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河畔奏强音——玉门市发展县域经济纪实
新华网甘肃频道( 09-10 11:10:08) 来源:甘肃日报
金秋,玉门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从老市区的石化工业基地到新市区的三大工业园区,从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处处都能感受到玉门的生机活力,感受到玉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蓬勃朝气。
进入新世纪后,玉门这个过去曾因油而生的工业城市,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也面临过资源枯竭后的尴尬。但培育了“铁人精神”的玉门,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县域经济的裂变和聚变,实现富民、强市两大目标。
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思路,玉门市从2001年开始,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培育农村重点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在玉门大地全面推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站在连片的5000亩啤酒花基地旁,玉门市黄闸湾乡啤酒花协会会长白永寿喜不自禁。他告诉记者:“全乡6711亩啤酒花今年丰收已成定局,按现行市场价计算,全乡仅此一项的收入就有1000多万元,亩均可达到1600多元,农民人均增收348元,而同样的土地,4年前的收入只有今年的一半。”黄闸湾乡4年前开始在全乡发展啤酒花产业,目前“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靠种植啤酒花走上致富路的典型。黄闸湾村一组村民王春今年种了17亩啤酒花,亩产达到了1.8吨,6万元的钞票已经揣入了腰包。像黄闸湾乡这样靠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事例,只是玉门市近年来发展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玉门市的啤酒花种植面积已达到3万亩,啤酒大麦面积达到12万亩,啤酒花浸膏生产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优质啤酒原料的产量占到全国的30%,一个名副其实的“啤酒原料之都”正在油城玉门崛起。
“建大龙头、兴大基地、占大市场、兴大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大业草颗粒加工项目,玉门市培育成了“商品草大市”,15万亩商品草种植基地占到了全国的22%;实施“万千双百养羊富民工程”,全市规模养殖户达到了4124户,羊饲养量达到了100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24%,人均增收320元;柳河乡的蔬菜,花海镇的棉花,下西号乡的制种……一乡一品的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撑起了玉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片天。
走进玉门市工业园区,甘肃莫高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的二期扩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占地1万平方米的原料库房里,收购来的啤酒大麦堆积如山。玉门镇副镇长彭武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在10月建成投产后,可为18万亩啤酒大麦的种植提供保障,可拉动玉门市农民收入成倍地增长,利税也将超过1300万元。市委书记张静昌介绍,类似亿元投资的项目,在工业园区有14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也有68个。近年来,玉门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载体,围绕啤酒原料、饲草、蔬菜、土地、矿产等丰富资源,先后建成了大业饲草、风电场三期工程、昌马总干16座梯级电站、30万吨干法水泥、5万吨啤酒麦芽、400吨酒花浸膏等54个项目,构建起了以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采选加工、建筑建材四大产业为主的工业化体系,有效地推动了玉门市工业化水平的进程,全市工业化水平达到了75%,工业经济总产值占到了酒泉市的73%,全市财政收入增加了5400万元,全面提升了县域经济实力,构筑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平台。
一着好棋,满盘皆活。“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战略的实施使玉门市县域经济开始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的目标。
2004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5亿元,较全国县域经济水平高出44%,人均GDP收入达到2.26万元,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3倍;财政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65元,均创历史新高。在第四届西部12省区百强县市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名列68位,比上届提升了13个位次,是我省唯一上榜的县市。今年上半年,玉门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记者张革文 )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5-09/10/content_5097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