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50阅读
  • 3回复

[地方沿革]福建废县“水吉”与“宁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1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属建州;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安地置瓯宁县,水吉属瓯宁。民国初袭清制。民国2年(1913年),建安、瓯宁二县合并为建瓯县,水吉是建瓯县禾供里,包括现在水吉镇管辖的陈地、叶中、水吉、青田、玉瑶、吴中等村;回龙乡管辖的均中、白沙、回龙、浒州、马岚等村;浦城濠村乡管辖的溪口、毛墘、仑下、濠村等村。民国5年,设立水吉镇。民国27年,置水吉特种区,直隶于省政府,辖地在原第六区的基础上,将崇安里的双坪、溪头、台尾、大庙、高历、前岚、下坑、上坋、马历等村划入。民国29年,撤销特种区建制,置水吉县。下辖复兴、小湖、大庙3个镇及太平、大安、漳墩、杭头、上墘、龙村、濠村、外屯、下墘、回龙、马坑11个乡。民国33年,将原3镇11乡改为1镇10乡,即复兴镇和小湖、大庙、大安、漳墩、杭头、下墘、龙村、濠村、回龙与外屯等乡,直至解放。
  1949年5月水吉县解放,沿袭民国时期的区划建制。1949年8月,水吉县划为4区1镇52乡。
  一区(水吉区):下辖复兴镇及青潭、郑墩、叶中、大安、安口、仁山、溪堀、池中与西山9个乡。
  二区(下墘区):下辖下墘、平畲、芡地、崙尾、余源、杭头、碓后、上墘、苏源、汴地、梨坪、石壁、吴池、漈头、龙村与仰坑16个乡。
  三区(回龙区):下辖回龙、垄下、浒洲、漳墩、龙安、杭下、康屯、邵村、外屯、沙堤、黄村、濠岭、仑下、南头、大坪、溪口与马岚17个乡。
  四区(小湖区):下辖小湖、大湖、马坑、东鲁、鸿溪、大亩、长头、羊居、葛台与高历10个乡。
  1952年10月,实行小区乡制,全县共设6个区、3个镇、51个乡。
  一区:下辖城关镇、叶中乡、青田乡3乡(镇)。
  二区:下辖下关、崙尾、陈地、黄凌、岭头,龙溪、新村、石壁、龙村、梨坪、前岚与吴地12个乡。
  三区:下辖回龙、龚中、浒州、马岚、溪口、仑下、南头、濠村与后濠9个乡。
  四区:下辖小湖镇及大湖、贵源、马坑、东鲁、鸿庇、溪头、高历、双坪与长头10个乡(镇)。
  五区:下辖郑墩、营头、玉瑶、大梨、安口、双溪、留中、南岭、池中与后井10个乡。
  六区:下辖杭头镇及漳墩、龙安、苏源、上墘、杭下、邵村、外屯、沙堤与凤凰10个乡(镇)。
  1955年2月,再次变动行政区划,全县设6个区、3个镇、68个乡。
  一区(城关区):下辖城关镇及青田、叶中、吴中与龚中5个乡(镇)。
  二区(下墘区):下辖下墘、黄地、岭头、余源、汴地、新村、龙溪、陈地、黄凌、梨坪、吴地、龙村、前岚、石壁与崙尾15个乡。
  三区(回龙区):下辖回龙、垄下、浒州、马岚、澄溪、溪口、毛墘、仑下、樟元、南头、后濠与濠村12个乡。
  四区(小湖区):下辖小湖镇及贵源、小湖、马坑、东鲁、鸿庇、溪头、双坪、台尾、高历、长头、黄地与谢地13个乡(镇)。
  五区(郑墩区):下辖郑墩、营头、玉瑶、大梨、仁山、安口、留中、双溪、西溪、池中、南岭与后井12个乡。
  六区(漳墩区):下辖杭头镇及漳墩、竹口、龙安、松源、南坑、邵村、外屯、凤凰、沙堤、上墘、苏源、杭下与焦坑14个乡(镇)。
  同年7月,改变区划,将全县划为4个区,1个镇、70个乡。同时,水吉县人民政府改称水吉县人民委员会。
  一区:下辖水吉镇及青田、叶中、吴中、龚中、郑墩、营头、玉瑶、大梨、仁山、安口、留中、双溪、西溪、池中与后井16个乡(镇)。
  二区:下辖汴地、新村、龙溪、陈地、黄凌、梨坪、吴地、龙村、前岚、石壁、崙尾、下墘、岭头、杭头、松源、秦溪、上墘与苏源18个乡。
  三区:下辖回龙、垄下、浒州、马岚、澄溪、溪口、毛墘、仑下、樟元、南头、后濠、濠村、竹口、龙安、杭下、焦坑、南坑、邵村、外屯、凤凰、沙堤与漳墩22个乡。
  四区:下辖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鸿庇、溪头、双坪、台尾、大庙、高历、长头、谢地、黄地与南岭15个乡。
  1956年7月9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撤销水吉县,将水吉县所属的第一、五、六3个区和第二区的5个乡,第三区的6个乡,第四区的6个乡划归建阳县;第二区的10个乡,第四区的7个乡划归建瓯县;第三区的6个乡划归浦城县。
  同年9月25日,正式撤销水吉县建制。原水吉县所属71个乡(镇)中划归建阳县管辖的48个乡(镇)是:一区的城关镇(水吉镇)及青田、叶中、吴中、龚中4个乡;二区的下墘、黄地、岭头、陈地、仑尾5个乡;三区的回龙、垄下、浒州、马岚、澄溪、南头6个乡;四区的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鸿庇6个乡;五区的郑墩、营头、玉瑶、大梨、仁山、安口、留中、双溪、西溪、池中、南岭、后井12个乡;六区的漳墩、杭头、竹口、龙安、松源、南坑、邵村、外屯、凤凰、沙堤、上墘、苏源、杭下、焦坑14个乡。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21
宁洋县自明隆庆元年(1567)肇建,直到1956年8月撤销建制,存史390年。漳平双洋镇原为宁洋县城所在地。

肇建缘起

由于明王朝的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漳平县聚贤里爆发了以香寮村民苏阿普为首的农民暴动,声势浩大,农民起义军以赤水镇田头村龙头寨为据点,四出斩官戮吏,震惊朝野,沉重打击了明王朝在闽西一带的封建统治。嘉靖四十四年(1565),明王朝四方调集兵力,抗倭将领戚继光奉命率部6000官兵前来围剿起义军。戚继光采取“列栅困守”、步步为营的战术,分三路进攻,堵住了山寨的粮道,断了义军水粮。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起义农民多因缺粮饿死,自动投降者达1000余人,首领100余人拒降被杀。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戚家军胜利结束了赤水龙头寨战役,以苏阿普为首的农民暴动彻底失败。

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后,巡海道副使周贤宣根据当地邑廪生曹文烨、曹鸣凤等《请分设宁洋县议》具状,疏请朝廷置县。隆庆元年(1567),获准设县,设县治于东、西洋,因聚贤里境土已安宁,遂取县名“宁洋”。

撤销建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当时宁洋县领导认为宁洋县隶属于永安专区(按:1956年撤销永安专区建制),永安至长汀公路,经过小陶,而县城所在地双洋没有公路,交通不方便,遂决定将县政府机关迁往小陶。1951年11月11日,县公安、税务先行搬迁,至12月底,县委、县政府机关,全部搬迁完毕。此后,宁洋县委、县政府在小陶办公,而宁洋县城仍在双洋,造成县城与县领导机关两地分离。这是造成宁洋县最终被撤并的最主要原因。

1956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永安、宁化、清流三县划入龙岩专区管辖(按:1961至1962年区划调整,上述三县划归三明专区管辖);8月,龙岩专区发文撤销宁洋县建制。宁洋县境分别割给永安、龙岩、漳平三县管辖。原大陶区全部和双洋区的虎山乡,划归永安;原小溪区的全部和原属于赤水第四区安坑乡的吴隐山划归龙岩(今新罗);原属双洋区的十三个乡除虎山乡外,全部划归漳平。今漳平市双洋、赤水两个镇,即为原宁洋县所辖境地。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21
漳平和宁洋,都是明代设置的县,与龙岩关系密切。1471年,析漳州龙岩县地置漳平县;1567年,割龙岩、大田、永安地置宁洋县,均隶属漳州府。清代龙岩升为州,漳平、宁洋转隶龙岩州。龙岩州流行闽南方言,与说客家话的闽西汀州府诸县大不相同,奇怪的是,民国以后龙岩取代长汀,成为闽西客家地区的行政中心——一个不懂客家话的客家首府。我认识几个龙岩朋友,最苦恼就是老被当成客家人。

    宁洋县于1956年撤销建制,存史389年。它的土地并入了永安、龙岩和漳平;它的名字,渐渐从新闻、文书和人们的口语中消失。到了漳平,我就建议:“我们去看一个传说中的县城。”

    双洋镇位于漳平市西北,是块狭窄的山间盆地,四面青山环抱。双洋溪从东部蜿蜒而来,在盆地会合北来的石坑溪,南下穿越崇山峻岭,汇入九龙江主流。溪之东西,有东洋村、西洋村,其地因此称双洋。

    宁洋古城,即现在的双洋镇城区,原筑有城墙,双溪环绕,算是护城河。城墙当然早拆了,溪流清浅,几座经过修葺的廊桥还在。最热闹的是太平桥(又称南门桥、宁济桥)头,挂着一块“城内村文化宣传中心”的招牌。青云桥比较古朴,桥头矗立一座瘦高的古旧土堡。县城必有文庙。宁洋文庙在镇中心学校内,只剩孤零零一座大成殿,彩绘一新,鲜艳夺目。县衙门的旧址上,建起器宇轩昂的镇政府大院。在小巷子里转了转,见到几座破败的祠堂和老宅,十分落寞。

    无塔不成县。古宁洋县最完整的遗物,恐怕是城西南的麟山塔(圆觉塔)。塔身七层,高22米,密檐八角形,外墙刷白石灰,看上去秀丽端庄,俗称白塔。据碑文介绍,麟山塔始建于1602年,康熙和光绪年间均有重修。塔下有麟山寺。读过清人王梦杏写的《麟山寺赋》,陈词滥调,就不引在这里了。

    站在麒麟山上望双洋镇,觉得这块盆地真是太小了,怎么也安不下一座县城,即使作为乡镇驻地都觉得拥挤。如今的双洋盆地盖满了房子,全镇人口也不过1.1万,只是漳平的一个小镇。难以想像,明清时期位于万山丛中的宁洋县是何等萧索。

    明代设县,往往不是因为人口膨胀,而是出于治安考虑。《明世宗实录》谓:“初设福建海澄、宁洋二县,以其地多盗也。”漳州地区,入明只有五县,成化年间以后新增了漳平、平和、海澄、宁洋四个县,就是为了对付盗贼流寇。平和设县是王守仁向朝廷奏请的,他说:“考之近日,龙岩添设漳平,上杭添设永定,而地方以宁,此皆明验。”设县之后,既可教化百姓,又便于屯兵驻守,镇压反叛。这一招真的很灵。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写道:“国朝来,每因寇乱,设县即定。建宁之设寿宁,延平之设永安、大田,漳州之设漳平,及近日宁洋、海澄,而无不定者。”说到底,宁洋县不过一个军事据点而已。

    宁洋溪穿行在玳瑁山群中,峡谷幽深,河流湍急。1628年旧历四月初一,徐霞客来到溪边,雇舟南下漳平。“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他在日记里写道。在他看来,宁洋溪的发源地马岭与建溪的源头梨岭高度差不多,但宁洋溪入海的流程短,所以流速特别快,建溪入海的流程长,所以流速慢。他因此悟出一个道理:“程愈迫则流愈急”——在同样高度的情况下,河流流程越短,坡度越大,流速越快。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21
宝贵资料,以前找到水吉镇却没有找到宁洋县城。水吉今天复县的声音还是很大。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