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48阅读
  • 20回复

[江苏]求教:谁能提供关于淮安、淮阴历史沿革的详细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29
如题~~~~~~~~~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0-29
小淮安(楚州):公元117年,汉武帝划淮阴县东南部设置射阳县,此为淮安建县之始。公元352年晋穆帝开始在此营建城池,411年东晋安帝改射阳县为山阳县,郡县治所均设在淮安。489年齐武帝始称淮安。隋始称楚州,唐天宝年间曾一度改称淮阴郡。南宋绍定元年(1228)改称淮安军、淮安县,不久复升为淮安州。元为淮安路。明清时均设淮安府,是槽运总督署和盐运分司署所在地,。1914年废淮安府,改山阳县为淮安县。1945年9月淮安第一次解放,1948年12月淮安第二次解放,1954年前属盐城地区1954─1983年划属淮阴地区,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落批准撤县建市,现属淮阴市代管。2001年改为楚州区。
  1945年淮安城区建立淮城市,属两淮市,1949年后仍属淮安县。
  大淮安、大淮阴及小淮阴: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始置有淮阴县。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阴县元、明、清诸朝代称清河县,民国后因与河北清河混同,复称淮阴。民国淮安府撤销,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1948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县城,将城区清江与淮安城区合组成两淮市。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1951年设立清江市,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1958年合并为淮阴市,1964年再次分开,1972年淮阴县政府复迁至王营镇。1983年撤销淮阴地区和清江市,设立地级淮阴市。1996年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0-29
谢谢李清!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10-29
楚州的治所好象一度在今淮阴(清江浦)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10-29
历史上淮阴郡的驻地是在淮阴还是在淮安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10-29
唐淮阴郡即楚州,驻地今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
《新唐书》
  楚州淮阴郡,紧。本江都郡之山阳、安宜县地,臧君相据之,号东楚州。武德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土贡:赀布、纻布。户二万六千六十二,口十五万三千。县四:山阳,上。有常丰堰,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盐城,上。本故汉盐渎县地。隋末,盗韦彻据其地,置射州及射阳、安乐、新安三县。武德四年来归,因之。七年州废,省射阳、安乐、新安,置盐城县。有盐亭百二十三,有监。宝应,望。本安宜。武德四年以县置仓州,七年州废,来属。上元三年以获定国宝更名。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证圣中开,置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泾、青州泾,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泾,长庆中兴白水塘屯田,发青、徐、扬州之民以凿之,大府即扬州;北四里有竹子泾,亦长庆中开。淮阴。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阳复置。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10-29
民初改清河县为淮阴县,说淮阴县元、明、清诸朝代称清河县不错,但应特指为民国后的淮阴县。
从秦汉至今,大致有过3个淮阴县。

一是秦汉淮阴县,包含今淮安市清浦、清河、楚州三区全部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一小部,洪泽县大部及附近宝应等县一部。县城约在今淮安市清浦区韩信城。

二是南北朝隋唐宋及元初的淮阴县包含今淮安市清浦、清河两区及淮阴区、楚州区一部,洪泽县大部。县城在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这个淮阴县与山阳县时分时合,曾四入山阳。上引《新唐书》中就有“淮阴。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阳复置。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棠梨泾在今洪泽县岔河镇。

三就是民国后清河县改的淮阴县,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河北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实这个改名也比较勉强,除了乾隆时从山阳县割得的清江浦附近外,大部分地方都在淮北,从清河这个名称也可看出,清河即泗水,是位于淮北的一条淮河支流。


以下是引用李清在2003-10-29 13:26:49的发言:
淮阴县元、明、清诸朝代称清河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10-29
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
山阳倚。北滨淮。高家堰在其西南。南有运河,永乐中浚。西南有永济河,万
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东南有射阳湖。东北有马逻乡、庙湾镇、
羊寨乡三巡检司。
清河府西。县治滨黄河,崇祯末,迁治县东南之甘罗城。南有淮河,东北与黄
河合,谓之清口,旧谓之泗口。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为黄河所夺者也。南有
洪泽湖,有洪泽巡检司。又东有马头镇巡检司。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history/msqztyz/ms040.html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10-29
明清时淮阴均指山阳县。比如明清时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则为清口驿。

清史稿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山阳冲,繁,疲,难。倚。漕标副将驻。北运河南流,乌沙、涧河诸水注之。东六草荡,南白马湖,汇洪泽湖水,与宝应错,东北会于运河。北黄河故道。咸丰三年徙,今堰存。河所经南北岸,设同知、管河县丞、主簿、巡检,弁官废置不常。咸丰十年裁。板徬镇有钞关巡司一。镇二:北神、庙湾。菱陵、高堰、杨家庙有汛。驿一:淮阴。驿丞裁。阜宁繁,疲,难。府东北一百六十里。雍正九年置。东北:大海。有堰曰范公堤。射阳湖上承苔大纵湖水,汇淮水为湖,又东流,会诸水入海。运盐河受射阳湖水,迳城南流,循范公堤入盐城。西有黄河故道。镇三:马逻、北沙、蒙龙。草堰巡司一。盐城繁,难。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大海。港二:新洋、斗龙。有新兴、五佑盐场,盐课大使驻。运盐河自草堰口环城流,至便仓镇入兴化。苔大纵湖西南与兴化错。县西诸水所汇。有天妃徬,徬官裁。小关、刘庄、新阳、沙沟有汛。镇九:上冈、大冈、沙沟、冈门、新河、安丰、清沟、喻口、新兴。上冈、沙沟巡司二。清河冲,繁,疲,难。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旧置总河,后省入总漕。自府城徙此,光绪三年裁。里河同知及河库道均先后裁。府西北三十五里。北:清江浦。明陈瑄开,宋沙河也。运河西北自桃源入,歧为盐河。又东为中河口,水经谓之中渎水,出山阳白马湖。又东迤南至清口屈而东,迳三徬,与清江浦合,东南入山阳,是为淮南运河。南:六塘河自桃源入,东北迳刘家庄入沭阳。盐河东北流,迳西坝,淮安分司运判驻,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又东至周庄入安东。西南:洪泽湖,西有黄河故道。镇十:王家营、洪泽、老子、西坝、渔沟、官亭、大河口、涧桥、马头、周桥。王家营、马头、河北、渔沟有汛。一驿:清口。有驿丞,裁。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10-30
淮阴最后一次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
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盐城,上。桃园,下。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10-30
元时,淮阴、清河别为两县,而淮阴县在至元二十年与淮安、新城两县一起入山阳。

这里的淮安县是从淮阴县分出,与民国后山阳县改的淮安县又不同。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10-30
实际上边界多有调整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10-30
行政区划变更的确很复杂,但从城市概念的角度,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淮阴"即今地级淮安市区,历史上"淮安"即原县级淮安市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10-30
“但从城市概念的角度,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淮阴"即今地级淮安市区,历史上"淮安"即原县级淮安市区”
本来地级叫淮阴市,县级叫淮安市嘛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10-30
现淮安市区原名清江浦。
1415年,平江伯陈瑄在淮安开渠从淮城西管家湖引水20里西至淮河鸭陈口(清河口对岸),名为清江浦。这样导湖入淮,以通漕舟,免除了过坝之劳及风涛之险。清江浦运河上置有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新庄、福兴两闸因近黄淮,黄河水倒灌,经常淤塞,这时漕船即行至清江闸,经水渡口陆行转搬达淮河。清江闸处因此聚集大批水手搬工,遂成大镇。即清江浦镇。后来清江督造船厂、户部淮安仓、特别是康熙时河道总督设清江浦,大大促进了清江的繁荣。
自清江浦城镇形成直至乾隆二十六年前,清江浦均属淮南的山阳县,与清江浦运河修成后形成的板闸镇(移风闸处,户部淮安关驻地)、河下镇(板闸、淮城间,淮北盐运分司驻地)、淮安城一起构成了似断还续、基本相连的组团式淮安城市格局。乾隆二十五年,位于清口的清河县城遭水患,江苏巡抚陈宏谋奏割山阳重镇、河道总督驻地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次年完成交接,清江浦遂为清河县城。1914年,清河县改名淮阴县。但直到解放后,习惯上此处一般仍称为清江或清江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30 15:40:29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10-30
撤销淮阴地区和县级清江市,设立地级淮阴市是在1983年。

从城市概念的角度看,2001年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的实质是清江市(淮阴市)与淮安市合并,成立新淮安市,这样来看,这个区划更名是合适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10-30
历史上淮安大都为府名,淮阴大都为县名。淮安城市最为繁华的明清时期(驻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就叫淮安府。

以下是引用王长有在2003-10-30 13:39:58的发言:
行政区划变更的确很复杂,但从城市概念的角度,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上"淮阴"即今地级淮安市区,历史上"淮安"即原县级淮安市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11-15
水南的历史文化功底很深啊,当时的河道总督驻清江浦。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11-16
两淮简史

东夷/文

  两淮乃淮阴与淮安的共称,两地同处淮河下游,语言相近、民风相通,历史上曾多次合并又分置,笔者试图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以二十四史为主)对两淮的历史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明,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与学习一下两淮的历史。

  两淮地区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相传为秦上卿甘罗所筑)。

  公元前201年刘邦设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封地在淮阴县境东南,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国除。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阴县又析置射阳县,是为淮安建县之始。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阴县为嘉信县,改射阳县为临淮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旧县名。

  三国时曹魏置盱眙为临淮郡治,并移广陵郡治于淮阴(今淮阴县码头镇),废射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后又废)。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41年)广陵郡还治今扬州,分置山阳郡,并设山阳县,郡治山阳城。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又侨立兖州,治淮阴,齐又更名为北兖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东魏改北兖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阴郡,州、郡皆治怀恩县(又淮恩县,后周改为寿张县),淮州领盱眙、山阳、淮阴、阳平四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淮州为楚州,改淮阴郡为淮阴县,改山阳郡为山阳县,州治淮阴县。开皇十二年楚州移治山阳县。大业初年(公元605-610年)废楚州改属江都郡,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不久又划出,以后如此并划数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东楚州,州治山阳县,辖山阳、安宜、盐城三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东楚州复改名为楚州,增辖盱眙县。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分山阳县复置淮阴县。天宝元年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再称楚州。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杨溥改楚州为顺化军,不久恢复旧称。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1年),废淮阴县为镇,六年复为淮阴县。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县,并升为淮安军。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清河军,仅辖清河县一县(泗州之清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安东州降元,以南宋山阳县之马罗军寨置山阳县。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疏浚沙河,由淮安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起名清江浦。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移清河县治清江浦,后清江浦又为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地。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江苏全省划为五道,淮阴县为淮扬道治驻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淮扬道废。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年)淮阴县为淮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阴县属淮阴专区(驻沭阳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建国后1951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于此。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58年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市与淮阴县。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自此三淮揭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11-16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8-11-16
淮安、淮阴,改来改去的,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