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4阅读
  • 0回复

[市制]【论外来人口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2-25
  一、             引言
  2001年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先生向外界宣布,深圳有志到2005年时在中国大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此论一出,在国内引起很强烈的反响,促成了关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次“大跃进”。全国先后有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上海等城市,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先后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冲击下,全国一时间形成了实现现代化的你追我赶的动人场景。
  从于幼军先生率先提出了200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之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了,深圳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呢?2004年2月18日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政府提交的《关于我市“十五”规划有关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明确:深圳现代化指标体系由原42项减少为38项。深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由2005年调整到2010年。全市到2005年人口规模控制在610万人以内。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深圳“十五”规划确定的“十五”期间全市总的奋斗目标。到2002年42项指标已提前完成14项,占33.3%,同时也有部分指标的进展不理想。市发展计划局局长刘佳胜介绍,为体现总体规划和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市委对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相关指标提出调整建议。
  深圳又有了一个率先垂范,率先提出推迟现代化进程,率先提出减少现代化的考核指标。那么挡在深圳现代化进程上的拦路虎是什么?深圳减掉了什么指标?
  2003年12月30日,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对外透露,在42项指标中,将有23项指标难以如期完成,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两方面的一些指标进展明显滞后,特区内与特区外的进展情况也有较大差距。
  深圳市计划局规划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指标实现不了,并不是因为当初定下的指标过高了,而是因为其中22项是与人口直接相关的。
  由此看来,深圳的现代化进程上遇到了两只老虎,一只是可持续发展,一只是人民生活水平,难以如期完成的23项指标中,有22项与人口直接相关。这是第一次促使战略规划专家们认识并且承认人口因素是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深圳的人口因素可以说是外来人口因素。深圳由一个荒村,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现代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深圳依靠的是几百万来自外地的专家、学者和劳动力。如果排除外来人口的伟大贡献,深圳几乎不可能家喻户晓,不可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但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设计者们忽略了这些异乡人的存在,尤其是忽略了几百万民工,没有弄清楚或者故意不弄清楚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与现代化的巨大差距。事实上他们在一定时期排除了这些外来人口。
  抛弃了人民,尤其是农民,社会是不会前进的。中国现代化,没有农民,没有民工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温家宝先生在2003年人代会上批露:在城市务工的民工有1.2亿人,这就意味着城市劳动力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民工。据统计广东省2002年GDP中至少有20%以上(约2100亿)是民工创造的。那么深圳究竟有多少民工?他们创造了多少GDP?他们的生活水平、人均住房、人均用电量是否与现代化指标相距不远?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深圳在调整现代化指标体系时,去除了“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个指标。
  浙江呢?在浙江企业中奋斗的外来人口有多少?他们离现代化有多远?有一点是肯定的,2004年春节以后到现在(可能一直延续)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一天有电,一天断电。其他地方没有去过,情况不了解,但是生活在一江之隔的杭州城里人,有没有想过,这算现代化吗?深圳竟然把这个指标去掉了!
  二、             外来人口基本状况
  1.    外来人口对GDP的贡献
  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登记在册并纳入实有人口管理的暂住人口已达707万,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而据公安部门人士分析,实际临时进出浙江省的流动人口数量估计在1100万人以上。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和浙江的常住人口数量之比为1:4。2003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2384美元。这个数字不小了,浙江的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人均GDP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是浙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这个数字是很有诱惑力的。但是1:4的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比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化的策划者们也没有将流动人口纳入省内总产值的折算。流动人口对GDP的贡献究竟有多少?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在慈溪市的外来务工者,目前已突破30万,占全市从业人员的近43%。据估算,他们人均年创产值15万元、利润7600元。依照慈溪市的估算数额,那么浙江省的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产值可达10000亿元以上,2002年广东省的GDP至少有20%以上是民工创造的,那也才约2000多亿元。
  如此巨大的贡献竟然没有获得认可,至少在计算人均GDP的时候,没有考虑民工、外来人口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而是将那些由民工创造的价值一股脑的栽到了省内常住人口身上。这样以来,又一个浮夸风的年代来临了。据说在大办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将几处地里的产出搬到一个地方,然后宣扬亩产10000斤不是梦。现在的GDP核算不就是在唱老调吗?民工、外来人口的GDP在哪里?谁占有了他们的贡献,谁剥夺了他们的权利?
  2.    外来人口的待遇问题
  在浙江1:4的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中,我们看到了外来人口巨大的社会价值,为浙江的现代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外来人口在浙江生活得如何?他们的各种待遇是否与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或者基本相适应?
  在浙江杭州的一家印染企业,总职工有1000多人,外来人口达到50%以上,这家企业管理比较规范,所有员工都签了劳动合同。但是按照公司的规定,外来人口不办理养老保险等法律规定的保险。企业有一部分职工宿舍,但是大部分外来人口仍然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其劳动环境比较艰苦,日上班时间大多为12小时。月收入平均在1000元左右。这些外来人口自己解决的住宿条件如何呢?他们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有多少?他们的食品数量、质量怎么样?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没有人调查这些数据。但是笔者曾观察了他们的小屋,在房东的院子里,靠边的位置,搭建一个低矮的小房子,有的屋瓦会漏水,有的房子简易的不如建筑工地的工棚(现在的工棚太好了,由彩钢板搭建,我说的不是这种工棚),墙壁的砖缝里可以透出昏暗的灯光。按照现代化的标准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肯定是非常高的。
  他们的工资能够发出,只不过要拖三个月。在浙江,有许多这样的企业,也有许多不如这个企业提供的条件的企业。
  2003年《都市快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外国客商带来了加工一批服装业务的定单,杭州的服装加工厂很多,但是找不到一家能够满足客户要求的企业。客户的要求只是这个厂应该为员工办理保险,提供宿舍,这个要求很简单吗?不,在浙江,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浙江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一些待遇,有些待遇还是很前卫的,比如:
  永康市:5万外来务工者行使选举权
  绍兴县:外来务工者参评劳模
  义乌市:打工妹当选市人大代表
  近日,杭州又有与外乡人一起跳舞的活动
  除此以外,浙江给予了外来人口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温州为外来民工建设夫妻房、探亲房等居住设施,尽管每个32平方米的小套房内居住着8位民工;义乌一些企业办民工学校;慈溪市新建、改建公寓448个,入住民工近5.5万人。全市除建成13所外来员工子女学校外,还向民工子女开放了120所公立学校,就近借读的学生达4000多名。这些事情为外来人口安心当地,安心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是浙江在国内治安环境好的一个原因。但是面对1:4的比例,浙江人能够说实现现代化了?
  在浙江杭州,一个自杀的打工者的窘况如下:2003年1月15日到2004年1月15日收支状况:总收入6640元,总开支2430元。月收入极不稳定,最好950元,最低149元,每月生活费支出维持在200元左右,在杭州这只能用于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食品支出。其恩格尔系数将近50%。象这种状况的外来人口,在杭州有很大一部分,那么杭州怎么能够不顾他们的生存处境,浙江、发达地区又怎么能够不顾外来人口的生存处境,大言炎炎,奢谈现代化?
  2004年2月16日新华网杭州报道:浙江省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制订工资支付管理条例,惩罚拖欠工资行为,遏制拖欠工资现象,切实维护劳动者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浙江省人大去年的一次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浙江各地企业在工资支付方面问题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是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
有些私营企业3个月发一次工资,有的半年甚至一年才发一次工资,每月只发给生活费。
二是恶意克扣、拖欠工资。
三是超时劳动不发加班工资。
一些外贸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超时加班加点现象,日劳动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屡见不鲜。
四是以“计件工资”形式变相克扣工资。
一些企业或以计件工资规避加班工资,或有意压低计件单价,使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又不按规定调整计件单价,直接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比照浙江为外来人口提供的待遇,这种欠薪行为,这种严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不能被制止,如何能够说明浙江将要实现现代化了呢?
  3.    关于企业欠薪等违法行为的经济核算
  企业欠薪的边际收益估算: 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民工被拖欠工资估计在1000亿元左右,这1000亿元平均被拖欠3个月的话,那么它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是多少呢?假如存银行,按照1.71%的利率计算,将获得利息收入17亿元。这17亿元利息是谁的本金呢?又被谁占有了呢?17亿能够拉动GDP多少?假如作为流动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那么获得边际收入将大大超过17亿元。很多时候,企业拖欠的员工工资全部是流动资金。而由此产生的收益完全被企业主无偿占有,作为本金的所有人,员工没有获得一分钱。这就是企业主拖欠员工工资的秘密。
  企业不为外来人口办理劳动保险的边际收益估算:以前面提到的印染企业为例,设定外来人口的缴费工资为1000元,个人承担8%,企业缴费比例为10%,(最高为20%)那么企业为500多名外来人口交纳的养老保险数额为每月50000元,一年60万元。这60万元应该是属于外来人口未来可以支配的财产,不属于企业主。企业主违反劳动法不为外来人缴纳养老保险,每年可节省了60万元,这6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和扩张,一年可以获得的利润为12万元(按20%的利润率)。这样企业每年可以获得72万元的边际收益,企业将此作为利润留存,外来员工却一点好处都没有。
  外来人口在为企业创造显性价值的同时,为企业主提供了赚取隐性价值的机会,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变化。
  三、             城市人口状况
  1.    城市人口老龄化与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减少
  在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很突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急速,老龄化的水平将会更高。2000年,65岁以上老人8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96%,负担老年系数9.9%。而中国60岁以上老人1亿多,占总人口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多岁人口的2-3倍,一对夫妇负担两对老人和一个孩子。
  2000年浙江省总人口4501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92%。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严重不平衡,会广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老年人增加意味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社会开支、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增加,越来越少的就业人口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提供支出。
  从相反的角度看,老龄化现象带来的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减少趋势将更加明显。最简单的公式,城市夫妇按照计划生育的规定,两个人生育一个孩子,减少比例50%。从统计资料来看,城市人口(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自1990年以来市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于10‰,99年达到最低点为7.67‰,远低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12.7‰)。有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的自然增长率甚至为负。按照现代化指标,城市人口比例应该达到60%以上,而我国今年的城市人口比例仅仅在34-35%之间。如何实现现代化,在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的城市化就是现代化的一个坎。
  2.    城市人口的现代化水平
  尽管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工业化国家,1999年第一产业在中国GDP中只占17.3%,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6%)。如何才能够提高城市人口比例?目前,有1.2亿的外来民工在城市务工,有的已经在城镇工作了十多年,但是因为户口原因,成不了真正的城市居民,享受不到城市人口的基本待遇。如果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那么这些已经生活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将真正成为城市人口,1.2亿的外来人口即使有50%的人获得了城市绿卡,那么也将会带动城市化水平8-9个百分点。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显然外来人口成为城市人口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外来人口的城市化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生活条件已经比较现代化。以浙江省的城镇人口住房为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前列,同时住宅质量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成套率已达到7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95%以上家庭拥有一套功能满足需要的住房。到2010年,完成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普及绿色建材生产技术,普遍使用绿色建材,50%的住宅符合国家康居工程标准,住宅建设和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经验在60%的地区得到推广。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生态住区占30%以上,小区智能化水平达到50%以上,住区社会化服务达到80%以上。到2050年,全省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居住水平。
  在浙江城镇工作的外来人口,比较而言,是没有住房的,也没有被规划到2005年,2010年,2020年,甚至2050年的城镇人口住房规划中。在杭州,由于房价不断上涨能为外来人口提供住宿的单位不到20%,许多民工要自己租房。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外来人口与城镇居民的这种鸿沟一样的差别依然存在。
  3.    农村包围城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并将成为城市的主体
  农村包围城市,是无法回避的趋势。当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以50%的比例下降的时候,城市必将沦为一座座空城,假如没有外来人口的话。只有有序的、不断的吸纳外来人口,才能够保证城市的繁荣,才能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作为现代化的设计者,谁的目光远大,谁在设计现代化的时候考虑到了外来人口的要求,谁就能够率先实现现代化,就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推迟现代化进程,一次又一次的率先减免现代化指标。
  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并且将最终成为城市人口的主要构成。城市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外来人口的活动历史,外来人口的迁徙,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外来人口进城以后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社会各阶层对“进城外来人口是否应该与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据统计:合肥市、汉川市社会各阶层人员对此问题的反馈资料见表一。
  表一:进城外来人口是否应该与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的调查
  (单位:%)
  社会阶层
非常同意 有点同意 不大同意 很不同意
合肥/汉川 合肥/汉川 合肥/汉川 合肥/汉川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16.1 0.0 17.3 75.0 51.8 16.7 14.8 8.3
  经理人员
38.2 61.3 20.6 17.6 32.4 14.1 8.8 7.0
  私营企业主
25.0 40.0 25.0 23.7 50.0 0.0 0.0 36.3
  专业技术人员
15.4 37.0 29.9 29.0 39.8 18.0 14.9 16.0
  办事人员
23.0 34.9 33.6 26.8 32.5 24.5 10.9 13.8
  个体工商户
42.0 35.9 25.0 42.0 25.0 15.4 8.0 6.7
  商业服务业员工
27.9 31.1 27.0 46.6 34.0 15.1 11.1 7.2
  产业工人
30.1 56.0 22.6 25.2 32.2 9.9 15.1 8.9
  农业劳动者
- 49.7 - 33.1 - 12.9 - 4.3
  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6 41.4 32.3 35.5 31.3 14.7 10.9 8.5
  综合
26.2 40.7 28.9 33.9 33.2 17.0 11.8 8.4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资料看出,同意给予外来人口城市人口待遇的情况占优势,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不接受外来人口。尽管外来人口进城是一个不能阻挡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是拯救城市的必须选择(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城市越来越离不开外来人口,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对外来人口一视同仁,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不能保障的一点点特权。外来人口城市化对待的主要反对者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员正是政策的制定者,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一现象。
  在汉川市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没有人非常同意给予外来人口城市居民待遇。那么在东部发达省份,在浙江,这种心态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人数有多少?具体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是从外来人口在浙江所受到的待遇看,浙江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没有把他们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规划之中,是毫无疑问的。在深圳也是这样。
  所以新的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显山露水,外来人口成为城市主体已经得到历史的证实,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能看清这种趋势,不能为外来人口创造条件,不能帮助他们争取更多的生存生活空间,而躲在户籍制度的后面,幻想农村与城市的二元体制永远存在。
  4.    避免低素质人口的轮回——人的现代化
  既然外来人口必将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那么在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时期,就必然的存在着城市文明与农村习惯的冲突,是城市文明最终成为主导文化,还是农村习惯淹没了城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抉择。
  避免一轮又一轮的低素质人口的轮回,应该是城市人口共同承担的责任。在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许多关于人口方面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也正是导致深圳推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在享受优越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时候,没有为外来人口创造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这就是在城市里仍然有贫民窟的原因。
  如前文所提到的浙江的城镇居民住房现代化规划,将之与在浙江城镇打工的外来人口住宿条件相比较,差距巨大。浙江的教育,尤其是中心城市的教育,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贵族式的教育制度,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有许多民工子女无处读书,无法承担昂贵的学费和赞助费。许多孩子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同时又培养了一些贵族。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均衡的发展,如果在造就部分贵族的同时,催生了大量的低素质人口,那么不论规划得多好,也是不会进步的。
  在目前城市人口高素质群体不占多数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一方面,城镇人口的低生育率会影响未来全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城市现有人口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国目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3062.2万,相当于0.65个韩国,一个加拿大的人口。但却只占职工总人数的22.9%,仅占全国人口的2.08%。
  另一方面,尽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吸引人才,对于提高城市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一定作用,但是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造成了重要影响,使得整个城市表现出不平衡的两极性:一极是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另一极是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出的外来人口。
  避免低素质人的轮回,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群体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以人为中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社会人口应保持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如零增长状态。
  只有这样,在维持资源存量不致减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强调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质上是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包括既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即消除贫困,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只有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赋予社会成员公平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人的现代化,人才能够以自觉的方式关注人类的再生产。只有帮助外来人口基本上实现了教育、学习、生活、工作与城市人口的同质化,使外来人口的素质有一个相当大的提升,给予外来人口同等水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才能够使城市文明最终成为主导文明,才能够避免农村习惯淹没城市,避免低素质人口的轮回,现代化的实现才有保证。
  四、             现代化指标中的人口因素指标
  1.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的专家成立了城市指标体系课题组,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设计和论证,先后征求了30多位专家和市长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并在深圳市和济南市进行了试点,最后形成了三套城市指标体系,其中第二套为现代化指标体系。这套指标反映了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此来衡量和检查各市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它是由四个子系统24个指标组成。
  第一个子系统是经济发展,由6个指标组成:
(1)人均GDP要求达到5000美元,折合人民币4.14万元(目前城市平均为2万元左右)。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60%以上(目前城市平均为45~50%)。
(3)高技术产业占GDP要求达到8%以上(目前全国平均只占2%左右,城市略高些)。
(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要求达到3%以上(目前全国平均只占0.7%,城市约在1%以上)。
(5)进出口额占GDP要求达到50%以上(目前已达44%)
(6)实际失业率要求降至4%以下(目前登记失业率加上国企下岗职工,实际失业率平均达7%以上)。
  第二个子系统是社会发展,也由6个指标组成:
(1)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要达到85%以上(这是反映城市化的重要指标,目前城市市区已达60~70%)。
(2)二、三产业人口比重要求达到95%以上(目前城市市区已达90%左右)。
(3)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求降至2‰以下。
(4)每万人口医生数要求达到50人以上(目前城市平均为30多人)。
(5)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要求达到5%以上(目前全国平均只有2.2%,城市略高些)。
(6)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要求达到15%以上(目前全国平均只占3.6%,城市已达10%以上)。
  第三个子系统是生活质量,有6个指标: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求达到1.5万元以上(目前已达6280元,大城市已达万元以上)。
(2)人均生活用电量要求达到400千瓦小时以上(目前城市平均只有200千瓦小时,已进入生活现代化的深圳已达800千瓦小时)。
(3)每百人拥有电话机80台以上(不包括移动电话)(目前城市平均已达40台)。
(4)电脑普及率要求达到50%以上(目前普及率虽只有6%,但需求量很大)。
(5)平均预期寿命要求达到75岁以上(目前城市平均已达73~74岁)。
(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要求达到30平米以上(目前城镇已接近20平米)。
  第四个子系统是基础设施及环境,有6个指标:
(1)人均道路面积要求达到12平米以上(目前为9平米左右)。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求达到10平米以上(目前为7平米左右)。
(3)燃气普及率要求达到98%以上(目前已达82%,大城市已达95%)。
(4)第4~6项均为环保指标,大气质量等级要求优于2级,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这三项指标距目前水平有较大差距,但环保是今后治理的重点。
  这套指标体系在深圳进行了试点,从前文可知深圳执行的现代化指标为42个,显然比这个体系中24个指标多,但是在深圳调整现代化指标体系时,仍然宣布有23项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其中22项与人口直接有关。从上述指标体系提供的一些数据看,指标的达成状况纯粹围绕户籍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来计算,据深圳市统计局初步统计,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0万人,暂住人口407万人。在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比例为1:2.7的情况下,抛开大多数的外来人口,计算现代化指标,除过为官员增添政绩外,没有了任何意义。
  2.    外来人口与人口因素指标
  在目前中国,不论深圳,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或者北京、上海、浙江,实现现代化是要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是要对照现代化指标的要求,寻找差距,突破困境和制约,最终体现为全面的提高了人口素质,提高了生活质量。从户籍人口看,城市的现代化似乎很近了,但是户籍人口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城市化水平。另外户籍人口创造的GDP根本就没有计算的那么多。
  城市现代化由于有了外来人口的加入,在从现实意义上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降低城市人口素质,并使城市的人均GDP值,实际失业率,每万人口医生数,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用电量,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平均预期寿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的实际实现程度大幅度下降。
  单从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指标看: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按照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要求达到15%以上,显然差距很大,尤其是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外来人口中有90%以上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城市现代化的实现。
  所以如何对待在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如何使外来人口在城市中拥有公平的发展权和公平的分配权,如何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就成为城市现代化的焦点,是质量控制点。外来人口素质、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速度,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五、             改善外来人口境遇,提高外来人口素质,和外来人口一起实现现代化
  1.    改善外来人口境遇
  外来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建设者。改善外来人口境遇的重点从关心外来人口的生活出发,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创造平等的发展空间。
  (1)有步骤的松动户籍制度的限制,吸纳外来人口成为城市居民。
  城市管理者应该从户籍意义上城市人口减少的现实状况出发,主动的、有选择的接纳外来人口,落实外来人口的户籍关系。这从体制上能够保证外来人口当地化,能够促使当地政府重视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真正树立全面现代化的概念。
  接纳外来人口,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对发展规划中的重点产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直接纳入城镇户口。对技术工人,服务人员,制定一个吸纳速度,可以规定外来人口当地化率这样一个指标,通过外来人口当地化来消除城市人口的负增长,并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户籍关系上明确外来人口的地位,这是为改善外来人口境遇,使他们当地化、与城市人口同质化的基础。
  (2)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障外来人口的权益。
  对不能够接纳的外来人口,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签定劳动合同,办理法律规定的险种,享受法律规定的假日和待遇。
  在经济发达省份,用工单位与外来人口签定劳动合同是很不完善的,真正为外来人口办理法律规定的保险的企业很少。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外来人口没有归属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地方劳动监察部门应该本着发展观和全面观,检查监督用工单位的劳动违法现象,严厉打击一批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企业。从建立劳动合同和办理养老保险两个方面为外来人口的当地化创造机会。
  上海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这项由用人单位全额缴费的综合保险,已使77万外来从业人员享受工伤保险、住院医疗、老年补贴等三项待遇。这个“率先”率先得好,这反映了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一个理念,尽管它的覆盖面很少。
  上海人外地人外国人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在上海就业的本地人、外来从业人员、外国人,全都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工作时间规定每日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目前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70元/月(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是5元/小时),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
  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在关注外来人口问题上,上海无疑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样在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处于长三角地区,浙江的外来人口政策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浙江有些地区对外来人口存在的剥削程度还是相当严重的。单从工作时间看,一些外贸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超时加班加点现象,日劳动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存在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存在于原始资本积累初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存在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就不能被容忍了。
  所以在浙江,在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地区,首先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切实贯彻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
  (3)关注并提高外来人口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水平,将之纳入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之中。
  生活水平决定了城市能否实现现代化,那么外来人口的生活水平、住房水平与现代化的差距如何来处理?我们以往的做法是,攫取外来人口的创造的价值,摈弃外来人口对生活水平和住房水平的要求。
  现在我们应该在现代化的指标中写进外来人口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水平指标。外来人口由于基础低,享受不到城市的住房政策,那么能否通过社会干预机制,由用工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速度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比如用工单位必须建立职工宿舍,全部解决职工住宿问题;设定职工宿舍面积占用工单位建筑面积的比例;单位面积最大允许住宿的职工数等指标。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现代化实现的关键问题,城市可以建立一些专门针对外来人口子女读书的学校,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城市人的心态,因为我们要一起实现现代化,所以城市的公立学校没有理由拒绝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读书。
  在目前,不适宜倡导贵族化教育、小班化(20人以下)教育模式,这样做没有充分的利用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造成社会成员不能公平的获得学习机会,对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没有任何好处。目前,我国政府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5%的现代化指标也有很大差距。
  应该开放城市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城市居民子女,为外来人口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    提高外来人口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其管理者的素质
  提高外来人口素质,是要从城市人口身上下工夫。提高外来人口素质根本上是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提高作为外来人口领导者、管理者的素质。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他的部下也是强有力;一个文明的领导,他的部下也是文明的;一个素质高的领导者,他的部下素质也是高的。这就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就是英国人怎么都是绅士的道理。
  在许多时候,我们总埋怨外来人口素质不好,鸡鸣狗盗,想一想作为外来人口主管的人员,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在违反国家法律,他们明知故犯。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加强他们的文化教育,对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事半功倍。
  所以提高外来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外来人口管理者的素质,是学习老板好榜样。外来人口通常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是接受别人指挥、带领的,他们的行为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上级行为的影响。
  提高外来人口素质的途径除了对其管理者、领导者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领导者的言传声教来实现外,还要大力兴办各类培养“高级蓝领”的技校、中专、职业高中、高职院校、职工技校,国家要强制规定企业对在职员工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脱产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和技能。
  提高外来人口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其专业技能,不能仅仅将外来人口当作有利用价值的工具,还要从人的现代化方面,帮助外来人口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其文化素质,加强其文化知识培训。文化下乡不是到农村去唱几首歌,而是要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改变落后观念。假如几首歌就能解决问题的话,不是太容易了吗?城市里的外来人口,有一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他们也需要文化。城市人给予了他们多少影响,城市里那些外来人口的管理者、领导者又给予了他们多少好的影响,给予了多少好的榜样?外来人口的素质就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
  3.    和外来人口一起实现现代化
  外来人口最终不是外来人口,而是真正的城市居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市的现代化就是外来人口的现代化,没有外来人口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是残缺不全的,最终是失败的。
  所以在现代化指标设计的时候,在计算GDP的时候,应该心中有外来人口,应该想到他们离规划的现代化蓝图有多远,城市离不开外来人口,城市现代化也离不开外来人口。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阶段的标志,它体现了整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实力。没有考虑,没有计算外来人口现代化的程度,是现代化设计的误区
  由于我们在对待外来人口上有一些误区,所以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困境,这个困境在今年尤其明显,这就是:浙江省各地普遍出现招工春荒现象。不仅浙江,全国范围内都在闹“民工荒”。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登记用工的单位2004年2月2日就达到了5455家,共提供了56841个就业岗位,但各大劳动力市场的进场人数总计只有35668人,而做了求职登记的仅有7195人。需要1007位缝纫工,只有10个缝纫工登记。在宁波,进场的42145人中,只有14703人登记求职。台州、温州、绍兴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也遇上了同样的尴尬。北京需要的民工首次突破100万人,但供应远远不够。甚至连中部的武汉都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天津、深圳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26个城市2600多家企业展开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企业雇用的农民工人数将比2003年增加13%。但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调查也显示:在我国26个大中城市的2600多家企业中,外地员工的流失率为7.4%,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最高的城市达到19.1%。一方面外来人口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外来人口流失率居高不下,而且不断加剧,这形成了一个供需矛盾,这个矛盾促使城市人口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外来人口是城市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城市得以延续、存在基础。当城市对外来人口多取少予,忘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时候,外来人口就会抛弃城市,城市也就残废了,也就逐渐消亡了,如何还谈得上实现现代化呢?
  外来人口对城市实现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不断改善外来人口境遇,提高外来人口素质,和外来人口一起实现现代化。
  六、主要参考资料
  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教育部: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
  3.《城市人口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者:高雪莲
  4.《有多少民工当上劳模?》
www.rednet.com.cn
  5. 《浙江发展新阶段的大趋势》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6. 新华网、
南方都市报、文汇报、钱江晚报等
  7. http://61.133.123.2/tjxw/csxdh.htm
  ——lilinchon·网易博客
[ 此帖被lmya2008在2010-12-26 09:24重新编辑 ]
未设治 0
村 1 (1)
居民委员会 30 (29)
乡 100 (70)
民族乡 200 (100)
镇 300 (100)
街道办事处 400 (100)
县 600 (200)
自治县 900 (300)
县级市 1200  (300)
区 1500 (300)
地区 2000 (500)
地级市 3000 (1000)
自治州 4000 (1000)
计划单列市 5000 (100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