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561阅读
  • 59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河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8-27
=郑州

郑州因新郑(现为郑州辖县)而得名。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8-27
=新郑

因郑国迁移于此而得名。
公元前806年,周封宣王之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日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日新郑,以别于原陕西之郑地。战国韩灭郑尝都此,时为韩哀侯二年(前357)秦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人苑陵.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新郑县,大业初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8-27
=中牟县

县名来历有两说:
《论语》佛肝为中牟宰,
《史记·正义》云:“相州汤阴西有牟山,中牟当在其侧”,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谓此说较是。
历代《中牟县志》对此争论不休,谓佛胖作宰之邑确为本地,甚至古迹中有佛胖城,家墓中有佛胖墓,如此附会。

春秋郑原圃地,汉置中牟县,属河南郡.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省太阳武,景明元年(500)复置。隋开皇初更名内牟,十六年(596)析置部城县,十八年(598)改内车曰圃田县,大业初并郏城入圃田。唐武德三年(620)改圃田田中牟,后不复变。明清以来均属开封府。此处与先秦中牟邑并非一地。现为郑州市辖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8-27
=新密

因历史上的新密邑而得名。
新密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8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在此耕织狩猎,休养生息。炎帝时,新密名补国;西周时,称郐国;春秋战国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汉高祖始置密县属河南郡.此后两千年,除隋大业初一度省人新郑,十二年(616)复置;唐初于此一度置密州,寻废外,极少变动.元明属钧州、禹州.清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1724)还隶禹州;乾隆六年(1741)再划人开封府,至清末不变。1994年4日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密县,建立新密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8-27
=登封

因武周年号而得名。
此地自秦置阳城县后,在历史上屡有兴废,但主要可划为两大段:自秦至唐初日阳城,其间一度于汉分置崇高县,于北魏置湮阳县,于隋改置武林,又改曰轮氏。嵩阳.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改阳城日告成,改嵩阳日登封,其间一度于唐天佑间改告成为阳邑,后唐复日阳城.自五代后周显德中,阳城省入登封后,阳城之名遂成历史陈迹.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8-27
=荥阳

荥阳古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誉称,荥阳之名,始自《尚书·禹贡》中的“荥陂既潴",即济水自温县流人黄河,南溢为荥,在邙岭东南麓聚力泽,古称荥泽。战国时韩在荥水的北岸建城,称为荥阳,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晋于此置荣阳郡,南北朝刘家荣阳县曾为荣阳郡治.北齐省京县入荣阳县。以后郡与县时有变动:唐武后天授二年(691),析置武泰县,旋又并入荣阳。宋熙宁五年(1072)省人管城,元枯元年(1086)复置,后不复交。明代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郑州直隶州,十年复归属开封府,光绪二十年(1894)再划归郑州.1950年并成皋县.此后隶属关系,或属开封地区。或属郑州市,多有反复。1971年重划人郑州市后,至今不变,至此县与荣泽、河阴、汜水三县的关系,可概括如下:民国20年(1931)荥泽与河阴合并为广武县;1949年广武与汜水合并成皋县;1954年成皋县并入荥阳县,至此,四县合并为一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8-27
=巩义

巩,秦置县,益取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义。自秦置县后,除北齐一度省,隋开皇间复置,县名一成不变。二千年来除一度隶属成皋郡外,长期属河南府(郡、路)。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8-27
上面说的是巩县的含义,至于巩义设为市名,据说是取“巩固社会主义”的意思,未加考证,不过应该可信。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8-27
=开封

开封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由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秦王川郡地,汉置陈留郡.东魏置梁州,后周改为汴州.隋初一度废,唐乾元间复置汴州.五代梁开千元年(907)升汴州置开封府,治开封。浚仪(治今开封市),此开封建府之始.宋代辖境相当今河南原阳、焉陵以东,延津.长垣以南,兰考、民权以西,太康。扶沟以北地.元改南京路,又改汴梁路,明复为开封府,领四州、三十县.清初沿明制,乾隆中,领一州、十县.民国2年(1913)废.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建都于此,梁号东都,晋至宋号东京,金自宣宗以后亦都于此,号南京。为我国著名古都之一。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8-27
=开封县

汉于此置浚仪、开封二县,前者在今开封市西北,属陈留郡;后者在今开封市南,属河南郡。浚仪县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称祥符县,宋代惯以年号名地。宋金以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汴梁路治所。明初省开封县入祥符县。民国2年(1913)改样符县为开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7年5月31日决定撤销陈留县划归开封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8-27
=尉氏县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是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因而得名。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
汉仍之,北齐省。隋复置,沿袭至今。明清皆属开封府。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8-27
=兰考

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今日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

e-tree注:论坛上人大多知道兰考是兰封、考城两县合并而成,其实兰封本身也是合并得来的地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08-27
=通许

因宋置通许镇而得名。
今通许原陈留、扶沟二县地。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始置通许镇,属扶沟县。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置咸平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其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同名,易名为通许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梁路总管府。明清属河南省开封府。1958年9月,通许与尉氏县合并,称尉氏县,通许县改为通许镇;1962年3月,恢复通许县建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7 12:21:38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08-27
=杞县

因境内古杞国而得名。
境内有竹林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六千余年;夏属豫州,禹治水筑肥阳城(今县城东北10公里西寨);商汤封禹裔于杞,命名杞国,都雍丘(今县城)。
周初相国地,春秋为宋雍反邑。秦置雍丘县,汉属陈留郡,与此同时又置外黄、圉二县,至唐贞观间始废。隋初改置杞州,旋废,以县属梁郡,唐改属汴州。五代晋改称把县,汉复曰雍丘,宋因之,金正隆后复为杞县,遂不变。明清均属开封府。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08-27
=洛阳

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08-27
=偃师

因“武王伐纣,回师息戎”而得名。
此地为古西毫地,相传商汤灭夏时曾居此.汉置惬师县,属河南郡,同时置报氏县于此.晋并入洛阳,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宋熙宁八年(1075)维氏省入惬师,遂一统全区,至今不变,自唐属河南府,直至清末.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08-27
=孟津

得名有二说:
秦于此置平阴县。两汉因袭不变,分属河南郡、河南尹.至三国魏改曰河阴县,沿至隋大业初并入洛阳,历唐、五代;至宋开宝初移置河清县,治白板镇;金徙治于孟津渡,遂改曰孟津县,至今不变.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地置津,谓之孟津。

或日孟津亦作“盟津”.相传周武王伐纣,会盟诸侯于此渡口,故日“盟津”,录此以备一说.明清均属河南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7 5:04:22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3-08-27
=新安

得名原因待考。
秦始皇26年置新安县,故址在今渑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唐宋以来长期属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3-08-27
=宜阳

因以宜阳故城在宜水之阳而得县名。
宜阳地域夏属豫州,西周为南地,战国韩宜阳邑,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00年始置宜阳县,属三川郡。东魏天平间分置甘棠县,隋仁寿间改甘棠日寿安县,唐武德间改宜阳口福昌县,宋熙宁间省福昌入寿安,元佑间复置福昌县,金改寿安日宜阳,元初并福昌人宜阳,遂成一统之局.明清均属河南府.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3-08-27
=栾川县

因伊河的古名鸾水而得名。北宋徽宗崇宁三年首次置县,后至清代一直为镇,1947年解放后,恢复县建制至今。
————洛阳历史最短的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3-08-27
=汝阳

汝阳县位于汝河上游,因县城居汝河之阳(北)而得名。
唐置临汝县,明改伊阳县,1959年改汝阳县至今。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3-08-27
=洛宁

今洛宁县,秦汉以来曾为宜阳、渑池二县地,随该二县属宏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始设崤县与南渑池县;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西部置南陕县,南部置金门县;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东北境置北宜阳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南陕县改称长渊,次年,北宜阳县改称熊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称永宁,此永宁建县之始,治所在今洛宁东北。。自北魏置县,历隋、唐、五代、宋、金到元初,今洛宁地域一直是两县分治。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并长水于永宁,县治在今老城。明清均属河南府。经一千二百余年,至民国3年(1914)因重名始改称洛宁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3-08-27
=伊川

因古伊国和伊水而得名。
尧时称伊侯国、舜时称伊川。隋开皇初,置伊川县。此后历经变迁,民国16年(1927年)划洛阳、宜阳、嵩县、伊阳、临汝、登封各一部分,以伊河为界,设平等、自由两县。民国21年(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为伊川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3-08-27
=嵩县

嵩县,炎帝时称“伊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晋改属河南郡。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3-08-27
关于嵩的考证

嵩可能是古代崇转变而来,崇是古国名。
传说中的鲧居崇,号崇伯。周文王曾伐崇国。
俞樾以为崇嵩一字,崇当在今河南嵩县附近(陈槃,1969:379),嵩山也得名于此。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