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90阅读
  • 1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廣西古人類遺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7-17


广西自中生代以来,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岩溶发育,洞穴众多,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优良环境。早在1934年,裴文中就率队来过广西专门考察洞穴堆积,在武鸣、桂林4个洞穴内发现一批文化遗物,将其时代暂定为中石器时代,这是岭南地区具有特色的史前文化遗物的最早记录。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贾兰坡、吴汝康、李有恒等,又组织巨猿和古人类考察队,先后在来宾、柳州、柳城、桂林、荔浦、百色、灵山等地发现10多处重要的古人类及脊椎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于是,广西已成为国内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又一古人类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中重要的发现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莲洞人和甑皮岩人4处古人类化石产地及百色古人类文化遗址等。

1、麒麟山人:1956年1月裴文中发现于来宾县桥巩合龙村的盖头洞(当地壮语称“卡姆”,汉译作猪洞或牛洞)。因山形似麒麟而得名,山长110m,洞口距地表高7m。出土化石有残破的人类头骨化石和粗制的石器及人工打制石片,推断其生存年代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据近年研究同柳江人、甑皮岩人化石的脸部特征对比表明,麒麟山人有可能属壮族先民的始祖,并且很有可能是用火的先人。麒麟山人的发现,对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华南类型以及现代广西少数民族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白莲洞人:1956年元月,裴文中等在来宾发现麒麟山人之  后又发现了白莲洞遗址。白莲洞位柳州市南郊12km,地处白面山(海拔249.8m)北坡,洞口距地表高27m,由高大宽敞的前厅(约7000㎡)和后穴道(长1870m)组成,洞内有长370m的地下河。当时虽未发现巨猿和古人类化石,但在堆积层中却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物,如用砾石打制的石器击破的软体动物外壳和少数鹿牙等化石,还有扁尖的骨椎和粗制骨针。后来,于1973~1982年,经柳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协助下曾4次发掘,计发现2枚人类牙齿化石,出土的石器500余件,大都为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少量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器,还有一种穿孔石器,被认为是用于农业播种点穴用的,表明白莲洞人当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经济。在遗址中尚出土3500余件动物化石,说明白莲洞人以狩猎经济为主;使用火的痕迹非常明显,烧火堆积有2处,均呈椭圆形,直径1.03、0.45m,厚30、15cm,土质发红,有灰白色灰烬夹杂其中,并有烧过的动物骨骸,说明白莲洞人已有熟食的生活习惯,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生活的标志。据近期的测定研究,人牙化石迄今已有3.7万年的历史。

198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柳州市政府将白莲洞辟为国内第一座综合性洞穴科学博物馆,并于198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洞内具有1日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否同时代的文化层,分别为距今约3万、1.15万和7500年的产物。洞穴内还有十多组古人类生活情景的复原雕塑像,洞外设有室内陈列  (柳州原始文化、岩溶洞穴知识、生物标本陈列)和史前动植物园, 园内塑有白莲洞人和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史前动物的大型雕像,  是一处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址。

3、柳江人:1958年9月,柳州市东南新兴农场的工人在农场西面的岩洞内挖掘肥料时,于一个海拔230m,高出附近地面70~80m的通天岩中,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头骨,引起场领导的重视,立即报告省里转报北京。随后经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发掘,相继发现4个胸骨和5个腰椎骨以及大熊猫、箭猪、中国犀、东方剑齿象、巨狭、獾卜水獭、竹鼠、猕猴、猩猩、果子狸、陆龟和牛、鹿类等一批动物化石。1959年9月,该人类化石经吴汝康研究定名为柳江人,认为是原始黄种人(早期智人)的中年男性。后经1986年再研究,认为柳江人属蒙古人种中的晚期智人类型,迄今已有4~5万年历史,其体型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比古人阶段的马坝人(广东)和丁村人(山西)进步,比新人阶段的山顶洞人(北京)和资阳人(四川)原始,其生存时代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是广西乃至全国最早的现代人化石。据最新资料,经广西自然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对通天岩出土地点的文化层,进行铀法年代测定,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

4、甑皮岩人: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峰林平原上独立山的西南侧,于1965年由自治区和桂林市文管会组织的文物普查队发现。前部为一岩屋式洞穴,宽12m,深15m,高3~5m,底面积约200m2,文化层堆积厚3m左右;后部为地下水道向山内延伸,水位低于洞底3~4m,渚水终年不涸。经1973-1975年发掘,洞内文化层为灰色粘土、碎块石,出土男女老少婴完整骨骸30多具,属原始集体合葬,以屈肢蹲葬为主,另有骨器数十件,陶片近千,动物化石及水生螺蚌类骨壳数千,还有火塘、灰坑等遗迹。文化层之上为厚l0~80cm的钙板覆盖。据北京大学、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对取自钙板表(底)层及文化层内的螺壳、动物骨骼经碳l 4测年数据,分别为3370、6600、11310、7580年;而陶片于1978年由上海博物馆用热释光法测定为10550年,其烧成温度仅680·相当原始,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瓷器6由此推测,该洞穴古人类的生活年代距今大约在7500~1万年左右。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较早的古人类,其制用的红陶片烧成温度属广西已发现的古人类生存最晚的记录。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7-17
隆安丁当镇发现6000年前古人类遗址 出土石器蚌刀


一处具有6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近日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被发现。在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南宁市博物馆考古人员从5月22日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共出土墓葬30多座,以及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30多件。这是隆安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贝丘遗址。6月22日,记者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探访。

  古人类早已涉足大石山区 支流沿岸也发现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为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古代人类食后弃置的大量贝壳为特征。此次发掘的遗址位于丁当镇西北面的俭安村更也屯鲤鱼坡,距离丁当镇只有6公里。

  鲤鱼坡是个孤零零的小土坡,仅有400多平方米,北更溪在附近发源,绕坡流过。坡上还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让鲤鱼坡在周围平坦的田野中更加显眼。

  鲤鱼坡特殊的地形和坡上的大量山螺壳,很久以前就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注意。上个世纪90年代,有人在鲤鱼坡盗掘所谓的“古墓”,但只挖到人骨,并未发现金银,就此罢手。今年5月13日,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鲤鱼坡发现了贝丘遗址。南宁市博物馆立即着手试掘,共掘了26平方米的探方,发现了遗址中部的墓葬区和遗址北部的生活垃圾堆放区。

  “这不仅是隆安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的贝丘遗址,从类型来说也是整个广西首次发现。”南宁市博物馆馆员黄强告诉记者,广西的河岸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大江大河沿岸,因为那里食物充足、易于采集,因此贝丘遗址也往往堆积有大量食用过的水螺壳。而鲤鱼坡遗址位于一条小小的北更溪旁边,北更溪只是武鸣河的一条支流,附近都是石灰岩石山。在这样的环境发现贝丘遗址还是第一次,说明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极广。

  在隆安以前的考古工作中,仅发现较多的大石铲遗址,没有发现贝丘遗址。黄强说,鲤鱼坡贝丘遗址的发现,给研究此类遗址提供了全新的线索,也给以后的文物普查工作很大启发——不能忽略调查支流中可能存在的贝丘遗址。

  也许是由于小小溪流并不能提供大量的水生食物,在遗址中出土的螺壳主要是山螺,另外大块的兽骨较多,说明当时的先民还是以狩猎、采集为生。

  墓葬遗骨大石压身 反映先民鬼魂观念

  遗址中出土的30多座墓葬多为仰身屈肢葬和侧身屈肢葬,大部分都有一个罕见的特征:大石压身。这些重达二三十公斤的石块,有的压在遗骨的胸腔上,有的压在头颅上,有的压在肢骨上。而且都有意识地选择了形状规整、扁平的大石,似乎是要使压的面积更大一些。这一现象在广西以往的贝丘遗址中很少见,即使在著名的邕宁顶蛳山遗址中也只见到一例。

  “这应该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识的置放。”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李珍认为,用石块压着死者下葬,可能是为了让死者的鬼魂或尸体不再“出来”惊扰生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鬼魂观念。这种埋葬方式对研究古人类的宗教意识、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广西的土壤多为酸性,为什么6000年前的人骨还能在泥土中保存得如此完好?考古专家对此作出了解释:贝丘遗址是一个族群长期抛弃食物残骸的“垃圾场”,也是埋葬死去族人的墓地,因此大量食用过的螺壳往往跟遗骨混杂在一起。而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钙质环境使人骨不易朽烂,得以长期保存完好。这就是为什么别的地方很难发现古代人骨,而贝丘遗址中却能发现大量遗骨的原因。

  出土石制研磨器 填补南宁地区考古空白

30多件石器、骨器、蚌器的出土,表明了鲤鱼坡遗址的“源流”——与邕宁顶蛳山遗址是同一文化类型。这些工具有骨针,也有蚌壳打制的蚌刀、蚌铲,不过陶片发现得很少。最为特殊的是一件石制研磨器,这个长得像现在的舂杆的工具,在以往的南宁地区考古资料中还未曾发现过,倒是在百色、崇左等左江、右江地区发现过类似的器型。

这件特殊的研磨器,是否可以作为新石器时代,南宁地区与左江、右江地区文化交流的证物呢?这种器型的研磨器发源地在哪?是从百色发源,还是南宁开始,或者是别的地区流传过来的呢?这些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不过,这一发现已经填补了南宁考古研究资料上的空白,对于研究古人类的活动、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隆安还发现了几处新的文物点:在丁当镇俭安村村委旁边的金鱼山半山腰上,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岩洞葬,找到石锛1件;在古潭乡九甲村,村民挖水井时发现了一处大石铲遗址,出土大石铲5件;在丁当镇维新街还发现了2处较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当地群众积极提供文物线索,对文物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