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94阅读
  • 15回复

[经济]山西城市统计公报(来自山西统计信息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吕梁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2-11 9:12:48

2010年,吕梁社会各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点工程项目为主抓手,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渠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全市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复苏向好势头,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实现“十一五”的完美收官。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继上年战胜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实现“ V ”型反转回升之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首次突破800亿元大关,达到了845.5亿元,同比增长21.0%,比上年大幅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30040万元,增速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82802万元,增速为2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2550万元,增速为11.0%。
二、粮食生产连获丰收
201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4亿公斤,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为粮食生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证,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全年“三农”支出56亿元,同比增长21.7%。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等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全部兑现。
三、工业生产高速运行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3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完成增加值55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煤焦铁相关行业依然是工业的增长主因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335.4亿元,比上年增长55.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1.3%。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原煤产量9076.8万吨,比上年增长68.1%;焦炭产量为1892.3万吨,比上年增长18.4%;洗煤产量为3789.4万吨,比上年增长39.0%;生铁产量为313.4万吨,比上年增长30.3%;钢材产量为298.5万吨,比上年增长35.7%。
四、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8亿元,增速为2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1亿元,增速为23.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9.7亿元,增速为51.0%;农村非农户投资为35.9亿元,增速为21.0%。
五、消费市场持续旺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2.5亿元,增速为18.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批发业零售额完成8.7亿元,增长22.8%;零售业零售额完成183.6亿元,增长19.5%;住宿业零售额完成6.2亿元,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4.0亿元,增长12.0%
六、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6.2亿元,增速为1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0亿元,同比增长22.2%,
七、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78.1元,增速为10.8%。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0501.9元,增长14.4%;转移性收入为4031.3元,增长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0.3元,比上年增加464元,增速13.6%。城乡收入增速差距在日益缩小。
八、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2010年12月末,吕梁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134.98亿元,较上月增加5.6亿元,增长0.5%,,较上月降低了1.1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217.8亿元,增长23.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09.5亿元,较上月增加3.4亿元,增长0.8%,增速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45.3亿元,增长54.9%。
总之,2010年,全市经济在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客观的讲,尽管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宏观经济总体企稳向好,但回升的基础还不很牢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不足、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 此帖被liang21在2011-02-25 15: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晋中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2-11 8:38:07

2010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晋中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经济转型、赶超发展两大战略,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初步测算,全年GDP完成763.8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省定目标1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1.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9.3亿元,同比增长23.0%,高于省定目标7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8.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5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省定目标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7.6亿元,同比增长18.5%,完成省定目标的102.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2.2%。
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完成全年目标的121%,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32.9%。
财政总收入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省定目标的3.2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8亿元,同比增长12.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379元,同比增长12.0%,高于省定目标2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9.2%。其中,城区为17394元,同比增长13.1%。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808.7元,同比增长11.8%,高于省定目标1.8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6.2%。
从以上指标完成情况不难看出:一是与上年相比,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回升态势,八项指标全部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剔除上年低基数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的08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速接近于改革开放以来30年平均增速,表明经济已回归到了稳健增长的轨道,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到实质性增长的转变。三是与省下达目标相比,八项指标都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比,除外贸进出口额以外,七项指标都达到预期目标。全年经济呈现四个特点:
(一)速度和效益 “双提升”,经济持续向好
速度的提升,一是表现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八大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较上年均有明显提升。
二是表现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69.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12月单月达到45.9亿元,已连续4个月刷新单月历史新高。八大主导行业中,煤炭、机械、化学、电力、非金属五大行业增速在30%以上,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5.5%;冶金、电力两行业增速在5-10%之间,保持平稳增长;焦炭行业受需求不足影响,仍然下降。从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8032万吨,同比增长26.2%;洗煤3627万吨,增长19.7%;焦炭869.5万吨,下降1.2%;发电量113.7亿千瓦时,增长48.3%;日用玻璃制品12.1万吨,增长19.9%;烧碱25.6万吨,增长46.5%。
三是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提速。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9.2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3.7亿元,增长26.3%;房地产发展加快,完成投资29.8亿元,同比增长43.2%。
四是表现为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5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6.2亿公斤,较历史最高年2007年14.3亿公斤增加1.9亿公斤。
效益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微观工业企业效益的明显好转。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91.6%,同比提高26.3个百分点,已接近金融危机前水平。企业盈利水平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5.9亿元,同比增长58.5%;实现利润35.1亿元,比同期增长249.9%;亏损企业亏损额24.9亿元,同比减少1.3%,企业亏损面为43.8%,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
(二) 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支撑作用增强。
一是投资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5亿元,同比增长25%。一产高速增长,完成投资37.5亿元,增长1.1倍。二产仍占相当比重,完成投资263.2亿元,增长17.4%,占全部投资的53.2%。其中煤炭行业投资132.8亿元,同比增长39.9%,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9.7亿元,增长1.2倍。三产贡献突出,完成投资194.3亿元,增长26.2%,新增投资40.3亿元,对投资增长的贡献为40.7%。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9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5.9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27.5%。东山明显快于平川,东山五县完成投资143.2亿元,增长34.0%,快于全市平均增速8.5个百分点;平川六县(区、市)完成投资326.3亿元,增长12.9%。
二是消费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乡村快于城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9.4亿元,增长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2亿元,增长19.3%。从消费形态看,餐饮快于其他,餐饮业零售总额21.8亿元,增长46.4%;商品零售263.3亿元,增长17.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83.1亿元,增长25.2%。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建筑装潢类增长36.7%,书报杂志类增长32.4%,中西药品类增长31.6%,汽车类增长28.2%。
三是外贸快速回升。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同比增长56.6%。焦炭出口恢复性增长,共出口焦炭15.9万吨,增长341.7%,出口金额6346万美元,增长316.5%;机电产品较快增长,出口额7688万美元,同比增长34.7%。
(三)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双走高”,市场需求活跃。
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农产品价格调查资料显示,截止12月初,我市蔬菜价格平均较上年高出约70%左右;粮食价格高出约30%;水果价格高出约100%;畜牧产品价格平均较上年高20-40%左右。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走高。2010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了8.7%,在 28个行业中,有24个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其中主导行业煤炭上涨7.7%,焦炭上涨10.6%,化学上涨1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涨2.5%。
三是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03%。分类别看,除衣着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余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用品及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及通讯类,七大类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8%,仍是带动价格上行的主要因素。
(四)城乡居民收入“双增长”,民生持续改善。
一是城镇居民平稳增长。2010年晋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79元,增加1751元,增长12%。收入构成呈三升一降的态势,除受股市低迷影响财产性收入下降59.4%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项收入分别增长12.0%、17.0%和31.3%。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9%,经营、财产、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0.1%、1.9%和31%,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体。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94元,增长13.1%。
二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08.7元,增长11.8%。农民增收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暖带动农民外出打工,使得农民工资性收入2957元,增长16.5%;二是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粮食丰收,使粮农、果农、菜农从中获益,家庭经营性收入2354元,增长3.3%;三是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农民投资理财意识加强,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晋中市统计局)(责任编辑:张 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大同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1 9:00:01

2010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的一年。
一年来,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袁纯清书记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狠抓转型项目优化产业结构集聚潜能,打造工业园区构筑洼地载体提升势能,加快推进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建设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加快,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平稳运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增速加快总量增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继上年战胜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实现“ V ”型反转回升之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了694.33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年大幅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初步预计,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两万元人民币(超过3000美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标志着大同市转型跨越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农林牧渔业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粮食生产克服了初春低温冷害、初夏持续晴热高温以及阶段性干旱等不利因素,在相关部门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粮食的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71亿斤,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5.01%。
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完成65.2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农业产值31.67亿元,增长52.64%;林业产值2.86亿元,增长2.9% ;牧业产值28.67亿元,增长-8.82%;渔业、服务业产值1.92亿元,增长6.57%。实现增加值35.4亿元,同比增长3.2%。
三、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企业效益持续增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731.75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同比增长25.7%。主营业务收入809.3亿元,同比增长51.6%。实现利税93.15亿元,同比增长49.5%;实现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115.3%。
工业生产运行特点:
1、工业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呈现快速回升平稳增长态势。
201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31.75亿元,同比增长38.2%,月均现价产值61亿元,比去年的44亿元,月净增17亿元;工业增加值285.1亿元,同比增长25.7%,月均增加值23.8亿元,比去年的18.7亿元,月净增5.1亿元。纵观全年的工业走势:上半年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态势,下半年呈现逐步放缓但更加稳健的增长态势。
2、工业效益大幅增长,支柱行业形势喜人。
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稳步回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大幅的增长,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78.1,6大行业除电力行业外全部实现盈利,其中:①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完成527.9亿元,同比增长56.1%;实现利润总额22.0亿元,同比增长46.6%。继续呈现产销平衡,效益高速增长的态势。②医药行业经济效益继续趋稳,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6.4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4.4亿元,同比增长56.4%。③冶金行业效益复苏,随着全国经济的回暖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冶金行业企业效益从4月开始实现了扭亏为盈。到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65.1%;实现利润完成2.0亿元。④装备制造业从7月份开始小幅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完成86.1亿元,同比增长72.5%,实现利润1.3亿元。⑤建材行业从7月份摆脱亏损,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润1.6亿元。⑥电力行业依然亏损,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完成72.7亿元,同比增长52.1%,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3.2亿元。
3、重点产品继续强劲增长,重点行业、拉动作用明显。
2010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9403.1万吨,同比增长32.0%,其中;大同煤矿集团为8121.2万吨,同比增长34.0%;地方原煤为1281.9万吨,同比增长20.4%。洗煤产量3322.5万吨,同比增长34.1%。发电量348.3亿度,同比增长32.0%。水泥达407.9万吨,同比增长153.4%。电力机车243台,同比增长120.9%,汽车变速箱12.3万台,同比增长99.5%。
六大产业稳步推进,除医药行业因规划搬迁外,煤炭、装备制造、电力等产业起到了明显的支柱作用。2010年,煤炭、装备制造业、冶金、电力、建材五大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91.2亿元、25.6亿元、17.1亿元、16.3亿元和14.3亿元,贡献率分别为64.0%、14.9%、9.3%、5.0%和9.8%。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中,工业现价产值过亿的企业有54家,同比增长42.1%。,贡献率为95.6%。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6.7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8.5亿元,同比增长22.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0.6亿元,同比增长8.3%。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
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6.2%,比重为4%,直接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49.8亿元,同比增长5.9%,比重为26%,直接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404.1亿元,同比增长29.4%,比重为70%,直接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的依赖正在减弱,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开始显现,呈现出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国有投资增势快于非国有投资。
全市国有投资完成392亿元,同比增长33.1%,非国有投资完成184.7亿元,同比增长2.3%。国有投资增速快于非国有投资30.8个百分点,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个百分点。
3、地方项目投资增幅快于中央项目。
2010年,全市中央项目投资完成16亿元,同比下降53.9%,占全部投资总量的2.8%;省项目投资完成137.3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部投资总量的23.8%;市地方项目投资完成423.4亿元,同比增长32.2%,占全部投资总量的73.4%。市地方项目投资完成额分别比中央和省项目投资多完成407.4亿元和286.1亿元,增速高分别86.1%和17.8%,比重高70.6%和49.6%。市地方项目投资额度大、增速快、占比高,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4、全市重大、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全市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485.8亿元,其中:城市公路道路建设项目投资共计完成投资62.5亿元,交通运输业投资57.4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投资27.1亿元、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完成投资12.4亿元、同煤两区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4亿元、国投煤矸石电厂完成投资7.5亿元、黄河给水工程完成投资6.7亿元,重大项目投资完成额占全市投资总额的90.9%,直接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9.4个百分点。
5、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其中,商品住宅开发投资69.7亿元,下降6.6%;商品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6.4亿元,增长39.1%;商品办公楼开发投资0.6亿元,下降73.9%。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108.7万平方米,增长72.2%;其中,新开工面积507.8万平方米,下降3.8%。商品房销售面积80.5万平方米,增长39.3%;商品房销售额24.0亿元,增长47.2%。
6、交通运输业投资成为全市投资的最大亮点。
全市交通运输业投资57.4亿元,同比增长284.4%。其中:荣乌高速完成23.9亿元、大呼高速完成10.4亿元、天大高速完成17.5亿元、同源高速完成9.2亿元、广源高速完成10.2亿元,飞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0.5亿元。交通运输业的强劲增长成为本年全市投资的最大亮点。公路建设以及大同飞机场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全市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市域一小时、省城和首都两小时到达,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提升城市区位优势做出重要贡献。
五、消费市场平稳发展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3.01亿元,同比增长18.43%,比去年加快3.9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运行特点:
1、从总体发展态势看,全市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
2、从区域发展变化看,城镇居民对消费市场的信心进一步提升,消费预期进一步增强,消费基础更加稳固。城镇市场在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情况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完成零售额246.65亿元,比去年增长17.3%。
3、农村市场继续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提升着应有的市场份额。在家电下乡产品的拉动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完成零售总额56.36亿元,比去年增长23.72%,显示出财政政策刺激下的农村市场的活跃程度。
4、从行业发展变化看,今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市场发展势头较好,扭转了去年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批发业零售额完成47.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4%,比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加快了7.7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完成215.75亿元,比去年增长19.49%,比去年加快了8.65个百分点。
5、从规模上看,今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势头,限额以上企业共完成零售额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51%,高于全市15.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高于全省144.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43亿美元,增长446.6%,出口1.25亿美元,增长9.6%。
六、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金融存贷运行平稳
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8.42亿元,同比增长14.4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18亿元,同比增长15.88%。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58.46亿元,较年初增加17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5.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97.21亿元,较年初增加14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50.7亿元,较年初增加62亿元,中长期贷款315.6亿元,较年初增加67.9亿元。
七、价格指数高位运行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2.9%。其中,12月当月上涨4.4%,环比回落1.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全国的3.3%低0.4个百分点,比全省的3.0%低0.1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4位。
居民消费八大类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7.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8%,居住类上涨2.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衣着类下降2.0%,交通通信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9%。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3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了4063元,比上年增长13.2%。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朔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1 8:59:50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物价持续走高、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调整的重重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加大投资项目建设力度,狠抓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域城镇化进程,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回暖的双重有利因素带动下,全市经济发展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步入了常态化快速发展轨道。
(一)整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纵观全年,全市经济在一产加力、二产强势、三产平稳的合力推动下,呈现出“快速起步、逐季回稳、整体较快”的发展态势。
据省统计局核定,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70.15亿元,现价增加值比2009年净增108.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增幅比2009年进一步提高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54亿元,同比增长7.96%,拉动全市GDP增长0.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79.01亿元,增长16.03%,拉动GDP增长8.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0.6亿元,增长11.91%,拉动GDP增长4.93个百分点。全市国民经济在2009年增长10.6%,高出全省5.1个百分点,领先全省其他10个地市的基础上又向前跃进了一大步,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以规模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在政策、市场双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
1、种植业发展形势喜人,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面对春寒、伏旱及病虫灾害的不利影响,各级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及时调整种值结构,加快玉米、蔬菜、杂粮、马铃薯、胡麻、甜菜六大种植基地建设,为种植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97.49万亩,比上年增加10.01万亩,增长2.0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8.79万亩,比上年增加7.53万亩,增长1.93%。在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14.51万亩,增长10.4%,所占比重达到53.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全年油料播种面积45.6万亩,增长5.84%;甜菜播种面积7.93万亩,增长38.44%;蔬菜播种面积27.45万亩,下降2.18%。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尤其是增加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7.95亿斤,比上年净增3.5亿斤,增长24.31%,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9.1和21.4个百分点,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产量0.3亿斤,增长2倍;秋粮17.65亿斤,增长23.09%。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14.53亿斤,增长25.68%,占全市粮食总产量80.96%,比重进一步提高0.88个百分点。此外,全年共生产豆类0.59亿斤,同比增长64.79;马铃薯(折粮)1.17亿斤,增长18.65%;油料0.63亿斤,增长14.46%;甜菜21.73万吨,增长50.59%;蔬菜72.32万吨,增长3.06%。
2、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奶牛、肉羊、猪鸡为主的三大规模健康养殖板块加速形成,年内新建奶牛小区60个,肉羊小区73个,畜牧养殖业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铺平了新的发展道路。据畜牧业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猪、牛、羊、禽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22.3%、2.3%、82%、16%,肉类总产量达到6.67万吨,比上年增加1.76万吨,增长35.8%;其中猪肉产量3.25万吨,增长23.8%;羊肉产量2.62万吨,增长75.8%年末;禽肉产量0.19万吨,增长16.1%。年末全市猪存栏头数达到28.88万头、羊存栏131.87万只、奶牛存栏15.8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6.4%、14%、6.1%。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继2009危机之年全市工业经济以18%的增速、以超出全省平均增幅15.5个百分点的显著优势创造了在全省11个市中一路领先、一路“飘红”的“工业发展奇迹”后,2010年朔州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高昂的发展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360.09亿元,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18.1%的增长,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29.55%;重工业完成347.18亿元,增长18.21%。
1、煤炭主导产业独领风骚,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煤矿机械化改造快步推进,煤炭生产能力有效扩大的基础上,全年煤炭行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全市共生产原煤15994.81万吨,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地方煤矿完成5606.54万吨,中央企业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完成10388.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0.78%和19.39%。共生产洗煤10444.41万吨,同比增长16%。全年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0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5%,比重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05%,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7.39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64%。
2、地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快于中央企业。在经历了2009年市场风雨的洗礼考验后,全市地方工业企业通过加强行业运行监管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走出困境,特别是在煤炭资源整合、煤矿机械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动下,地方煤炭行业的发展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产能进一步扩大,地方企业生产在全年内需不断扩大的有利市场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2010年中央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5%;地方企业完成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21.3%,不仅总量超过中央企业50.71亿元,而且增速超出中央企业6个百分点。
3、主要行业“涨多跌少”。16个行业大类中除炼焦、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少数行业出现下降外,其他13个行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0.5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7.65%,食品制造业增长25.09%,饮料制造业增长18.0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6.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11%,医药制造业增长3.64倍,专用设备制造增长79.9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38%。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分别增长3.2%、8.2%和6.2%。
全年主要工业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原煤    万吨    15994.81    26.1
洗煤    万吨    10444.41    16
发电量    万千瓦时    2170343.04    11
乳制品    吨    170374    -3
日用陶瓷    万件    59576    19.3
精制食用植物油    吨    1137.43    110.2
成品糖    吨    26376    66.8
饮料酒    千升    82431    18.8
软饮料    吨    28427    -3.3
纸制品    吨    27200    32.7
石黑及炭素制品    吨    31486    56.1
水泥熟料    吨    436555    46.7
铁合金    吨    93100    -12.6
(四)投资总量高速扩张。
2010年仍然是朔州投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一年来,全市上下面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投资快速发展。全年全市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211个,施工项目总数达到423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3.95亿元,在2009年突破300亿元的基础上大幅增长了24.02%,增幅高出全国0.2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61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98亿元,下降19.8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7.45亿元,增长36.1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6.47亿元,增长10.34%。
1、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启动实施重点工程(不含跨省、市项目)277项,计划总投资达到1128.45亿元,项目覆盖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生态建设等众多领域。重点工程施工项目总数达到222个,累计完成投资275.75亿元,其中省级重点工程在建项目69个,完成投资139.05亿元;市级重点工程在建项目153个,完成投资136.69亿元。平朔东露天煤矿、山西金圆2×4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及7.5MW低温发电工程、同煤麻家梁煤矿、朔城区西山森林公园、中电投平鲁2×60万千瓦坑口发电项目、环城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2、煤、电行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朔州建市仅有20多年时间,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业集聚,实现经济总量快速赶超的战略,就必须首先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长期以来煤炭、电力作为当地最具优势的两大产业,投资总量在朔州投资建设中一直占居主导。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整合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循环经济的逐步兴起,朔州煤电投资再次进入快速增长的上升通道。2010年平朔东露天煤矿、同煤麻家梁煤矿、地方煤矿机械化改造、煤矸石发电、风力发电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进入投资实质性阶段,在此带动下,煤、电行业投资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共完成投资131.09亿元,同比增长64.98%;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60.35亿元,增长23.75%。煤、电两大行业完成投资占到全市投资总量的51.19%,比重比上年提高了7.81个百分点。
3、房地产投资方兴未艾。随着我市“两宜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城乡居民住房需求的持续增长,房地产投资一直是朔州投资建设领域的一大亮点。2010年,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9.66%。
(五)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市场在物价高位运行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010年,全市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和“千村万户”市场工程,不断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步伐,严格市场监管,严励打击各种非法涨价等市场不法行为,千方百计拓宽流通渠道。与此同时各商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不断改善经营方式,纷纷推出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扩大市场消费规模。全市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城乡市场稳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全年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幅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中城镇完成109.95亿元,乡村完成29.65亿元,分别增长19.9%和13%。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9.45亿元,增长14.3%;零售业完成107.92亿元,增长17.8%;住宿业完成5.86亿元,增长30.1;餐饮业完成16.36亿元,增长20.5%。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5亿元,同比增长38.4%,比重占到20.8%。尤其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新的变化,消费结构日益升级,汽车消费成为当前全年消费市场的一大新的亮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4.79亿元,同比增长69.4%,汽车销售创下总量和增幅“两新高”。
全年共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12502万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进口完成11535万美元,出口完成96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68.4%。同时由于我市洗煤出口转向国内销售,出口交货大幅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2.1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79.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上涨3.2%和3.3%,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出2009年全年平均水平。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大,达到了9.8%,在食品大类中,粮食、淀粉、豆制品、蛋、菜、干鲜瓜果价格涨幅最为引人注目,分别比上年上涨了11.2%、37.1%、14.1%、10.5%、29.6%、16.5%。此外在八大类日常消费品当中,除衣着下降4%以外,其他各类价格水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其中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3%,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上涨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交通和通迅费用上涨0.5%,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消费上涨1.8%。
(六)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存款规模快速扩大。
一年来全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快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化解各类经营风险,在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确保了金融业自身的平稳健康运行。
1、各项存款继续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9.32亿元,比年初增加127.51亿元,增长19.87%,增速同比回落1.72个百分;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4.12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5亿元,增长19.42%,增速同比回落2.16个百分点。存款大幅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恢复活跃带动企业存款大幅增加。年末全市企业人民币存款余额200.64亿元,比年初增加54.2亿元,增长37.05%,增幅较去年提高5.47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存款余额172.51亿元,比年初增加50.25亿元;定期存款余额28.13亿元,比年初增加3.96亿元。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推动储蓄存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市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444.78亿元,比年初增加45.95亿元,增长11.52%,增速同比回落4.59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储蓄余额174.03亿元,比年初增加20.38亿元;定期储蓄余额270.75亿元,比年初增加25.57亿元。
2、各项贷款保持适度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0.11亿元,比年初增加15.58亿元,增长8.01%,增速同比回落9.57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7.68亿元,比年初增加18.71亿元,增长10.45%,增速回落14.0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中,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增长较快。年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4.24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增长18.45%,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31亿元,比年初增加6.32亿元,增长21.8%,分别比全市贷款平均增速高出8个和11.35个百分点;个人贷款7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2.45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亿元,增加2.01亿元。
3、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兴起,部分企业获得异地贷款大幅增加。山西金海洋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从中国民生银行太原分行等12家异地银行贷款余额达到60.25亿元,比年初增加26.01亿元。截止年底,全市共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63家,注册资本34.44亿元。已经正式营业45家,贷款余额达16亿元,当年累计发放贷款24.5亿元。
4、现金收入支出继续放大,净投放量略有增加。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收入1241.29亿元,同比多收入116.1亿元,增长10.32%;现金支出1283.54亿元,同比多支出119.92亿元,增长9.95%,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42.25亿元,同比多投放3.82亿元。
5、金融机构经营继续向好,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实现盈利6.15亿元,同比多盈利1.8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盈利5.36亿元,同比多盈利1.69亿元;农村信用社盈利0.65亿元,同比多盈利0.06亿元;农业发展银行盈利0.04亿元,同比持平。
二、经济发展活力日益显现,宏观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在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主导产业强大优势的辐射带动下,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大幅攀升,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继上年冲破110亿元之后,全市财政总收入在2010年再次突破130亿元关口。全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32.5亿元,比上年增收22.5亿元,增长20.46%,增幅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75亿元,增收9.53亿元,增长20.62%,增幅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分县区看,六个县区财政收入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朔城区财政两项收入分别增长21.3%和17.31%,平鲁区分别增长32.29%和33.64%,山阴县分别增长10.73%和27.54%,怀仁县分别增长23.08%和24.06%,应县增长24.49%和24.8%,右玉县分别增长41.19%和41.35%。
(二)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攀升,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全年2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销售产值787.19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率达到96.2%,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43亿元,增长31.73%,实现利税192.86亿元,增长52.88%,其中企业利润107.19亿元,增长65.82%;税金总额85.66亿元,增长39.29%。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一是企业整体获利能力显著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贡献率达到20.26%,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18.98%,分别比上年提高2.58和4.2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经营风险持续下降。年末工业企业资产、负债合计分别达到972.88亿元和477.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7%和13.46%,资产增长明显快于负债增长,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上年的56.78%下降为49.04%,下降了7.74个百分点,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全市工业企业的资产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三是资金周转速度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14次,继续维持较好水平。
(三)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在全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各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一方面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就业落后状况;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的有利形势下,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全省一路领先,2008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连续两年增幅在全省排在前4位。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在政策性增资及经济形势好转创业机会增多等多重有利因素推动下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家庭人均总收入达到19643.9元,比上年增长13.66%,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57.7元,比上年净增2057.9元,增长13.28%,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16047.29元,增长12.67%,占总收入81.7%;经营性收入1063.6元,增长36.36%;转移性收入2322.7元,增长13.33%。与此同时受益于农业丰收、农产品价格走高、农民工进城务工机会增多等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2元,增长15.19%,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家庭经营收入3622.4元,增长8.59%,比重占到61.38%;工资性收入1792.9元,增长30.42%;此外全年农村居民通过从事交通动输和批零餐饮活动获得收入人均达到570.9元,增长25.2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个百分点。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1712.7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04%,衣着支出增长22.4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8.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292.7元,同比增长18.9%,其中食品支出1383元,增长12.2%,衣着支出256.1元,增长10.5%,居住支出583.5元,增长52.4%。全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四)市场各方对经济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朔州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反映地区经济景气状况的两大指数全年持续运行在景气区间,其中企业家信心指数四个季度分别达到104.19、110.14、109.6、102.72点,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07.97、121.44、113.1、116.99点。两大指数的变动趋势说明:在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市场各方对全市经济发展信心有了明显提升。
三、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全市上下以转型发展为目标,围绕《七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全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大大提升。
(一)煤矿兼并重组、机械化改造获得重大进展。
煤矿兼并重组工作接近尾声,兼并重组协议签订率达到100%,主体到位接管率99.3%,采矿许可证换发率达到100%。资金补偿到位率达92.3%。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1亿元,建成机械化综采矿井44座。煤炭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原煤生产、洗选、发运能力均达到2亿吨。
(二)电力工业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全年在建电力工业项目共有15个,总投资达到203亿元,其中煤矸石发电项目3个,风力发电项目7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1个,垃圾发电项目1个,全年电力工业累计完成投资63.3亿元,同比增长29.7%。在建电厂全部投产后,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83.1万千瓦,其中煤矸石发电267万千瓦,占34.1%;新能源发电55.5万千瓦,占7.19%。电力生产将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全年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2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2.01亿元,增长8.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4.69亿元,增长82.48%;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6.57亿元,填补了上年空白。陶瓷、医药、化工、水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逐步成长壮大,全市已形成11亿件日用瓷、500万平方米地砖、1300万吨水泥、15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
(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减排是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朔市经济工作的一大难点。作为能源工业城市,朔州高能耗行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全市上下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方面通过加快制定各项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建立节能管理、节能监察、节能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市场管理实现节能目标。出台了《朔州市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节能预警调控实施方案》,对全市69户高耗能企业采取了限电、停电措施,对全市37户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产品能耗情况进行了专项能耗监察审计,并对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效评估,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任务的顺利实现。
(五)循环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全市依托调产项目建设,做大和延伸相关产业链条,支持有利于各产业链发展的项目优先建设,特别是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开工建设。从规划、服务、资金以及各种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全力推动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扩大循环经济比例。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抓紧实施,平鲁区东洼新型建材厂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多孔烧结砖项目、平鲁区百合建材有限公司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多孔烧结砖项目年内已完成全部投资,总投资14400万元的朔州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851万元,万通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2亿块蒸压砖项目已完成投3499万元,一个以“煤炭生产—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为轴线的循环产业链条正在规划形成。
(六)三次产业结构再次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在农业获得巨大丰收,生态畜牧经济长足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有力推动下,全市三次产业构成再次发生新的显著变化。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5.3:52.3:42.4演变为2010年的6.1:56.5:37.4,第一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支柱地位显著增强。
四、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一系列发展中的难题有待破解。
回顾2010年,全市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政策发力。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及相关产业政策,朔州市在执行国家政策方面“见事早、行动快”,紧随国家及省宏观调控的节奏和步伐,及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积极争取投资项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新兴发电项目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方面力度空前,一批设施农业及现代工业项目在2010年开始投产见效,在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是市场给力。201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国内能源市场的有效需求,为朔州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尽管全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出现了大幅下滑,但在内需的强劲拉动下,全市主导产品煤炭、电力均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再加上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的积极得到有效调动,从而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创新添力。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及时制定出台了《七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朔州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做了科学规划,并详细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在省委提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目标后,全市“以土地换项目、以市场换资金、以资源换技术”的新的招商引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日益成熟,有效地促进了地区内、外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总之,2010年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政策驱动、市场拉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协同作用下取得的,是在地区产业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实现的,成果来之不易。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煤、电独大”的产业构成更为突出。由于全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GDP构成继续向第二产业倾斜,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8.8%上升为54.3%,大幅提高了5.5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却猛然下降了5个百分点。煤、电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保持在90%以上,其中煤炭行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3.7%进一步提升到86.1%。多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努力与强大的工业增势相比显得不堪一击。
二是投资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全年制造业完成投资42.22亿元,仅占全社会投资的11.3%,而煤、电两大行业投资却占到50%以上;在全市投规模快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第一产业投资不增反降,比重在上年4.1%的基础上再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全年第三产业虽然保持了10.3%的两位数增长,但在工业投资突飞猛进的凌厉攻势下,所占比重也从上年的38%下降为33.8%,降低4.2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未走出困境。全年统计的16个工业行业中,仍有三个行业生产处于下降当中,其中炼焦行业同比下降2.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1.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35.8%。从经营方面看,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有31家处于亏损当中,亏损企业个数比上年末增加了15个,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3%。
四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市六个县区经济总量差距悬殊,发展步调先后不一。2010年经济总量排在全市第一的平鲁区GDP达到了202亿元,而总量偏小的应县和右玉县分另为34亿元和27亿元,总量差距不在一个数量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右玉县GDP增速高达22.2%,而传统农业大县应县的增幅却仅仅维持在10%。另外从收入方面看差距也十分明显,全年财政收入形势最好的山阴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13亿元,而缺乏煤炭资源优势的应县年财政总收入只有2.29亿元,绝对量相差17亿元以上;另外从农村民民收入看,收入水平最高的山阴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32元,而国家级贫困县右玉县的农民收入仅为3223元,差距达到一倍以上。
五是当地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市场化使得国内各大金融机构成为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在资金运作方面风险意识越来越强,投资重点不断向效益好、风险低、回报高的大城市、大企业转移,不断上收贷款审批权,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越来越小。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鼓励当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银企对接、洽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全年当地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净增124亿元,而各项贷余额只净增不足19亿元,新增存款是贷款的6倍以上,当地银行基本上只吸储,不放贷,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朔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全市上下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各项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在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面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责任编辑:张 洋)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阳泉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0 8:43:59

“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2%,总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多;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8.3%,总量比‘十五’末增长1.7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1%,总量比‘十五’末翻两番多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出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经济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效,从而使“十一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完美“收官”。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产总值:2010年共完成429.4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速提高7.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5.3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5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59.5%和39%。与“十五”期末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14倍,五年共增长62.0%,平均每年增长10.1%。
2010年预计人均生产总值31800元/人,比“十五”期末的15812元/人,增长101.1%,平均每年增长15.0%。
(二)财政总收入:2010年完成100.16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9亿元,同比增长26.6%。与“十五”期末的37.1亿元相比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22.0%。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7.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9倍,平均每年增长23.8%。
(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全年实际完成226.8亿元,同比增长23.0%。与“十五”期末的99.4亿元相比增长1.28倍,五年共增长73.0%,平均每年增长11.6%。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98.4亿元,同比增长23.1%,与“十五”期末的65亿元相比增长3.5倍,平均每年增长35.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完成160.5亿元,同比增长18.3%。与“十五”期末的70.3亿元相比增长1.28倍,平均每年增长17.9%。
(六)海关进出口总额: 2010年完成29145万美元,同比增长211.5%。与“十五”期末的7872万美元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29.9%。
(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0年达到17083元,同比增长20.0%,与“十五”期末的8992元增长90.0%,平均每年增长13.7%。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达到6560元,同比增长13.1%,与“十五”期末的3748元,增长75.0%,平均每年增长11.8%。
(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010我市全年涨幅在2.8%,控制在了预期目标之内。
(十)城镇化率:2010年预计达到60.2%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呈现六大“亮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基本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六个“亮点”:
“亮点”一: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十一五”末年,全市经济运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全面恢复并保持了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在旱情严重的形势下还保持了良好的收成和收益,工业经济在煤炭市场持续旺盛和主导产品价格上扬的带动下达到17%以上的增速,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均呈现出12%以上的较高增速,在此拉动下,全年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4.2%,成为“十一五”时期增幅最高的一年,总量突破400亿元,比“十五”末年的200亿元翻了一番多。
“亮点”二: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2010年,全市的煤炭资源整合刚刚完成、但新的煤炭企业运行生产能力尚不达产,在此情形下,我市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性产业循环化作为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工作切入点,着力打造煤—电、煤—电—铝—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回暖”,有色、化工等行业陆续达产达效,这一切为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国税系统完成53.2亿元,增收8.2亿元,比国税增收历史“峰值”2008年多1.7亿元;地税系统完成40.3亿元,增收12.7万元,比地税增收历史“峰值”2007年多6.2亿元;财政非税收入完成7.6亿元,增收2.1亿元,比财政非税收入增收历史“峰值”2007年多0.3亿元,财政总收入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迈上了新的台阶。
“亮点”三: 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同比增长23.0%,全市共完成销售产值518.1亿元,同比增长40.1%,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同步发展。
与上年相比,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得到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3亿元,同比增长42.7%,比“十五”末的217.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2%;实现利税110亿元,同比增长30.4%,比“十五”末的30.1亿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9.6%;其中,实现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47.2%,比“十五”末的9.6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实现税金63.9亿元,同比增长20.5%,比“十五”末的20.5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5%。
“亮点”四: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
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三城同创”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市“百项工程”等投资项目稳步增长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城镇项目投资完成227.7亿元,同比增长20.6%;房地产投资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35.5%;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2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4亿元,同比增长67.1%;第二产业投资130.4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工业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33.5%;第三产业投资152.6亿元,同比增长12.3%。整个“十一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913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03亿元增长了3.5倍,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亮点”五: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83元,比上年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0元,比上年增长13.1%,“十一五”期间,两个反映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2.7%和11.8%。
“亮点”六:消费升温与储蓄增加实现同步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使整个全市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出稳中有升态势。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0.5亿元,同比增长18.3%。分销售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37.6亿元,同比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22.8亿元,同比增长22.2%。乡村增速比城镇高出4.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的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了近18%的年均增幅。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77.2亿元,比“十五”末的305.3亿元增长%;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9亿元,比“十五”末的194.9亿元增长187%;各项贷款余额369.1亿元,比“十五”末的148.1亿元增长136%;。2010年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1138.06亿元,“十五”末的651.6亿元增长74.7%;各项现金支出1160.8亿元,“十五”末的645.3亿元增长79.9%。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辩证分析,“十一五”全市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虽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缓慢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5:59.5:39.0;“十五”末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57.6:40.5;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的三次产业比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和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仍然维持了一个较高水平。“十一五”时期,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虽然第三产业比重在2009年上升到41.%,但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市第二产业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二产萎缩所致,如果剔除这个因素的影响,三产的比重仍然处在40%上下。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仍是当务之急。
(二)工业增长动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偏少
近年来受煤炭市场向好的拉动,我市工业经济中依然是以煤炭行业的发展和拉动为主,2010年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4%,比“十五”末年的65%又大幅提高了13各百分点,而其他一些行业发展较慢。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没有较大的非煤新建企业上马,造成全市工业经济缺乏外延式增长动力。所以,整体工业生产增长显得比较“被动”,虽然通过市场培育和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又有一些项目陆续达产,对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拉动工业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新的增长点还仍显不够充分,后续发展能力有待再进一步加强。
(三)投资结构不合理,新投产项目中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2010年,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5.2:43.7 :51.1;与“十五”末的1.3 :51.7 :47.0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出现明显回落,第三产业投资上升明显,显示出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势头良好,但工业等主导产业投资有所减弱,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全市近年来“压小上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增速加快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重点监控行业尤其是高载能、高耗能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全市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随着这些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必然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难度。2010年,全市工业项目完成投资中,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所有高耗能行业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这种态势明显对今后一个时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带来新的压力。
(四)工业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涨幅较高,不利于工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
“十一五”时期,工业原材料价格仍上涨过快,特别是煤炭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电力、冶金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受多数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影响,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一直维持在较高价位,大部分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上涨,是当前非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非煤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导致非煤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品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2010年虽然全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但已经呈现出逐月走高的态势。其中11月份和12月当月消费价格指数达104.4%和104.3%,这无疑已对城乡居民生活尤其是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控制。
(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节能形势严峻
“十一五”时期,我市的经济结构继续呈现重型化趋势,二产比重为59.5%,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炼焦、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七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0%,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为96%左右,而且高耗能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由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生产增速紧密相关,所以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必定会引起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效益的代价使“十一五”节能目标能顺利完成,但今后必须加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力度。
四、对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因此,做好今年乃至“十二五”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一)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接替和升级
当今的市场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及措施,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这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对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化研究,考察相互间的影响力和感应度,选择合理的产业对策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比高速增长更加重要,坚决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这是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实现老工业基地再次腾飞的关键。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对能耗高、污染大、资源约束力强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总量和结构平衡,走出一条企业和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
(二)提升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
全市上下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科学发展观上来,以我市的“百项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加快薄弱环节投资力度,不失时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政府要把握投资方向,合理布局重大项目规划,健全政府投资调控体系,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实现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的协调度。
(三)合理配置优势资源,注重提高技术起点
我市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工业应坚持发挥地区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坚持发展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意发展规模工业,搞好系列化深加工,把我市煤电铝、煤化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壮大工业的中坚。要突破自我发展的局限,促进企业横向联合,建立大工业,共同闯市场;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突出我市特色,在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高新项目的技术起点,增加科技含量,这样才能有能力、有实力与同行业竞争,以实现稳定的投资收益,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涨价行为,继续加强粮油等食品价格的调控,搞好市场价格管理。二是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城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价格问题,尽可能的减少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晋城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1 8:53:08

201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得到巩固,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十二五”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7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速比上年加快6.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13.7%;第二产业增加值464.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10.5%。
1、农村经济运行平稳。2010年,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1亿公斤,比上年增产2.1亿公斤,增长30.7%;比历史最高的2008年增产1.0亿斤,增长11.6%,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
2、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分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49.8%,集体企业增长20.9%,股份制企业增长1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3.2%。分行业看, 28个行业中有21个同比增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倍,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2倍,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6.0%。
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39.7%;第二产业投资210.3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投资208.8亿元,增长33.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4亿元,增长21.9%。
4、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8.3亿元,增长1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2.7%。热点商品消费需求旺盛。在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8.4%,通讯器材类增长42.3%,金银珠宝类增长36.0%,文化用品类增长30.2%,汽车类增长25.6%。
5、外贸进出口总额成倍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32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出口21160万美元,增长76.0%;进口32044万美元,增长1.7倍。
6、市场价格继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8.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1%,居住类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8%,衣着类下降6.0%。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1%。
7、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3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7.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99元,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
8、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5亿元,增长15.4%。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24.9亿元,全年新增存款217.9亿元,比上年多增加69.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22.9亿元,全年新增贷款95.8亿元,比上年多增加46.4亿元。(责任编辑:张 洋)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长治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0 8:43:44

2010年,全市人民在长治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突出“保发展、促转型、惠民生”工作重点,坚持转型跨越发展,全市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复苏向好势头,高点起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实现“十一五”的完美收官。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百亿大关,达9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总量连续两年稳居全省第二,增速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24.7%,上半年增长17%,前三季度增长15.1%,全年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601.7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278.3亿元,增长9.8%。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取得丰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应对异常天气影响,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夏粮产量0.49亿公斤,下降30.7%;秋粮13.81亿公斤,增长26.1%。蔬菜生产扭转下降趋势,呈现小幅增长,全年产量8.13亿公斤,增长2.2%。肉类产量增长较快,全年肉类产量0.66亿公斤,增长10.6%。其中,猪肉产量0.53亿公斤,增长13.2%。
二、工业生产持续快速,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72.9亿元,增长19.2%,增速比上年加快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4.8%,上半年增长24.7%,前三季度增长20.4%,全年增长19.2%。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28.4%;股份制企业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10.6%。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7%,轻工业增长59.1%。分产量看,原煤8677万吨,增长11.6%、焦炭下降3.8%、生铁增长26.7%、钢材增长18.7%、发电量增长1.4%、水泥下降10.3%。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6.43%,增长2.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62.1%,比上年加快71个百分点。在25个大类行业中,1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三、投资增速保持强劲,房地产稳中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1亿元,全省排名第三,比上年增长26.5%,排名第二,增速比上年回落35.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4亿元,增长25.7%,回落40.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44.5 %,提高41.6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8.4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8亿元,增长23.6%,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稳定繁荣,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1亿元,增长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4亿元,增长20.3%。按行业分,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1亿元,增长13%;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42.5亿元,增长19.1%。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71.9亿元,增长20.9%。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通讯器材类增长96.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3%,石油制品类增长35.5%,家具类增长35.3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4%。
五、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呈四升四降格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分类别看,食品上涨7.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上涨2.4%,居住上涨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4%,衣着及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1.3%。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9%,12月份上涨10.9%。
六、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外贸出口高位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11.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9亿元,同比增长11.97%,其中:国税完成104.5亿,增长9.98%,地税完成68.3亿元,增长13.1%,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出口总额完成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出口0.4亿美元,增长77.8%;进口3.3亿美元,增长29%。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增速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2.7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薪收入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3.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0.8%,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6.6%。
八、就业岗位明显增加,金融贷款增势强劲。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37.3万人,较去年末增加1.3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9.4亿元,同比增长20.2%。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8亿元,增长20.9%;各项贷款余额631.1亿元,增长32.6%,增幅高于存款速度11.7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增长51%,短期贷款增长14.5%。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全市经济内在动力不断增强,但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全市上下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30 8:40:52

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以后,全市各级各部门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市委、市政府“抓投资、促增长”等各项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好转,全市经济回归健康发展轨道,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2.6%)加快8.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比上年净增加232.81亿元。
从GDP四个季度累计增速看,一季度增长10.2%;上半年增速达到年内最高点,增长12.0%;前三季度增速长10.6%;全年增速达到11.0%。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8%,44.9%和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45.2%和54.1%,在GDP 11%的增长速度中,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1、5.0和5.9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全年粮食总产量32.16万吨,比上年增长0.9 %,其中:夏粮0.83万吨,下降41.9 %;秋粮31.33万吨,增长3.0%。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肉类产量4.64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3.86万吨,下降5.6%;牛奶产量9.74万吨,增长0.2%。
三、工业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比上年(-9.9%)加快25.3个百分点。从各月累计增速看,一季度以后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上半年增速最高,为18.4%。
全年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5.82亿元,增长17.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31.83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为7.9︰92.1。
工业增加值居前的10大行业中,9大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机械行业、炼焦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4%和25.0%。
在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快速回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5.3,比上年提高25.3点。主营业务收入2044.48亿元,增长28.6%;实现利税162.11亿元,增长18.9%;利润总额67.98亿元,增长32.0%;亏损企业亏损额24.12亿元,下降19.1%。
四、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8.06亿元(含年初列入计划的由上级统计部门直接收报的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等3个重点工程项目在我市区域内完成的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1.2%。
“7.29”讲话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强化考核奖惩、细化任务分解、狠抓重点领域、力求应统尽统、媒体逐月通报”一整套“抓投资、促增长”的措施,在有效弥补前期增长差距的同时,促进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前低后高、逐月上行”趋势的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前8个月回落至全年最低点(仅增长2.8%)后,从9月份开始增速明显加快。从单月看,连续4个月稳步提升,9月、10月、11月、12月的增速均在30%左右,月平均投资额扩大到100亿元以上,特别是12月份投资额达到230.92亿元,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单月投资最高值。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87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投资242.34亿元,增长11.8%,其中,工业投资228.05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投资601.08亿元,增长19.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41.09亿元,增长46.1%。三次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1.2∶29.7∶69.1转变为1.1∶28.4∶70.5 。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速比上年(12.7%)提高5.3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农村市场发展较快。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5.61亿元,增长1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24亿元,增长21.8%,增幅比城镇高3.9个百分点;二是批零贸易业占市场主导地位。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764.71亿元,增长18.7%,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1.14亿元,增长9.7%。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28.32万人次,增长25.6%;国内游客1994.53万人次,增长9.3%;实现旅游总收入230.40亿元,增长18.0%;国内旅游收入219.27亿元,增长17.8%;旅游外汇收入16376.56万美元,增长22.4%。
六、对外贸易快速回升
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9.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增速比上年(-37.1%)提高7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1.38亿美元,增长61.4%,在出口总额中,钢材、焦炭、煤炭、金属镁四类产品占到62.4%;进口总额47.74亿美元,增长20.0%。
全年新批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户;合同外资额6.90亿美元,增幅达到149.5%;直接到位外资2.83亿美元,增长8.3%。
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上年(-8.9%)提高24.0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38.48亿元,增长17.8%,增速比上年(0.5%)提高17.3个百分点。
全市执行一般预算支出18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环保、科技、教育、农林水事务、文化等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八、金融业运行平稳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65.19亿元,比年初增长1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6.79亿元,增长14.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054.75亿元,增长21.7%。
货币保持回笼态势。全年机构现金收入6052.05亿元,比年初增长11.6%,现金支出5871.16亿元,增长11.7%,净回笼货币180.89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九、城乡居民收入共同增长
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8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2.5%)加快8.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比上年增长11.5%,增速比上年(7.4%)提高4.1个百分点,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0.9个百分点。
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1,与上年(2.29:1)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010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0%。从单月走势看,9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上涨,11月份涨幅最高(5.1%),12月份涨幅有所回落(4.2%)。
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六升两降”的态势。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快、上涨8.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 %,居住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 %,衣着类下降2.8 %,交通及通讯类下降2.3%。2010年,食品类价格的累计涨幅均在7%以上,在CPI 3%的上涨幅度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就拉动了2.6个百分点,是带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纵观“十一五”,是我市迎难而上保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取得较好成绩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6%;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6%;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0%。“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从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呈现出三次产业同向驱动经济增长、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运行环境持续向好等积极特点。同时,经济运行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食品价格较快上涨,给物价总水平带来较大的上涨压力;经济快速回升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增加,造成节能降耗压力加大等等。
2011年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一流省会城市进行不懈的努力。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运城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28 11:28:30

2010年是克服后金融危机影响,运城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一年,也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扭住促转变、保增长这一主线,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实现了农业增效、工业提速、三产发展的良好局面,民生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任务。
一、全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
2010年起,全市经济承接上年6.7%的回升态势,强劲增长,全年经济走势呈现高开回稳的态势:GDP增速一季度23.4%,上半年20.0%,1—3季度17.8%,全年达15.6%。全市经济已成功走出后金融危机期恢复性增长区间,进入正常增长轨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上半年起虽受去年同期基数不断提升的影响,GDP增幅逐季有所回调,但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各季增幅远远高于去年同期,各季累计增速均在15%以上。宏观监测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良性运行。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2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36.5%;全社会固定资产596.6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7亿元,增长18.4%;财政总收入80.3亿元,增长26.1%;一般预算收入35.5亿元,增长35.3%;外贸进出口10.4亿美元,增长2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4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增长14.0%。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2010年均超额完成省定预期目标和市定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市定预期目标高于省定目标3个百分点,市定预期目标仅完成99.5%),“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顺利实现。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计量
单位
     全年目标    全年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完成目标比重(%)
        省预期    市预期    市奋斗            省预期    市预期    市奋斗
        总量    增

(%)                    总量    增速        
全市生产总值预计    亿元         13    11%    15%    827    15.6         超额    超额     超额
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    亿元         16    280.0         294.1    36.5         超额    105.0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    亿元    577.8    20    568.0         596.6    23.9    103.3    超额    105.0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亿元    347.4    16    356.4         354.7    18.4    102.1     超额     99.5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2    0     10.3    11.6    10.4     26.8     126.8     超额     101.0     89.7
财政总收入    亿元    79.6    25    80.0    88.0    80.3    26.1    100.9    超额    100.4    91.3
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1.0    18    29.0    32.3    35.5    35.3    114.5    超额    122.4    109.9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元    13922    10    13922         14204    12.2    102.0    超额    10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522    10    4480         4685     14.0     103.6     超额    104.6      
(一)    三次产业协同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善
2010年,在一、二、三产业的协同拉动下,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三次产业均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
1、农业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虽然去年年初遭遇了罕见的冰冻灾害,但由于采取了各种得力救灾措施,国家涉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加之农副产品价格拉动,全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29.4亿元,同比增长10.1%。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78.7万亩,比上年增加41.4万亩,增长4.4%;粮食总产量26.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4亿公斤,增长20.0%,其中小麦10.8亿公斤,秋粮15.8亿公斤,粮食和秋粮总产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亩产272公斤,比上年增加35公斤,增长14.8%。肉类总产量预计可达9.3万吨,同比增长11.1%;禽蛋产量预计达15.9万吨,同比增长24.7%;牛奶产量预计4.3万吨,增长31.1%。水果预计29.4亿公斤,增长8.8%。蔬菜预计19亿公斤,增长5.2%。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有所回落。棉花播种面积85.9万亩,同比下降13.5%;棉花产量预计6.4万吨,下降16.6%;油料播种面积18.5万亩,同比下降2.6%;油料产量预计1.9万吨,下降11.9%(详见附表1)。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转型逐显成效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呈高开稳增态势,月度增速除6月份外,各月均在25%以上,前五个月增速高位运行,7月份后稳定在30%左右,呈现出回稳态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36.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0.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1252.6亿元,增长47.0%;销售产值1168.9亿元,增长42.9%;产品销售率为93.3%。全市31个行业生产基本实现正增长。
推动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的因素很多,国家政策的带动、金融危机后市场回暖、去年同期基数偏低等,都是助推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但主要推力还是靠区域内支柱行业、主导产品的带动。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各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多元格局、多极支撑,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汽车运输设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取得明显成效。拉动本轮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各大行业的恢复性增长,支柱行业的强劲带动。上年同期我市负增长的行业是9个,2010年末全市31个行业中,除关停的煤炭开采洗选业1个行业为负增长外,其余行业均保持良好增速。占全市工业比重67.7%的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199.1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炼焦业、化学原料制造业三大行业增速分别达43.4%、48%和59.1%,增速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且这三大行业的总量占比达43.3%,强劲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详见附表2)。二是结构调整的深入,新兴产业集群的良性运转。我市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中的新兴崛起,为全市深化结构调整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也衍生了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40.7%的四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19.6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汽车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完成增加值15.7亿元,增速高达73.6%,超出全市平均增速37.1个百分点;化工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25.7亿元,增速高达45.7%。铝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集群也呈现出良性态势。新兴集群产业的凸起为我市经济转型起到了引领的表率作用(详见附表3)。三是重工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磅支撑。占全市工业85.8%的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52.3亿元,增长37.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各类型企业中占比达88.5%的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60.2亿元,增长36.7%,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重磅支撑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详见附表5)。四是主导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产品中,除原煤停产、合成洗涤剂、电解铝产量略有下降外,其余19种产品呈现良好增势,而上年同期呈现增势的产品仅有9种。由于市场回暖、价格回升,金融危机下产品产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今年以来主导产品钢材(21.2%)、粗钢(25.9%)、生铁(29.9%)、焦炭(30.4%)氧化铝(38.5%)、金属镁(58.6%)等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年末虽由于节能降耗限产停产的影响,个别产品较前期有所回落,但大多依然保持了良好增势(详见附表6)。
(二)投资、消费、出口较快增长,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全年投资和消费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度继续提升,同时国际市场渐趋回暖,出口贸易呈现快速的恢复性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全年总体保持高开平走态势。一季度增速43.3%、上半年38.5%、前三季度26.1%、全年23.9%。全年全市共有施工项目18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31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6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完成549.9亿元,增长23.2%。房地产投资完成33.2亿元,下降17.3%。从产业投资看:投资的比重依然倾斜于第二产业。全年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完成48.5亿元、313.7亿元、23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7%、23.4%、17.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8.1 :52.6:39.3,二产高于三产投资13.3个百分点,高于一产投资44.5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非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国有投资完成190.9亿元,增长19.8%,占比32.0%;非国有投资405.7亿元,增长25.9%,占比68.0%。非国有投资高于国有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高于国有投资所占比重36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是带动本轮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详见附表8)。
消费、旅游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4.7亿元,同比增长18.4%。分城乡看:城镇237亿元,占比66.8%,增长19.2%;乡村117.7亿元,占比33.2%,增长16.9%,城镇消费依然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分行业看:住宿业、批发业分别以40.2%和25.1%的速度快速增长;而占比最大的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7.1亿元,以17%的速度平稳增长。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2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创汇2768.4万美元,增长19.0%。接待国内游客1570.2万人次,增长2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1.2亿元,增长20.5%;旅游总收入达103.0亿元,增长22.0%。
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对外贸易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4482万美元,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8327万美元,增长8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51.6个百分点;进口76155万美元,增长14.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2.2个百分点。
(三)节能减排步伐加快,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去年以来,全市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步伐,限产关闭了一批耗能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全市重点监测的三项节能指标,工业增加值能耗5.81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4.21%;单位GDP电耗3670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0.33%;单位GDP能耗2.7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55%。大气综合污染指数1.53,比上年下降8.4%;二氧化硫排放量12.9万吨,同比下降0.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53万吨,同比下降2.96%。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不仅优化了经济结构,同时也促使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0.3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7.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35.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4.8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共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6.5个百分点。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54.2%,比上年同期提高5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3.1亿元,同比增长489.0%,其中利润总额为14.0亿元,增长155.9%。亏损企业180户,亏损额25.1亿元,比上年下降48.0%。
(四)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民生状况继续改善
去年以来,我市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贯彻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4元,同比增长12.2%。(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2元,同比增长11.4%)。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增长14.0%。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690元,增长11.8%。居民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9.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基本社会保障参保人数达99.3万人。
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类表
收入分类    绝对额(元)    增速(%)    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心城市盐湖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心城市盐湖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心城市盐湖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城乡居民收入    14204    14952    4685     12.2    11.4    14.0     —     —     —
二、家庭总收入    15320    16055    —    13.8     12.7    —    100.0     100.0     100.0
      工资性收入    10818    9868    2019    10.8    10.6    17.3    70.6    61.5    43.1
      经营性收入    1008    1607    2254    7.3    -9.3    12.1    6.6    10.0    48.1
      财产性收入    263    262    140    17.0    10.9    8.9    1.7    1.6    3.0
      转移性收入    3231    4318    272    27.3    29.9    8.6     21.1    26.9    5.8
城乡居民支出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22.8元,增长4.5%(中心城市盐湖区9050.2元,增长0.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67.1元,增长4.2%。
(五)经济运行环境平稳有序,财政投入、贷款投放继续增长
2010年货币政策虽比金融危机时有所收紧,但存贷款余额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51.6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4.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7亿元,增长14.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55.2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0.8亿元,比年初增加75.9亿元,增长13.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9.9亿元,比上月末下降5.4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增长4.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201.2亿元,现金支出2206.8亿元,现金收支呈现投放态势,净投放5.6亿元,同比下降27.9%。
财政对农业、医疗、环保、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4.5亿元,同比增长30.2%,增支31.2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38.6%、14.3%、25.2%和49.7%。
二、全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在给我们信心十足的成就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后金融危机期的高增长除了市场和全市上下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同期基数较低实现的,剔除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际上高增长仍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如果以经济危机前2008年为基数,加上常态的增长率后相比,今年全市经济指标仅为较低水平的增长。2010年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面临的六大“压力”。    
(一)工业经济高开平回、投资增幅逐季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显现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节能减排刚性要求等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经历了快速恢复性增长后,部分指标显露回落迹象。一季度和年末相比,全市经济增速下降了8个多百分点、工业增速下降15.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9.4个百分点。工业增幅下滑,投资拉动力减弱,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
全市GDP季度累计增速:23.4%、20%、17.8%、预计15%;
工业增加值季度累计增速:51.7%、43.5%、43.1%、36.5%;
固定资产增速季度累计增速:43.3%、38.5%、26.1、23.9%。
(二)单位GDP电耗下降速度放缓,节能减排压力依然存在
1—3季度全市单位GDP电耗下降幅度较小,仅为0.33%。目前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停产、限产,电耗有所下降,但电耗总量大、增速高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市全年用电总量在全省排名首位。工业用电依然是拉动全市用电量的主导因素。1—12月份,工业用电221.4亿千瓦时,占全市全社会用电总量的85.3%,拉动全市用电量增长14.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均为两位数增长,推高了全市的电力消费。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用电增长39.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增长29.5%;炼焦业用电增长28.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增长1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增长11.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用电增长10.2%。1—12月份全市用电25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明年随着国家调产力度的加大,我市企业发展和能耗居高的矛盾将更加深入的显现。
(三)行业投资呈现不均衡,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压力
2010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8.1:52.6:39.3,投资比重依然倾斜于二产,而二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全年工业制造业完成投资312.7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52.4%,占二产比重99.7%,其中炼焦、化工、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工业五个行业投资占到制造业投资的61.1%。三产投资主要在交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房地产(占三产比重分别为29.3%、22.4%、19.7%),而在信息、金融业、科学研发、居民服务等方面的投资很少。
(四)食品价格高涨,居民生活压力加大
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0%,虽然价格的上涨幅度控制在3%之内,但结构性通胀远远超过预期,特别是食品价格全年同比上涨9.5%,其中生活必需品尤其上涨较大,全年面粉上涨9.6%、大米上涨24.9%、鲜蛋上涨15.1%、菜类上涨23.0%,居民的菜篮子、面袋子渐显沉重。年关将近,为使全市人民过好双节,建议有关部门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大调控力度,以保障基本生活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五)工业品产销价格倒挂,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企业成本加大,利润缩水。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7%,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4.5个百分点。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7.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4%,购进价格高于出厂价格9.2个百分点,购销倒挂,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
(六)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下,原料依赖型的增长模式、用资源换产业的发展模式难以支撑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今年国家对项目投资的进一步严控,增大了经济增长的难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而我市2011年的发展依然要靠投资的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要充分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提高政策运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进程,为把我市建设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桥头堡而努力奋斗!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临汾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28 8:16:24

2010年,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影响和极为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临汾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加强经济调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千方百计谋转型,齐心协力求跨越,全市经济发展向好态势逐步稳固,实现了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为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划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展望2011年,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同时,促进全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经济运行活力增强,全市经济有望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1、从发展速度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全市累计实现生产总值892.13亿元,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增速4.2%高1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41.48亿斤,增长24.38%。其中,夏粮产量17.35亿斤,比上年增长7.03%;秋粮产量24.13亿斤,比上年增长40.78%。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0.06万吨,同比增长2.6%;禽蛋产量7.89万吨,同比增长4.9%;牛奶产量2.94万吨,同比增长6.7%。全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6.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9%。
第二产业创出新高。从工业企业开工率看,全年全市规模以上460户工业企业中,开工企业414户,开工率达到90%。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465.15亿元,同比增长30.1%,比上年增速提高27.0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煤炭采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52%,炼焦业同比增长11.0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7.59%。主要工业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原煤产量3662.24万吨,同比增长46%;洗精煤产量2482.44万吨,同比增长15.1%;铁矿石产量222.3万吨,同比增长190.6%;焦炭产量1813.53万吨,同比增长6.6%;生铁产量890.47万吨,同比增长1%;粗钢产量770.15万吨,同比增长27.1%;钢材产量719.81万吨,同比增长61%。全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32亿元,同比增长20.9%。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全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29亿元,同比增长10.6%。
2、从增长动力看,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较强拉力,对外贸易继续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全市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统筹推进各领域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0.48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89亿元,同比增长5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21亿元,同比增长22.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7.38亿元,同比增长28.2%。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购销两旺。在全面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相关政策的作用下,全市市场销售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6.5亿元,同比增长18.7%。
进出口总额增速加快。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进一步稳定和拓展外需,外贸回升势头不断加强。预计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6.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
3、从增长结构看,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快增长,严格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重点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监管,综合实施结构、工程、技术和管理节能节能减排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4、从运行质量看,企业效益继续好转,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7.52亿元,同比增长43.13%.
随着企业盈利状况的好转,全市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60.3亿元,同比增长16.4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44亿元,同比增长19.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民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由于从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受益较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1元,同比增长12.9%。同时受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拉动,全市农民收入呈现同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7元,同比增长11.3%。
5、从运行环境看,市场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金融存贷余额保持较快增长,整体经济运行环境较为稳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比三季度末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看呈“四升四降”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四类价格指数上涨,其中受鲜菜等价格上涨影响食品类涨幅较大,同比上涨7.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在0.7%—1.2%之间。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25.42亿元,比年初增长16.48%,贷款余额536.63亿元,比年初增长23.7%。
二、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尽管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但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全市经济面临着一些急需破解的难题。                        
1、企业成本压力较大,整体经济效益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由于原材料、燃料等价格涨幅较大,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全年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99%。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10.1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低于原材料价格涨幅,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推高了企业成本,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同时,“两项”资金占用同比大幅增长,企业流资紧张。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两项”资金占用166.83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占用资金106.98亿元,产成品占用资金59.85亿元。
2、经济增长的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新兴产业项目和几十亿、上百亿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旗舰项目仍在筹划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时日。目前产业转型中的亮点虽然不少,但规模偏小。
3、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尽管近年来临汾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循环不够、效益不高的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对2011年经济走势展望
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较为复杂,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与上行力量、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世界看,虽然后危机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但世界经济将在调整和竞争中加快复苏势头,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方兴未艾,为临汾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从全国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为临汾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
从全省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设立,使山西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改区”,为我市经济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我市看,经过这两年的煤炭资源整合以及大投资和大建设,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博会、煤博会等签约的一大批项目,为全市加快发展积蓄了动能;同时,全市上下在转型跨越先行发展、再造一个新临汾上形成共识,凝聚了力量。
综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预计,2011年全市经济仍将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在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2-25
2010年忻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27 10:47:55

  2010年,全市上下认真执行国家、省委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主题,积极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加大投资项目建设力度,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特点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35.4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7.2亿元、195.1亿元和193.1亿元,分别增长4.2%、28.7%和13.9%,分别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11.8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
  1.三大产业平稳较快增长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10年,全市农业经济整体运行良好,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的三增格局。粮食总产量147.9万吨(29.6亿斤),比上年增加33.7万吨,增长29.5%,创粮食总产量历史新高。全市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31.3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增长0.9%;二是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较大的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随着7月以后的大范围降雨,农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大秋作物开始正常生长发育,为今年秋粮保收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粮食单产234.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51.8公斤/亩,增长28.4%。
  (2)工业生产高位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工业生产高位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42.0%,增幅全省第一,增幅同比上升54.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呈现五大特点:一是支柱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五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46.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62.7亿元,增长9.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增加值32.2亿元,增长212.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增长38.8%;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93.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增长37.7%;二是重工业继续领跑。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42.2%,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8.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6亿元,增长29.1%,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三是行业调整继续趋好。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推进和优化企业产业调整结构,加快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1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增长,其中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的有7个行业;四是主要产品产量均有增长。原煤生产3155.8万吨,同比增长12.1%;铁矿石原矿量2981.8万吨,增长2.4倍;焦炭169.5万吨,增长13.1%;发电量156.1亿千瓦小时,增长35%;法兰13.1万吨,增长43.3%;氧化铝130.8万吨,增长28.9%。五是工业经济效益稳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7.9亿元,增长59.3%;实现利税总额74.1亿元,增长68.2%;实现税金总额28.9亿元,增长40.1%;实现利润总额45.2亿元,增长92.8%。
  (3)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3.1亿元,增长13.9%。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052.1万人次,增长17.8%,实现旅游总收入106.3亿元,增长23%。
  2.三大需求增势总体平稳
  (1)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2010年,全市消费市场活跃,热点商品继续旺销,消费品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亿元,增长22.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一是城镇消费需求旺盛,拉动作用增强。全市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8.2亿元,增长25.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9%;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5亿元,增长17.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1%。城镇市场增速快于乡村市场8.2个百分点。
二是批发业、住宿业高速增长。2010年,批发零售贸易业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累计实现零售额138.5亿元,增长  18.2%。受旅游消费升温以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2亿元,增长17.7%。
  (2)固定资产投资稳定上升
  2010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投资在年初负增长的基础上,呈逐月平稳上涨走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4.4亿元,增长  20.3%,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7.2亿元,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持续增长,投资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引擎。扩大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国有投资及其他民间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1-12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268.6亿元,同比增长19.7%。
  二是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沼气、电网、公路和水库等领域投资的影响下,全市第一产业投资达到12.6亿元,增长73.7%。第一产业投资加快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第二产业投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6.1亿元,增长22.1%,增幅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5.6%。第三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增幅接近第二产业。由于国家调控政策大力向民生需求、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倾斜,第三产业投资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三产完成投资175.8亿元,同比增长15.6%。这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控意图。
  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为运行。2010年,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1亿元,增长25.6%,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3)外贸进出口呈稳定性增长
  201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2654万美元,增长24.4%。其中,出口12532万美元,增长26.6%。主要商品进出口高速增长。其中,植物产品完成进出口总额814万美元,增长9.7%;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完成进出口总额1157万美元,增长76.1%;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其他完成进出口总额10683万美元,增长20.8%。
  3.三大调控运行良好
(1)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0.2亿元,增长21.3%,增幅全省第三,增幅同比提高17.9个百分点。其中,国税完成44.9亿元,增长18.1%;地税完成28.9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完成16.4亿元,增长3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3亿元,增长26.2%,增幅全省第三,增幅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8.6亿元,增长26%,其中文教科卫事业费、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19.7%、119.5%、17.7%、-1.2%和27.6%。
  (2)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全市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存贷款余额继续增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9.9%。其中,企业存款160.5亿元,比年初增长32%;城镇储蓄存款437.5 亿元,比年初增长16%;农村储蓄存款213.4亿元,比年初增长17.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2.4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其中,短期贷款168.7亿元,比年初增长9.3%;中长期贷款182.6亿元,比年初增长34.2%。
  (3)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在宏观调控中如何管理通胀预期,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今年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稳定CPI带来压力。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  2.8%。从所调查的八大类商品看,呈“五升三降”的态势: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4%、2.8%、1.2%、4.2%、2.7%;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9%、2.1%、 0.5%。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8%。
4、两大收入稳定增长
  2010年,在全市增资政策和着力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实施的共同推动下,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稳定增长势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83元,增长12.2%。
2010年,在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较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46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
  二、2011年经济形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11年,影响全球负面因素逐渐减弱,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温和复苏,欧债危机基本平息,全球经济增长应不会低于今年。但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得消费需求回升缓慢,影响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局部局势的不稳定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10年,中国经济基本上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得到全面恢复,中国经济已经在经济刺激下快速回升,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自发的、自主的增长动力稳定增长。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迎来黄金期。另一方面,“三驾马车”拉力依然强劲。
  消费方面: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并亮出消费将居“三驾马车”之首的新信号,由此可以预见,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将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消费稳步增长。
  投资方面: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年,明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
  出口方面: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国外市场需求的增加,明年出口可望保持较快增长。
影响我国内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也在显现:一是物价走高,加大宏观调控难度。1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4.6%,更令人担忧的是,物价还有进一步上涨趋势。二是地区间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竞争将加剧。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全国各地将掀起投资建设的高潮,地区间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布局竞争势必加剧,这将给全市争取项目带来较大压力。三是当前房地产“泡沫化”担忧与日俱增,结构调整难度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经济发展会形成不利影响。
  (三)自身经济环境
  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面临较多的机遇,综合分析,主要有:
  一是政策机遇好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四个更加”,有利于推动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国家、省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快全市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消费潜力大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的较快增长,意味着消费潜能没有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巨大。
  综合分析,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特别是恰逢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又无法回避后危机时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总的来说机遇要大于挑战。明年是“十二五”开元年,为了使“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建议后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着力稳定经济增长
  确保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速13.2%以上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与吕梁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总量小,意味着可供调动资源少,意味着办大事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针对全市发展还不够快的实际,坚定不移保增长、谋发展。
  2、着力加快结构调整
  要以扩大消费为契机,加快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投资的贡献,也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在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基础上,善于根据政策的导向,及早瞄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升级大趋势,配套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
   3、着力确保投资规模
  全市作为中部地区工业城市,投资拉动经济特征非常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资增速年均增长39.8%。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投资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继续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抢抓大项目、好项目: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交通、能源、农田水利、信息网络、防灾救灾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抓好产业发展。每年要争取有重大产业项目上马和投产,特别是要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前沿方面的投入。
  三是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要突出加快环境保护、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投资。
  4、着力改善民生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全市来说,应把增加居民收入、为民办实事作为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重点。
  一是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低和基本养老金标准来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同是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注意引导吸纳劳动力潜力大的传统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广开就业门路。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充分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走上就业岗位。
  三是加强住房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逐步提高居民在居住方面的生活质量。
  四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要特别注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以及合格中小学校建设工程。(责任编辑:张 洋)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2-25
1月26日发布:2010年山西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2011-1-26 9:32:21

山  西  省  统  计  局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2011年1月26日)
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初步测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9088.1亿元,增长13.9%,比上年加快8.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4亿元,增长9.1%。
一、农业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08.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5.2%,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高0.3亿公斤。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58.8万亩,比上年增加139万亩,为近7年来的最高。
二、工业增加值创出新高,企业效益有所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增速创“十一五”以来新高。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原煤产量达到7.4亿吨,增长20.4%;焦炭8476万吨,增长11.1%;钢材2862万吨,增长25%;发电量2121亿千瓦时,增长14.1%。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明显上扬。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突破5亿吨,公路货运量达6.1亿吨,分别增长18.8%和11%。
工业利润明显提升。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88.9亿元,同比增长56.4%。全省37个行业大类的30个行业利润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投资增速强劲,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2.6亿元,同比增长26.2%,较上年回落12.3个百分点,快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5816亿元,增长26.4%。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592.2亿元,增长24.1%,增速比上年回落21.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基础设施类投资增长27.8%,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7.2%。
四、消费市场运行平稳,购销两旺。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7.9亿元,增长18.4%。其中,城镇增长18.9%;乡村增长16.7%。
热点商品消费需求旺盛。在限上企业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32.4%,金银珠宝类增长3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7%;汽车类增长26.8%。
五、外贸出口恢复性高位增长,进出口突破百亿美元。2010年,全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25.8亿美元,同比增长46.8%。其中,进口78.7亿美元,增长37.3%;出口47.1亿美元,增长66%,出口增速高于进口28.7个百分点。
六、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居首。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上涨3.0%,比上年涨幅扩大3.4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4.6% 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涉及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呈现“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分别上涨9.5%、9.0%和2.0%,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17.5、12.4和0.4个百分点。
七、财政收入增幅加快,新增贷款小幅收缩。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10.7亿元,增长17.8%,增幅比上年加快16.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69.7亿元,增长20.3%,比上年加快12.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928.4亿元,增长23.9%,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  
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639.8亿元,新增存款288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728.7亿元,新增贷款1816.4亿元,比上年减少56.8亿元。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到82.2%。
八、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7.7元,比上年增长11.8%,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3元,增长11.6%,比上年加快8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 目标任务。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五年连续跨越4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3万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3.4倍,年均增长27.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十一五”这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2011年是“十二五”的起步之年,也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目前,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责任编辑:张 洋)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2-25
标题中的城市应该换个说法,这样很有歧义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2-25
貌似大同看上去有些抑郁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2-26
稍微统计一下,弄个表格出来嘛,这样大家看起来才比较方便。
而且纯粹搬运工的话,价值就没有多少了
努力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80后30难立!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2-26
不少人喜欢全的东西,那就全一点,各有所好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