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19阅读
  • 4回复

[宏观区划体系]中国县下区划沿革史之二——“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21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格局破坏后,私营手工业与私营商业兴起。由于城池拥有最多的人口聚集和消费,因此城市成为了最为固定的交易地点。因为军事原因,里坊内的居民都不允许向街开门,出入总于里门。因此市场就集中于少数几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城门口,秦代咸阳城,就有“市南门”与“北门”。《史记·吕不韦列传》载他以其所写《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求有增损其书者。城门是人们出入必经之地,故可自然形成为固定市场,至今宁波的“东门口”亦是宁波城最为繁华的地方。
为了方便统治者管理和收税,中国的城池管理者们很早就开始“规范市场”:《华阳国志》载秦惠王命张若在成都“广营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据此,知市场之内有“列肆”即排列整齐的许多店铺,又有“里”有“阓”即门禁,还设有专门官吏主管之。秦代对“市”和乡里的管理极为类似,秦代的“市”设有市长管理市场,第一副官称市丞,也和“乡”一样设“亭”,长官叫亭校长,属吏叫求盗。云梦秦简《金布科》云:“择行钱、布者,列伍长弗告,吏循之不谨,皆有罪。”这更证明诸店铺,也同一般居民一样按什、伍组织编制户口,并设有“列伍长”,还实行连坐之制;另外有官吏经常巡视、监督。

汉代继承了秦的固定市场制度,例如,司马迁的祖先司马无泽,曾为“汉市长”②;《续封泥考略》有“广陵市长”封泥;《汉印文字征》有“临菑市丞”封泥。可是,在城门口的市场必定无法正规化,只要一场战争就可以毁于无形(战争期间,城墙附近的树木和房屋等障碍物将全部清除),“市门”必然不可能长久,因此市场开始逐渐集中到城内,汉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便在长安“立大市”。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夏六月,又起“长安西市”。由此可见,汉代的长安不止一个固定市场。后来,长安城内还发展到九个固定市场:“长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由于市场的日益增多,规模开始分化,因此“市”也开始分级:
第一级是全国级的“市”,大致就是长安东西两市,“市”的长官称为市令,副官仍然叫市丞,武官由都尉出任
第二级是区域性的“市”,一般是州郡或一地(如曹地、陈地)的大型市场,“市”的长官叫市长,副官叫市丞,武官为旗亭长
第三级是县级的“市”,“市”的长官叫市啬夫,副官市掾,武官仅为市监门
另外还有野市,县可能会派市吏收税,但是仅为临时,不是常设。此外,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亦立军市,设有军市令掌等官职,收军市租。

新莽改制,行五均赊贷之法(见五均六筦)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和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收税烦苛,处罚严酷,给中小工商业者及人民带来很大的痛苦。新莽败亡前一年(地皇三年,公元22年)废罢。

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形成了许多城池之外的许多中小型城镇,这些城镇常常是商业性的,东汉时"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市邑就是定期市集的小邑。这些市邑的出现使得“市”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偏转,从“市场”泛指为“商业城镇”,这在地名中有大量反映,如浙江余慈地区有三七市,秋收起义中有文家市等等,这为city等城市型区划被翻译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辛亥以前,中国的“市”在行政区划意义上未能演进到聚落自治体的地步上,而长期作为地方政府收税管理的机构存在。
  
[ 此帖被之江云梦在2010-03-21 15:28重新编辑 ]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21
古代的市主要是指集市贸易,跟现在的建制市概念不同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3-21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无泽,曾为“汉市长O(∩_∩)O~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工商管理局局长吧?
  不知道波斯、大食还有同时的罗马是不是也这样?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3-21
屯溪市曾经委托休宁县管辖……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3-22
“市”真正能够成为聚落的核心,进而演化为居民点,我认为是在集、镇、店之类地名大量出现的宋金时期
汉唐的市,应该还是功能较为单一的交换场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