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阎兆伟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获悉: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镇),适度改设为市。(人民网10.03.01)
看来,中国的许多“大镇”将要升格为“县级市”了!是喜是忧?
过去,可能是改革的需要,“大县”改“市”,引来一些“大县”官员的“改革”热情,许多够条件的“大县”,变成了“市”;许多不够条件的“大县”,去“创造条件”之后,也变成了“市”。于是,许多县委书记、县长变成了“市委书记”、“市长”……
当年,笔者在采访中得知,“大县”变成“市”后,从县到村,牌子、印章、信封等这一整套的“变”,就要花掉千八百万元(当年价格)。随着县变“市”,又要增加很多机构,很多公务人员。虽然级别没变——“县级市”,但是,“县级市”与地级市的“五脏”一样“俱全”。
经过这种“变化”之后,的确,许多县级市有了明显的变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市发展迅速,也可见一斑。
但是,“大县”变“市”后,给原来的“县”的经济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给老百姓收入带来了多大变化?人们的意见尚不统一……
这次,“大镇”也像当年大县变“市”一样,将要提升为“市”。但是,与大县变“市”不一样的是,“提升”、升格。镇升为“县级市”!
这一“升”,可不是像当年大县变“市”那样简单。大县变“市”,领导还是“县级”;“大镇”变“市”,就意味着“镇”变“县”,干部由科级“配套”到县级,“股级”配套到“科级”……这意味着又有很多人随着“大镇”变成“市”之后,职务也得到升迁;这就意味着又要增加很多公务人员!
笔者如是说,也许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是,“大镇”变成“市”,能否成为劳民伤财的“换汤不换药”,也很值得探讨……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省直管县”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表示,将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并积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体制实施的试点工作。发展改革委的报告表示,实行“省直管县”可有效减少行政层次、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
去年,“省直管县”的意向公布后,为什么赞同的呼声很高?就是因为“可有效减少行政层次、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
如果“省直管县”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之后,又加大了“大镇”变成“市”的“成本”,两者能不能又相互“抵消”了“成本”?
“大镇”将要升格为“县级市”,是喜是忧?
面临着“大镇”变成“市”的改革,笔者想:能不能想出即不浪费钱财,也不增加干部人数,又能加快“大镇”发展的“换药”而“不换汤”的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