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光阴飞逝,倏忽一年。一切都在改变,一切皆有可能。回望那场灾难,是为了期许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甘肃陇南,5·12大地震中四川之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然而,在震后初期,这里的灾情曾被外界忽视。去年6月5日中央工作会议确定深圳对口支援陇南之后,深圳市第二天就派出史上最大规模考察团前赴甘肃,三天内走了陇南最难走的路。也让当地切实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深陇合作能否造血陇南本身即有7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个280万人口的山城,超过170多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2亿元。最重灾区文县,95%以上的民房均为塌危房屋。然而,在震后两周之内,这里的受灾程度也被严重低估。以最重灾区文县为例,直到5月24日,这里收到的各渠道援助资金合计仅600余万元。相对于过百亿元的损失和95%以上的塌危房屋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当时的陇南,像一个营养不良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穿越险情不断的山路,我们走访一座座断壁残垣的村庄,我们在帐篷里倾听灾民诉说,也在帐篷里与官员交流。我们要做的,是尽快让外界得知这里的真实情况。
深圳来了。深圳是全国惟一单独承担对口援建任务的非省级单位。但援建地域之广(三县一区),难度之大,面对情况之复杂,超过其它任何一个援建区。仅文县一地,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深圳市大小,但全县25万人口分散居住于深山大沟之中。“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况是摆在援建面前的无形障碍。
犹记去年七月,在文县宋坝新村施工工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寄语:用深圳速度援建陇南!两个月之后,9月16日,宋坝新村建成封顶,成为当地第一个封顶的援建项目。目前深圳直接援建的几十个项目中,进展如火如荼。民间援建的贾昌深圳小学,在本月初竣工,成为当地第一个交工的援建学校。
“讲大局,讲政治,讲责任,还要讲感情。”市委书记刘玉浦的话给陇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政府,到民间,多元化的援建渠道迅速与陇南灾区对接。
然而,“输血”之外,援建能否真正为陇南注入“造血”功能?如何真正带动这座西北山城走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在教育、医疗、劳务及农产品输出方面,深陇合作已初步展开,但现实困境亦不容忽视。
陇道难行掣肘援建对援建来讲最关键的交通,陇道之难,更甚蜀道。(
个人认为陇南一带的路也算得上的是蜀道。)
“一块砖出厂只要两毛,运到我们这里就涨到了七八毛。按这个价格,肯定要远远超出预算。”在文县二中施工工地,中铁二局负责该项目的办公室主任成勇回忆初始开工情况时说。
建材成本高涨,最重要的原因是:交通问题。文县二中项目地处碧口镇,212国道是对外唯一通道。该工地的建材大多需从临近的川、陕运过来。
一方面,212国道文县段本身就崎岖难行,部分路段连两车并行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地震之后,此地通往川、陕的沿途危桥限重仅15吨,水泥、钢材要在桥头多次倒运后才能通行。“不来不知道,一来全吓跑。”成勇说,许多运输车辆行走一趟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觉得这是把脑袋拴在腰间的活。”后经过探索,江油—九寨—文县—碧口成了文县二中项目物资设备的主要运输线,迂回曲折,但亦无奈。从武都到文县,仅170公里,却需要4—6小时车程,“全国最差的国道在陇南”!“交通确实制约了援建速度。”文县县长张宏说,他也没有办法。
但当地有官员介绍,纵贯陇南全境的212国道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条连接我国西北与西南的战略要冲。然而该国道陇南路段坡陡弯急,路面坑洼不平,有些地方路基宽度只有3.5米。几十年来,似乎这个路段成了被人们遗忘的死角地带。“212国道,其实就是二十一二岁的司机,驾驶212吉普车,每小时行驶二十一二公里路,一百公里耗油二十一二升。”当地司机如此形容。好消息在震后传来,兰渝高速、兰渝铁路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通车。然而,不久有多久,很多人难以说清,有人说至少五六年。
大干快上环保隐忧“我们这河里的水,其实已经不能吃了。”宋坝新村村民孙明发说。深圳帮他们建起了新房,但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宋坝新村的地理位置还算不错:靠212国道和一条“羊淌河”。长年吃这条河里的水,他们感觉河水水质越来越差。但自来水又不是目前援建的重点。
在文县碧口镇窦家坝村,新村还没有建起来,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平整,但该村旁边的两个硅铁厂运作如常,冒出滚滚黑烟。
“要发展经济嘛,开始说要拆,现在不拆了。”老村长任期祥说。
“我们这里就跟你们深圳早期一样,发展阶段,环境肯定是顾不上的。”一位当地官员说,对当地来说,只要能找到挣钱的项目,环境的牺牲是忽略不计的。
陇南亦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文县有着世界最大面积的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走遍陇南的山,大部分已经光秃无绿。当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这里的山也是绿的,但因为砍伐山林,导致坐吃山空,现在再想种植,已经很难。
深圳市挂职武都副区长的曾钦表示,深圳援建方也意识到了这点,他们特意找了林业局专家选择一片适宜种植的山地,计划建一片“深圳林”,长期规划1100亩油橄榄,目前已经完工100多亩。“我们不是想做一个形象工程,而是想给武都留下一点长远发展的东西。”曾钦说。
欲追九寨如何开发
文县的铁楼乡,生活着一个原始古朴、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白马人”。白马人正在抓紧重建新房,然而等待重建和保护的还有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风情。
老支书班学贵说,按照目前的划分,白马人被列入了藏族的一支,但其服装与羌族相近。目前,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藏族一共有3000多人,他们与毗邻的四川省平武县、九寨县境内的白马人一脉相承。费孝通、孙宏开等专家学者考据后证实,白马人就是氐人的后裔。白马人最负盛名的舞蹈是面具舞,当地称“池歌昼”或“鬼面子”。在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又称“?舞”。目前,“?舞”已经被九寨沟县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贡山村的新支书班兴仁说,他们打算在国家扶持建好的一层基础上将二楼建成有白马民族特色的民居,从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铁楼乡乡长班述怀也表示,希望通过重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实际上,陇南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不为外人知。陇南市内有4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 —— 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陇南市旅游局局长白杨说,随着兰渝铁路的规划建设,“陇南完全有能力打造另一个九寨沟”。
现状是,北部人们去九寨沟都是路经甘南藏族自治州而去,陇南旅游赶超九寨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宜居住移民亦难陇南缺地,尤其缺宜居之地。用当地人的话说,“老天不养人的地方”。去年震后,本报曾调查陇南实际地质、人居情况,当地初步统计7万人需要移民。而如果超过7万人外迁移民,将是甘肃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中移民工程。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灾区移民投以极大热情,但真正实施时的复杂性仍不容低估。
陇南市扶贫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对新疆劳务移民,目前共组织输出劳务移民27万多人。能在当地定居的只有15%。甘肃省驻新疆办事处一位副主任表示,甘肃移民新疆的人,有十几万已经在当地定居。甘肃省内另一个城市武威市起步较早,在条件优越的地方可以达到80%的成功率。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况。一直困扰移民工作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省外劳务移民人均补助500元。2006年后标准略有调整,但变化不大。此次陇南灾区移民,也有当地干部对记者表示,地质专家在鉴定重建地址方面,谨慎过度。有些地段,在他们看来完全可行,但专家鉴定后却否决。
事隔一年,移民工作仍然进展缓慢。文县在给上级汇报的材料中写道:“我县纳入赴疆移民范围的重建户,无法开展重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等待外迁。请求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移民外迁任务。为了能够让赴疆移民迁得出、住得稳、不反弹,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在解决赴疆移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对赴疆移民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
编辑: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