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68阅读
  • 12回复

[城市群都会区]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全文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1-02
http://www.gzplan.gov.cn/rdzt/gftch/zywj/201008/t20100803_11335.htm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全文
来源:规划处2010-01-08 16:01
【浏览字号:


广佛两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提升广佛发展水平,对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广州、佛山两市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广州、佛山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要求,特制定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以广州市、佛山市为主体,以广佛都市圈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并将广佛肇区域合作等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佛同城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专责小组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广佛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城化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2008年,行政区划总面积11282.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3.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549.1亿元,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1-1 2008年广佛主要指标占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比值图
1. 地域空间连绵一体
广佛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是连接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枢纽,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山体同脉相承延伸,珠江河网水系相互贯通;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20公里,接壤地段长约200公里。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扩张,荔湾、南海、白云、三水、番禺、顺德等广佛交界地区的城镇建设相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连绵发展态势,同城化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2  广佛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2. 历史文化渊源深厚
广佛在秦朝时期同属南海郡,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建制,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属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广州历来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口岸;佛山历来是岭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广佛居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相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历来密切,同城化发展人文基础扎实深厚。
3. 产业发展互补性强
改革开放以来,广佛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广州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02%,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中介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发达,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钢铁、机械装备、造船等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佛山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6%,电子信息、家电家具、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优势明显,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专业市场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广佛两市经济互动频繁,分工协作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配套日渐完善的产业集群,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4. 基础设施逐步对接
广佛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步伐加快,道路逐步连通成网,广佛、广三、广肇、龙溪大道、西二环、广州环城高速路、广和大桥等路桥成为连接两市的重要通道。在建的广佛轨道交通、珠三环高速等交通网,将使广佛的交通及通勤更加便捷。广佛快巴、城际公交、机场快线等公交服务不断完善,广州羊城通和佛山交通卡相互融合,广佛年票实现互认互通,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珠江(广州)河段、汾江河等河涌整治加快推进,项目环评相互咨询,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联手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广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通勤、交往及跨市居住、就业、消费等日趋频繁,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逐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协作逐渐增强,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民间艺术来往日益密切,随着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成果不断显现,“广佛生活圈”初步形成。
6. 同城发展成效初显
广州实施“西联”发展战略,注重加强与佛山的联系;佛山实施“东承”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广州的辐射。近年来,政府、民间交流日益密切,区域合作发展论坛提供了同城化交流协商的良好平台,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为同城化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加强合作的广泛共识。20093月,广佛正式签署《框架协议》,标志着同城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国际产业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显著加快,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为广佛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深厚而良好的发展腹地;特别是《纲要》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将广佛同城化作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为广佛同城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影响尚未消除,国内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广佛两市仍面临严峻挑战:城乡规划衔接不足,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凸显;市场一体化障碍依然存在,资源要素流动有待进一步畅顺;科技、人才整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区域利益协调难度较大,行政壁垒尚未有效破除,改革创新亟须实现重大突破。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动实施《纲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遵循“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重点协调发展区域建设为突破口,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新举措和新机制,全面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广佛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二)战略定位。
——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同城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和谐城乡,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同城化发展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为同城化发展创造新经验。
——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城市化水平高,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级都市圈行列,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高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决策管理和产业创新功能,逐步确立国际性金融、贸易、会展、交通、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努力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区。
——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发挥广州的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优势,创新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发达国家和重要地区的经贸联系,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广佛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枢纽地位,构建接轨世界、服务全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战略取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广佛创新圈和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世界级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引领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引擎。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2012年,初步实现同城化,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实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轨道,高端产业不断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互利共赢的科学发展局面基本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2年,广佛GDP1.8万亿元,人均GDP10万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基础设施联网,城市协调发展。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开放便捷和安全有序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市政、信息、能源、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广州新客站等枢纽型基础设施在更大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广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交界地区同城化先行先试取得重大突破,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提升。到2012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72公里,每新增亿元GDP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
——产业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赢。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协调,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2年,广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5%40%
——环境质量改善,区域生态优良。水环境和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优质生活圈初步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率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2年,广佛两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5%80%
——社会事业进步,公共服务融合。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领域资源协作共享,社会保障、就业、人才等领域服务基本实现一体化,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基本实现同城化。到2012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2.远期目标
2020年,全面实现同城化,率先实现现代化。区域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工合理,基础设施体系联网,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社会事业发达,公共服务均等,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优质生活圈全面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和科学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强大,跻身世界较发达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区,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广佛人均GDP2010年翻一番,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城镇化水平达9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提升区域整体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营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的要求,明确广佛都市圈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布局规划,促进广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一)总体发展空间格局。
以广佛同城化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与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共同构筑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聚合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广—深(港)、广—珠(澳)两条区域发展主轴,深化与港澳合作,实现与珠江三角洲、港澳的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佛山重要经济中心优势,整合组织广佛区域发展,构筑“一核强化、两脊两带携领、多极带动”同城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3-1 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核强化。以高端服务为引领提升广州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以现代服务为引领提高佛山中心组团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广佛中心一体化发展,合力构筑广佛都市圈的核心,提高区域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成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聚、综合竞争力最强、承载都市圈最核心功能的战略功能区。

3-2  广佛总体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两脊两带携领。在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下,构筑花都—白云—广州中心城区—南海—番禺—顺德—南沙等一带构成的南北发展脊和增城南部—萝岗—黄埔—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组团—三水—肇庆中心城区等一带构成的东西发展脊,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轴带聚集,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东西发展脊南北两侧,构筑街口—新华—西南—端州一带构成的北部发展带和龙穴岛—黄阁—大岗—容桂—九江—荷城一带构成南部发展带,促进区域综合服务、产业和交通枢纽功能的聚集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和整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空间,并促进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向纵深方向传递。
——多极带动。依托现有发展基础,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节点,服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花都、从化、增城、萝岗、番禺、南沙、顺德、高明、三水等地区性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人口、经济极化发展。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集中开发、集中布局。共同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广佛整体实力、优化空间结构、有效保育生态环境。
(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以优化提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一心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有机联系、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心。即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包括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组团以及番禺市桥、广州新客站周边地区组成的广佛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广佛两市中心城区依托原有服务业集聚优势,协调规划与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商贸、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广州新客站周边地区依托广州新客站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以广州长隆、万博和佛山陈村等为主体区域,打造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3 广佛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东部创新产业发展区。以广州知识城建设为引领,整合形成包括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增城南部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组团以及广州大学城、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产业区,打造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知识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北部空港经济发展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主要包括三水西南部、南海东北部、白云北部、花都中南部和从化西南部,打造空港物流、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及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西部现代制造发展区。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批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南部临港产业发展区。以南沙港为龙头,包括南沙、番禺南部、顺德东部等,打造集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北部和西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以从化、增城、三水等北部地区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高明西部和南海西部山林和顺德河网湿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
(三)交通发展空间格局。
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利用佛山作为珠江三角洲西岸重要交通节点的区位条件,整合空港、海港、河港(航道)、城际轨道、铁路、高快速路等交通通道与枢纽,共享共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三港(空港、海港、信息港)双网(轨道交通网、高快速路网)”为骨架、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元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强化辐射、对内协调通畅的交通运输功能,以交通先行加快广佛同城化步伐。
——空港。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建设,增强白云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国家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地位,打造亚太地区综合性航空中枢,促进佛山沙堤机场开展特色支线航空服务。

3-4  广佛交通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海港。充分发挥广州港作为华南综合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优势,以南沙港为龙头,以东江、西江、北江等内河港口为支撑,整合广佛港口资源及航线,加强港口、航道的统一建设、管理和运营,形成江海一体化的区域港口体系,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和功能,打造国际一流海港。
——信息港。发挥广佛信息化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加快“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优化广佛无线宽带资源配置,促进两市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国际化信息港。
——轨道交通网。以广州新客站为中心,广州火车站、火车东站、火车北站和佛山火车西站、三水新站等为支撑,京广、武广、广深、广珠、广梅汕、广茂、贵广、南广、穗港高速铁路等为网络,形成连接全国铁路网络及辐射泛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南方铁路枢纽。以广州为核心,以广佛城际轨道、广深轻轨、广珠轻轨、广肇轻轨、广清轻轨、广从轻轨等为放射线,打造华南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高快速路网。以广州华南高速公路枢纽为中心,禅城、南海、顺德、番禺、花都、增城等公路分枢纽(客货站场)为节点,京珠、广惠、广深、广佛、广清、广肇、广花、105国道、325国道等为放射延伸,广州环城、二环、珠三环、佛山一环等高快速路连接互通的同城化高快速路网。
(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整体维护区域“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空间格局,保育河流水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区等生态资源,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城区绿地建设,构建“两核、三区、六廊、多块”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5 广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示意图
——两核。白云山-帽峰山、西樵山区域生态“绿核”。
——三区。北部山地生态屏障地区(从化、增城、三水北部山林地区),南部农田湿地生态屏障区(顺德南部农田、桑基鱼塘和湿地,番禺南部和南沙农田、湿地),西部山地生态屏障区(高明和南海西部山林地区)。
——六廊。流溪河-北江、珠江广州段、增江—东江、西江、顺德水道-沙湾水道、北二环高速等形成六条区域性生态廊道。
——多块。万亩果园、海鸥岛、芳村花卉博览园、三水森林公园、云东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陈村花卉世界、顺峰山生态风景区、丹灶风景度假区等。
(五)主体功能区划。
按照广佛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部署以及产业、交通和生态空间格局,统筹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并整合已有规划,将广佛都市圈划分为核心提升区、调整优化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严格保护区五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开发建设有序性,努力实现都市圈空间结构一体化、总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效能最大化。
——核心提升区。包括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南部、黄埔区西部、禅城区东部、南海区东南部、顺德区北部和东南部等地区,是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综合服务功能水平高的区域,也是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区域。该区是广佛都市圈的核心载体,发展引领都市圈发展与能级提升的高端服务功能,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建成辐射和带动广佛都市圈、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发展的行政外事、商务会展、商贸金融、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集中反映城市功能和现代都市文化品质,增强广佛都市圈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调整优化区。包括黄埔区东部、萝岗区中部、花都区新华东部、番禺区中北部、南沙区中部、增城市荔城镇、从化市街口镇,禅城区西部、顺德区东北部、三水区中部、高明区东部等,具有较好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人口和经济比较集中,开发强度较高,但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需要优化、综合功能与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区域。该区是广佛都市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承载区域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发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水平,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与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广佛都市圈区域功能、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
——重点拓展区。包括白云空港及周边、萝岗新城、知识城、番禺东部、新客站及周边、黄阁-大岗、南沙海港及周边、增城市南部、从化市太平镇、南海区北部及西部、顺德区中部及西部、三水区东部及南部、高明区中部等地区,土地资源条件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区位条件优越或区域战略地位突出、有明确发展政策指向的区域。该区是支撑广佛都市圈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植壮大产业功能区,合力确定开发强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创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广佛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

3-6 广佛都市圈主体功能区布局示意图
——适度发展区。包括白云区西北部及东北部,花都区西部及北部、番禺区南部、增城市北部、从化市大部、顺德区中南部、高明区中西部、三水区北部等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人口聚集水平和开发强度较低,自然环境资源较好、生态限制较大且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宜进行点状集中开发的区域。该区是广佛都市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创新城乡管理体制的重要载体,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和主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主要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有序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点状集聚发展,控制开发强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严格保护区。主要包括从化市北部、增城市北部、花都区东北部、帽峰山-白云山地区、南海区西樵山地区、顺德区南部、高明区中西部、三水区北部等地区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果树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该区自然限制条件大、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承担维护广佛都市圈生态安全、保护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重要功能,需逐步引导人口、工业向区外转移,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加强生态建设,适时适地设立“不开发区”,增强生态功能,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
四、重点协调发展区域
围绕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功能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增强广佛都市圈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选取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居住生活、生态维育等同城化重点领域,以及发展定位明确、基础较好、合作共促的重要区域,规划建设成为广佛同城化发展载体。在广佛交界的芳村—桂城、新客站周边、空港、金沙洲、五沙等地区开展广佛同城化综合试验,率先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荔湾—南海)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同城化先行先试。

3-7 广佛交界地区重点协调发展区布局示意图
(一)综合服务提升区。
重点以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为核心,以琶洲地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禅桂商务区、东平新城、顺德新城为支撑,打造以国际金融、商务、商贸、会展、创意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广佛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提升。
——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以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为主体,员村作为珠江新城的延伸区,打造广佛都市圈中央商务核心区,强化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高端功能。
——琶洲地区。以会展博览为核心,建成国际会展中心。
——白鹅潭地区。加快商贸和文化资源整合,改善营商环境,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建成“广佛之心”和国际商业中心。
——白云新城。依托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中心,以南部地铁站为核心形成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周边人居环境,建成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和文化、商住新区。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着力塑造新城市中轴线形象,高水平、高质量建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区。
——禅桂商务区。以国际陶都、佛山创意产业园、祖庙岭南天地和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会展商贸、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总部经济。
——东平新城。重点发展商务、商贸、金融、特色总部、公共文化服务、传媒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佛山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发展区、公共服务配套区和具有浓郁岭南风貌的绿色新城。

3-8广佛综合服务提升区布局示意图
——顺德新城。突出区域性行政、商务、文化集聚区地位,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商贸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成为区域性创新服务基地、宜居宜商之城。
(二)重大设施共享区。
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广州新客站等战略性基础设施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联合建设临空、临海型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产业链长、关联性强、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广佛产业协作分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空港经济区。整合协调花都、白云、从化西南部、三水东南部、南海中东北部等机场周边区域发展,构筑由核心区、临空产业区和关链产业区组成的空港经济区格局,发展成为广佛北部综合服务中心,临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现代物流业和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基地。
——海港经济区。以港口物流业为先导,依托深水大港和国际国内海上航线、河道、陆路交通,统筹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整合南沙、番禺、南海、顺德、高明、中山、江门、肇庆等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构筑由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和配套产业区组成的海港经济区空间格局,打造广佛南部集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于一体的临港经济区。
——广州新客站地区。以广州新客站为中心,整合长隆-万博、三山港、陈村商贸区等周边各类功能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合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建成广佛乃至全省对外的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大平台。

3-9 广佛重大设施共享区布局示意图
(三)优质生活共建区。
先行推进金沙洲、荔湾—南海等交界地区同城融合发展,统筹安排功能分区,推进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管理与服务等的全面对接,促进居民生活同城化,打造广佛同城化的示范区和优质生活区。

3-10 广佛优质生活共建区布局示意图
——金沙洲地区。优化金沙洲及周边地区规划,实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环卫设施等衔接协调。扩建金沙洲大桥,建设大坦沙大桥和沉香沙大桥,实现金沙洲地区两市道路无缝对接。统筹推进金沙洲地区的住宅区建设,共同发展社会事业和社区服务业,协调管理社区,先行打造同城化优质生活区。
——荔湾—南海地区。以推进白鹅潭经济圈、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为重点,整合芳村花卉博览园、龙溪路—海八路商贸区、桂城商贸服务区等功能区,统筹推进荔湾与南海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环卫保洁等衔接协调,共同构建和谐优质社区和街道。维育交界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共同推进珠江(广州)河段、汾江河综合整治。
(四)生态环境共管区。
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资源共享、环境共治”的原则,加强广佛生态空间的建设与管制,联合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共同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信息交流、跨界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饮用水源保护和河涌整治区。严格保护珠江水系上游,重点保护北江干流、西江干流水道、顺德水道、碧江等水源保护区,加强水库管理,保障饮水安全。联合开展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监测,协调周边地区严格限制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加大芦苞涌、白坭河、秀水涌、滘口涌、西南涌、花地河等联动整治,加快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确保现有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关停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污染耗能企业,禁止新建污染项目。
——区域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对广佛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生态绿地,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协调广佛交界地段生态系统的衔接与分工,结合水源保护共建江高-和顺-里水区域绿地、芳村-盐步-平洲区域绿地、钟村-平洲-陈村区域绿地、沙湾-陈村-大良区域绿地,保障广佛交界带的生态完整性。

3-11 广佛生态环境共管区示意图






[ 此帖被wangjie在2011-01-02 12:55重新编辑 ]
明显傻逼的言论就像一个粪坑,如果你回喷的话,无异于向里面投掷了一块石头,激起更多的XX,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无视它,或者直接水了这个帖子,把那些傻逼言论稀释在茫茫帖海之中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1-02
五、发展重点
(一)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交通先行的引导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原则,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增强广佛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
1. 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科学统筹区域交通发展,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运行高效便捷、辐射带动力强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面建设亚太综合性航空中枢。加快完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发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轨道交通和高快速道路有机衔接的立体式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推进佛山沙堤机场建设,拓展服务功能。优化和整合区域内航空资源,完善枢纽航线网络,扩展异地登机服务范围,提高机场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南航、深航、海航等基地航空公司和新科宇航等飞机维修基地建设,建成具有空港特色的都市功能区。增强白云国际机场的辐射功能,以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为依托,多元发展航空客运、物流和仓储业务,配套完善商务服务和生活设施,促进航空市场的繁荣发展及航空资源的增值,强化国家门户复合型枢纽机场地位。到201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80万吨。
——加快建设国际性航运中心。加快南沙港建设,推进广州港出海航道及珠江水道疏浚工程,构建铁路、公路、江海联运一体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广佛港口资源和布局,推动珠江港口群协同发展,形成以广州港为中心,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为腹地,与珠江口港口群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加强引航合作,鼓励港航企业联合协作,参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内港口码头和驳船航线的投资与经营,拓展江海联运业务,支持在区域内建设“无水港”。高度集聚区域航运资源,提升港口服务功能,营造良好航运市场环境,增强广州港集聚和辐射能力。力争到2015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到2020年,将广州港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性航运中心。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进一步优化调整广州铁路枢纽布局,加快推进贵广、南广、广佛肇、广江、广珠城际、南沙疏港铁路等项目的建设,构筑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轨道交通线网。抓紧构筑紧密衔接的广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推进广佛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和融合,重点完成广佛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加快广州地铁7号线与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5号线和佛山地铁5号线、广州新客站与佛山西站轨道交通衔接等项目建设,实现广佛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2条城市轨道交通连接工程
——构建高快速路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广佛高快速道路网衔接,重点推进平南高速、东新高速、广明高速、南二环高速、广三高速东延线、佛清从高速以及南番大道、黄榄干线、大坦沙大桥等一批重大道路交通项目建设,完善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广州新客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与高快速道路网无缝对接,逐步打通广佛交通衔接瓶颈,实现交界地区路网融合,构筑以广佛中心城区为核心呈网状向片区中心和周边城市辐射的高快速路网系统,广佛道路交通圈实现“3060”的时空目标(即广佛两市核心区半小时互通,市域范围一小时互通)。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40公里。2012年,完善广佛高速扩建等24项道路的对接与优化。
——强化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同城化。调整优化广佛区域公交线网、站场和公交换乘枢纽,增加城际快巴客运线路和运力,扩大“广佛公交”覆盖面与规模。到2012年,基本建成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新客站、广州火车站、广州火车东站、口站、佛山东平新城站、佛山汽车站、佛山西站等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为中心,由广佛快巴、广佛城巴和广佛公交构成的一体化客运公交线网体系,为市民提供快捷便利客运公交服务。扩大广佛出租车服务范围,在广佛重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等区域设立回程出租车候客点。扩大年票制互通范围,加快年票互认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对接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机制、通报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事故追逃联动机制,探索跨界交通联合执法。打造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以广州羊城通与佛山交通卡的融合为契机,拓展羊城通、佛山通应用范围,逐步形成市民出行和小额消费的一卡通。2012年,开通广佛快巴20条、广佛城巴18条,新增广佛公交7条。
2.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统筹大型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实现交界区域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完善各项市政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加大水利工程与防灾减灾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供水及水利防灾减灾保障体系。统一协调堤围防洪、防潮、排涝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全面完成堤围达标加固工程,建设相应标准的城市(城乡)排涝体系,开展跨界水资源监测,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合作开发西江水源,加快完成西江饮水工程,促进两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交界地区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和衔接。推进汾江河、花地河等的防洪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实现三防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互通,形成以河堤和流域堤防为基础,蓄滞洪区、雨水管网相配套的防洪体系。加强接壤区域水行政执法联合行动,共同打击违法活动。到2020年,广佛市区防洪防潮能力分别达到200年和100年一遇。
——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园林绿化交流合作,实现公园、风景区等园林资源共享。统筹交界地区镇村绿化、开敞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协同建设沿江、沿河、沿路防护林和绿化带,实现交界地区绿化景观融合,提高城市道路绿化管养水平,促进广佛绿脉相通,共筑“区域生态走廊”。到2020年,广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18平方米和11.6平方米。
——实现环卫设施与服务衔接。按照就近接入、有偿使用原则,加强交界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对接,共建共享污水处理厂与截污管网等市政公共设施资源。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中转体系,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跨界水域垃圾处理合作,推进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余泥渣土、环卫执法等一体化管理。到2012年,广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以上和85%以上。
3.统筹信息基础设施
全力推动“数字广佛”发展战略,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与信息资源整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与管理,打造“无线广佛”。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视频监控网络互联互通。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区域性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放式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和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娱乐电视三视融合,建设覆盖两市的“数字家庭”系统。共建共享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设施。加大“无线广佛”建设力度,实施光纤到户和无线城市工程,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800兆数字集群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到2012年,广佛互联网普及率达90%以上。
——加快信息资源共享。逐步推动降低直至取消两市间固话长途和手机漫游资费,加快电信同城化。整合并大力发展宽带数据、互联网、互动增值业务,共同推动建立统一的视频认证计费系统,逐步实现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付费频道等频道资源共享,统一宽带和视频资费。加快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网络、电子社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协同建设广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融合。统一党政机关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建立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协同处置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事件。整合数据信息交换目录,互通数据交换平台,加快实现两地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对接。促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建设与融合,实现数字证书互通互用、交叉认证,保障企业网上报税和市民网上交易安全。
4.强化能源保障
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着力构建以电力、油气为重点,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构建区域电网体系。统筹广佛电厂电网规划选址,推进区域热电冷联供和清洁发电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珠江电厂超临界机组、南沙黄阁热电二期、新塘漂染工业环保热电联产工程、番禺大岗热电联产工程、南沙造纸基地热电、顺德五沙热电联产工程及恒运电厂环保型燃煤机组等一批环保型供电项目,集中抓好李坑二期、兴丰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德胜电厂、南海发电一厂、恒益电厂等电源项目,加快建设穗西变电站等负荷中心支撑电源和广佛间6220千伏联络线等工程。加强电网主网架建设和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构建电力安全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应急能力,建成供应力强、结构优、稳定性好、效率高的区域现代电源及电网体系,实现电力同网同价。
——建立区域油气供应体系。加快建设南沙大型专业化油品接卸、存储、中转、运输基地,扩建储油、储气设施,支持区域内输油管道、LNG管网及接收站等能源项目建设,实现广佛高压管网系统的环形衔接,逐步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共同向国家和省争取充足的LNG气源资源,推进区域内油、气同网同价。支持企业参与天然气上游资源开发,优化气源供应结构。鼓励燃气企业跨区域经营,构建能源流通和交易中心。
——加强能源开发与保障。制定和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科技研究,积极推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全社会节约能源。加强能源保障管理合作,逐步统一能源保障监测体系和能源调度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战略储备和能源危机联合防控机制,确保能源安全。
5.构建大通关平台
加强口岸建设,整合口岸资源,深化口岸管理与服务协作,促进形成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大通关平台。推进广佛两地及跨地区电子口岸和关检集中查验场建设,改善口岸查验配套设施。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构建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互惠互利的电子口岸协作体系,推进口岸查验管理一体化。建立口岸沟通协作机制、关检联合监管机制和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理机制,保持口岸信息畅通。推广“一站式”口岸管理部门联合办公模式,形成跨关区快速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便捷通关方式,推进解决异地通关、直通放行问题,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二)产业协作。
坚持协调发展、高端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集群化、国际化,促进产业融合、布局优化,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精心打造“广佛服务”品牌,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金融。以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为契机,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大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着力将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不断强化广州区域金融管理营运中心、支付结算中心、产权交易中心、保险业务中心、金融教育与资讯中心、财富管理与股权投资中心、期货功能,着力推动广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打造证券市场的“广佛板块”,加快建设佛山金融后援中心,深化与港澳金融合作,打造南方金融总部基地、产业金融创新基地和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联通港澳、面向东南亚并与香港功能互补、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会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州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发展壮大广州国际汽车展、中国网商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广州设计周和佛山陶博会、家电展、家具展、照明设备展、专业机械展等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着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品牌展会,联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
——现代物流。利用广州建设亚洲物流中心的契机,强化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广州新客站、佛山西站等战略性综合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广州空港、南沙、黄埔三大国际物流园区,推进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粤港澳(台)流通服务业合作试验区、佛山三山国际物流园、中新现代物流工业园、九江综合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建设,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加快推进塑料、煤炭、钢铁、石化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提升重点物流中心信息化水平,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多层次配送网络,扩大现代物流区域覆盖率。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形成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
——文化创意。以广州国家级软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顺德)基地等为重点,以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白云创意产业园、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佛山创意产业园、南海动漫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创意研发、工业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动漫制作、数字内容等产业,扩大网游动漫产品及衍生品市场份额,集聚和培育一批创意大师,打造一批创意产业品牌,形成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服务外包。充分发挥广州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网络管理、技术培训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结算、财务处理、跨国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商务流程外包(BPO),支持和鼓励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项目评估、中介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业务,着力打造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和佛山软件产业园、南海软件科技园、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一批服务外包集聚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
——旅游休闲。加强旅游规划衔接,整合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构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深度开发都市风情、商务、购物、文化、生态、休闲等旅游精品。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大力推进国民旅游计划,共同打造广佛旅游品牌。积极发展航海休闲等新兴旅游产业,加快推进一批综合性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形成集观光、商务、会展、文化、美食、购物、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时尚休闲胜地,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依托一批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大力推动区域内企业逐步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向区外转移,重点集聚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技术开发、战略管理等总部功能。协调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优化总部经济营商环境。
——新兴服务业。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应用,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体系,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人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发展一批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造船、石化等产业,加强广佛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相互配套、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集群,联合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汽车。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产业,以自主品牌汽车研发生产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汽车及零部(配)件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标准和品牌水平,大力发展汽车贸易、汽车物流、汽车金融、汽车及零部件技术研发、汽车维修、汽车及零部件检测、汽车展会、汽车文化等,延伸汽车产业链,促进汽车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建成国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配)件基地。
——造船。充分利用各大造船厂、船舶零部件厂及修船厂的资源,以中船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为龙头,加快广州大岗船舶配套基地建设,完善船舶制造、配套设备及船舶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分段、单元、模块等中间产品加工制造协作,提高造船效率和效益;加快发展游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及配套部件生产、维修等产业,拓展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海上油气工程保障服务系统等海洋工程制造领域,着力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华南地区主要柴油机生产基地。
——机械装备。抓住省市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契机,加快推进广州大岗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广州南沙重型装备基地、佛山精密制造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系统、工程机械、核电设备、风电设备、高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楼宇及起重、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港口物流机械、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型施工装备等装备制造业,提高行业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国际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和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建设精细化工园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环保型的高档涂料、纺织助剂、有机硅、塑料、电子化学品、汽车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依托现有石化企业,完善石化产业链,重点推进广州东部石化基地、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顺德涂料基地建设,引导行业集聚发展。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挥广佛科技比较优势,依托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到2012年,培育形成4个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3个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的跨国高新技术企业。
——电子信息。全面落实国家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等战略性项目,着力打造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数字家庭、3G移动、下一代互联网、LED半导体照明、OLED显示、电子元器件、软件开发与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着力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医疗设备、蛋白质工程、基因抗体工程和重组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广州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广州科学城、国际生物岛、白云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地、华南基因谷、诺贝尔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新能源。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及配件加工、组装成套的完整新兴产业链,重点推动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广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广东省太阳能产业基地、顺德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化基地。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材料,推动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佛山)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性能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钢铁及有色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光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家电、家具、食品、医药、纺织、服装、陶瓷及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广佛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家电家具。加强家电产业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家电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上升为技术标准,继续做强知名家电品牌,推动传统家电高端化发展,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建成世界级白色家电制造业基地。强化家具产业原创产品设计能力,促进生产专业化、模块化、标准化和柔性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研发、生产和全球采购基地。
——食品饮料。积极引进国内外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工艺水平,重点发展时尚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高档调味品、果汁饮料、水产品加工等,做强“广式腊味”、“广式月饼”、“广东凉茶”等品牌。
——纺织服装。加大服装设计与材料研发力度,开发高端产品,实现纺织产业链的整合与提升。重点发展牛仔服装、童装、内衣、特色服装、高档面料,建设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打造花都皮革、西樵纺织、张槎针织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性品牌。
——中药。充分发挥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实现医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积极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集中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广药集团等龙头企业,促进医药产业链发展。
——陶瓷建材。推进陶瓷产业改造升级,建设陶瓷产业总部经济、陶瓷装备机械、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化工色釉彩等生产基地,发展陶瓷研发设计、检测验证服务、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陶瓷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的陶瓷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铝型材、不锈钢及其制品集群发展水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与制品研发、制造、交易基地。
5.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和对接,建立一批分工合作互补的高科技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产、种子种苗、花卉、农业休闲观光游等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合作,开展联合招商引资活动,促进项目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基地)。支持和鼓励企业跨市建立现代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发展广州中央大厨房、佛山国通物流城等区域型农产品物流基地、专业配送中心,支持和鼓励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桂江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无障碍流通,保障“菜篮子”产品的同城化供给和区域粮食安全。联手治理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努力提供百姓放心农产品,推动广佛农业标准、市场准入、农资监管、动植物防疫及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认证标准及法定检验单位鉴定结果互认,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进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鼓励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科技创新。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配置,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实验,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1.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使企业成为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跨区域研发机构,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建立技术创新协作机制,联合推动重大通用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提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创新互动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扶持两地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2.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
加快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导向性政策,形成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依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进科技信息、专家库等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制度,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力度,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共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专利、版权、商标专用权专业代理机构,加快建设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位一体试点,建立知识产权预警、监管系统及执法协作、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明确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体地位,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工作,拓宽与中央科研单位、大型跨国集团、高新技术企业乃至国际知名标准认证、检测机构的合作力度,推进技术检测报告的国际公认,提高标准服务的外溢效益。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国内外人才并重,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培育和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到2012年,广佛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以上。
3.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着眼科技创新的需要,先行探索科技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成创新资源,筹划并建设一批标志性、前瞻性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积极整合科技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大力实施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推进行业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能力。积极参与国家、省联合开展的自主创新综合实验,促进国家、省和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建设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南方深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院、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等研发平台。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广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达到59家。
4.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与转化
重点开展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与造船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解决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难题及共性需求。推动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对技术联盟联合开展的科研工作给予优先重点支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建立研发和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向广佛转移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广佛每百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670件和610件。
5.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制定实施高端科技服务计划,培育和引进重点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委托研究等高端科技服务。鼓励建立多专业的综合技术服务联盟,提高综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研发服务支撑体系、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设立科技孵化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
6.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探索实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试点,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广佛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有效承接技术转移。加强与国外科技领先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促成国外创新资源在广佛两地合作设立研究机构。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促进技术进出口。积极参与实施“粤港合作招标”项目,加快建设南沙资讯科技园,大力推进中科院广州工业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形成以穗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共建区域开放型创新协作体系,强化对珠江三角洲乃至更广泛地区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功能。促进广佛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推动科技服务基础条件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区域自主创新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合作规划研究,以重大项目、基地和平台为纽带打造开放的广佛科技创新圈。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地区的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联合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实验室等,实施联合技术攻关。
(四)环境保护。
以水环境污染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区域性环境保护联防联治长效机制,推进资源共享、环境共治,率先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 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统筹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规划,加强河流干道、连绵山脉维护,构筑以珠江水系,东北部的王子山、大封门森林公园、陈禾洞自然保护区,中部的白云山、帽峰山、西樵山,西部的皂幕山、云勇森林公园、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南部的南沙湿地等为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跨界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流溪河、西江和北江流域等沿江沿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保护与建设,在生态敏感地带构筑“区域生态走廊”,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性湿地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沿交通干道和经济走廊防护体系,加大孤立山体绿地保护和城市景观林、城区公共绿地的修复力度,加强农田林网和农田保护区的开发维护,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生态架构。以55条连通的道路为重点,全面对接道路林带,联合实施白云江高—南海里水交界,荔湾芳村—南海大沥、桂城交界,番禺沙湾—顺德北、伦教、大良交界等生态绿地的合作建设。加强五沙、新客站周边、芳村桂城、金沙洲和空港等五个重点交界地区生态建设。
2. 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污染源管治力度,制定饮用水源环境监管工作计划和不同风险源的应急处理方案,共同消除水质安全隐患,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和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和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确保交界水质符合相应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共同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建设,共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循环利用率,控制跨行政区流域的面污染源。加强堤岸、景观绿化、闸泵建设及群闸联控调度工作研究,实施河涌截污与整治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受益,重点实施汾江河、白坭河、芦苞涌、西南涌、花地河(广佛河)、牛肚湾涌、五眼桥涌、秀水涌、口涌、佛山水道、深涌水道、陈村水道、顺德水道、李家沙水道、市桥河、大岗沥等广佛交界河涌的综合整治。鼓励农业耕作使用有机肥,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控制禽畜、水产养殖污染。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物排放量。引入外江洁净水流,增加河涌水环境容量。
3. 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认真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制定废气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实施“结构减排”;鼓励企业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推动清洁生产,做好“技术减排”;以企业脱硫脱硝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减排”。以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为切入点,在提高新车源头污染控制水平、完善和深化在用车污染控制、促进淘汰高排放车辆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机动车污染控制长效机制。联手推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率先在全省启动加油站、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在2010年亚运会前完成所有加油站、油库和油罐车的油气排放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新建覆盖广佛地区的灰霾天气监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实时业务资料库和预报研究中心,全面提高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测水平。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及裸露土地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污染。
4. 加强固体废物处置
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再生中心、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体系,促进危险废物处理产业合作发展。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建设,新建、改建一批高效、环保的大中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焚烧厂和填埋场。共同打击无证经营、非法转移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及乱堆乱倒乱排等行为。
(五)社会事业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合作,共建优质都市生活圈,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
1.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开展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构筑华南地区教育中心,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域。
——加强教研合作。探索组建教育科研协作联盟,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高峰论坛,定期开展优质公开课评选,促进教学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科研课题合作和跨区域联合攻关,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共享。打造引领教育发展的学术论坛、教育科研和教育培训品牌。推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招生考试、教师队伍和财政投入制度改革试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逐步推进广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协调统一,研究协调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及质量检测工作。提倡名校与薄弱学校牵手帮扶,建立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进教师跨地区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互联互通。协商共建共用高等院校科研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实训基地,共建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
——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支持学校和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培训、科研分支机构,鼓励名校跨区域整合资源,共同提高办学质量。相互支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引进境内外知名高校举办高等教育机构。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合作办学等方式扩大对方招生名额。支持两地企业和社会机构接收在校学生生产实践和实习。协调办学机构审批标准,推进两地审批结果互认。
——共享教育信息。扩大教育网络的互联带宽和互联网出口,逐步实现两地社区与家庭教育宽带网全覆盖。分领域开发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系统,共同建立和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推进统一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自由选择培训网络和课程,互认继续教育学分。
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医疗卫生发展协调机制,发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验区作用,带动全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2年,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继续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应急物资等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做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防止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推动基层卫生合作。建立统一的基层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大医院现有优势,通过实行跨区域结对帮扶、双向转诊、慢性病管理等制度,形成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互动,支持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创新医疗服务合作。逐步推进门急诊病历“一本通”,探索建立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推进广佛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互认。在保障用血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进稀有血型的跨区域供血合作,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加强120急救网络体系对接,逐步建立统一完善的急救医疗网络机构、人员、设备准入制度和紧急情况下的统一调度指挥急救网络,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利用和急救网络联通。联合开展急诊医师护士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推进院前急救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交流。联合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发挥中医在疾病防治、身体调理和保健服务方面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协作。探讨建立医疗市场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加强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接壤地区的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违法行为。
3. 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同源优势,建立文化发展协调机制,创造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率先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全面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依托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声响亚洲艺术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羊城书展及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带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演艺联盟,推进联合采购,共享票务网络,共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和组织对外文化商演展览。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和服务协作,逐步实现读者证互认。推行两地文物景点“一票通”,逐步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强媒体合作,实现广电网络互通互联,打造辐射全国的影视和媒体集团。统筹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交流。
——联手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依托广州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积极发展都市文化,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艺院团、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特色功能文化园区,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抓紧建成广州新图书馆、歌剧院、新电视塔等一批大型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精心筹备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以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声响亚洲艺术节以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书展等文化活动为依托,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联手推出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艺精品,提高文化品牌竞争力。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粤剧、武术、杂技、龙狮等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推动考古挖掘、文物展示等历史文化合作,实现考古人才、文物资源共享。
4. 加强体育事业协作
整合体育资源,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体育发展整体水平,形成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做好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组织推介亚运会相关活动,将第16届亚运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国际盛会。加强群众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组织、省体育大会组队、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的交流互动。互派队伍参加“横渡珠江”、广州龙舟国际邀请赛、佛山汾江河龙舟赛等大型体育活动,联合举办篮球、羽毛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体育生活。重点加强运动训练、院校管理等合作,积极开展教练员、裁判员交流学习,以优化项目布局、共同组队参赛、共同承办比赛等形式,不断提升广佛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产业信息交流,联合开发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项目。充分利用广佛体育场馆资源,促进场馆设施开放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消费需求。
5. 积极促进就业
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和劳动就业服务管理资源库,推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位发布、就业扶持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对接,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加强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合作,促进广佛生源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建立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强化农村劳动者、失业和待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共享,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逐步实现两地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互认培训和鉴定结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全国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一体化协作执法机制,共同打击跨界欠薪逃匿和非法职业中介等违法行为。实施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异地受理、异地审理、裁审标准一致,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养老、失业保险政策一体化,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积极探索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一体化和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相互定点、信息共享、协助监督机制和同城医疗费用结算(清算)系统,实现参保人医疗保险费实时结算。积极探索互认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年限,研究广佛医疗保险统筹办法。加快建立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互认制度,协助办理有争议或投诉的案件。健全生育保险制度,逐步统一生育保险政策。协同开展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建立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2012年,广州和佛山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5%8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0%60%。到2020年,建成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
7.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平台,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科研、经营管理和公共服务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优势项目互补机制,扩大优势培训项目受众面。推进外国专家和留学人员系统数据共享,促进“广州留学生网”与“佛山国际人才网”对接,设置“广佛同城留学人员服务专区”,推进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员等人才资源共享。探索建立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互认,促进职称业务联动办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共享的人才交流平台,推进开展相互委托的异地人事代理、人才租赁(派遣)、人才测评等服务。联合发布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薪酬调查报告和年度人才供求报告。积极探索联合组织公务员录用、选调、公选等工作,试行公务员相互兼职和挂职交流制度。
(六)公共事务。
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改革,共同探索完善广佛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和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同城化。
1. 加强城市管理合作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统一。加大交界地区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环境综合治理基础条件。建立城市管理跨地区联动工作机制和网格化综合巡检制度,加强重点范围、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监管,开展道路车辆乱停乱放、建筑渣土乱倒和余泥撒漏、营运车辆污染控制等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实现相邻地区城市管理无缝对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共同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广佛“数字城管”联网互动、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2.加强社会治安联动
建立公安信息中心资源共享、信息互信和治安协作长效机制,推进以110报警为龙头的求助系统联网联动,加大对敌对势力、非法组织、宗教非法活动等危害国家安全和涉枪、涉黑、涉毒和“两抢”、“两盗”、绑架勒索等严重暴力性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异地调查、取证、追逃协作,相互提供技术和警力支援,提高对在逃犯的缉捕效率。建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和重特大交通事故信息通报机制,提前做好高速公路车辆分流工作,加大无牌无证、假牌假证车辆非法上路行驶和交通肇事逃逸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高速公路、国道和环城快速干线等跨境车匪路霸。积极开展警务交流、重要活动互邀观摩及专项联合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逐步统一执法标准、行为规范和便民措施,加强司法联动,打造“平安广佛”。
3.强化人口调控管理
加强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制度衔接,完善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和考评制度,协调开展计划生育调查与排查,探索计生服务互通互认,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联合开展流动人口普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IC卡互认互通管理体系,共建共享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建立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协查制度,联合开展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广佛高危人群一体化管控网络,实现对高危人群的动态控制。加强对外籍人口的管理服务协作。
4.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
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协作、联合打假机制和安全预警系统,联合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检查鉴定,实现区域间无缝监管,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协调、畅顺、高效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大药品流通统一监管力度,推进广佛间驻店药剂师资格互认,药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互通,有效处方互认。共建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和预警体系,逐步实现诚信体系互认、产品检验互认和案件查办信息互通。建立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水平。
5.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政区划障碍,加快整合广佛市场资源,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域封锁,逐步建立统一、完善、协调的市场体系。统一规范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和程序,联合推动开展企业标准与资格审查、抽查质检和评估行动,推进审查、质检和评估结果互认。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的监管机制。加强工商部门联合执法和专项合作,完善市场监管信息情报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征信数据有效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信用评估结果互认。加大查办案件协作力度,建立消费者申诉举报一体化体系,形成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一体化工作机制,营造和谐统一的消费环境。定期开展打击侵犯驰(著)名商标专用权的专项执法行动,维护知名品牌声誉,重点保护名、优、特产品。统一市场执法标准,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
(七)区域合作。
全面推进区域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1.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和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电网、气网等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珠江三角洲功能。围绕广佛主导产业,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协作,促进要素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预防协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积极推动广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以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与肇庆合作,提高广佛肇经济圈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深化与深莞惠、珠江中经济圈的衔接和协作,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2.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认真贯彻“双转移”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协调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切实办好广州—梅州、广州—湛江、广州—阳江、佛山—清远、佛山—云浮等产业转移园区,积极参与共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完善挂钩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口帮扶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面向环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和培训容量,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积极利用广佛都市圈基础设施、科技实力和产业优势,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区域加快发展。
3. 融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借助泛珠江三角洲(9+2)平台和广州与泛珠江三角洲省会城市合作平台,推动以项目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利用泛珠江三角洲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市场开发,建设区域旅游大市场。加强与泛珠江三角洲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共建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开展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合作,保障广佛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继续加强能源合作,为广佛地区提供电力保障。加大对广西百色市、重庆巫山县等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的帮扶力度,全力以赴推进四川汶川县对口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和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与港澳地区加强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等项目建设。加强口岸通关业务合作,协调简化广佛港澳四地通关手续,在港澳机场落实一地两检。抓住CEPA实施及服务业扩大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契机,积极推动对港澳地区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大力引进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佛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鼓励广佛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加大开展银行、证券、保险、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领域从业资格互认工作力度,为广佛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抓住《纲要》规划建设南沙新区的重大机遇,探索设立“南沙穗港澳合作特别试验区”,将南沙新区建成广佛与港澳合作的主要载体。支持在广佛地区的港澳资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创新教育科技合作机制,引进港澳大学和科研机构到广佛建立分支机构。发挥广佛港澳文化同源优势,提升文化交流合作层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政府管理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公务员赴港澳培训实习。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处置突发卫生事件。加强对台经贸、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发展对台直航贸易业务,支持广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为台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台湾知名企业来广佛投资。推进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
5.加强与东盟等地区国际合作
加强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介广佛人文环境、投资环境,寻找合作商机,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与东盟投资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深度合作,鼓励资金技术优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合作,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建设工业园区或基地。充分发挥东盟华人社团及世界性华侨华人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与东盟高层交流机制,促进协会、商会等交流与合作。以广州知识城建设合作为突破口,促进广佛与新加坡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和人才培训、园区管理、港口物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扩大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贸、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充分利用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平台,推动广佛对外开放与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
(八)体制机制协调和创新。
大胆试验,开拓创新,打破阻碍同城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按照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公正公平、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具有更强整合能力的协调体制和机制,为广佛同城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1. 建立经济协作机制
协调产业政策导向,联手编制广佛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实施差异化引导政策,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立区域产业集约用地和节能降耗新机制。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土地利用政策、税收政策、招商服务标准,共同开展招商引资,互通招商信息,共享招商资源,协调招商利益。研究建立区域财税、投资管理、技术创新等有利于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联手打造产业园区和功能区,共同研究跨市域开发模式。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研究同城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协作机制,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联合推动重大通用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在广佛布点,共同规划和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两市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和进出口预警机制,合作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诉讼。
2.完善环境联治机制
建立水环境综合整治、空气污染防治、生态林业建设、湿地保持等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政策体系,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整体对接。加强环保信息沟通,公开跨界重点污染源信息、联合整治工作计划及实施进度。对可能造成跨区域污染的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环评联审,共同研究跨界流域和区域的限批、禁批办法,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审批立项。联合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加强执法联动,杜绝污染转移,对由跨界污染引起的问题加强协调、有序调查、有效处理,形成污染型企业有序退出机制。建立两市河流、大气环境监测合作机制,定期协商跨界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相关问题,制定阶段性合作计划。探索建立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区域间排污权交易试点。
3. 创新服务共管机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协同推进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城市管理跨区域联动机制,制定联动工作预案,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探索联合设立交界地区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重点范围、路段和区域进行重点监管,实现相邻地区城市管理无缝对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完善政府服务体制,共同推广“一站式服务”、“网上办事”和“网上审批”,率先联合推进审批管理“零收费”。开辟同城化建设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在重大群体性事件、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安全生产事件等领域建立完善协同处理机制。
4.深化协调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广佛同城化领导小组决策和协调作用,完善广佛同城化市长联席会议及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和专责小组职能,逐步增加对口部门专责小组数量和覆盖面,促进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和接壤区之间加强合作。加大联合宣传和共同推介力度,形成重大决策事件和重大新闻发布事先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省的沟通协调,力争成为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通过“广佛同城化发展论坛”等平台,共同探讨广佛深层次合作问题。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联盟。
六、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认识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领导小组、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等多层面组织协调机制。领导小组负责同城化特别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协调。市长联席会议负责研究解决同城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和指导检查各部门落实工作。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实施工作,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区(县级市)、各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领域的《规划》实施方案,专责小组牵头组织编制重点领域三年工作规划,推进《规划》实施取得预期成效。
(二)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省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广佛各地区、各部门协调衔接,共同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对规划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对规划中政策性的内容,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三)加强评估检查。
加强监督考核,制定考核评估实施办法。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对各有关单位落实《规划》的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向领导小组和市长联席会议报告,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规划》实施的经验做法,探索完善推进《规划》实施的有效办法。
明显傻逼的言论就像一个粪坑,如果你回喷的话,无异于向里面投掷了一块石头,激起更多的XX,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无视它,或者直接水了这个帖子,把那些傻逼言论稀释在茫茫帖海之中
yee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1-02
jie的帖子好长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1-02
合并了得了,省得蛋疼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1-02
同城同城,最好和而不同。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1-02
广州的山地面积不小。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1-03
我预测,终究有一天,广东省会四分五裂,分设广州直辖市、深圳直辖市,然后东西各置一省。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1-05
引用第6楼仙峰俊俏于2011-01-03 13:06发表的  :
我预测,终究有一天,广东省会四分五裂,分设广州直辖市、深圳直辖市,然后东西各置一省。

广东现在已经四分五裂了:香港、澳门、海南,再加一个深圳。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1-07
广佛合并 算是个国内政治 甚至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怕南国太强大了 两广的中心是广州无疑 且离天朝从来就比较远 离心较强)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1-08
引用第8楼KINGSON于2011-01-07 17:18发表的  :
广佛合并 算是个国内政治 甚至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怕南国太强大了 两广的中心是广州无疑 且离天朝从来就比较远 离心较强)  

广东就算多么强大也不至于搞独立那样反骨吧。
同样是中国人来的。
孤身只影,细听窗外雨声,拭掉玻璃窗的爱,乱心随之回复恬静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2-16
前段时间不还有条新闻说珠三角九市合并吗?其实广佛同城后最终融为一市,就已经是超级大都市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2-19
佛州原为南海一镇,南海又是广州附郭,完全可以合并。
至于顺德、高明等可以省县直管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2-20
感覺是以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型態
共同發展最好 合不合併其次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