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15阅读
  • 35回复

[总体规划]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yee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1-04-09
 第十六章 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营造更加科学、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化大委办局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责任政府。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和所在镇探索建立“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赋予更多的行政、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规范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跟踪反馈评价和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制度,逐步建立审批与监管相分离的新机制,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服务、提升水平。健全行政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绩效审计。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健全财政支出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市级财政调控能力。

  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建设领导体系、基层工作运行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工作保障体系,全面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移工作重心,创新管理方式,依法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务、承接政府部分转移职能。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体制完善、行为规范的行业协会发展体系。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镇、街道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领域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贯彻中央、省有关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建设的政策法规,促进货币、资本、技术、产权、人力资源、土地、中介服务以及商品市场稳步有序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培育扶持苏州银行、东吴证券、苏州信托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提升地方金融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充分发挥国创母基金的引导功能,加快股权投资机构在苏聚集,推动苏州资本市场跨越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实现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500亿元,上市企业超过100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规范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到“十二五”期末,累计设立各类小额贷款公司100家、村镇银行10家。加强金融监管,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保持苏州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推进国有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惠及民生方面的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国有经济综合竞争力。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收益上缴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市属国资总资产力争达5000亿元。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1-04-09
 第十七章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富民强市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把握“非禁即入”和“公平待遇”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放宽行业准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所有领域全部对民间资本开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土地整治、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进入金融、市政公用、国防科工等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引导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农村“三集中”、农村新型合作、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流通、农村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政府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个私经济注册资本超过8000亿元。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综合发挥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补偿、财税支持等作用,拓展融资渠道,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保险支持。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购买海外投资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商业保险机制化解劳资纠纷。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信用评估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建设信息查询、培训咨询、技术创新、检验检测、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民营企业共性需求。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推进转型发展、建设“三区三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主导产业的民营企业围绕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规模效益等实施改造,提升竞争能力。发挥已上市民营企业群体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境内外上市等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落实扶持奖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帮助民营企业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业务重组,实施民营企业总部战略,引导民营企业跨地区发展,“十二五”期间培育50家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民营企业,到2015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达到50家。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1-04-09
 第六篇 城市提升品质

  第十八章 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格局

  坚持中心城市和县级市互动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资源聚集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建设文化品位高、市民素质好、“三创”环境优的新城市,把苏州整体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

  实施空间开发分类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强化对市域空间开发的分类指导,优化建设、农业、生态三大空间结构。依法加强对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核心区域以及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的强制性保护,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苏州市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等优化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较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提高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发挥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制定并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口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区域政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抢抓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机遇,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动力,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的苏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化内涵,构筑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群。以提高人口、产业、空间、资源的集聚度为目标,推进苏州中心城市与县级市的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完善政策配套,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强县、强镇扩权试点,强化县级市城区、中心镇集聚农村生产要素、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首位功能。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努力形成“市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协调互动的现代化城镇新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化率达72%左右。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较大市的能量积聚效应和辐射放大作用,形成产品、服务、科技、资金、品牌等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网络要塞,提高苏州中心城市在经济、产业、科技、人才、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东部重点加强苏州工业园区东部新城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科技创新与服务外包基地、服务全市的中心城市CBD;南部重点推进越溪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吴中开发区与吴江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与产业链提升,建设高端产业城区和文化旅游强区;西部重点加快推进高新区狮山路和滨运河区域城市改造步伐,加强沿太湖区域生态保护,加速创新要素集聚,高标准建设苏州科技城和西部生态城,促进狮山城市中心区与古城区的融合发展,提升“和核战略”的实施水平;北部重点以京沪高铁苏州站建设作为契机,科学规划建设相城中心商贸城、苏州高铁新城,推进相城区与平江新城、金阊新城的规划融合,做靓“水城、花城、商城和最佳生态人居城”;中部重点挖掘古城文化旅游内涵,稳步推进古城区商圈和旅游景区升级改造,加强文化创意载体建设和特色街区培育,在旅游、商贸、文化、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等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增强要素集聚效应,扩大辐射服务范围,提升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县级市城区。增强县级市城区枢纽功能,加强县级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良好、城市管理到位、服务体系健全、要素集聚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张家港:以张家港保税港区、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建设等为契机,发挥“港口驱动”与“高铁驱动”东西两翼双驱发力的叠加效应,加快把张家港建设“富有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常熟: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和风景旅游城市,努力使常熟成为同类城市中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现代江南名城。太仓:着力构建以低碳经济为导向和以港口经济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精心培育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港口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国际化新兴港口城市、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昆山:发挥对台沿沪优势,全力打造产业发展、人才科技、城市建设、民生和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等各项工作新亮点,加快使昆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样本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全社会和谐的首善区。吴江:加快“乐居吴江”建设步伐,加强与苏州市区的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把吴江打造成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和鲜明江南水乡特色、深厚丝绸古镇文化底蕴的现代化乐居城市。

[ 此帖被yee在2011-04-09 18:07重新编辑 ]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1-04-09
  第十九章 建设区域一体的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协调配合,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体系,提高运行效率,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市域一体化、高效可持续的原则,积极发展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构建网络化、集约化、高标准、大运力的铁路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铁路里程322.5公里。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实现1小时覆盖苏州全境,通达上海中心城区、常州、南通、嘉兴等周边地区,2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群,通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港枢纽。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体系,提升城市道路设施承载能力。积极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共建共享,扶持苏州城市候机楼的运营,完善连接机场的快速通道。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市区及市域轨道交通网、公交专用道、公交首末站建设,优化城乡客运资源布局,提高线网通达深度,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依托铁路、轨道交通,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州综合客运枢纽,开工建设沪通铁路、沿江城际、通苏嘉城际及市域内配套站点,实现高铁、城铁、公路客运、城市轻轨、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隙衔接、零距离换乘”。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总体定位,以集装箱港口为重点,加强苏州港太仓港区、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建设,开辟具有一定规模的近、远洋干、支线外贸航线。加快疏港公路、航道、锚地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畅的集疏运系统和综合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到“十二五”期末,苏州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4.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800万标箱。

  建立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建设沿江煤炭中转储运基地,做好港口、铁路和公路煤炭装卸和运输通道衔接,保障煤炭便捷高效供给。建设海上清洁能源接收配套工程和储运补给基地。完善城市供气管网设施,扩大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增加清洁能源使用量。抓紧建设天然气战略储备库和应急储备设施。加强成品油输送管道及配套油库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形成35万立方米储油能力。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和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常规火电厂建设规模,改扩建骨干电厂,加快天然气发电调峰电源建设,提高电源支撑能力,到2015年,全市形成1900万千瓦左右的发电能力。建成以500千伏网架为依托,220千伏双环网的输配电主网架七大分区系统,提高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智能化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面光伏和风力并网电站。

  推进现代化水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积极推进水城苏州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强化薄弱环节建设,实现城乡水利事业协调发展。实施以骨干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区域治理,加强中小河流整治,形成以阳澄湖为调节中心,“通江达湖、大引大排”的工程布局,全面提高区域防洪排涝标准,有效改善全市城乡水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实施农村圩区达标和畅流工程,加快县乡河道疏浚、圩区治理、节水灌溉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沿江环湖的区位优势,拓展地方发展空间。巩固流域防洪标准,加强科学调度和洪水管控,实施长江治理、太湖综合治理。长江治理以长江口南支徐六泾节点及白茆沙河段近期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稳步推进岸线开发和边滩整治。太湖治理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快东太湖综合整治及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建设,加大“引江济太”力度,提高太湖地区水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依法加强地名管理,注重吴文化地名保护,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重视市政设施的科学管护,加强地下管线管理,扩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洁化、绿化、亮化、美化”为目标,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养护体系、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绿化建设养护体系、城市照明管理体系、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体系、违章违法建筑和户外广告设施管理体系、“数字城管”综合协同平台,加强对街市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和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长效化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加大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和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力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法制意识,形成全民协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 此帖被yee在2011-04-09 18:08重新编辑 ]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1-04-09
  第二十章 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

  加快推进传感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电网、融合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普及,构建与智慧城市相配套的泛在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和智能服务体系,大力推广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生活。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苏州”基本框架。

  构建“智慧苏州”支撑体系。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技术改造,推广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通信业务。加快城市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光纤到户工程。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高清化升级改造。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和应用普及工作。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加快苏州物联网应用中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中心和云计算虚拟资源服务中心等新一代网络应用中心建设。加快区域网络互联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公共应用推广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主要基础设施覆盖中心城区。

  构建“智慧苏州”政务体系。加快以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政务应用中心、信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中心公共平台建设,构建主动服务模式下的智慧化政务体系。继续完善市民综合服务、企业综合服务、城市综合管理、经济运行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治安、智能环保、智能应急指挥和智能行政服务,率先实现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完善城乡交通的智能化营运管理,全面推行智能化出行服务,有效提高交通运载和疏导能力。实施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实现对公共空间和城市部件管理的实时动态监测和智能化控制。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公共安全和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安防、应急救援、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地震监测预报、天气监测预警、防洪排涝、城市人民防空防护体系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四大数据库建设,实现政府部门间基础数据的共享。以服务公众为中心,加快整合公共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实现各部门后台业务的高效协同和资源共享,多种服务渠道之间的无缝交互,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到“十二五”期末,各级政府核心业务基本以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政府公共服务在线率达80%。

  构建“智慧苏州”生活体系。推进智能人文、智能旅游、智能校园、智能商场、智能酒店、智能医院、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居建设,扩大城市一卡通的应用范围。逐步实现网上虚拟游览、现场智能导览、旅游目的地营销智能化,吴文化传承和世界遗产保护智能化,居家照护、商品导购、食品药品追溯和资产管理智能化,家庭电器、灯光、安防等居家环境控制智能化。打造“创新、宜居、畅游”为主题的未来生活新模式。大力发展集信息发布、交易、支付、认证和征信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载体。到2015年,网上购物、娱乐、通讯、教育等普遍进入家庭,电子商务达到现代国际城市水平。人均信息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例超过20%,数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80%,拥有智能系统的居民小区达80%。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1-04-09
 第二十一章 营造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引导、产业生态化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为平台,联动社会绿色消费,同步构建生态产业、可持续消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保障等四大体系,力争早日把苏州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

  构筑低碳生产生活体系。遵循低碳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强化政策引导,将资源节约与废弃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建设低碳生产消费综合体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和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综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水耗和废弃物产生量。实施绿色产品战略,促进产品深度加工与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和示范企业,促进产业共生发展。依托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垃圾分类回收与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废弃物交易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环保安全、布局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以政府绿色采购和创建绿色社区为抓手,完善促进生产与消费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绿色市场需求,延长绿色产品供应链,促进可持续消费。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以上标准煤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能源审计,强化新建项目节能管理,强制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电能服务等有效节能模式,切实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全面建设节材节能住宅和公共建筑,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为100%,推广使用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以及“绿色施工”,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引导和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实现多种城市功能的集合。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以及能耗监测工作,开展公共机构节能试点示范。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纳污限制、用水效率“三条红线”,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水资源调度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雨水综合利用、加强中水回用和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加大节水技术和器具推广力度,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灌区、社区,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土地复垦整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1.9万公顷以上,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比“十一五”期末提高70%以上。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管理服务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增加本级财政环保支出比重,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4%。强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和管网设施建设,强化提标改造、污泥处置和氮磷污染管控工作。突出湖泊、河流休养生息的理念,重点实施大中湖泊、主要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以调水引流为手段,实现河网水体的有序流动,改善城乡水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源控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提高脱硫机组运行效率,有效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推广电厂低氮燃烧技术,建设烟气脱硝设施。认真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加强机动车尾气、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扩大禁燃区范围和黄标车限行区域,减少阴霾天数量,全力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促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磁辐射设备的安全监管,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环境应急管理措施,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健全法规规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体系。制订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准入准则,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镇村基层环保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制度,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处罚标准和违法成本。依法从严控制资源开发活动,强化对森林、植被、湿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基本农田、水稻主产区、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等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确保所在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加强沿江、沿湖、沿河、沿路的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在太湖、阳澄湖、长江以及较大湖泊沿线等重点区域设立湿地保护区,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0个,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构筑城市、城郊、乡村多层面的绿化空间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确保2011年苏州市建成全国首批地级生态市,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建成一批县市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1-04-09
 第七篇 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十二章 加强项目支撑

  为使“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配套实施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对属于政府职责的工程项目,必须合理利用政府财力,周密组织,科学实施。对属于市场主导的工程项目,将主要依靠产业导向、规划指引、政策支持予以推进。

  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金鸡湖金融商贸区二期、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苏州高新区财富广场、昆山花桥金融BPO基地等现代金融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张家港冶金物流中心、望亭物流园、吴江汾湖厍南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集聚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苏州高新区软件园二期、太仓科教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昆山软件园、张家港软件(动漫)产业园、太湖科技创业园等外包集聚载体建设。规划建设金鸡湖中央商务区、古城—狮山商务中心区、花桥商务中心区、吴江松陵商务中心区、昆山玉山商务中心区、太仓城厢商务中心区、常熟中央商务区和张家港杨舍商务中心区。加快古城、园区金鸡湖、沿太湖、环阳澄湖、沿江和水乡古镇六大旅游集聚区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建设光电、半导体、光纤、光缆、电子元器件制造项目,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加大装备制造业区域性集群建设,新建一批汽车、电机、机床等装备制造项目。围绕产品升级换代,建设一批纺织、轻工、冶金、石化等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新兴产业龙头型项目。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常熟高分子新材料、太仓特种功能新材料、张家港动力电池、吴江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和集群。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和新药创制等项目,发展壮大小核酸、生物纳米和数字化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中新生态科技城、中节能苏州环保产业园、苏州国家高新区环保产业园、张家港再制造产业基地、光大静脉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及相关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新型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融合通讯、物联网、智能电网、显示材料及其配套设备仪器等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盾构机、装载机、化工成套装备等重大特种装备项目以及精密数控装备、航空、航海和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项目。

  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改造、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化生态养殖、农产品流通体系、粮食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万顷良田”工程,重点建设张家港(常阴沙)现代农业园区、常熟尚湖生态农业园区、太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吴江同里科技农业园区、吴中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城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区以及西部生态城(高新区)农业示范区等一批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合理配置村镇公建配套和社会事业服务设施。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程。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品种选育及良繁、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深加工、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防治等领域,加快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苏州大学科技园、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吴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吴中吴淞江科技产业园等创新集聚区,强化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功能,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园区建设,加快省、市级企业重大研发机构、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人才集聚、交流、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构筑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智力中心。

  社会事业优化工程。重点建设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新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290余所,建成10所国内一流的示范性中、高等职校,推进苏州职大专升本工程以及昆山杜克大学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建成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馆)、苏州“中国昆曲”剧场、苏州艺术剧院、苏州市档案馆新馆、苏州日报印刷数字产业园、现代传媒广场、演艺中心二期、苏州国际影视娱乐城等文化工程。改建市少儿训练与全民健身中心、市运河体育主题公园,加强体育专业训练基地与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苏州大学附属一院平江分院、苏州大学附儿院园区总院、苏州市立科技城医院、金阊新城医院,推进苏州市公共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市中心血站扩建项目。扩建张家港、常熟、吴江中医院,新建太仓市、昆山市公共卫生中心,吴江第四、第五人民医院,完成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等卫生项目。建成市社会福利总院,加快军供保障体系、老年活动设施、残障人士康复活动设施等项目建设,实施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二期工程。

  综合交通网络工程。建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含延伸线)、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部分建成苏州轨道4号线(含支线),开工建设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太仓延伸段,通苏嘉城际、沪苏湖城际、沿江城际轨道以及市域轨道交通S1线、S2B线和硕放机场连接线。建成太仓港疏港高速、无锡至南通过江通道南北公路接线工程苏州段、张家港核心港区集疏运高速、苏嘉甬高速苏州段,新建锡太高速常熟相成段、苏锡常南部高速苏州段、苏震桃高速等高速公路。建成东环快速路南延、南环快速路西延、西环快速路北延工程,实施G312苏州城区段改建、G312昆山段快速化改造、东山西山环岛公路连接线、苏震桃一级公路南段、S227吴江改线以及其它干线公路等工程,完善连接苏州高铁站快速连接线,规划建设苏州中环快速路。深度开发建设苏州港,建成太仓港区集装箱四期和协鑫、华能煤炭泊位、张家港奔辉码头改造工程,常熟亨通港务有限公司码头工程,开工建设常熟港区金泾塘作业区东港化工公用码头、铁黄沙作业区码头、张家港东沙作业区散杂公用码头、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重件和件杂码头等港口工程。实施苏南运河苏州段、杨林塘、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申张线、长湖申线三级航道整治,推进省级航道沿线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白洋湾、吴中、平望、盛泽、平湖、太仓牌楼、昆山吴淞江、常熟东南、张家港南沙11个内河港口重要作业区以及吴江城东、昆山金鸡湖3个一般作业区的建设。

[ 此帖被yee在2011-04-09 18:12重新编辑 ]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1-04-09
  能源供应保障工程。建成沿江煤炭中转储运基地、海上清洁能源接收配套工程和储运补给基地,建设2个各5000m3储备量的LNG储配站。新建扩建常熟南等8座500千伏、苏州常楼等40多座220千伏以及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成锡盟至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苏州段及苏州站(昆山)输变电工程、锦屏至苏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进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应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其它新能源,新建工业园区光伏发电示范园区项目。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利用,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建成沙洲电厂二期1×100万千瓦机组、常熟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吴江华电、苏州工业园区北部燃机等一批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太仓华能电厂三期、协鑫扩建等项目。建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昌—嘉兴—甪直联络线、“川气东送”苏州配套管线、苏州天然气高压管网三期工程,市区建成区天然气管道入户率达80%。建成中石油扬中—江阴—无锡—苏州成品油管道工程苏州段及配套油库、中石化江苏成品油管道苏南工程苏州段。

  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建设50M宽带接入工程、宽带无线城市、B3G-LET试验网、外包服务数据中心呼叫中心、TD-SCDMA(3G)业务网络、“三网合一”试点以及“智慧苏州”其它配套项目。健全全市统一医疗信息系统、远程教育中心、公安应急指挥中心、劳动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成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和汽车客运集散中心,高标准建设苏州高铁新城、城际铁路站前商务商贸核心区、滨河世贸中心、九龙仓超高层、新鸿基超高层、圆融星座、月亮湾国际中心、湖西世纪广场综合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完善平江新城、沧浪新城、金阊新城商务商贸设施,推进古城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整治、城市商圈改扩建、老住宅小区改造、危旧房解危、居民家庭“改厕”等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水务建设工程。完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排涝减灾三大体系。实施白茆沙整治、白茆小沙整治、常熟太仓长江边滩整治以及阳澄区排涝补偿工程。完成东太湖、尹山湖片区等重要湖泊综合整治、阳澄湖及入湖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完善城乡防洪设施,实施区域骨干河道综合整治,拓浚杨林塘、永昌泾、金阳河、七浦塘、白茆塘、六干河、七干河、大缺港等骨干河道,实施昆山北水南引及大石浦整治工程,配合实施走马塘苏州段拓浚和望虞河、太浦河后续工程,改善区域河道水质。建设苏州市区阳澄湖第二水源地和昆山长江第二水源地,吴江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完成白洋湾水厂、新区水厂等水厂升级改造,建成吴江区域供水二水厂。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大各级水源地保护力度,建设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阳澄湖、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和太湖、九里湖、三角咀等湿地项目。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各类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水环境功能区、省市交界断面水质达标项目。开展湖泊生态清淤工程,加强对太湖等重点湖泊水生植被的改造与恢复,推广建设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实施一批污泥处置、生活垃圾(含餐厨)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终端处理项目,推进垃圾渗沥液处理升级改造。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禁燃区创建、土壤保护和修复、宕口整治和城乡绿化等工程建设。

你大爷的
yee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1-04-09
 第二十三章 强化规划实施

  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衔接。市政府在编制规划纲要的同时,组织编制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人才、养老服务、劳动社保、人口计生、体改、交通、水利、环保、重大项目、对外开放、财政、国资、旅游、商贸、粮食、信息化、林业、服务外包、金融、创新型城市等重点专项规划以及若干一般专项规划,形成由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市(县)区规划组成的“十二五”规划体系。《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其它各类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落实,是指导专业领域发展的依据;市(县)区“十二五”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延伸、细化和落实。加强“十二五”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建立健全以“十二五”规划为依据的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机制,逐年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

  完善政策调控。完善鼓励和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壮大消费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加强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重点等信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科学使用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方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改善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综合运用产业、土地、环保等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向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项目。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有效投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保障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十二五”期间,社会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年均增速力争高出GDP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强化市级统筹。对规划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要预期性指标,市政府将具体落实到市有关部门和市(县)、区政府(管委会),定期跟踪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加强对全市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市级统筹。加大对主要由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职能部门具体运作的新城建设、交通和港口建设、水利和流域整治、社会事业设施等重大工程的市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方案论证,推进集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减少“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加大重大政策统筹。重点对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生态补偿等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政策进行市级统筹协调,确保政策基本统一、标准基本一致。

  重视评估监督。完善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及时汇报、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氛围。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1-04-09
苏州机场很好。
yee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1-04-09
没看到提到机场了呀...提到了么?
你大爷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