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44阅读
  • 8回复

[其他]“省”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3
“省”的名称从汉代开始,但最早的省,并不是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它的出现,就是由古时的避讳造成的。原来,在封建社会里,王宫属禁地,戒备森严,宫外人非宣召不得人,所以称之为“禁中”。西汉昭帝立元氏为皇后,元皇后的父亲名禁,为避国丈的名讳,改“禁中”为“省中”,“省”于是成为禁宫的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朝廷将政府机要部门设在省中,以后历代相沿,省就成了官署之名,如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等等。其中的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执掌枢要,发布政令,权位尤为显赫。到唐代,中书省正式成了全国政务中枢,元朝更以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世祖忽必烈又分别在河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十一处设立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与中书省互为表里,管辖所属府、路、川、县的军政事务。从元代起,行省开始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

明朝建立之初,承袭元制。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漳因行省区域太大,改行省为布政司,缩小其管辖范围,但朝野仍习惯称省。

清朝又恢复省的称呼,初定全国设直隶、山东、山西、四川等十八省,后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光绪中又增设新疆、台湾二省。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又增设了青海、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六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设置了三十个省、市、自治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3 16:14:20编辑过]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3-05 14:54重新编辑 ]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03
省名的由来

我国各省名的由来,大致分六种情况:

一、根据地理位置。如河南、河北、位于黄河南北;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分别位于洞庭湖以南、以北。

二、取境内的两个地名的第一个字。如江苏,以境内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的首字得名;福建,以境内的福州、建州的首字得名。

三、以境内的江湖之名为名。如黑龙江省,即以境内的水色黑、婉蜒如游龙的黑龙江为名;青海则以境内的青海湖得名。

四、以统治者的主观意愿为名。如辽宁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宁夏取“夏地安宁”之意。

五、为纪念某事。如天津古称直沽,元时曾置海津镇,明成祖曾于此率军南下,争得帝位,他为纪念此事改海津为天津,意即天子所经的渡口。

六、根据少数民族的译音。如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乌拉”即“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又如西藏,取“乌思藏”中的“藏”字。“乌思”为中央之意,“藏”为“圣洁”之意。又因为其地在我国西部,故称西藏。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6-03
“台湾”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名称却有过各种不同的叫法。

在我国殷商时代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称台湾为“岱舆”、“员峤”;先秦时代称为“瀛洲”;汉代称“东鳃替”;三国时代叫‘“夷洲”;隋朝称“流求(或作琉求、流虬、留仇、琉球)。明代称“台员”或“台湾”。叫,“台湾”这个名字是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37——1619年)才开始的。有时称它为“鸡笼”,那是因为基隆港外有个基隆屿,岛屿形如鸡笼浮水,故此得名。

台湾地方语言近似闽南话。闽南话中的“员”与“湾”同音。所以,从清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

一些外国人把台湾叫做“福摩萨”,那是怎样来的呢?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艘葡萄牙船由印度驶向日本,经过台湾海峡时,船员望见台湾岛上一片翠绿,风光美丽。便连声称道:“伊啦,福摩萨!。葡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岛”。从此,有些外国人也把台湾称为“福摩萨”。后来某些殖民主义者故意用“福摩萨”一词制造混乱,搞两个中国的阴谋,那是绝不允许的。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6-03
“香港”的由来

“香港”这个名称的来源历来众说纷坛,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由“红香炉山”一名演变而来,据说清初在铜锣湾海旁有红香炉从海上飘来,于是村民便在沙滩上建庙,庙后的小山便被命名为“红香炉山”,由此演变成“红香炉港”,后简称为“香港”。

二、芬芳的港口。香港早期常有外国商船停泊,水手们上岸浏览时见遍地是芬芳的野花,他们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芬芳的港口,于是被译作“香港”。

三、鳌洋甘瀑。据说在香港附近有一山溪,是行船者喜欢汲取的溪水,被称作“香江”,其入口的港口被称作“香港”,而全岛也被叫作“香港岛”。

四、与“香木”有关。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水,名

叫“芜香”。种香及制香盛极一时,不少居民赖此为生。莞香先运至九龙的“香涉替头”,然后运到石排湾, (香港东北),再乘艚船运至广州甚至江浙一带,所以运香木的海湾就被称作“香港”。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6-03
“澳门”的由来

澳门开埠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前澳门归属广东的香山县管辖,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为中山县,“澳”字在古代的解释,就是与外国人通商的地方。

澳门之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据说《澳门纪略》书上记载:“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由仔、路环、大小、横琴四岛)海水纵横成十字,或曰十字门……故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可能指东望洋山及西望洋山)相对如门云。

古时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处,多称为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所以澳门得名的由来,很可能也是根据这种地方习惯命名而得。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6-04
“新疆”的由来

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称为新疆,始于清代,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了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1759年又平定大小和卓,天山南北全入清朝版图,归伊犁将军管辖。对当时清政府而言,是新开辟的领土,故习惯上被称为“新疆”。1884年(光绪十年)将伊犁将军辖区改建为新疆省,新疆成为正式政区名。

我国历史上将新收复的疆土泛称为“新疆”的,可追溯到宋金时代。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金朝同意归还陕西、河南地。南宋下沼曰:“沼新疆县令自今并差文臣。自建炎间,始置武令。刘豫因之。论者以为不学而从政,民间被害甚众,故复用文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0绍兴九年七月甲申)绍兴九年十一月已卯:上渝辅臣曰:“新疆百姓凋弊,无往年十之一,而官吏患如旧,何以赡之。可令遂路监司并省,庶宽民力。”(同上书卷133)以上两处“新疆”指新收复的河南地。

绍兴十年正月癸已上偷秦桧曰:“新疆各宜屯兵以守,得之虽易,不可以易失之。……”又曰:“陕西弓箭手最为良法。神宗开边,当时甚盛。今闻其法浸弛,官司擅行役使,宜严行禁止”(同上书卷134)。此“新疆”又指新收复之陕西地。

由此可见,用“新疆”一词来泛指新收复的疆土,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6-04
“四川”省名的由来

“四川”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

四川之所以称四川,是经“两川”、“三川”等几个阶段演变而来的,明代的曹学栓在《蜀中广记》卷五十一早已指出过。

四川古称巴蜀,汉代称为益州,晋代分为梁、益二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肃宗至德二载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置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川节度使,治所分别在今三台和成都,这样,就第一次有了“两川”的称呼。到了唐代宗时,又将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山南西道置三道节度使,又称三川节度使,当时一般都简称为剑南三川。这样,“两川”又变成了“三川”。这里的“三川”就是指今天的四川。宋初,在今四川地区分置四川路和峡西路,治所分别在今成都和汉中。到宋真宗咸平四年又分西川路为西川东路和西川西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就成为益、梓、利、爱四路。这四路,一般称为川峡四路,又略称为四川,就这样,历史上出现了“四川”这一行政区划的称呼。四川称省,始于元代。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称为中书省,仅次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宋代的川峡四路就成为元代的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此后,四川省的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6-04
“江西”省名的由来

“江西”的初名是从唐朝开始的。

自汉至隋,被称为“江西”的其实并非今日江西。因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转向斜流,北下南京、浦口,故有江东、江西之称。唐以前的“江西”,实指长江北岸,即今江苏六合及安徽庐江一带。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管辖八州:洪州、袁州、信州、抚州,共领县三十七,其疆域与今“江西省”相当。史家为省略纪事,常将“江南西道”简书为“江西”。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李适封曹王李皋为洪州(今南昌)刺史,江西节度使,于是江南西道得名“江西”。

宋天禧搐四年(1020年)。将“道”改为“路”,江南分为东、西两路。金陵(今南京)、豫章(今南昌),俱在江南,然而对豫章而言,金陵居江南之东,豫章居江南之西,故宋代以金陵、太平、宁口、广德等地为江南东路,而江西全省为江南西路。

在唐、宋之时,人们称“江西”,仍含有“江南”之意。一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间(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江西为行省之意,江浙为另一行省,而不再有江东行省了。自此,“江西”之名始趋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6-05
“山东”省名的由来

今日的山东,并非古代所指的“山东”。早在战国时期,“山东”这一名称就出现了。当时,秦国称雄,同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形成了东西两大势力集团。秦国踞关中,六国则在崤山、函谷关以东,那时的“山东”,是泛指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

山东被明确地划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开始于南宋,正式形成于金。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路”即相当于现在的省。今日的山东地区属京东路与河北路。女真族占领中原,设立了金政权,行政区划仍沿用宋朝“路”的旧制,将京东路改称为山东,并将其分为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东路治所在益都府,今益都县;西路治所在东平府,今东平县。明代废除旧制,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省。山东即是其中的一个,称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时称为山东省,并以济南府为省会。民国时称山东省,仍以济南为省会,直至今天。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