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灣產業功能分布圖 2012年11月05日
將實現國家推進“陸海統籌”的“先行區”、海南引領“
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三亞培育“新興產業”的“聚集地”、三亞突出“低碳標准”的“示范地”和三亞展示“歷史記憶”的“
文化名城”五大目標。
11月2日上午,三亞市規劃委員會通過了《三亞市崖州灣總體發展規劃》(簡稱為《規劃》),根據《規劃》,崖州灣將實現國家推進“陸海統籌”的“先行區”、海南引領“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三亞培育“新興產業”的“聚集地”、三亞突出“低碳標准”的“示范地”和三亞展示“歷史記憶”的“文化名城”五大目標,最終建設成為立足南海、面向世界的“
中國南海新區”。
培育新興產業,擴大旅游優勢,升級農業發展
根據《規劃》,崖州灣產業發展將“體現國家海洋產業發展戰略,培育新興產業,擴大旅游優勢,升級農業發展”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由“海洋礦物資源
管理、海洋資源交易管理、海洋生物資源管理、海洋可再生能源管理”構成的海洋資源管理業﹔由“深海油氣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發、海洋生物技術研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發、海洋信息匯集與觀測、深海資源勘探、海洋大學教育與孵化”構成的海洋科技研發業﹔由“海上后勤補給、海上
交通管理、海上安全保障、海洋信息發布、海上資源倉儲輸送”構成的海上配套服務業。
——建立“研發交流、融資推廣、孵化生產”一體的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孵化新興科技、環境科學、創意文化、生命科學、游艇裝配五類高附加值、無污染的產業類型。同時配套以“研發交流支撐”和“融資推廣支撐”,營造具有三亞獨特優勢的新興產業發展環境。
——發展由“游艇、郵輪、帆船、水上飛機”構成的海洋旅游產業﹔由“大型娛樂、高爾夫、酒店、免稅商業、養生產業”構成的
主題旅游產業﹔由“專屬酒店、會議論壇、
教育培訓”構成的商業旅游產業﹔由“古鎮旅游、民俗旅游、農業觀光”構成的民俗旅游產業。
——培育“垂直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農業集群”。建立適合原料型農產品加工、生產、銷售的“企業+農協+農戶(農場)”的運行模式,適合鮮活農產品加工、生產、銷售的“批發市場+農協+農戶(農場)”的運行模式,做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同時,給予科研支持和服務支持,給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形成“海——城——灣——腹地一體化”的空間布局
據了解,一直以來崖州灣是“三亞聯動南海、支撐南海”的特殊海洋﹔是“資源影響力和豐富度極高”的特殊海灣﹔是“代表三亞歷史”的特殊古城﹔是“生態價值、旅游價值、科技價值”兼備的特殊腹地。因此《規劃》提出崖州灣採取“海——城——灣——腹地一體化”的“陸海統籌”新模式。注重“三城雙帶”的城鎮結構,“通海三脈”的低碳格局和“陸海一體”的交通支撐之間的統籌與融合。
“三城”即承擔產業集群發展的創意新城,承擔本地公共服務和綜合
功能的崖州古城和梅山老城﹔“雙帶”即由梅山海洋產業綜合片區、海上海洋研究片區、鹽灶主題旅游片區、保港海洋旅游片區、南山國際旅游片區共同構成的濱海特色功能帶﹔由南濱農場和腹地鄉村構成的腹地鄉村發展帶。
“通海三脈”即以“寧遠河通海生態帶”“梅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態帶”和“南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態帶”為框架,串聯“濱海林帶”和“組團綠道”共同構成的
城市生態可持續與碳平衡的低碳系統格局。
“陸海一體”即由“三橫、八縱、三環、四港、三站”共同構成的陸海空一體化的交通體系。“三橫”指串聯多個城市組團的三條橫向干道,組織區域交通﹔“八縱”指聯系濱海和腹地的八條縱向干道,直達腹地鄉村和濱海一線﹔“三環”指匹配組團的三條半環式的組團干道,起到轉換組團內外交通聯系的交通功能﹔“四港”指服務海上貨運的南海物流貨運港,服務郵輪、游艇和水上飛機的南海旅游綜合港,停靠海上服務船隻的南海管理服務港,以及未來的三亞海上機場選址﹔“三站”指崖城貨運站、崖城高鐵站和梅山高鐵站。
根據《規劃》,崖州灣將統籌陸海資源,依托海洋環境、濱海沙灘、歷史文化、熱帶農業等資源優勢,重點規劃創意新城、保港海洋旅游片區、梅山海洋產業片區、鹽灶旅游片區、歷史文化名城、農業硅谷熱帶農業綜合片區、南山國際文化旅游片區及腹地旅游八大功能區,使崖州灣打造成中國南海新區。
來源:三亞晨報 林志猛 吳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