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86阅读
  • 4回复

[江苏]沙洲建县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2-03
沙洲建县的前前后后
(发稿时间:2009-10-21  阅读次数:205)


              李钧彦
               
        地委书记亲临杨舍部署筹建事宜
    1961年9 月,我被抽调到省委党校学习。10月,学习结束回到江阴,
县委要我担任农工部长。为进一步熟悉农村情况,我三天两头下乡调查
研究。
    大约在11月,我正在周庄公社调查,突然接到县委办公室电话,要
我明天一早在周庄汽车站等候县委书记戴心思,同他一起去杨舍开会,
什么内容没有讲。第二天,我见到戴书记,才知道马上要筹建沙洲县,
到杨舍开会就是现场办公研究筹建事项。
    我们刚到杨舍,苏州地委书记储江、苏州市委副书记李聚茂、常熟
县委书记隋性初等3 位领导也来到了杨舍。当时我们5 人就在杨舍公社
党委会议室开会。会议由地委书记储江主持。他说,经江苏省委报中央
批准,准备成立沙洲县。地域范围是:从江阴划9 个公社,即后塍片8
个公社加塘市公社;从常熟划出14个公社即塘桥片和沙洲片,再加常阴
沙农场。县委、县人委设在杨舍镇。储江还宣布由苏州市委副书记李聚
茂任沙洲县委书记,我是拟任的县委副书记之一。因为我在江阴县委常
委中的分工是主抓后塍片,当时杨舍属于后塍片,我比较熟悉这里的情
况,因此会议决定由我留下来具体负责沙洲县的筹建工作。
    实际上,早在1957年,中央就决定在江苏新成立两个县:沙洲县和
灌南县。灌南县在1957年如期成立,而不知何故沙洲县却没有成立。当
时中央已经将" 沙洲县人民委员会" 的铜印发至江阴县政府,这枚铜印
在江阴保存了整整5 年,到1962年沙洲县成立,我才从江阴把它拿回沙
洲。
       千方百计解决办公用房和调配干部问题
    当时筹建过程中遇到的两大困难是办公用房和干部问题,但在地委
的领导和协调下,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杨舍镇是江阴东乡的大镇,有6000余人口,然而毕竟是农村集镇,
一下子变成县委、县人委所在地,办公用房和干部宿舍成了大问题。那
天5 人会议结束后,我就马上召集杨舍公社党委书记马品佳、杨舍镇党
委书记唐伟商量,要求他们想法腾出房子,让县委、县人委办公,另外
还要找其他房子,提供给机关各个部门办公。因为当时杨舍公社党委的
房子最多,县委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原杨舍公社内。期间,我和杨舍的领
导连续几天实地勘察,把县级机关各部门的房子一一落实了下来。记得
使用了一些原来地主家的空房子,还有杨舍公社、杨舍镇下属的企业、
部门的房子。与此同时,几百名机关干部和家属共1000多人,住宿问题
也必须解决。在这方面,杨舍镇的老百姓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杨舍的领导开了两次大会,动员老百姓让出自家部分房屋,老百姓积极
响应,有的让出客厅,有的让出卧房,有的把大房间一隔为二,让出半
间给县里。大约一共让出了五六百间房子。这样基本解决了1000多名机
关干部及其家属的生活安置问题。
    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但是办公和宿舍用房还是相当紧张。办公条件
很艰苦,一间房常常是办公、会客、生活、住宿四位一体。调来的机关
干部一般只能住集体宿舍,有的机关干部夫妻双双调到沙洲县,只能分
别住集体宿舍。1962年下半年以后由副县长孙澎波负责建造新办公大楼,
到1963年落成,办公条件就比较宽松了。
    关于干部调配问题。1961年12月,苏州地委组织部长李世传来到杨
舍,召开干部抽调会议。江阴方面由我负责抽调干部,江阴县委组织部
副部长姜德谦协助工作;常熟方面由夏明波负责抽调干部,常熟县委组
织部副部长顾毓驹协助工作。沙洲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泉金也一起参与。
沙洲县委、县人委的机构,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设置。在抽调干部的过
程中,矛盾较多,主要是双方都想把好干部留下,同时沙洲条件较差,
有的干部不愿来。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李世传部长的主持、拍板下,都一
一得到解决。由于江阴、常熟两地派来的干部还不够,李聚茂书记还从
苏州市带来一批干部,充实到机关各部门任职。至于公社一级干部,地
委规定一律原地不动,从而保证了基层干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
沙洲建县时行政编制内干部只有300 多人,加上事业编制总共不满500
人,体现了精干、效能的原则。
    1962年1 月1 日至2 日,沙洲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
杨舍镇召开,沙洲县正式宣布成立。县委书记是李聚茂,副书记有夏明
波、王亭、李钧彦、张洪恤;县长是夏明波,副县长有赵金芝、张雨林、
杨静波(女)、孙澎波、刘其洲。副县长都是县委常委。
         集中精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
    由于沙洲是农业县,因此建县之后在稳定干部情绪、开展有序工作
的同时,县委、县人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面。
    1962年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整农村核算单位的文件,将原来的
公社核算改为大队一级核算,后来又改为生产队核算。为适应这一体制
性变化,急需培训大批农村基层干部。限于当时的条件,记得沙洲的农
村干部是请常熟代培的,叫做" 两锅菜一起炒" 。当时我兼任县委农工
部部长,这项工作属于我的职责范围,所以带了农村干部到常熟去,讲
课由常熟负责,我主持讨论。
               
    上世纪60年代初,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受技术和条件限制,
粮食亩产只有600 斤上下,不像现在上千斤。因此,发展农业、大办粮
食,始终是县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州地委对农村工作抓得很紧,要求
也很高,经常下乡检查,发现问题就毫不留情进行批评,并责令改正。
我们这些县、社干部就更不敢懈怠。记得县委常委各有分工,经常去农
村调查研究,调研中尤其关注农民生活,并帮助解决农村工作中的实际
问题。我后来到泗港工作,早上一起床就赤脚出门,到村边田间检查生
产,晚上到河边洗洗脚,就穿上木屐,回宿舍睡觉,很少穿鞋子。实在
忙的话,就在大队干部家里住宿过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桑变换,不变的是心中对沙洲第二故乡的
眷恋。沙洲建县至今40余年,1986年又撤县建立了张家港市,这块土地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很欣慰。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我深深地
祝愿,港城的明天更美好!(整理景力颖徐祖白)
      (原载《张家港日报》2006年2月16日)
s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2-03
http://pic2.997788.com/pic_auction/00/01/42/87/au1428754.jpg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2-03
沙洲县,是否也像崇明岛那样,就是泥沙冲击而成的沙洲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2-05
引用第2楼布衣寒士于2011-02-03 21:19发表的  :
沙洲县,是否也像崇明岛那样,就是泥沙冲击而成的沙洲呢!?

沉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2-05
回 3楼(sinol) 的帖子
谢谢指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