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0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杭州辖县市区部分历史地名之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11

转自浙江地理网
--------------------------------------------------------------------------------


余杭
余杭 秦置余杭县。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其义无得而详。”又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进睦 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乔司 原名汤镇,在余杭县东部,旧属仁和县,旧有仁和盐场。明永乐十一年(1413),镇为海潮所陷而消失。清初复迁设盐课司于此,渐成聚落,遂以“乔迁盐课司”之义而名乔司。

萧山

余暨 西汉元始二年(2)置余暨县(一说西汉初),为今萧山地置县之始。

余衍 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暨县为余衍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永兴 三国吴初,改余暨县为永兴县。《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余姚、余暨、余杭)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以示东南吴地永远兴盛之义。

萧山 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县为萧山县。《元一统志》卷八:“取县西萧然山以为名”,沿用至今。

莦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部将陆顺得攻占萧山,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名讳,改萧山县为莦珊县,后太平军撤离,复名萧山县。

南沙 在萧山县北部,西起浦沿镇半爿山,东至益农闸的西江塘和北海塘以北与南沙大堤以南的地域(不含解放后新围的垦区),因位于钱塘江之南,故名南沙。其中河庄、南阳、赭山等地原属江北海宁县,后因钱塘江改道,水出北大门,与海宁县隔江而与萧山县沙地相连,遂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划属萧山县。

富阳

富春 西汉初置富春县(一说建于秦)。

诛岁 西汉末王莽时改富春县为诛岁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东安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武五年(226)“秋七月,……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为祈使东吴地区平安,故名。唐末大顺二年(891),钱鏐置东安镇,镇址即今新登镇。

富阳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晋简文帝郑太后“阿春”名讳,改富春县为富阳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阳即春也。”

桐州 隋皇泰二年(619),李子通僭号于江都,自称吴帝,改富阳为桐州。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复为富阳县。

新城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富春县置新城县。《郡县释名·浙江上》:“今邑而城之,故云新城。”

新登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避梁太祖父诚讳,改新城县为新登县。今富阳县之新登区、新登镇沿用旧名。

王洲 系富春江中一狭长沙洲,为三国时吴国孙氏故里。《太平寰宇记》卷九三:富春“江中有沙涨,吴武烈帝(孙坚)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会于洲上,父老云:‘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果如父老之言,因于长沙起兵,为吴始祖,遂名此沙为孙洲。”后其子孙权成就帝业,又改孙洲为王洲。

桐庐

桐庐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桐溪侧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谓为桐庐县。”《方舆胜览》卷五: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间其姓,指桐木示之,江山因以桐名,郡名桐庐。”

严州、严陵 唐武德四年(621),于桐庐、分水、建德三县置严州,武德七年又废。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故别称严陵郡。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字子陵,少时曾与汉光武同游学,光武即位后每思其贤,曾诏请子陵进京商讨国是,并封他为谏议大夫。子陵不从,归隐于富春山。后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相传今桐庐钓台即其隐居处。

分水 唐武德四年(621)分桐庐县西乡置分水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今桐庐县之分水镇,沿用旧名。

武盛 武周如意元年(692),改分水县为武盛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因界内武盛山以为名。”时武后当政,郡县多以武名,以示武氏兴盛之义。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改分水县。

临安

临水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置临水县。因岗为城,临猷溪水,故名。

临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水县为临安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临安山,县取此以为名。”

安国 《舆地广记》卷二二:“吴越王钱镠,其县人也,镠既贵,以素所居营为安国衣锦军。”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以尊之。

衣锦城 故址即今临安镇。唐末吴越王钱镠归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以示衣锦还乡,天复元年(901)又升县城为衣锦城。

於潜 西汉置於朁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县西有朁山,因以为名。”东汉改为於潜。隋作於灊。今临安县之於潜区、於潜镇,沿用旧名。

紫溪 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县以溪得名。

武隆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分紫溪县置武隆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武隆山在(昌化)治西北一里,……唐武后以为己谶,因以名县。”

唐山 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政,改武隆县为唐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神龙初改唐山,亦因山名以黜武氏也。”

吴昌 五代晋天福七年(942),改唐山县为横山县,不久又改吴昌县,取吴越昌盛之义。

昌化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改吴昌县为昌化县,取吴昌地归化之义。今临安县之昌化区、昌化镇,沿用旧名。

建德

建德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建德县。《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权为吴王,迁(韶)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取“天子建德”之义,建县后因以名县。

新昌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新昌县,含新设县治希望昌隆昌盛之义。

寿昌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为寿昌县。《郡县释名·浙江上》:以“邑有寿昌溪也”。今建德县寿昌区、寿昌镇,沿用旧名。

严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改睦州为严州,含从严治理之义。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名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后又名严州府。

淳安

新都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使贺齐讨黟、歙”,“以六县为新都郡”。

始新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歙县东之叶乡置始新县,为淳安建县之始。同年并置新都郡治于此。

新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义。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始新县为新安县。

睦州 隋仁寿三年(603)于故新安郡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三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治所先在新安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移建德县。

雉山 隋大业三年(607),改新安县为雉山县。淳熙《严州图经》引《新安记》云:郡西南里余,“有山如凤立雉蹲,因以为名。”

还淳 唐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唐永徽四年(653),曾发生陈硕真农民起义,被视为不淳,故改县名为还淳,以示恢复淳朴敦厚的民风。

青溪 一作清溪。唐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为青溪县。钱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县名本此。

淳化 北宋宣和三年(1121),镇压方腊起义后,改青溪县为淳化县,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义。

淳安 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淳化县为淳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淳者还淳、淳化之旧,安者新安之旧也。”寓期望淳地安宁之义。

新定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平山越,析歙县南武强乡置新定县。以其地新平定,故名。唐天宝至德年间(742—758)曾改睦州为新定郡,即以辖县新定为名。

遂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为遂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遂安,“亦新安之意也。”隋大业初曾改睦州为遂安郡,即以辖县遂安为名。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4-03
我是记得淳安、遂安都是从歙县分出去的
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之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此类似,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