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64阅读
  • 4回复

[其他]西藏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6-03
地名由来藏族名称的确定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五十六个民族大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分的,藏族是中华民国时期确定的。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为了对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袁世凯提出”五族共和”。五族共和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说汉、满、蒙、回、藏五大族区都是中国领土,二是说汉、满、蒙、回、藏五族都是中国国民。中华民国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黑色代表藏族。从此,中国有了”藏族”这个词汇。
满、蒙、回(现在改称维吾尔)都是本民族自己起的名称,”藏族”这个名称却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命名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至今。
西藏人称自己的民族为bod,过去译为”吐蕃”、”图白忒”、”土伯特”,现在译为藏族。
历史上的吐蕃王朝
青藏高原,自古生存着一些游牧民族。这些人信仰苯教(藏传佛教的前身),苯教的大法师称为”吐蕃”(读bo)(相当于现在西藏的活佛)。据说,苯教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与中原的大唐国发生联系。由于这个王朝由许多吐蕃(活佛)组成,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这个王朝,原意为”佛国”。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后来”吐蕃”也作为地名,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
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唐贞观十五年(641)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奠定了吐蕃与唐”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唐长庆三年(823)吐蕃赞普赤绕巴巾和唐穆宗在拉萨大昭寺前建立了象征藏、汉两民族友好关系的”唐蕃会盟碑”。
中国历史对西藏的最早记载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的联姻。但以文成公主入藏证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似乎有些勉强。
此后,中原王朝称西藏为吐蕃或者大蕃,称西藏高原的人为蕃人。吐蕃王朝解体后,吐蕃作为地名和族群名称一致延续下来。
吐蕃并入中国版图
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是元朝。吐蕃王朝解体后,青藏高原发生战乱,四百年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蒙古人在入住中原以前的 1253年统一吐蕃地区,扶植萨迦派建立地方政权,同时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一系列的军政机构。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宋占领中原,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包括蒙古、满洲、西域和吐蕃。
元朝中期时,将吐蕃人居住区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一是”朵思麻”,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思麻宣慰司),管辖今青海省大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坝一带;
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时的”多康”,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辖今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云南省迪庆和今天西藏自治区昌都以及那曲专区的东部;
三是卫藏阿里,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即吐蕃王朝时的”卫藏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区,也即是今西藏自治区所辖区域的大部。
元朝在总称藏族地区为”吐蕃”之外,在讲到藏族地区的各个部分时则常用”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等名称。
由于吐蕃并入中国,又在中国西部,因此有时称之为”西蕃”,”西番”,但还没有出现西藏这个名称。
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
不过因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朝设西宁、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洮州(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岷州(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等卫管辖,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又因这一地区邻接西海(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为”西海”,今称青海省。
对”朵甘思”地区,明朝设朵甘卫。
对于元代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分设乌斯(思)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明代的文献中常见”乌斯藏大宝法王”、”乌斯藏阐化王”等,可见明代文献中的”乌斯藏”是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名称。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描写的猪八戒就是乌斯藏国人。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固始汗联合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青藏高原,因此清朝兴起时是通过固始汗与藏族地区建立关系的。蒙古语称吐蕃为土伯特。清朝早期的文献称藏族为”图白忒”,清顺治帝时称藏巴汗为”图白忒部落藏巴汗”,称达赖喇嘛为”图白忒部落达赖喇嘛”,这里的”图白忒”即源于蒙古语的”土伯特”,而蒙古语的”土伯特”又源于”吐蕃”,即源于藏族的自称bod。
清初,中央设置理藩院(后改部)专管蒙古、土伯特事务。1751年建立西藏”噶厦地方政府”。
到康熙帝时,清朝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区各个部分在政治、社会、民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各部分的名称也不相同。除继续用”图白忒”统称藏族地区外,清朝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
中华民国成立后,沿用了历代藏人治藏的做法,西藏一直由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按照宗教的方式管理,中央政府不派人入藏。但达赖和班禅要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西藏一词的来由
西藏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中叶。
清朝为什么在沿用”图白忒”、”土伯特”、”乌思藏”、”卫藏”等词之后,又造”西藏”一词来指”卫藏”地区呢?
清朝文献中大多称西藏为土伯特国。康熙皇帝在提到土伯特时用了”西地”一词,意为西方,并非地名。但从此西地成为吐蕃的代称。
“图白忒”用作地名时泛指青藏高原,不适合用来专指卫藏地区,而”卫藏”中的”卫”字,与明清时代军政机构中”卫、所”的”卫”字相同,也不宜用作某个地区的专名。而藏文”卫藏”中的”卫”字恰与满文中的”西方、西方的”(wargi)一词的读音相近,且卫藏地区又处在中国的西南部分,因此可能是”卫藏”一词先在满文中译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藏”,再从满文译成汉文,即是现今常用的”西藏”一词。
乾隆以后的汉文史籍中”西藏”已成为通用的固定名词,而”乌思藏”、”卫藏”的名称不再有人使用。
民国时期又以”藏族”代替”吐蕃”、”西番”、”番族”等称谓,成为汉语对青藏高原世居民族的族称。因此,他们的语言被称为”藏语”,文字被称为”藏文”,他们信仰的佛教也被称为”藏传佛教”。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清朝没有以”西藏”代替”乌思藏”、”卫藏”的称呼,对藏族就应当沿用”吐蕃”、”西番”、”图白忒”、”土伯特”的称呼,在民国时期就可能被称为”蕃族”、”土伯特族”,那么,今天的西藏自治区按照一般的命名原则,就有可能是被称为”乌思藏蕃族自治区”或”卫藏蕃族自治区”、”乌思藏土伯特族自治区”。
总之,西藏一词是清朝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对吐蕃的称呼,而不是这里居民的自称。
现代汉语中的”西藏”(藏文为bod ljong)一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 rang skyong ljong),简称为西藏。不包括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原来属于吐蕃的地区。
[ 此帖被亮晶晶在2012-06-03 21:39重新编辑 ]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6-03
既然是人为划分的民族,是否可以进一步把蒙藏维等大民族进一步细分,削弱独立势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再建设十个左右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再次证明大部分人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功能齐全的大城市,因此地级市才是最小的城市单元,择其优者重点建设才是正途。省县制/县级市都是扯淡。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6-04
樓上的朋友,你怎麽這麽圖森破。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6-12
此文的说法有些偏颇。综观清代官方文书,指称整个西藏时最常用的名称是唐古忒(特),然后是藏(驻藏官员常使用“藏内”)、卫藏。内地(主要是四川)官员也常沿袭旧称西番。图伯特一词到了清代中期就已经很少使用。清代中期以后的史籍、方志中多用西藏、卫藏。藏人一般被称为番人、番子,如维吾尔人被称为回人、回子一样。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7-07
而藏文”卫藏”中的”卫”字恰与满文中的”西方、西方的”(wargi)一词的读音相近,且卫藏地区又处在中国的西南部分,因此可能是”卫藏”一词先在满文中译为”wargi Dzang”,即”西方的藏”,再从满文译成汉文,即是现今常用的”西藏”一词。
============
比较赞同这个说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