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05阅读
  • 4回复

[历史地名]镇江的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03
“丹徒”来历

丹徒这地方西周时称“宜”,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战国时楚灭越改“朱方”为“谷阳”。到秦始皇才定名将谷阳更名为“丹徒”,直传至今。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时来到镇江,随巡有善望气之士密奏皇上说:谷阳形胜,满盈天子之气。秦始皇闻奏大惊,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秦始皇慌忙传旨,急驱3000名赭衣囚徒(穿着红衣服的犯人)星夜赶往京岘山;遍毁山中秀木,挖巨坑,劈山削岭,断其“龙脉”,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顾名思义,即赤衣囚徒之地。从此,丹徒县地名由此而生,秦始皇其用心和目的就是企图使丹徒人民永远成为他赢王政世代统治的阶下囚,但是,他也只做了一个二十余年皇帝。秦朝也是短命王朝。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03
“句容”名称由来三说

古城句容,上古时期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代属鄣郡。西汉时期就设置县,属丹阳郡管辖。开始叫句容。关于句容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以山取名。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二、以山、水取名。清乾隆《句容县志》转载明万历(句容县志)称:“句容有句曲山,山形如‘已’字。箕距三茅绛岭,襟带九曲秦淮,县治四面山水环抱,俨若城池。”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今赤山湖),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已”字,故名句曲。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里。观《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所以叫句容。还有一说,是以秦淮河取名的。境内宝华山东南侧系秦淮河发源地之一,山水由县城之东北绕经城南流向西南进赤山湖而入秦淮河,弯曲成“勺”状,县城为“口”处于“勺”中,为“句”字;县城有高地,古之称为“容山”,因而县名为“句容”。
三、以语音取名。近年,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句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说着一种与华夏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句”、“勾”相通,在古越语中是“个”、“棵”的意思。“容”在上古时读“定东切”,与壮侗语译音“岽”字相同。而“岽”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又密切相关。因此,二字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森林”之意。事实上,古代“句容”这块土地上树木确实是很多的,与周围各县有明显区别,所以以“句容”二字取名是合乎情理的。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03
镇江缘何有此名

镇江在定名镇江前,有过许多名字。有以封侯名姓命名的“宜”,有以开拓者衣着色彩命名的“丹徒”,有以移民而与原地对应的“南徐州”,有以一条润浦而命名的“润州”,还有用过别县郡名字为名字的,如丹阳、延陵。但最能反映自己地理形势重要的沿用至今的还是“镇江”。
镇江,镇守江防,透出一股凛然不可犯的英勇气概。镇江,千古江山雄伟、险要。镇江的地理形势是大江横陈、群峰环抱,东有圌山关,近有焦山口,临江的座座山峰如个个虎将扼守江防,历来是江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十分看重这块地方,有过恰当的评价。宋汪藻说:“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陈亮也指出:“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出穴。”《读史方舆纪要》引《江防考》云:“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春秋时,吴楚常争夺这块地方,常驻有军队防守,“朱方”也称“朱防。”东吴时,孙权在此筑铁瓮城作军事堡垒,称“京口”,是将这里当作一道防线来部署的。京口是六朝首都的屏蔽。“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南朝宋帝刘裕在临死前的遗沼中说:“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他是多么看重这里的军事地位,连派驻何人都作了明确规定。
唐时,镇江叫润州,浙西节度使驻在这里,唐中叶以后,又在润州设镇海军节度,浙西安危,系于润州。镇海军节度为一军区建制,浙东也设镇海军。镇江古有海门之称,故在此设镇海军,统领浙西润州、苏州、常州、杭州、湖州、睦州镇将,有时浙西节度使与镇海军节度由不同人担任,政、军分开,有时为一人兼任,另还有地方官润州刺吏。宋代,润州属两浙路,后又曾为浙东、浙西两路,后又合一。开宝8年(975),在润州置镇江军节度使,由镇海改为镇江,乃具有战略要地、军事重镇的强烈色彩。徽宗政和3年(1113),升润州为镇江府,军事名称改用为府治名称,可以从地名看出,这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叫法。
镇江,镇守江防,倒也比较形象、贴切地道出镇江的地理形势的重要。从此,镇江一直沿用下来,历经元明清三代到今日镇江。虽有天赐的地形之胜,但在历史上终未补人为的衰微国运,没成为联结分裂之国的桥梁,也没能成为抵抗列强炮火的屏障,镇江羞愧于这一名称。然而,今天大江浩荡,山城新姿勃发,发展之势犹如江流奔腾。镇江,倒真成了镇不住的大江中劲发的航船。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03
丹阳庙会的传说

庙会,农村的集市,农民的盛大节日。丹阳各乡镇的庙会有60多个。庙会一般都在庙的附近举行,故称“庙会”。各个庙会大都有一段传说故事。新桥镇每年在清明节举办“娘娘庙会”。这娘娘庙是为纪念一名妇女而建的。清代道光年间,新桥姚家弄二圩村住着一位年轻的寡妇。一年清明节,这个女子正在家前屋后劳作,忽见一少年急匆匆奔来,请求相救,这女子就灵机一动将少年藏了起来,不一会追捕的官兵喊叫着到来,问这个女子看见一个少年没有,女子机智地将官兵引向别处,救了少年。这少年是朝廷一官员的儿子,因父遭奸臣陷害,遭灭门之灾,在群众帮助下,少年才得以逃走。追捕中又得到这女子的帮助,数年后,少年考中进士,得朝廷重用,后将自己家中所遭受的不幸与委屈向皇上申诉,得以平反昭雪。为报当年这女子救命之恩,他亲来二圩村寻访,得知这女子为了救他被官兵杀了,连家也烧了。这少年深为感动,决定建庙祭祀,取名“娘娘庙”,并将清明日定为庙会日。
窦庄庙是有名的庙,建庙也有段来历。唐代,窦庄村有个性窦的在朝廷当礼部尚书,此人很孝顺母亲,想接母亲来京城看看金蛮殿,但母亲年迈有病,不愿离家,这儿子就叫工匠在窦庄村边仿建了一座微型金蛮殿。不料,此事被人告发,说窦尚书在家建金蛮殿想谋反称帝。尚书得知,知道此事皇上怪罪下来,有口难辩,连忙派人火速到家乡,将建得差不多的金銮殿改为庙宇。中国人宫殿也是吸收的寺庙大殿建筑艺术,只要改个名字,塑塑菩萨就行了。窦庄这才有了庙宇,这庙宇的香火兴旺,一年中有7个庙会日呢!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03
丹阳名的由来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曲阿为丹杨(阳)县。自此用丹阳名至今,已逾千年之久。
  考丹阳名,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秦初,行郡县制,在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置丹杨县,设治所于今小丹阳镇。《晋志》载:“丹杨以山多赤柳,故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东巡,废金陵邑,设秣陵县,又立江乘县、丹杨县,均属会稽郡。时丹杨县治所设于今江宁县小丹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9州,其中鄣郡分会稽郡而置。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杨郡。郡治所移至今安徽宣城之宛陵县,隶属扬州。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杨郡为宣城郡,丹杨郡移治建邺。南朝梁时,分丹杨郡另置南丹杨郡,隶属南徐州。丹杨郡治所设于建康(今南京),辖建康、秣陵、同夏诸县;南丹杨郡治所设于江宁,辖江宁、丹杨诸县。陈天嘉五年(564年),废南丹杨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又废丹杨郡和丹杨县建制,于石头城(今南京)置蒋州,治所设于今南京清凉山,辖江宁、句容等5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此时,旧安徽丹杨县并入当涂县。时丹杨郡辖江宁、句容、丹杨(阳)等6县。乾元元年(758年),丹杨郡复改名为润州,丹杨(阳)县名在今丹阳地沿用至今。
  《旧唐书》卷四十载:“丹杨汉曲阿县,属会稽郡,又改名云阳,后复为曲阿。武德五年,于县置简州。八年,州废,县属润州。天宝元年,改丹杨县,取汉郡名。”
  综上所述,今丹阳市的丹阳名缘起于秦初所置安徽当涂东北一带的丹杨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在今江宁小丹阳所置的丹杨县和汉元封二年由鄣郡所改的丹杨郡。晋太康二年,丹杨郡治移至建邺;唐天宝元年又改润州为丹杨郡,郡治移至京口,同时丹杨(阳)县名亦徙至今丹阳地。
  民国《丹阳县续志》载:“考《太平寰宇记》,丹阳以邑界杨柳生丹为名,故从木为称。”又:“唐天宝元年,改名丹阳县时,有杨树生丹,故名。字从木非从阜。……唐代从木之丹杨,即今从阜之丹阳也。”按上所述,丹阳(杨)名的缘起有二:一是因当地多赤柳而命名;二是丹阳县由秦时所置的丹杨县迁变而来。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