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69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新地名折射武汉30年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11-24
30年来,中心城区新增3000多地名;3年前,一次产生83个“光谷系列”新地名
    新地名折射武汉30年巨变

    3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新增3000多个新地名。“尽管武汉的城市地名一直处于变迁之中,但最近30年,是武汉城建史上地名变迁最频繁的30年。其中道路名称的发展变化,尤其突出。”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处长曹雨生昨日说。

   武汉晨报 记者柯美学 通讯员徐元明 摄影/记者石一

    …………………………………………………

    30年间 新增路名3000多

    金桥大道、光谷大道、江城大道、后湖大道、兴业路……走在武汉街头,仿佛每一天都能看到新的地名出现。

    据一份统计资料,30年前,武汉中心城区共有道路名称1200余个,其中还包含有600多个背街里巷的名称。

    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背街里巷名不算在内,武汉现有的主次干道、支路两类路名的数量就超过3700个。30年间,新增路名3000多个,与此同时,200多个老地名消失。

    这些大量新增地名的出现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市政府有计划地对一些陈旧老城区进行改造,重新规划。与此同时,武汉陆续开发新城区,随着迅猛的城市建设,大量地名涌现出来,“3年前,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对光谷地区进行地名命名,‘高新光谷地名系列’一次性产生83个新地名”。

    曹雨生介绍,该处保护一些具有民族、历史特色的地名,建议城建和城管部门设标保护,也依据市民要求,对一些不合时宜的路名重新命名。如汉口的“滑坡路”更名为“武商路”,东西湖区“蔬一支沟到蔬九支沟”更名为从“一至九”的雅名,“既不影响市民习惯的数列,名字又好听”。

    近年来,我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已经完成,规范三级道路名称,分别为“大道”、“街”或“路”、“里”或“巷”,层级和走向分明。

    真切感受 “每改次名,路都会变宽”

    家住台北路的李勇,是江岸区邮政局二七投递站的邮递员。39岁的他有着22年的邮递员经历,他的双脚踏遍江岸区每一个角落。

    “苗栗路的改造和更名,我印象最深。”李勇说。

    苗栗路原是汉口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全长不足800米,曾叫税务侧路。前年,中国国民党苗栗县党部代表团访问武汉,当看到武汉有台北路、高雄路、台东路等以台湾地区地名命名的道路后,代表们欣喜之余,建议在武汉新修道路中命名一条“苗栗路”。市政府欣然采纳了该项建议。

    去年7月,这条路进行改造,加长到1300余米,拓宽到10米,两旁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备。

    “每改一次地名,路都会变宽一些,我送邮件越走越舒坦。”李勇笑着说,当然,地名变化也会给他带来麻烦:门牌变更快,送邮件更费劲了。

    市邮政局办公室李汉梅说,武汉地名发展变迁,邮递员们的感受最真切。该局收集了不少邮递员的投递感言,都有这样一句话:邮递员的脚步,丈量出武汉的发展,感受武汉地名的变化。

    与时俱进 东西湖“沟名”变雅名

    走在东西湖区街头,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沿途地名的变化:原先从额头湾到吴家山收费站,地名依次从“一支沟”到“九支沟”,现在,这些路名全变雅了。比如吴家山站原来叫“三支沟”,现在改叫“三秀路”。

    1957年,武汉东西湖围垦。建区初期,这里是一片菜地,并有9条灌溉沟渠,分别名为“蔬一支沟”至“蔬九支沟”。当地人简称“一支沟”至“九支沟”。

    从1994年开始,有人提出沟名太“土”,建议改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台商投资区的设立,东西湖区域经济开始腾飞,人口剧增至10万人。2004年,区人大、政协会期间,多名两会代表委员联名提议改地名,希望地名与时俱进。经过广泛征集,在几百封群众来信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将一支沟至九支沟,按“清、雅、秀、明、环、顺、雄、方、通”来排序更名;为追忆农垦岁月,现有地名特地保留了数字。结合起来,三支沟成了“三秀路”,七支沟成了“七雄路”……

    “现在的地名,读起来更顺口,更有时代气息,也更能体现东西湖的地貌和人文精神了”,该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李科长说,吴家山东西以东吴大道为轴心,南北以五环路为核心,加上新修的107国道立交、田园大街、金山大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东西湖区成为武汉新兴城区,一些新鲜时尚的地名,正随着武汉建设的发展,走进市民的心坎里。

    指位发展 大商贸中心崛起“汉口北”

    去年,我市共命名更名308条地名。其中,新增命名296条,更名12条。这些新增地名分布在江城13个区和两个开发新区中。

    市民政局办公室有一份文件,上面写着一个新地名——汉口北大道,这是一个全新的地名。

    这条大道,地处黄陂区滠口,位于汉口及长江以北,自岱黄公路与刘店交会处起,长13.7公里,东西走向,宽约60米,水泥路面。

    曹雨生说,这条大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北部新城中心城区的一条主要干道。

    现在,汉口北大道的两旁,正在动工建设的第四代国家一级专业市场——汉口北市场,该市场拟建成小商品、纺织品、农产品、建材、药材、汽车配件等专业市场。市场建成后,这里将是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新商贸中心。

    “这里将是汉口扩张的新城区,潜力巨大。”曹雨生一边指着地图,一边介绍,为打造汉口北市场品牌,提升知名度,突出其指位性,故将该道路命名为“汉口北大道”。

    “一个新地名的产生,其实并不简单。”市地名规划处地名专家刘群说。据了解,市地名规划处的工作人员,每天或走街串巷,或漫步郊野,核实和考察武汉新地名。

    地名争议 市民听证会来决定

    “赵家条路”在哪里?“江大路”又是哪里?其实,这两个地名指的是同一条道路。

    然而,“赵家条路”的身份却鲜为人知,“江大路”早就深入民心。哪个路名该保留?

    赞同“赵家条路”的市民称,江汉大学已经搬出这里多年,不能再叫“江大路”了,没有江汉大学再这么叫名不副实。

    然而,赞成这里叫“江大路”的市民似乎更多:“江大路”早就被周边居民所熟知,如果改口,很难接受,“江大路叫了20多年了,怎么突然改了?”

    江岸区户政科民警赵葵青说,这条路上常住人口的户口本、身份证、房产证等证件地址都写的是“江大路”,如果要使用“赵家条路”,这些证件都必须更改,“形成现实的麻烦,有必要更改地名吗?”

    这样的争论,让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左右为难。3年前,市民政局听计于民,召开了一个听证会,让当地居民决定这条路的地名。

    这条路附近的2447户、7273位居民参加会议。听证会上,绝大多数居民赞成沿用“江大路”的名称。

    市地名规划处处长曹雨生表示,将按有关程序,申报将“赵家条路”更名为“江大路”,“江大路”保住了自己的名称。

    “新华下路”也曾因争论而改名。“新华下路”沿线企业单位较多,2004年,有些企业不喜欢“下路”的称呼,向有关部门提出修改,并如愿以偿。经过听证会,这条路被“新华路”和“唐家墩路”取代。

    市地名规划处表示,今后涉及有争议的地名或新道路命名时,将召开地名听证会。

    未来地名 规划时就取好名

    目前,市地名规划处正着手编制新地名规划工作。

    “新城区开发,市地名规划处提前介入命名。”曹雨生说。当一个地方有了城建规划时,那里的地名也一并取好名字,不再滞后命名。

    以往命名地名,需要各区街道办事处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向区政府上交材料,区政府上报市政府,市政府转交市地名规划处核实办理,最后由市政府批复,“一级大道由市政府批复,一级大道以下级别由市地名规划处审批”。

    当然,命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地名规划方案拟定后,市民政局将组织专家开论证会,邀请当地居民参加听证会,还请媒体参与征集社会智力,为新地方命名。“城市发展越快,地名命名压力越大,既要保持建设规划部门的进度,又要反映当地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和人文特征等渊源关系。”

    “城市是发展的,地名也不断发展变迁。新旧地名,都在诉说这个城市的发展与巨变。”曹雨生笑着说。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08-11/24/content_679202.htm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2-14
地名办也是眼子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