐东段。另一条从抱由镇往东衔接海榆西线公路相通。 每日有班车通往海口、 三亚、 通什等地。黄流至八所、 三亚有铁 路通达。
历史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 北接东方、昌江、东连通什 , 南及东南连三亚,西及西南临着浩瀚大海。 乐东县是民国24 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四月, 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 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又一个县。乐东县是将昌江、感恩、 崖县 部分黎区划设的, 治所设在抱由峒。 追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崖州曾在抱由峒南6公里的瑞芝山建筑“乐安城”。 明清二代均设“乐安营、汛”。据《崖州志》载, “乐安水(今 昌化江)源出五指岭,西南流,至乐安汛地”,故“乐安城”以 “乐安水”为名,而乐东县则是由“乐安城”演变而来。 1950年解放, 属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2年7月报日后属海南黎族苗族自 治州管辖, 1988年海南建省,属海南省直接管辖, 设置为乐东黎 族自治县。

通什市(2001年改名五指山市)
  通什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腹地。 北纬1838~1902,东经10919~10944。全境东西宽43.8度, 南北长44公里。 面积1169平方公里, 人口94124人, 黎族占58.9%。辖3个镇、4个乡, 1个街道办事处, 310个自然村, 国营农场和林场各一个。 市政府驻冲山镇、北距海 口市223公里。 南至三亚市88公里。 海榆中线公路纵贯市境, 每日有班车往返三亚、海口及岛内各地。
历史
  通什市位于海南岛中部。通什市区座落在五指山腹地的阿陀岭下,周围群山环抱。自古代建制开始至民国期间,通什原属保亭管辖 。这里山高林密,只有几间破烂的船形小屋,居民寥寥,黎苗同 胞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是黄、山鹿、猴子等出没的地方。1950年春,通什获得解放。1952年初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第二 年,自治州首府从乐东县抱由镇迁驻通什。从此,通什便成为自 治州首府所在地。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1月25日正式宣布成立通什市(县级市)。 “通什”,黎语原称“冲山”,“通 什”二字是以黎话语音用汉字海南话音注写的。“通”为树下,“ 什”为田地, 全起来的意思是:高山上许多古树包围着一片田地 ,系山高水寒。通什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 , 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从东向西蜿蜒流贯全城区。气候温和,山青水秀,四季如春, 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

屯昌县
  位于海南岛中部偏北。 地处五指山麓, 南渡江南岸。 北纬19008'~19037',东经109045'~110015'。 县境南北长55公里, 东西宽52公里 , 面积1232平方公里。人口24万。 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73人。 辖6乡、 6镇及115个管理区。县人民政府驻屯昌镇, 距海口 市93公里。 海榆中线公路从北到南贯通全境。 境内乡镇公路有60条,全长419公里, 国营农场公路里程达515公里。 每日有多班公共 汽车通海口、 通什、三 亚及各乡镇, 交通便利。
历史
  屯昌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偏北地处五指山北麓, 南渡江南岸, 东与 安定、 琼海县接壤,南到西南部与琼中县相连, 西北部以南渡江 为界 与澄迈县毗邻。 屯昌县是个新置县,其前身是1948年2月17 日琼崖区党委在第二执委会上宣布的, 由澄迈县的第二区(今该 县的西昌乡 ) 、 琼山县第六区( 即现在的新兴镇、 大同乡、 屯 昌镇、黄岭乡、 藤寨乡、 南坤镇) 组成的新民县。 1949年2月2 日, 南吕、 乌坡 、枫木、 北海、 岭门乡成立定西特别区( 相当 县级建制) 。 1950年5月, 定西特别区并入新民县。因同辽宁省 新民县重名, 1952年 国务院为了便于管理, 遂将海南新民县, 以其治所之名, 更名为“ 屯昌县” 。 屯昌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屯昌 镇。 据传,屯昌原为荒 地, 明末清初战争频繁, 我国东南沿海 避荒逃难之民, 纷纷南逃来此屯荒,垦植, 以图昌兴, 故名“ 屯昌”。

临高县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 地处北纬19034'~20002', 东经10903'~109053'。 西北濒临北部湾,北临琼州海峡。 全境东西宽34公里, 南北 长 47公里。 面积1317平方公里。 人口349206人。有黎、 壮、 苗等6个少数民族, 辖8乡、 10镇。 有2个国营农场, 902个村民小组。 县政府驻临镇, 东经澄迈县至海口市97公里, 南至三亚市384公里。 海榆西线公路为本县的交通要道。新盈港和调楼港为海路交通 运 输港口。
历史
临高县位于海南省的西北部, 东部与澄迈县毗邻邦, 西部和西南 部与儋州市接壤,西北濒临北部湾, 北临琼州海峡, 与雷州半岛 隔海相望。 临高, 古名富罗、临机, 早在秦时属象郡。 西汉元 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立珠崖、 儋耳郡时属儋耳郡。汉昭帝始 元五年( 公元前82年) 并儋耳于珠崖, 临高属于珠崖。 隋炀帝大 业三年(公元607年), 开始建县, 因县治毗耶山, 故名毗善县 , 属珠崖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 毗善县改为富罗县, 属儋州。 同年, 撤富罗县, 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鸡 ) 村设置临机( 鸡) 县。 显然, 其县名称是以村名而得。 唐玄 宗开元年(公元713——714年) 中更今名临高, 宋朝时临高曾并 入琼州。 南宋绍兴( 公元1131——1162年)初迁于今治莫村, 民国时期, 临高县隶属广东省琼崖行政公署, 南区善后公署,海 南特区行政公署。 临高县于1950年4月21日解放。 1958年11月30日 临刘和澄迈合并为金江县。 1961年5月又从金江县分出, 恢复临高 县, 属海南行政公署。 1988年4月,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临高 县属海南省。 临高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临城镇。 临城镇处于临高 县中部偏西。

白沙县
  在海南岛中西部。 北纬18056'~19029' , 东经109002'~109042'。 东与琼中县毗邻,南与乐东县交界, 西与昌江县接壤, 北抵儋州市 。 全境南北长63公里, 东西宽 68公里, 面积2117平方公里。 人口155711人。 黎族占总人口55.7%, 其他11个民族共占44.3%。人口密 度 平均每平方公里73.6人。 辖5镇、 9乡。 有75个管理区、 4个居委会和473个村民小组。境内有9个国营农场, 辖地90.74万亩, 人口 52034人。 县政府驻牙叉镇汽车站每日有班车往返海口、通什、 东方、 琼中等市县, 牙叉镇至儋州市 南丰的水上运输线长40公里, 每日有客货船往返。
历史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 东连琼中, 西及西南接昌江, 北及东北靠儋州市,东南与通什市毗邻, 下垂的尖小的南端与乐 东交界。 白沙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 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 四月, 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 白沙县是 将儋县、昌江、感恩、定安、崖县部分黎区及琼山县飞地—水尾营等划设的。因清康熙二十八年曾设“薄沙营”作为军事据点屯兵 戎守而得名。 白沙黎族自治县政府驻地设在牙叉镇。

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改设东方市)
  在海南岛西部,昌化江下游。 北纬18043'~19018', 东经108037'~109007'。西临北部湾, 全境东西宽53.6公里 , 南北长65.4公里。 面积2256平方公里。人口312603人。 黎族占20.6%, 汉族占79%。 辖9镇8乡。 有自 然村219个, 国营农场3个,华侨农场1个。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人。 县政府驻八所镇。北距海口市 262公里,南至三亚市169。爱榆西线公路及西环铁路贯穿县境。境内公路总长679公里,各乡村均通汽车。 八所港是对外开放的深水良港, 万吨级巨轮可靠泊。是海南岛三大港口之一。
历史
  东方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 北面及东与昌江县接壤, 南面与乐东县毗邻,西面临着浩瀚的大海。 东方于1952年建县, 是将原昌感、 乐东、 白沙、 儋县部分黎区划设的。 因境内黎峒有东方、 中方、 西方三村, 当时设治于“ 东方村” 而得名。 1958年为适应“ 大跃进” 的需要, 将昌感、 东方、 白沙三县合为东方县( 大县) , 治所设在宝桥(叉河), 不久迁驻八所镇。 1961年分县, 恢复白沙县, 以昌化江为界划分昌江、 东方两县, 昌江居北, 东方居南, 各有山有海。 东方黎族自治县所设在八所镇。 八所镇位于东方县西部海滨, 在古代原为感恩县地, 后为昌感县地。 相传东汉伏将军马援, 为统一全国, 挥师渡海入琼, 派10个所( 军队的编制名称) 的兵马, 守护北部湾畔。 这里是10个所中的第 8个, 故得名。 解放后正式建镇, 命名为八所镇。 八所镇的八所港, 历来是海南岛西部交通的重要门户。 1939年, 日本帝国主义为掠夺海南宝藏, 从台湾、香港、 海南、 上海、 广州等地抓来20多万劳工, 云集八所, 建港口, 修铁路。抗战胜利后, 港口、 铁路设施又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摧残破坏, 使港口淤塞, 码头破烂不堪, 铁路枕木被拆除, 涵洞桥梁倒塌, 水陆交通运输濒于瘫痪。 1950 年, 国家拨款和大量物资, 重建八所港, 从此成为海南岛交通的重要枢纽。 1978年后,国家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 对整个码头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 修固 防波堤, 扩大港池,修造万吨级泊位。 今日的八所港, 已成为能靠泊万吨级轮 船的深水港, 是我国唯一以输出铁矿石为主的专业机械化港口。

三亚市
  三亚古称崖州, 在海南岛最南端, 濒临南海。 地处北纬1809~1837; 东经10856~10948。南北宽51.75公里,东西长91.57公里。 面积 1887平方公里。 人口370275人。 其中, 黎族占41.12%;苗族占0.7%;回族占1.33%。市政府驻三亚市河东区。 辖3乡、 10镇、 1办事 处、 2县级区。 有113个管理区, 804个自然村。 市境内有5 个国营农场及1个良种繁育农场。 三亚市是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 线、 海榆中线及海榆西线公路以及三亚至八所铁路的终点站。 三亚凤凰机场是海南岛南部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每日有班机通航 国内外 大城市。 三亚港是海南对外开放的口岸港。 可停泊5000吨级轮船,可通航省内外以及国际航线。
历史
  三亚古称崖州, 地处海南岛南端, 是我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和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之一。三亚历史悠久, 据史载, 西汉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设珠崖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振州, 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 设 崖州, 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崖 州为吉阳军,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名崖州,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升崖 州为 直隶州, 领万宁、 陵水、 昌化、 昌感等县。 民 国元年至八年复崖州, 民国九年改称崖县。 1950年5月崖县解放,县府驻今崖 城 镇, 1954年迁至三亚。 1958年与保亭、 陵水两县及兴隆农场合并为崖县。 1959、 1961年先后按原区域分开。 1984年5月19日, 经 国务 院批准, 撤销崖县, 以原崖县行政区 域设立三亚市(县级市)。 1987年9月, 中央批准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 治州, 同时决定三 亚市升 格为 地级市。 “三亚”一名, 在明 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 “三亚里”的记载。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 临川 水) 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 会合, 成“丫”字 形, 故取名“ 三亚”。 三亚傍山面海, 山峦翠绿, 碧波环抱, 曲道椰林掩映, 海湾奇 石嶙峋, 到处呈现一派旖旎的热带风光; 冬 暖如春, 夏日凉爽, 寒暑变化不大,干湿季度明显。 加之名胜古迹众多, 水果海鲜丰 富, 是个得天独 厚的旅游胜地。

文昌市
  文昌历史悠久,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建, 称紫贝县,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称文昌县,历经二千余载。 文昌在海南岛东北部。 地处东经11028~11103, 北纬1920~2010。东西宽63公里, 南北长95公里。 面积2346平方公里。 人口502807人。 辖22个镇、 3个乡, 有265个管理区, 3638个村(居)委会、 4个国营农场、 1个国营林场、 1个国营华侨农场、 3个县属农场。 市政府驻文城镇, 距省会海口市73公里。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现有主公路29条, 通车里程1285公里, 每个乡镇均通车。 向西、 向南均可接通海榆东线和东线高速公路。西北角直至东南角的环海地区, 海运更是方便异常。
历史
  文昌市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 是海南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 、 华侨之乡和将军县,是被世界誉为东方奇迹——宋氏三姐妹的 故乡。 在国外, 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文昌市更是名声遍传。 文 昌市历史悠久, 据《 琼州府志》 记载, 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汉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设置的紫贝县, 属珠崖郡。 初元三年( 公元前46年),汉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后, 紫贝即成废县。 一直到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 才在紫贝县故墟 上设置武德县。 唐朝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改名为平昌县。 贞 观元年( 公元627年) 改名为文昌市。 据清代所著《 广东考古辑要》 载: “ 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 置平昌县。 贞观元年改曰文 昌, 以县南文昌江设名” 。 文昌江即今文昌河。 看来, 说文 昌是以水命名是符合历史上命名习惯的。自唐贞观元年改名后, 文昌市建制并县名一直沿用。 1995年11月7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昌县, 设立文昌市( 县级市) 。 文昌市历代县府所在地 均设在文城镇。文城镇历史悠久, 至今还保存着宋、 元两代县 衙旧址,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而始具规模的城镇建设, 是 始于明代隆庆六年( 公元1572年) 。 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 拆城墙, 砌护河堤, 并在“ Y” 形的文昌河两岸 建成了便 民街、三角街、竹行街、 树东街和两个小码头。 解放 后, 城 建规模逐年扩展, 构成了一座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 椰乡 ” 和 “ 椰乡” 之城。 文城镇历来是文昌市教育事业的中心。 据 县志记载, 雍正九年( 公元1731年), 知县梁健安将书院义学 合为 一, 改名“ 至公书院” , 嘉庆十年( 公元1805年) 改名“ 蔚文 书院” , 为古代文昌的最高学府。现文城镇有海南外国语 师范 、 文昌市教师进修学校两间中师学校和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文城中学三间完全中学。 文昌中学是海南省乃至全国的有名中学。

琼海市
  在海南岛东部, 北纬1858~1928, 东经11007~11040。 全境东西长59.7公里,南北宽56.4公里。 面积1692平方公里。 人口417926人。 辖 14个镇, 7个乡, 4个居民委员会, 198个管理区。 有2603个村民委员会。 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 1个华侨农场, 4个地方国营农、 林场 和一个海水养殖场。 市政府驻嘉积镇,距海口市90公里。 海榆东线和东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每乡均可通车。 每日有班车往返海口、 三亚等市县。 从潭们、 博鳖、 青葛等港口水路可通往西沙群岛、 三亚、湛江、 广州等地。
历史
  琼海市位于海南省东部, 万泉河下游。 山青水秀, 物产丰饶, 被 称为海南东海岸的明珠。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开 始建制至民国时期的2068年间, 海南岛县治建制从未有过琼海。 1958年12月, 为了适应“ 大跃进” 的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 将 琼东、乐会两县合并为琼海县,因地处琼州的东海岸, 故取“ 琼 海” 为县名。 1992年11月6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琼海县, 设 立琼海市( 县级市 ) 。 琼东, 古名永丰、 会同; 乐会,古名温 泉。 琼海治地早在秦朝时便属象郡, 汉朝属珠崖郡的玳瑁县, 以 后各朝代分别属于珠崖、朱户、 颜户、客琼、 会同、 琼东和乐会 。 琼海市府驻地在嘉积镇。 嘉积镇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万泉河 下游岸边, 始建于宋代, 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 嘉积” 名称 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 《 琼海县志》 记载: 嘉积镇始建于 宋朝, 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嘉积最初的名字叫牛梯山, 因 地形酷似一头牛卧在万泉河边, 故名“ 嘉积” ; 二是, 传说明 代嘉靖年间( 1522——1566年) , 桥头村农民陈必强和当地王、黎二姓计议在此设市, 经营土特产, 当时的嘉积镇属琼州会同县 (今塔洋镇)积善都管辖。 在为集市命名时, 他们取嘉靖年号 的“ 嘉” 和积善都的“ 积” 两个字, 合为“ 嘉积” ; 三是, 相传宋一位名叫“ 嘉积” 的人在此开设店铺,以后人口增多, 形 成小市, 后人因之称为“ 嘉积市” 。 嘉积镇交通位置显要,陆 路上是海南岛东部六条公路交汇点; 水路上, 沿万泉河上溯可至 石壁, 下水直通博鳌港出海。 1927年嘉积商会为适应商业发展需 要, 改造了原有的13条大街小巷, 并以嘉祥、积庆、新民、纪纲 、元亨, 重新命名五条主要街道, 将这五条街名的第一个字组合 , 即为“ 嘉积新纪元” 。 改造后的嘉积街道, 南方特有的骑楼 式的店铺整齐列于街道两旁。 1973年9月14日第14号强台风袭击全 县, 嘉积镇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经两三年重建,新兴的嘉积镇 在规模上街容上均大大超过原来, 成为海南屈指可数的大集镇之一。

陵水黎族自治县
  在海南岛东南部, 北纬1822'~1847' 东经 10945'~11008'。 县境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2公里。 面积1128平方公里, 人口284495 人。 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52黎苗族占52.43%,汉族占47.57%。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52人。 辖10镇 7乡, 107管理区。 有666自然村, 3个农林场。 县政府驻陵城镇, 距海口市240公里, 东线高速公路及海榆东线横贯县境。界全县通车里程达874公里。 现大里乡已通车, 各乡镇均有地方公路可通达。 新村港已建有300吨泊位码头,水路可通省内各港口。
历史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 北与琼中接壤, 西与保亭县 、 三亚市毗邻,东北与万宁县接界, 东面和南面都临着浩瀚的南 海。 陵水于隋大业六年( 公元611年)置县, 邑治设于桐楼港( 今同多港) 。 县名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县城东北有“ 陵楠水” ( 今港坡河) 直通大海, 陵楠水简称“ 陵水” , 县以水命名; 二是唐代陵水县设治于博吉村,发源于七指岭的陵栅水( 今陵水 河) 流经县治, 以“ 陵栅水” 简称“ 陵水” 而得名。 陵水黎族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陵城镇。 陵城镇处于陵水黎族自治县东部, 海榆东线干道穿镇而过。

保亭县
  位于海南岛南部内陆, 五指山南麓。 地处北纬18023'18053',东经109021'~109048'。县境东西宽49公里, 南北长54公里, 面积 1160.6平方公里。 人口155583人。黎族占54.13%, 苗族占3.36%。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4.1人。 辖4乡、 7镇,有59个管区、 452个自然村, 6个国营农场和茶场。 县人民政府驻保城镇, 北距海口261公里,南至三亚市78公里。 海榆中线公路纵贯县境, 每日 有班车来往海口、 三亚。境内通车公路支线有118条, 可通达各乡镇, 通车里程达432.4公里。
历史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处于海南岛南部, 东到东北与陵水县相连, 北部尖顶接着琼中县,西北与通什市接壤,西部顶尖接乐东县, 西南到东南与三亚交界。 保亭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 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四月, 广 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 )中的一 个县。保亭县是将崖县、陵水、万宁、乐会、 定安部分黎区划设 的。因清朝曾设“宝亭营、 汛”而得名;另有一说是清末冯资材(宫保)征黎 时带兵驻此, 建亭一座, 后人称为“冯官保亭”, 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驻地设 在保城镇。

琼中县
  地处海南岛中部, 五指山北麓。 北纬1843'~1925', 东经10931'~ 11009'。 全境东西长79.22公里,南北宽76.69公里, 面积2639平方公里。 人口195878人。 黎族占43.4%, 苗族占5.4%。 辖5乡、 8镇。 有566个自然村,境内有4个县办农林场, 15个国营农、 林、 茶、 牧场。 县政府驻营根镇, 北距海口市136公里, 南至三亚市165公里,东抵万城镇90公里, 西离那大镇84公里。 海榆中线横贯全境, 公路网成幅射状向四周展开, 是海南岛公路的南北、东西向交通枢纽, 每日有班车过境通达全岛各地 。
历史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北麓, 东与琼海市 、万宁县交界,西与白沙县、通什市相连, 南与保亭、陵水量县 接壤, 北与儋州市、澄迈、 屯昌两县毗邻。 整个县东西宽42公 里, 南北长57公 里。琼中设县, 始于1948年2月, 由中共琼崖特 委设 置, 其时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 治所设于平 南。 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 1952年划邻县部 分黎境, 恢复琼中县建置, 成为 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 地、琼岛中部的县。 县名“琼中”就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得。 1952 年7月后 , 琼中县归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 )人 民政府管辖。 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 撤销海南 黎族苗族自治州 ,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海南省直 辖, 县委、县政府驻地设在营 根镇。

澄迈县
  在海南岛北部, 北纬19023'~20001' , 东经109045'~110015'。 被临琼州海峡,全境东西部宽56.25公里, 南北长70公里。 面积2044.8 平方公里。 人口427500人。除汉族外, 尚有黎、壮、苗、瑶、回、满、藏 等18个少数民族。 辖有12镇6乡, 139个管理区, 17个居 民委员会, 有932个自然村。 境内乡镇有6个国营农场、1个华侨农场、 2个林场。 县人民政府驻金江镇, 距海口市63公里。 境内水陆 交通四通八达。海榆中线公路及海榆西线公路均从境内穿过。 每日有几次班车往返三亚 海口等地。境内乡镇有5条支线公路通班车。 马村、东水、玉包等港口有船直航海口 湛江、北海、广州等省内外城市。 马村港可泊位万吨轮船。
历史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 北面与东面同海口市、 琼山市接壤 , 南面与东面同屯昌、定安县交界, 西南同儋州市、 琼中县相 连, 西与临高县毗邻, 西北面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 澄迈, 古原名为苟中县、 曾口县,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 前30年) 为苟中县, 属珠崖郡, 县治设在今美亭乡的美中墟。 隋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迁县城于今老城镇的老城墟, 并且取澄 江, 迈山之首字, 易名澄迈县。据史载, 澄迈县名自此始, 属临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39年) 又拆琼山地置曾口、颜 卢、 琼山三县,属琼州。 曾口县治设在博罗村( 今永发镇内) 。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55年) 把曾口县并入澄迈县。 两县合 并后, 其县城仍设在老城。 后因老城地区发生地震,瘟疫流行, 遂于清光绪十八年( 公元1892年) 将县城迁至今治南渡江连的金 江镇。金江镇旧名“ 打铁市” , 相传几户打铁匠居于此而得名。 后来, 在清月发现江中沙土含金,故改名“ 金江” 。 至今, “ 澄迈” 县名已沿用1390多年, 可谓历史悠久了。

儋州市
  儋州市古称儋耳, 汉时置郡。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 地处北纬1911~1952东经10856~10946,北与西北面濒临北部湾。 市境南北长81公里, 东西宽86公里。 面积326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0%。 人口665542人, 辖21个镇5个乡, 225个管理区, 1508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营农场和中外闻名的洋埔经济开发区。 市政府驻那大镇、 距海口市139公里。海榆西线公路横贯市境, 境内有支线公路235条, 通车里程达1574公里, 各乡镇全部通车。
历史
  儋州, 古称“ 儋耳” 。 据明《 正德琼台志》 记载, 汉武帝元封 元年(公元前 110年) , 海南岛置珠崖、 儋耳两郡。 这是海南岛 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 改 郡为州, 将“ 儋耳郡” 改为“ 儋州” 。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 为昌化军、 南宁军等, 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 年) 改称儋县。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 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 设立儋州市( 县级市) 。 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儋州古名“ 儋耳” , 得名由来未见史料记载, 而对“ 儋 耳” 一名之解释是有的。 据《 汉书》 云: “ 儋耳者, 大耳种也。 ” 《山海经 ·海内南经》 注: “ 锼离其耳, 分令下垂以为饰, 即儋耳也。 ” 《正德琼台 志》 引《 异物志》 说:“ 儋耳之曰, 镂其皮, 上连耳匡, 分为数支, 状似鸡 肠, 累耳下垂。 ” 《 儋县志》 说的干脆, “ 其人 耳长及肩。 ” 这种说法未免 有夸张之嫌。 现代大诗人、 历史学家 郭沫若考证, “ 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 》 ” ( 见《 儋州行》 ) , 但那时还没有作为行政建制。 郭沫若在《说儋耳》 一文中 说: “ 儋耳可省言为儋, 则耳殆助语, 有音无义, 故儋耳并非垂大之 耳。 ” 儋州人杰地灵。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 , 讲学明道,教化 日兴, 儋州“ 书声琅琅, 弦歌回起” 。 海内 外名士接踵来儋州从师东坡。苏 东坡北归九年后, 儋人符确成为 海南第一个进士。 此后, 儋州人才辈出,名声 远播。儋州在海南 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人民吃苦耐劳, 不畏强暴, 有 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早在明代弘治十四年( 公元1051年) , 儋州 七坊峒黎人符南蛇组织农民起义, 1926年儋县就建立党组织。 1927年10月, 儋县县委和临高县委组织农民军发动暴动, 攻打伪 政府所在地新州。 暴动胜利后, 儋县成立临时政府。 1950年儋州 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引路。 儋州素有“ 诗乡 歌海” 之称, 群众爱好古典诗词, 吟诗作对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儋州市府所在地那大镇, 位于海南岛西部, 儋州的东南隅, 有 4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已设那大营。 清代雍正三年( 公 元1725年) , 那大已成为西部交通要道, 来往商贩较多。 据《 儋县志》 记载, 1933年, 那大已有商店600余间, 为琼西交通和 商业中心, 居民来自四面八方。

昌江黎族自治县
  地处海南岛西北部。 北纬18053'~19030'。 东经1080C38'~1090C17'。 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东北隔珠碧江与儋州市相望。 全境东西宽21.5 公里, 南北长75公里。 面积1596平方公里。人口205538人。 黎族占33%。 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128.7人。 辖4乡、 8镇,其中少 数民族乡镇7个。 县人民政府驻石碌镇, 北距海口市214公里, 西至八所港65。海榆中线公路横贯中部, 每日有班车通往岛内各个市县 ; 石碌 — 八所 — 三亚铁路以石碌为起点。
历史
  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部, 版图狭长, 东接白沙, 南连乐东, 西隔昌化江与东方相望, 东北一角与儋州连壤, 北临北部湾海面。 昌江县历史悠久。 据史志记载, 唐虞时代属南交, 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代为象郡之外徼。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郡领儋耳、至来、九龙三县。 至来县(即今昌江县)县治在今昌城乡旧县村。 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年(公元前82年)废儋耳郡,于是至来县为珠崖郡辖。 元帝初三年(公元前46年)罢珠崖郡, 改为朱卢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前43年)省朱卢县置珠崖县, 故原至来县属合浦郡遥领。 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3年)改合浦郡为朱官郡,郡治在徐闻, 领朱官、朱卢二县。 原至来县并入朱卢县。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复置珠崖郡,郡治仍在徐闻, 原至来县为珠崖郡辖。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珠崖郡并入合浦郡, 属交州。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复置珠崖郡,但不久就废除并合浦郡, 归属越州。 梁大同(公元535-545年)中, 废儋耳郡地置崖州, 至来县归属崖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 以汉时至来县析置为义伦、昌化、吉安三纤昌化县在今昌城乡旧县村。 后又析珠崖西南地设置临振郡, 以义伦、吉安属珠崖, 昌化属临振郡。 唐初, 将吉安县并入昌化县, 属儋州辖。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昌化县置吉安县,属岭南道。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儋州为昌化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昌化郡为儋州,废吉安县置洛场县(县治置在今儋县洛镇), 昌化县原属儋州辖, 隶属同陵南道。 五代属儋州, 归南汉。 宋初, 县治移置二水洲中, 熙桥镇, 以隶于琼管安抚司, 属昌化军辖。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置南宁县仍属儋州,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 昌化属崖州辖, 统于琼崖道。 民国三年(1914 年)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其由来是, 1914年5月, 当时的广东省民政部长朱开宪令各知事, 递照部令改定全国重复之县名。 因昌化县与浙江省的昌化县同名,又因昌化江从五指山发源后流经昌化县, 故将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当时县治原设在昌化城,迄至1950年5月30日,昌江、感恩二县解放, 成立昌感县人民政府, 县治迁移设置在今东方县的北黎镇。 1958年12月又经国务院批准, 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并为东方县, 县治设在叉河镇(今昌江县辖)。 1960年,县治又迁往八所镇(今东方县辖)。 1962年5月撤大县, 复立昌江县, 县治设在石碌镇至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10
很详细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15
似乎是比较古老的改革资料的,要到现在的话至少也得算上陵水陵城镇改名椰林镇,通什市改名五指山市,海口和琼山的合并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6-10
美兰机场现在还是单跑道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