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区政府在海石湾镇,红古区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西南部,是内地通往青藏的交通要冲和咽喉。位于东经102度49分----103度22分,北纬36度7分----36度28分;东西长54公里,南北最宽处24公里,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沿大通河,湟水河呈东(偏南)西(偏北)峡长走向,自享堂峡以东称为红古川。全区总面积567.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辖二乡四镇,33个行政村和41个居民委员会。有回、东乡、满、蒙、保安等17个少数民族,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区域内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均温7.6--8.2摄氏度,年日照时数在1726----2769小时之间,年降雨量327.0---349.9毫米,海拨1792--2462oy 。
红古区历史悠久。史前即有先民在大通河沿岸生息繁衍。西周至清曾是西羌、陇西、金城、兰州等郡县的属地文化沉积厚重,亚洲最大的晰脚类恐龙化石,即由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键先生命名的合川马门溪龙,挖掘出土于红古。1960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红古区,归属兰州市。红古区因所辖的红古城而得名。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坩土、页岩、石英石等,被誉为“八宝川”。其中窑街、海石煤田探明地质蕴藏量在4亿吨以上,年产量约400万吨,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蛇纹岩蕴藏量仅享堂峡一处就有3750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及黄金蕴藏量不等,皆适应地方开采。
交通十分便利
甘青铁路和109国道穿越全境,辖区内有三条公路,一条铁路专线联接青海省民和县和门源县,永窑公路永登县相通,构成了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土地比较广阔
全区总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川水地4.58万亩。有47个坪台地分布在山地前沿,面积约7.6万亩,其中可开发面积6.19万亩,土层深厚、疏松,多为灰钙土和黄锦土质,地势平坦,有利机耕,提水灌溉十分便利,极易开发利用,现已开发利用3.49万亩。5万亩种水地土壤肥沃,是发展种养业的精华地带,目前已成为兰州市最大的一片“菜园子”和高效农业科技园区。
水利资源充沛
大通河、湟水河在海石湾交汇并纵贯全区,年均流量128.5亿立方米,谷丰渠、湟惠渠,海石渠和窑二渠四条自流灌渠形成了较完整的灌溉体系,干渠总长92.5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5.5立方米/秒,是红古区农业赖以生息发展的“生命线”。电力充足 辖区内建有一座330千伏、五座220千伏变电站、龙羊峡、盐锅峡电站的大网皆经我区输往西北、华北各地,窑街矿务局务质煤火力发电厂,享堂水电站等正在筹建,基本形成了水、煤电产业链。
工业基本雄厚
红古地处甘肃省的连海经济开发区,全区共有企业124家,其中有窑街煤电有限公司、兰州炭素有限公司、连海铝业公司、窑街水泥厂等大中型企业12家,形成以煤炭、电力为先导、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地方建材及陶瓷系列为群体的“冶金谷”,年生产原煤400万吨,炭素制品17.2万吨,硅铁、铝锭6万吨,水泥30万吨。
区中心、高效温室节水灌溉等七大科技示范园区及水车千亩育苗工厂、红山渔场等观光旅游农业。
红古区境内气候条件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兰州市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其旅游区位得天独厚,本区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交通、旅游接待、旅游服务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要素体系,能够满足广大中外游客的旅游要求。红古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大通河、湟水河沿线景色秀丽的百里绿色长廊,有峰险峡秀的享堂峡“浩门雪浪”、享堂日出、天井沟,有展示劳动人民智慧和红古优越农业自然条件的四条自然灌渠和农村田园风光,有展示红古农业的5万亩高效农业园区和良种繁育、苗木花卉、优质果园、科教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