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77阅读
  • 16回复

[甘肃]曾经的小康城市老君庙,因油而生,因油而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15
风中老城,
因油而聚,因油而散
作者:孙涛 发布时间:2010-03-13 南方都市报

摘要:甘肃玉门,有过辉煌的历史。六十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钻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55年,为保障生产建设,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玉门市,原玉门县政府也搬迁至此。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玉门的石油资源已濒临枯竭,这个因油而兴的城市也随之衰落。早在10年前,玉门便开始酝酿再一次迁城,并因地制宜,着力发展风电能源,期望以此转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9万多玉门人从曾经繁华的玉门老城迁出,城中基础设施老化,大量建筑变成废墟,然而在这座看似空城的老城里,仍然居住着两万多因经济等各种原因无法迁出的居民。曾经的辉煌成为向前发展的负担,如何实现转型,这不仅仅是玉门,更是所有资源枯竭城市需要面对的难题。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1939年玉门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十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于是便有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一说。在辉煌的石油工业背景下,1955年,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了玉门市。1958年,为服务和保障生产建设,原玉门县由玉门镇迁到玉门油田。
然而,经过60多年的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原有的老君庙、鸭儿峡加上新开发的青西油田,目前产量仅维持在70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企业规模最小、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
1998年以来,当年地方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大部分破产倒闭,而糖酒、五金、饮食服装等行业也冷清萧条,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全面崩溃。据统计,1996年全市有市属企业90家,2000年仅有8户勉强维持经营。
多年石油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不容乐观。数十年以来,市区工矿企业与居民生活区交错,空气污染严重。长期过度使用地表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导致供水不足。另外,由于地处祁连山地震断裂带,石油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和地震频发。
玉门摆脱不掉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魔咒”———因油而兴,因油而衰。为另谋出路,不得不迁城。2002年开始,玉门石油管理局开始将学校、医院、服务机构搬迁至酒泉市。2006年9月8日,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公里的玉门镇新区。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将昔日的油城玉门一分为三。而遗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则逐渐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
“石油枯竭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玉门必须找到一条新路。”时任玉门市委书记的詹顺舟说。“新路”指的是“风电”。新玉门处于河西走廊“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区域内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玉门现已成为全国第五大风电基地和甘肃第一大风电基地,现已建成3个风电场,仅2009年开工建设7个风电项目,总装机规模突破100万千瓦,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新能源产业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15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废弃总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3-15
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3-15
甘肃的风电项目不是被点名批评为“形象工程”吗。说是沙漠风中有沙,对机器伤害大。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3-15
引用第3楼siqi于2010-03-15 13:52发表的  :
甘肃的风电项目不是被点名批评为“形象工程”吗。说是沙漠风中有沙,对机器伤害大。

听说甘肃人很少开汽车,就是因为风沙,刚刚买回去的新车一旦遇到沙尘天气,就变成酷酷的金属色了,傻沙子吧漆给刮掉了。更有甚者,人们只能步行,毛驴车都不行,一旦遇到风沙,你就回家煮驴架汤吧。怎么?沙子吧驴的皮肉都刮掉了。听说那里的人都很少出门,你想啊,驴皮都保不住,细皮嫩肉的人那里经得住风沙璀摧残
以人为伴 与人为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3-15
一个城市没有了产业,你让那些人留那儿喝西北风啊...
166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3-16
引用第3楼siqi于2010-03-15 13:52发表的  :
甘肃的风电项目不是被点名批评为“形象工程”吗。说是沙漠风中有沙,对机器伤害大。


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各大央企在圈地。我发电厂的朋友告诉我,甘肃的火电发电量完全够用了,但是各大央企,为了圈地,变着法子的搞项目。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3-16
引用第4楼kingofeast于2010-03-15 14:59发表的  :
听说甘肃人很少开汽车,就是因为风沙,刚刚买回去的新车一旦遇到沙尘天气,就变成酷酷的金属色了,傻沙子吧漆给刮掉了。更有甚者,人们只能步行,毛驴车都不行,一旦遇到风沙,你就回家煮驴架汤吧。怎么?沙子吧驴的皮肉都刮掉了。听说那里的人都很少出门,你想啊,驴皮都保不住,细皮嫩肉的人那里经得住风沙璀摧残

这也太夸张了!不过,甘肃有些地方风大是事实,我以前单位有从甘肃来的同事,曾给我讲过他们那里睡一宿觉第二天醒来会发现被子上,窗台上都会有一层细沙,而门窗昨晚明明是关的严严实实的。这位同事的脸上也被风沙打磨出一层红色,好多年后才消失。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3-17
三个地方?
弄个地级市吧,分3个区
哈哈
http://jiepaicun.blog.163.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3-17
引用楼主假平凹于2010-03-15 10:03发表的 曾经的小康城市老君庙,因油而生,因油而废 :
风中老城,
因油而聚,因油而散
作者:孙涛 发布时间:2010-03-13 南方都市报
摘要:甘肃玉门,有过辉煌的历史。六十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钻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55年,为保障生产建设,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玉门市,原玉门县政府也搬迁至此。
.......

玉门镇不算新城,玉门镇是玉门前往老君庙前的老县城
只能说玉门迁回了老县城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3-18
引用第7楼扬歌海上于2010-03-16 11:57发表的  :
这也太夸张了!不过,甘肃有些地方风大是事实,我以前单位有从甘肃来的同事,曾给我讲过他们那里睡一宿觉第二天醒来会发现被子上,窗台上都会有一层细沙,而门窗昨晚明明是关的严严实实的。这位同事的脸上也被风沙打磨出一层红色,好多年后才消失。

这么厉害啊,住了一晚就好多年才好啊,怪不得甘肃这地方出土的恐龙脸上还有层红色呢,恐龙得生活好多年呢,这都成化石了“红色”还不消。
甘肃的原住民(也包括甘肃的其它一些生物)没事的一般,因为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的这个过程就几十亿年(恐龙那个年代显然没有进化好呢,居然还有“红色”),这中间经过了这么久的自然淘汰,现在的甘肃人可以抗50级以上的风,同时空气中沙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t是没事的。甘肃人吃啥?肯定是沙子嘛。甘肃人用人?肯定是沙子嘛。甘肃的电脑是怎么做的?纯沙子制品。所以搞风力发电应该搞沙子制作的产品就没事了。
其实甘肃的水电,火电肯定够甘肃人用了,还发电干嘛啊。搞不懂甘肃的铜矿,镍矿等资源,以及临近的陕西,宁夏,新疆等地挖那么多石油干嘛,够自己省用就完了嘛。管人家别的省有没有的用呢,人家都是先富起来的,有钱。都有钱了还要电干嘛,直接烧钱做饭呗,汽车不加油,也不加气,直接加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3-18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红苹果脸是这么来的?
http://jiepaicun.blog.163.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4-04
回 楼主(假平凹) 的帖子
主要是发展思路不对。玉门的交通位置还是很好的,多下点功夫引项目才是正解。老城荒了是罪过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8-11
老城海拔高,若实在要荒废也没办法。
可参考青海核基地的思路,开发成旅游型城镇,还能旺一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8-16
搬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之一。不想搬迁就要有其他产业,你有吗?说出来听听?
[ 此帖被qingsh在2011-08-16 22:17重新编辑 ]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8-16
引用第13楼假平凹于2011-08-11 13:50发表的  :
老城海拔高,若实在要荒废也没办法。
可参考青海核基地的思路,开发成旅游型城镇,还能旺一旺。

旺个屁。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已,一年的接待量还不到1万人。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9-01
404厂也是主业没了,1987年它的钚生产堆就被强迫退役了。这些年一直靠国家发生活费凑合

玉门市城区关键是海拔太高,不适于人类居住。没办法维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