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1535
UID:1584
UID:17228
UID:16110
引用第15楼zw333444于2007-04-21 16:03发表的 :北京是法定首都 不可迁 10000年不动摇
UID:676
引用第24楼伟大可汗于2007-04-24 15:16发表的 :北京作为首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历史上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附近,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而现在我党的统治基础地区一为中原,二是东北,呈现哑铃型结构,北京正好位于脖子上。考虑到目前已有的铁路网公路网,北京比西安更“中心”(即去全国各地更便捷)。风水上看,南京,西安,洛阳都是废都,帝王之气已尽。环境上看,北京有劣势,但西安洛阳也无优势,百八里秦川的土地承载能力已达极限。
UID:19150
UID:21715
引用第26楼dragon于2007-04-24 16:03发表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河套地区沙漠化,山西,宁夏,陕北环境急剧恶劣,我国沙尘暴天气倍增----------------------------什么银川号称塞外江南,其实就是对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的过度略夺,靠近腾格里沙漠的地方为什么不限制发展,还要单独设立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的设立本来就是多余的。黄河几字形,乌海,包头,榆林等地的恶劣环境让上游的水到了中游,尽是泥沙。黄河干吗非要经过陕北高原?
UID:124052
UID:753
引用第22楼绝地苍狼于2007-04-24 02:57发表的 :迁都的目的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让更多的人走出贫困线,与东部人一起奔小康!!!!!!!!
引用第37楼dragon于2007-04-25 09:55发表的 :北京作为首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历史上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附近,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而现在我党的统治基础地区一为中原,二是东北,呈现哑铃型结构,北京正好位于脖子上。考虑到目前已有的铁路网公路网,北京比西安更“中心”(即去全国各地更便捷)。---------------------------------------------------------------------------北京为都是苏维埃政治和拟满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安的中心位置,不论从地图,还是交通上看都是.并且到广州,上海,北京,等三地距离适中.旁边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这才是真正的中心.
UID:774
引用第40楼dragon于2007-04-25 11:48发表的 :西安单就一个水问题,就不要谈迁都!-------------------------------------------------------水不是问题,近有南面的秦岭积雪融水,远的有黄河水(只需沟通渭水和兰州段黄河水道,此工程比起南水北调,工程量要小许多,耗资较小,费时短),不怕缺水。只要正式迁都,很快就可以解决此问题.长安县更名为终南区,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咸阳作为长安的一个区,为(秦川或者陕西)省政府的所在地,目前市政府所在地保持不变.
引用第40楼dragon于2007-04-25 11:48发表的 :长安县更名为终南区,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咸阳作为长安的一个区,为(秦川或者陕西)省政府的所在地,目前市政府所在地保持不变.
引用第43楼dragon于2007-04-25 13:34发表的 :三北防护林正在加紧实施,另外国家可以拨款重点对河套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好之前,可以适当对当地人口进行移民。最后要讲全国大局,宁夏,内蒙和陕北落后地区,他们的利益不是说不重要,黄河改道后国家可以进行财政补贴,改道前兴修水库,加大投入。再说,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从来是优先考虑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难道不是这样吗?黄河改道后,壶口瀑布消失,黄河通航直可以直达兰州(理论上),将形成黄河经济带,即兰州-天水-宝鸡-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连云港)。后三个城市要求黄河走废黄河而不是走山东,最终在连云港出海。这一带是中国人口非常稠密的地区之一。
UID:511
引用第45楼dragon于2007-04-25 13:48发表的 :为了一个不成立的假想,您居然敢改变黄河流了不知道几亿年的主道!!!???------------------------------------------------------------黄河无数次改道,真的一点了解么?
引用第47楼dragon于2007-04-25 13:59发表的 :黄河改道也并非是多难的事情,想想当初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包括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工程,后来不是都发挥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吗?黄河为什么多泥沙?就是经由河套这个沙漠化的地区和陕西山西交界处,植被被破坏,环境恶化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形成的.古人有语:"黄河清,天下宁.",此非戏言,盖言黄河水转清不易也,若一旦成功,天下将大为受益.现在的做法是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