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89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31):依兰府&临江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14
  依兰府:繁,疲,难。省东北千四十里。东北路道驻。即三姓副都统城。古肃慎国地。明,和屯卫。清初称依兰喀喇。光绪三十一年改置,隶东北路道。东:大德依亨山、阿尔布善。东南:察库岭。西北:松花江自方正入。西南牡丹江自宁安缘界,又北缘方正界,合阿什明达、乌斯浑、伯利,迳城西注之。东:倭肯河自桦川入,合奇塔、库伦、连珠冈、大小八浪,纳七八虎力,又西北合苏木,至城东来会。旧设站九:西妙嘎山,又西鄂尔国木索,崇古尔库、富拉浑、佛斯恆,并江北岸,约二百八十馀里;南太平庄、乌斯浑、小巴彦苏、莲花泡接宁安。官商路三:西珠淇河达方正;东阿穆达桦川;东南土龙山达密山。有护江关。

临江府:繁,疲,难。省东北二千里。金,黑水靺鞨部。清初黑哲喀喇人所居,即薙发黑斤。曰拉哈苏苏。光绪初,始由三姓副都统编户入旗,分三佐领。三十二年,置临江州。宣统元年升,隶东北路道。广四百三十里,袤四百馀里。北极高四十六度二十分。京师偏东十三度二十分。东:街津山、小白。南:西太平。西南:葛兰棒子。西:乌尔古力。松花江自富锦入,左会黑龙江,曰黑河口,为混同江。又东合街津河,出向阳山,入绥远。南:饶力河自密山缘界,合依瓦鲁河,又东缘饶河界,大七里星河入之。西南:倭肯河,西入桦川。官商路四:西图斯科达富锦;东睦邻镇达绥远;东南寒葱山达饶河;又由二道冈西历驼腰子,亦达富锦。

绥远州:省东北二千五百里。清初使犬部额真喀喇人居之,隶三姓副都统,曰伊力嘎。宣统元年置,隶东北路道。北极高四十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八分。西南:秦得力山、额图、昂古喀兰、太平。南:完达、科勒木苏拉立喀兰。北:混同江自临江入,合二吉利、秦得力、沃泥河、浓江。南:乌苏里江自饶河入。右毕拉音毕尔窦,屈东北,右东海滨省,分二支来会,折西北亦入之。官商路三:西秦皇、鱼通,西小白山,并达临江;东南窝集口达饶河。乌苏里下口西岸有“耶”字界碑。

方正县:繁,疲,难。省东北九百二十里。清初呼尔哈部人居之,隶三姓副都统。光绪三十二年置大通,隶依兰,治江北崇古尔库站。宣统元年,徙治江南方正泡,割滨州长寿东境益之,更名,隶东北路道。西:万宝山。东:双凤、鸟枪顶子。南:东老龙爪沟岭。北:松花江自宾州入,纳蚂蜒及柳树、黄泥河,迳城北,合二古力、德墨里、大小罗拉蜜。又东北,纳珠淇河,入依兰。东南:牡丹江自宁安缘界,合大小营门石,四、五、三道诸河从之。官商路三:西新安入宾州;东达沟达依兰,旧阻哈汤,近通利;西南黄泥河入长寿。船埠:德墨里屯

桦川县:省东北千三百十八里。清初黑哲喀喇人居之,隶三姓副都统。宣统二年置,治佳木斯。三年,徙悦来镇,隶东北路道。西:格布苏岭、猴石山。南:巴虎。东:马库力。南:笔架、哈达密。东南:倭肯河,自临江缘界,及七八虎力河入依兰,注松花江。西北合音达木、小铃铛麦河,入富锦。东南:柳树河从之。官商路三:西苏苏屯达依兰;东汶登冈,东南宝山镇,并达富锦。船埠:佳木斯屯,濒江。

富锦县:省东北千八百里。清初黑哲喀喇人本部,曰富克锦。光绪七年置协领。三十三年置巡司,隶临江州。宣统元年改隶东北路道。南:对锦山、别拉音、四方台。西南:双崖。东:乌尔古力。北:松花江自桦川入,纳柳树、哈达密河,入临江。西南七星砬子,大七里星河出东北,缘界合砭石河,迳对面城屯,流分复合。官商路四:西霍悦路达桦川;东古必扎拉达临江;东南历临江二龙山镇达饶河;南怀德镇达密山。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4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1
黑龙江省依兰县历史沿革(黑龙江省)

2005-08-13 16:30  

依兰原名三姓,是满语"依兰哈喇"的汉译。后金天命元年~五年(1616年~1620年)努尔哈赤派大臣招抚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努业勒(卢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三姓赫哲氏族,先后来古代依兰地区居住,因此该地始称"三姓"。
据《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发掘报告》称,远自五、六千年前,县境内己有肃慎人先世繁衍生息,是古代依兰最早的居民。周秦时期均属肃慎族部落。汉晋为挹娄部。
北魏时代(386~534)依兰是勿吉国中心。勿吉当时臣服于北魏,至北朝末。
隋朝时勿吉改称??。唐时??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趋强大,于圣历元年(698年)创立震国,唐于开元元年(713年)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至成和年间(831年后)划全境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古依兰属德里府,府治德里镇,置于忽汗河(今牡丹江)口左岸(今依兰马大屯一带)。
辽灭渤海后,继承渤海领土主权,废除州县建制,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个大??集团分别设五个国(部)统辖,德里镇一带属其中之一的越里吉国(部)。统和二年(984年)五月,五国服辽,辽"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越里吉国首城为五国城(即今依兰五国城遗址)。因其居以东四国(部)之首,史称五国头城。
金灭辽后行政设路治,称胡里改路,首府于今依兰镇五国城遗址,属上京路所辖。路名因面临胡里改江(今牡丹江)而得。路下设猛安(千户),谋克(百户)逐级分管所属地域军政、生产事务。在今县境内有。宋哥(葛)屯猛安,置于胡里改江左岸,今发电厂一带。哥扎宋哥屯谋克同置胡里改江左岸。胡里改猛安,置于牡丹江沿岸。屯河猛安,置于屯河(今汤旺河)下游。
十二世纪,蒙古族兴起漠北。金辽东巡抚使蒲鲜万奴降蒙古,继又叛蒙古而独立。建东真国(又称东夏国)势力波及北到松花江一带,南达朝鲜辽东,东抵海西止于金界壕。依兰旧古城北出土的"监造提控所印"证明东真国的疆域己达胡里改路。
元朝建立后,依兰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由开元路划出归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其下设五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在今依兰境内有二:斡朵怜万户府,置牡丹江西岸马大屯一带,胡里改万户府置辽代五国城遗址,境内设驿站三。忽帖罕站、斡朵怜站、一半山站(今巴兰河口东永和大队一带)。
明初属三万卫辖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干户候史家奴率步骑2000,抵斡里卫(马大屯一带)。候史家奴以粮饷难继,奏请迁移。
永乐七年(1409年)后属奴尔干都司指挥使司。下设384卫,三姓地方设有25卫。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三姓人推举葛氏索索库首领为部长,卢、胡二姓为副部长,受清兵征调。
清顺治兰年(1645年)为加强三姓地方驻防兵力,将从征山东的三姓部分兵丁千余人撤回三姓。赏三姓各族佐领世职,管理三姓地方。
清康熙三年(1 664年)初设三姓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姓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姓,同年设协领衙门,建筑三姓新城(令县城)。
雍正五年(1727年)设协领。雍正十年(1732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专理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军政事项。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改山吉林将军统辖。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管理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库页岛、南北菲牙喀海(今鄂霍茨克海)海域。
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统归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兰府,撤三姓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宣统元年(1909年)于依兰设东北路道,同年8月改称东北路分巡兵备道,道尹(台)公署置于三姓城(今依兰镇)。
民国2年(1913年)改东北路分巡兵备道为依兰道。初辖依兰、穆棱、方正、桦川、富锦、同江、绥远、饶河、虎林、密山十县,后增宝清、勃利二县。
同年,依兰府改为依兰县,历经伪满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县治未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1
清朝及其以前时期(1991年以前)
  赫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远祖早在上帝舜时是息慎的组成部分,亦称肃慎、稷慎。到了汉魏时改称”挹娄”。南北朝时谓之”勿吉”。
  隋朝开皇中,称勿吉靺鞨,靺鞨分为七部,其中两部最大,一部分粟末部,一部为黑水部,黑水至唐初形成庞大的联合体,是黑龙江流域以东达东海滨地区的一大势力。
  在唐初乘唐朝北伐高丽之机,黑水靺鞨由东北隅沿松花江乌苏里江南下西进,其势力迅速扩大到松花江中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辽太祖天显元年,推翻了渤海政权将靺鞨置于其统治下,称为女真,后避辽兴宗之讳,改称女真。

  公元1115年,女直各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下,推翻了契丹王朝,建立金国。金在五国部所属区域置胡里路,建立了较完备的军政合一机构。
  元朝在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较多的地区,即原胡里改路,设水达达路,又分设五个万户府,即桃温、胡里改、亦称呼尔哈、斡凤怜、脱斡怜,悖苦江万户府,分领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广大地区。
水达达是指地区性或沿江而居的人们,居住在这里的赫哲族元称为”兀的哥”,亦有的称”吉烈迷”。
明代野人女真在逐出建洲女真之后,各部落亦逐渐统一起来,在原五国部所属地区,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称的”赫哲族”。
  自清康熙五十三年的三姓置治所之后,赫哲诸部仍维系统氏族组织,即”哈拉达”、”莫昆达”或”噶珊达”这一社会形态,处于”捕猎为生”的自然经济。
  十七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的魔掌伸向了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下游流域及乌苏里江下游 ,他们所到之处,掠夺淫杀,无恶不作,破坏了东北边疆安字。赫哲族人民配合清军有力反击沙俄入侵,1625年4月4日,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的赫哲1000多人配合清军向窜到附近的沙俄哈巴洛夫一伙哥萨克匪徒的营地”阿枪斯克”发动攻击,消灭233个匪徒,哈巴洛夫也受了伤。直到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即我国的民国初年,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部族明格里氏,因不满苏俄的统治,思念祖国,举部迁回松花江上游定居。


民国时期(1912-1931)
  民国初年赫哲族主要住在桦川、富锦、抚远、同江、饶河、虎林等县境内。所称赫哲的约1700人、乌苏江流域约400人,总计2100人。
伪满州国时期(1931-1954)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在伪满州国的统治下,赫哲族人民又经历了反侵略、反奴役、反迫害、争生存的斗争。
  日本侵略者对赫哲族采取怀柔政策,所谓”照顾”、利用、奴役等措施,照顾就是给赫哲人发放吸烟证、发给大烟、吸食、福寿膏,致使赫哲人鸦片烟中毒、上瘾产生依赖性,为其效力,使一些人丧失劳动和生育能力,实质是慢性屠杀。


同江历史悠久,古名“拉哈苏苏”,赫哲语意为“老屋”.据史籍记载,同江在西周隶属慎部,唐代属河北道黑水府,辽代属东部道五国部,明代属努尔都可,清代属三姓副都统辖区。作为通商口岸同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04年中国就有商人与俄国人做生意.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人便在同江设立海关贸易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中苏贸易极为兴盛。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江口岸,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并于同年开通了边境贸易。1988年黑龙江省批准同江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4年被外交部批准为国际港口。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江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港口进出境查验机构齐全,港区建设已形成规模。有横江口水运、东港轮渡和哈鱼岛汽垫船三个码头,明水期可停靠多艘5千吨位大型货船。有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吞吐能力现已达到70万吨。

原名临江,又称拉哈苏苏。拉哈苏苏,为赫哲语,即“老屋”之意。同江之称,以地濒混同江故名。
  
  此地在金代归属黑水靺鞨部,明末此地为使大部的黑哲喀喇所居,清光绪初年由三姓副都统将当地的黑斤人编入旗籍,设三佐领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拉哈苏苏设临江州,宣统元年升置临江府,管辖新设置的桦川,绥远两州及富锦县。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改临江府为临江县,后因与吉林省的临江重名,改称同江县,隶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同江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州国成立之初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州国改行帝制。与此同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同江县划属新设的三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三江省与东安省合并为合江省,同江县为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同江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85号):撤销同江县,设立同江市(县级)。以原同江县的行政区域为同江市的行政区域。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1-22 11: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1
抚远县是我国最东部的县。是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离俄罗斯远东最大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只有一江之隔,水路65公里,乘水艇1小时即可到达。我国的最东端即在抚远县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东经135º05’。抚远县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势低洼,沿江一带海拔只有10米。仅有几座小的孤山,属完达山余脉。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界河外,还有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等。
  抚远三角洲又称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略呈现三角形。岛的北面为黑龙江,东南面为乌苏里江,西南面为抚远水道。全岛面积枯水时为350平方公里,汛期为324.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

--------------------------------------------------------------------------------

  抚远早在六、七千年前,即有人类居住。在浓江河东的亮子油库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内还发现辽金时代墓群遗址。县城东的莽吉塔故城,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九站的遗址。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绥远洲,意在绥抚边境。1913年改为绥远县。1929年改为抚远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1
方正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
据文献推断,远在夏、商、周(春秋)(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时期,方正地区属肃慎之地。肃慎,又称息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现在满族的先民。肃慎人能种植谷、麦、豆等,以制造梏矢石?、猎取禽兽称著,并向周王朝进贡。"肃慎之矢"很受中原人的赞赏。
1983年,延寿县出土一批玉斧、玉壁、玉珠、细石器等文物,与在密山县新开流,依兰县倭肯哈达,苏联远东地区出土的肃慎文物相同。方正与延寿毗邻,这些文物可视为方正属肃慎故地的物证。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方正地区为夫余属地。
夫余在东北地区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中心地区在今夫余县一带,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力渐达张广才岭。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前220-公元439年),方正地区仍属夫余。
汉时,夫余归汉朝的玄菟郡管辖。晋时,夫余隶属护东夷校尉。
南北朝、隋时期(公元420-618年)方正地区始属勿吉,继属??。
勿吉为肃慎之后。肃慎在汉代称邑娄,(邑娄,满语,穴居之意,)北魏时又称勿吉,臣服予北魏。勿吉一部越张广才岭以后,同部分夫余族融合,隋朝称为速末??。(《旧唐书?北狄传》)勿吉分七部,其安车骨部地近方正境,方正当从之。
唐初(公元618-712年)仍旧。后(公元713-925年)属渤海国?颉府高州。
公元713年,速末??在今牡流域建立渤海国,臣服于唐朝。渤海国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颉府所辖高州在今宾州镇,今方正境当从之。
辽代(公元926-1124年),今方正境属女真徙单部。该部治所在今通河县乌那珲河下游。
女真又称女直,为??之后。辽灭渤海后,将??大部分南迁至辽阳一带,称熟女真,未迁者称生女真,"仍居于白山黑水之间,地方千里,户口十数万,散居山谷间。"今方正境与其徙单部最近,当从之。
金代(公元1115-1234年)今方正境属上京路会宁府曲江县。
金之会宁府治所在今阿城县白城子,领县三,其一为曲江。曲江,顾名思义,县治当在水流曲折之处,其初名镇东,故当在白城子之东。
又有谓方正在金代当属乌济赫部,不知所据,记此备查。
天门乡太平村西濒松花江南岸山中有金代古墓一座,距小城子遗址仅十公里许。墓前有石桌,石人、石羊、石望柱各二,前有照、后有靠,制式宏伟,与已发现的其它几座金诸王墓相类,可见当时今方正境曾是较繁华的地方。
元代(公元1271-1402年),今方正境始属开元路呼尔哈万户府,(《吉林方正县志》),后属女真水达达路。
水达达路创设于1312年。水达达,蒙语,意为居住在松花江两岸的生女真人。水达达路下设5个军民万户府,其斡朵怜万户府治于松花江、牡丹江汇流处西南方某地(《元一统志》)。今方正境当隶其下。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国之初设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1409年设努尔千都司(《明史》)今方正境当先后隶其下。又,据《东北年鉴》(民国20年版)资料,今方正境当为只卜得卫与明弗思卫所在地。该资料记载。 靠朱明初叶,奠定边疆,洪武永乐间,边外归附者,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千户、镇抚等官,赐以敕书印记,设都司卫所。初东北设都司一,卫三百二十四,所二十四,以山东布政使司隔海遥领。后以遥治之不便也,设辽东指挥使司于辽阳。正统以后,置广宁太监总兵,辽东巡抚,辖一百八十四卫及二十所,今其遗迹之尚可考寻者如次",以下列地名64个,其中有:
"只卜得 今方正
明弗思 今方正。"
又有谓今方正境在明代当属呼尔哈部及诺雷部(《东三省纪略》),不知所据,记此备查。
清代(公元1645-1911年),今方正境隶属关系变化较大。
据《吉林外记》与《大清一统志》推断,清初,今方正境当属宁古塔昂邦章京辖下,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今方正境当仍隶其下,雍正十年(1732年),属新设的三姓副都统辖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阿勒楚喀副都统设立,今方正境蚂蜒河以西部分归其管辖,河东仍属三姓。嗣后,光绪=十四年(1898年)《吉林舆地略》称:三姓疆域"西至松花江南岸蚂蜒河口,宾州厅界二百八十余里",可知,其时今方正境以蚂蜒河为界,西属宾州厅,东属三姓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设省。把现在方正境蚂蜒河以东部分与当时汤原县的西部合并,设大通县,治于松花江北崇古尔库站(今通河县三站)。大通县下辖五社(温和社、良明社、恭安社、俭朴社、让仁社,均在松花江以北)及方正泡区地的十旗公田局。大通县属吉林省依兰道。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21
 据史书记载,佳木斯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这里生活着满族的先祖肃慎,以后又称挹类人。佳木斯之称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只是到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在佳木斯地区上被与写作“甲母克寺噶珊”。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上,又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兰旗署高“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由于佳木斯紧靠松花江,有天然良港,上通依兰、哈尔滨,下接黑龙江直达日本海,得水陆交通之便利,粮食、土特产品、日用品等的出口转运日渐活跃,由一个自然经济小镇,成为依兰以东的商业中心城镇。同时,还吸引了依兰、哈尔滨。俄罗斯、日本等地商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佳木斯工商户达400多家,商贸活动内联三江,南通内地,远及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经济实力与三江首府依兰大致相当,大有取代三江首府依兰之势。1932年,日本侵占佳木斯,当年桦川县公署在佳木斯设立。1934年,伪满在三江省设立,省会设在佳木斯。1937年,佳木斯镇升为市,成为省、市、县三署重镇,成为东北十大新都市之一。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佳木斯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组建了人民政权,成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后方根据地,被誉为“东北的小延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佳木斯市经济建设发展很快,成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通讯的枢纽,成为通往太平洋国际经贸大通道的国际性旅游、贸易的城市,在为祖国东北边境的明珠。
  佳木斯的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佳木斯地区古代民族主要是肃慎族,是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远祖。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入侵中国,经过历时两年的雅克萨之战,遏制了沙俄入侵的势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又燃起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贪婪欲火。他们采取“先军事占领,后协商谈判”的策略,1858年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由俄方拟定的《中俄瑗珲条约》,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又签订了《中俄续增条约》,侵占中国领土40余万平方公里。1900年,沙皇俄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至此,佳木斯市由一个内陆行政区成为中俄边境城市。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依兰、汤原、佳木斯。三江各族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杀掠夺,不甘做亡国奴,纷纷举起义旗,自发地组织抗日武装,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32—1934年,中国共产党相继派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延禄、夏云杰等同志,先后组建了13支抗日游击队,其中活跃在佳木斯的游击队,就是由北满省委派出的冯仲云、李延禄、夏云杰等组织发动建立起来的。1936年秋,组建了抗日联军11个军,除抗联一军、二军、十军活动于三江地区之外,其他8个军都活动在佳木斯一带。1931年—1945年的1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消灭日军182,700余人,加上伤俘者不下25万人。同时,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革命先烈,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11月,佳木斯成立中共合江省工委,不久成立合江省政府,佳木斯成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被人们誉为“东北的小延安”。东北全境解放后,革命重心南移,合江省建制于1949年4月21日撤消。在解放战争期间,佳木斯地区有3.5万人奔赴东北前线主力部队,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为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全国解放之后,佳木斯进行了经济建设。这期间,佳木斯相继建成一批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如全国最大的造纸厂—佳木斯造纸厂、全国最大的特种电机生产厂—佳木斯电机厂等。1958年,10万转业官兵开发三江平原,掀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1968年,全国百万知识青年赴边疆开发“北大荒”,佳木斯成为黑龙江开发北大荒的指挥中枢,东北农垦总局所在地都设在佳木斯。1987年,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经验交流会在佳木斯市召开。1991年,佳木斯市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现已连续四次蝉联此项殊荣。佳木斯市还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卫生城荣誉称号。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1-21
桦川县名源于“桦皮川”。原指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今林口县刁翎镇),因其地桦树甚多,故名“桦皮川”。今桦川一带,辽属女真五国部之一的“越里笃”部(今悦兴乡万里河村附近),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三姓副都统管辖。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分属依兰府和临江州。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总督、巡抚奏准,于依兰府南境之“桦皮川”,设置桦川县。经派员勘察,该地“山深林密,胡匪出没,治安难防,不宜设治”,故移至依兰府东北之东兴镇(今佳木斯)设治。 1910年3月1日(清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桦川县设治委员到任,筹办设治事宜,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启用关防。隶属吉林省东北路道。时逢东兴镇水灾,呈请省民政司核议,于同年8月批准,移治悦来镇。1911年4月(清宣统三年三月),设治委员到悦来镇丈放街基,修建衙署。中华民国成立后衙署落成,1912年11月,县署移至悦来镇。1914年6月,改隶依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同年伪县公署迁至佳木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19 46年6月,将桦川县南部地区划出,设置桦南县。1947年11月,将富锦县西部的新城区划归桦川县管辖。1949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桦川县隶属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合江专区管辖。桦川县政府驻佳木斯市。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桦南县并入桦川县;将原桦川县的新城、悦来、太平、苏家店等4个区划归集贤县管辖,将长发区的太平山、三家子村,黑通区的新华、靠山村和建国区的蒙古力、新民村共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3月15日两县正式合并,县人民委员会驻地湖南营镇,同时改为桦川镇。1957年 11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岗、兴华6个乡和四合山乡的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8年2月,将集贤县的悦来镇和苏家店、孟家岗、丰年、中安、乌龙、新城、东林7个乡划归桦川县管辖。1959年3月,将悦来、新城、星火3个公社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64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佳木斯市所属的建国、星火、拉拉街、苏家店、悦来、中伏、梨树、新城、西格木、永安、大来岗11个公社划归桦川县(但西格木、永安、大来岗3个公社因距县城过远,仍由佳木斯市代管)。同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桦南县,以合并于桦川县的原桦南县行政区域为桦南县的行政区域,桦川县人民委员会迁回悦来镇。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转自本站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1-21
富锦,原名“富克锦”,由明代“弗提卫”或“福题希卫”转音。清代称“富提新”(又作“福替新”)、“福题希”,赫哲语,意为“高岗”。清末,汉语称“富克锦”。周属肃慎,汉属挹娄,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三姓副都统辖区。1882年(清光绪八年),于戛尔当屯(今富锦市区西3公里)添设富克锦协领,归三姓(今依兰县)副都统领属。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江州于富克锦县城设置分防巡检。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奏准,以富克锦巡检升改富锦县,驻富克锦城,隶属临江府(由临江州升改);同时,裁撤协领。同年9月,改隶东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由依兰道管辖。1929年2月,裁撤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6年1月,合江省于富锦县城设立富锦专区,管辖富锦等6县。同年6月1日,撤销富锦专区,同时合江省政府决定,将西南部的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1947年11月,将西部的新城区划归桦川县管辖。19 49年1月6日,合江省政府令,将同江县并入富锦县,并划为同江区。同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富锦县隶属松江省。同年6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绥滨县并入富锦县。195 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富锦县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富锦县的同江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6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北绥滨地区划出,恢复绥滨县。翌年3月,富锦、绥滨两县正式分开。1985年1月,合江地区与佳木斯市合并,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8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锦县,设立富锦市(县级),为省辖市,由佳木斯市代管。

松花江富锦江段有沉船,而且有军舰自沉,已经是很多人知晓的史实。但沉船究竟在哪儿?沉船是什么型号?历史价值几何?这成了旅游界和史学家们孜孜探求的谜底。当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团来到富锦段踏访时,相关人士的介绍,令踏访团对在当年中东路事件中发生的沉船事件充满了踏访欲望。

东北海军初长成

  日前,我省著名史学家李兴盛教授,应踏访团之邀,详尽地向转述了我东北海军的历史。
  1911年,北京政府派遣“江亨”、“利捷”、“利绥”、“利川”等舰远赴东三省的黑龙江警戒,防范俄国革命后在远东地区中俄边境所造成的混乱,此为东北第一支常驻的正规海军舰队。经过松花江漫长封冻期的困阻,1920年3月,这支小舰队好不容易抵达驻地不久,却爆发了“江亨”舰借炮给前苏联红军炮轰日本军民的庙街事件,舰队被日本扣留长达半年多。后经长期谈判方才解决。在各舰被扣的日子里,吉黑江防筹备处已向戊通公司购买了江轮三艘改装为军舰,扩充兵力成立吉黑江防舰队。
  到1927年8月,东北海军终于完全吞并了渤海舰队,成为全中国实力最强大的海军,这是东北海军的顶峰时期。

路权引发江战

  1929年,因张学良欲收回中东铁路路权,双方谈判破裂造成苏军在当年8月全面入侵,使得在庙街事件中有借炮之谊的中苏海军反目成仇,双方爆发了三江口之役。所谓三江口就是黑龙江、松花江在同江的汇流处,而三江口之役是中国与苏俄历史上惟一一次“海战”,其实是江战。
  当年的10月12日早5时30分,前苏联海军由斯加斯克率领以旗舰“雪尔诺夫”号为首的舰艇共9艘,飞机25架,机关炮车40余辆,骑兵800多人,步兵3000多人;东北江防舰队则由“江亨”舰长尹祚干代理指挥旗舰“利捷”、“利绥”、“江平”、“江安”、“江泰”等6艘浅水炮舰应战。东北海军由于司令沈鸿烈的先见之明,事先藏了一艘拖驳船“东乙”号在芦苇浅滩中,并在船上放置两尊火炮。战事开始不久,苏军司令、参谋长、旗舰舰长等多人当场阵亡。不久“雪尔诺夫”号沉没。苏军的另外三艘亦被“东乙”击成重伤,但到了9点苏军的飞机加入战场,战局马上改观。由于中方舰艇防空能力薄弱,“利捷”、“江平”、“江泰”先后被炸沉,“江安”舰被炸成两段,“东乙”炮台船自沉,“利绥”负伤。这场江战,东北江防舰队与陆战队死伤共500余人,苏军则被击沉三艘,伤四艘,飞机被击落两架,死70余人。

自沉舰船成谜

  据史载,1929年10月19日,苏联飞机轰炸富锦,东北舰队司令沈鸿烈自沉中国炮舰一艘,封锁富锦下游江道,抵御来犯之敌。到了当年的10月30日,中苏又在富锦爆发了江战。中方的“利绥”、“利川”舰先自沉,只有“江亨”舰参战,在激战一小时弹尽自沉。沉舰产自哪国,吨位如何?现已成为众多学者要揭开的谜底。
  一些史学界人士指出,在三江口与富锦之役后,东北海军将“利绥”、“江亨”与“江平”等舰捞起整修重用,但“利捷”、“江泰”、“江安”等舰则已不堪修复而拆解。
  按照史学家的描述,1929年10月份的两次江战,我海军损失或自沉了7艘军舰,但当年捞起的只有6艘。这里就出现了疑问,19日自沉的炮舰是哪艘?没有被捞起的“利川”号现沉何处,下落如何?这一连串的谜底都待有心人来揭开谜底。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