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19阅读
  • 4回复

[历史地名]扬州的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03
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故名扬州。
邗江,1956年置县,现为扬州的区,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进中原与齐鲁争霸,"城邗、沟通江淮",自蜀岗脚下开邗沟至末口入淮,名邗沟(又名邗江、韩江)县,因水得名。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03
江都
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公元前223年(秦政王二十四年)秦灭楚,地属秦国的广陵县。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建江都县。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1940年7月,共产党在江都县东境建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9月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1943年4月,江、邗两县合并,称江都县;1945年12月,江都县分为江都、樊川两县,1946年4月,江、樊两县合并,仍称江都县;1948年11月,江都县再次再次分为江都、邗东两县,1949年1月,江、邗两县合并,称江都县。
  解放后,分出扬州城区和郊区建扬州市。1956年3月江都县析出西境,建邗江县。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
  2000年,全市设有24个镇、1个场圃、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个居民委员会、561个村民委员会、53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075582人,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人数8096人,死亡率7.55‰;人口自然增长率2.54‰。全市非农人口218956人,占总人口20.36%。
  全市汉族1073977人,占总人口99.85%。主要少数民族22个,1605人,占总人口0.15%。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拉祜族、水族、土族、塔塔尔族。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03
仪征
说起仪征的历史,西周一个太子叫“蚁”的,封地就在此地,这就是仪征最早的地名啦。春秋伍子胥逃楚投吴,是在本市的俩位见义勇为者“浣纱女”和“渔丈人”的舍命帮助下成功的,解剑渡江处,得名“胥浦”,著名的仪征化纤,就建在这里。

  汉朝时,这里是吴王刘濞的地盘,他领衔挑起“八王之乱”,就在境内的铜山铸钱来着。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咱这里有两座,一曰临江宫,一曰扬子宫,从此有了扬子的名称,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

  五代时,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改名“迎銮”。到了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这一段是仪征的好日子,欧阳修也来凑热闹,写了篇《真州东园记》。有诗为证:

送邵监酒 宋 刘宰

仪真来往几经秋,
 
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
 
大江东下峙危楼。

沙头缥缈千家市,
 
舻尾连翩万斛舟。

此去烦君问耆旧,
 
几人犹得守林丘。

  后来宋、金打仗,真州成了前线,繁华不再。元袭宋,仍为真州,明朝改真州为仪真县,降级啦。清初为避胤祯(雍正)的讳,改名仪征,清末避溥仪的讳,改称扬子县,辛亥革命成功,恢复仪征县——您瞧累不累? 1986年撤县设市改为仪征市。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03
高邮
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运河大桥、湖区漫水公路和高邮、珠湖船闸连接运河东西。全市总面积达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83万,市区人口15万。辖19个镇,1个回族乡。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经济发达、交通便捷、商业繁荣、人文荟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现正在建设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宋代城墙和明代魁星楼

■人文历史

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在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文化遗址和古盂城驿等59处名胜古迹。被考古界称为江淮史前文化明珠的龙虬庄遗址的成功发掘将高邮历史从5000 年上溯7000年前。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盂城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高邮历史的深厚底蕴培育了宋代词人秦少游、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现代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和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众多人杰,也融汇了他们的人文风采。

目前,全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邮驿遗址--盂城驿

■ 自然条件

气候:高邮位于北纬32 °47′,东经119 °25′,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6米/秒;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气压1016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为217天。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地质:高邮市境内土地平坦, 地面标高一般在2-3.3米之间(青岛标高)。土质主要为粘土,土层较厚,地耐压力8吨/平方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一般建筑无需打桩。


江淮地区史前文化的明珠
--龙虬庄遗址
水文:正常设计水位1.4米,最低设计水位1米,最高洪水位3.6米,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水位4米。

资源: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 芦苇等动植物。具有千年饲养历史的高邮麻鸭为全国三大优良鸭系之一,高邮咸鸭蛋已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高邮双黄鸭蛋更是享誉海内外。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03
宝应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属吴,后属越。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明隶高邮州。清属扬州府。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扬州、泰州专区。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