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05阅读
  • 5回复

[地名由来]山西部分县市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1-10
壶关(山西)
壶关,壶关县县治。位于县境西北隅。汉初设县时,治今长治市东南壶口关下,即长治市郊区壶口乡壶口村一带。壶口关以地当百谷山(老顶山)和双龙山间,两山南北对峙,中间空断,以山形似壶故名,县则以关名而定。北魏移治今县东南,唐徒今治,皆沿用原名不改。居民多雷、张、赵、郭、王等姓。街市布局南北长而东西狭,略呈矩形,新建路和古城路为主干道和商业区。行道树以国槐为主,次为杨树和垂柳,犹有梧桐相间,冠硕而阴浓,为之锦上添花。城区东濒龙泉河水库,夏秋雨季,堤岸垂柳袅娜,鹅鸭泅游嬉戏,烟波粼粼,是一城季节性风景区,惟水源奇缺为憾。城中有体育场占地千余平方米,为集会、文体活动中心,过去,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全县城乡物资交流会于此。化工、水泥、陶瓷为支柱产业,壶关化工集团公司、海雄集团公司(电石)水泥厂、陶瓷厂、农机厂等企业较具规模。传统手工艺首推陶瓷——尤以缸形正、质光、抗腐蚀性强而驰名;名小吃以羊汤著称。一方古今名人,故老首推唐代苗晋卿和当代牛保才。前者进士出身,历官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仕至左相,为官清正,《旧唐书》本传誉为“历三朝,皆以谨密见称”;后者为解放军二级战斗英雄,抗美授朝中功绩卓著。民俗纯朴,崇尚贞洁,孝顺父母,妯娌和睦,蔚为风气。


陵川(山西)
陵川,县治名,位于陵川县西北部中央腹地,当太行山上,居太行山脊南麓。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陵川县,县治地址、名称历1400余年不改。古来命名取意于县境淇水上游陵阳河,《元和郡县志》卷十五说陵川“因川为名”,《魏书·地形志》说“有陵阳河,东流为洹(淇)”,尽管今陵阳河湮涸已久;晚近亦有以地形故名之说,所谓“陵川陵川,山山川川,半陵半川”。城东依龙王山,山下有东大河纵贯,城南为南岭顶托,城西有蝴蝶山相峙,山河雄盛,城池严实。山城布局呈东西略长的矩形,街市以四牌楼为中心,梅园东、西二街为主街,商厦鳞次栉比。南街路西有纪念邑人、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的“郝文忠公祠”;路西有典出郝氏使宋为贾似道扣留16年以鸿雁寄书元世祖忽必烈的“落雁池”;城西北隅有古老悠久的崇安寺,院内有十六国后赵王石勒冢。居民向有植树绿化传统,行道树多杨、柳、榆,杂树交荫,环境清新。居民20000余人,传统望族有杨、郝、武等氏;武氏一门金代出过三名状元,今仍为大姓。城关支柱产业有冶铁、陶瓷、机械制造、大理石;名特产有地毯、党参、蚕茧、线麻等;名吃为羊杂割、羊肉火烧。


盂县(山西)
盂县,县治名。位于盂县县境南部中央腹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记载“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说明其设县始于春秋,为山西最悠久的县份之一。只是当时县治在今县西面毗邻的阳曲县东北的大盂镇,地当系舟、云中、吕梁山间盆地,以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后世屡省屡设。隋大业年间复置时,县治东徙于春秋时代鲜虞国与仇犹都仇犹城,即今治。今治当蚍蜉垴、磁盒尖与大梁山间盆地,地形大体亦符合“盂”的地理特点,其名亦历久不改。城周地势坦平,秀水河环绕城南,香河逶迤城北,地上水、地下水丰富,多清泉和池塘。主街新建路为横向主轴线,宽阔笔直,商厦林立。支柱产业有以晋盂钢铁厂为巨擘的炼铁和蕴藏丰富的煤矿。
城郊土地肥沃,盛产蔬菜和玉米、谷子、高梁等杂粮。名吃以冷调莜面
?著称。尊师重教,供给子弟求学蔚为风气,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达99%以上,大学生至伙;盂县一中位于东关桃园,为县上最高学府,校风质朴,学风刻苦,久负盛名。古迹名胜有城北香河北岸形制宏大的大王庙,农历七月二十七为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庙会;城西南有古老的大钟。史载春秋晋卿知伯欲并仇犹,碍于山道不通,乃铸大钟置于路口相诱。仇犹君不听大臣劝谏,拓筑大路,运回大钟,知伯军亦接踵而至,仇犹遂亡。
《韩非子·说林》:“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或以为此即当年知伯所遗仇犹君之钟。有干线公路南通阳泉,北通繁峙沙河镇,东至东会里,西至阳曲,西南达榆次。


娄烦(山西)
娄烦,镇名,娄烦县县治。位于县境中央,东南距省会太原120公里。西北有周洪山盘错,东濒汾河水库,南有涧河环流,是一座高原幽静的湖光山色的山城。西汉肇设楼烦县,治今宁武,汉末废省;唐代复置,治当今汾河水库淹没区;元代废县设镇;1971年又复置,徙今治。命名由始,取义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游牧族楼烦人所居。居民以刘、李、王为大姓。街市沿涧河延伸,以平行的北大街、南大街为横向主轴线,宽阔笔直。支柱产业为采煤选矿、大理石和农产加工;城郊盛产山药蛋、莜麦,谷子、高粱、豆类次之。经济林城郊多苹果园,庭院多梨、枣、杏、桃和核桃,山野多山梨和醋溜(沙棘)。特产首推山药蛋,以块硕大、味甘绵、食之香韧闻名。居民以此为主料,所烹制磨擦擦、圪齐齐、拨烂子、炒山药(烩菜),皆独具地方风味,无不令嗜食方味者百食不厌。民俗好客热诚,有朋远来,辄倾所有款待。最流行的戏曲为道情。景观首推东郊烟波浩淼、涟漪粼粼的汾河水库;涧河南有游人云集的山教寺。乘干线公路汽车东南通太原,北达静乐;县公路西北至岚县,西南抵米峪镇。


临县(山西)
临县,县治名。位于县境中央,当紫金山余脉真武山东麓,黄河支流湫水河西岸。
临县汉代称临水,唐称临泉……县名几易,其治几徙,元代至元三年(1337)徙今治,称临州,明废州设县,其名其地迄今不改,是一座已持续发展600余年的吕梁山古城。以濒临湫水河得名。湫水河河谷东西宽近一公里,街市依真武山山脚向东延伸,负山面河,形势优胜。居民10000余人。支柱产业为红枣和豆粉;红枣产量居吕梁地区和山西省之冠,红枣加工厂年产逾亿斤;以黄豆(当地俗称“黑豆”)为主的豆类为农家作物之大宗,豆粉厂的现代化生产线颇具规模。特产以当地优质黄豆为主料的豆腐最受称道,远销太原等地。特点一是卤水点而香脆;二是富韧性,任一再蒸炒而不散。一方喜闻乐见的戏曲为晋剧、晋西道情和以走场子、斗嘴、武打为特色的秧歌,临县晋剧团、道情剧团远近享有盛名。主要名胜有城区西北中央的文庙,城西真武山上有晋绥军区贺龙司令员和甘泗淇副司令员题写墓碑的烈士陵园,城南青塘村有爱国名将续范亭墓。有省干线公路东南通离石,西南至碛口,北抵兴县,东达方山。 灯下杂谈
地名溯源

阳城
阳城,县治名。位于阳城县中部略东北,居太岳、中条、太行山山间盆地。历史悠久,汉 泽县治今城西15公里泽城,北魏兴安二年(453)移今治,唐天宝元年(742)改 泽为阳城。是以阳城为一持续发展长达1545年之城,沿用“阳城”之名亦达1256年。古以山南、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谓“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阳城命名取义于居太岳山之南又 泽河(今沁河支流南大河及其上游 泽河)之北。市街东西颀长而南北扁狭,以形似凤凰展翅别称“凤凰城”。地形由西北——东南倾斜,凤凰大街为横向主轴线,行道树多垂柳、白杨、桑树、柿树和红果树。城镇人口近5万,张、王、李、刘、白、宁为大姓。民风淳厚、豪爽。支柱产业为缫丝、陶瓷、炼铁、采煤、火力发电等,梅花丝为免检出口产品,誉享海内外。阳城一中、阳城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学风严谨,校风刻苦,富有特色,久负盛名。戏曲以上党梆子为主,上党落子为辅。名吃以烧肝、高庄点心、卤肉、羊杂割、酸菜干面最受称道。晋(城)韩(城)干线公路横贯,还有高速公路通晋城,东关立交桥颇具气魄,交通称便。


壶关(山西)
壶关,壶关县县治。位于县境西北隅。汉初设县时,治今长治市东南壶口关下,即长治市郊区壶口乡壶口村一带。壶口关以地当百谷山(老顶山)和双龙山间,两山南北对峙,中间空断,以山形似壶故名,县则以关名而定。北魏移治今县东南,唐徒今治,皆沿用原名不改。居民多雷、张、赵、郭、王等姓。街市布局南北长而东西狭,略呈矩形,新建路和古城路为主干道和商业区。行道树以国槐为主,次为杨树和垂柳,犹有梧桐相间,冠硕而阴浓,为之锦上添花。城区东濒龙泉河水库,夏秋雨季,堤岸垂柳袅娜,鹅鸭泅游嬉戏,烟波粼粼,是一城季节性风景区,惟水源奇缺为憾。城中有体育场占地千余平方米,为集会、文体活动中心,过去,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全县城乡物资交流会于此。化工、水泥、陶瓷为支柱产业,壶关化工集团公司、海雄集团公司(电石)水泥厂、陶瓷厂、农机厂等企业较具规模。传统手工艺首推陶瓷——尤以缸形正、质光、抗腐蚀性强而驰名;名小吃以羊汤著称。一方古今名人,故老首推唐代苗晋卿和当代牛保才。前者进士出身,历官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仕至左相,为官清正,《旧唐书》本传誉为“历三朝,皆以谨密见称”;后者为解放军二级战斗英雄,抗美授朝中功绩卓著。民俗纯朴,崇尚贞洁,孝顺父母,妯娌和睦,蔚为风气。


壶关(山西)
壶关,壶关县县治。位于县境西北隅。汉初设县时,治今长治市东南壶口关下,即长治市郊区壶口乡壶口村一带。壶口关以地当百谷山(老顶山)和双龙山间,两山南北对峙,中间空断,以山形似壶故名,县则以关名而定。北魏移治今县东南,唐徒今治,皆沿用原名不改。居民多雷、张、赵、郭、王等姓。街市布局南北长而东西狭,略呈矩形,新建路和古城路为主干道和商业区。行道树以国槐为主,次为杨树和垂柳,犹有梧桐相间,冠硕而阴浓,为之锦上添花。城区东濒龙泉河水库,夏秋雨季,堤岸垂柳袅娜,鹅鸭泅游嬉戏,烟波粼粼,是一城季节性风景区,惟水源奇缺为憾。城中有体育场占地千余平方米,为集会、文体活动中心,过去,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全县城乡物资交流会于此。化工、水泥、陶瓷为支柱产业,壶关化工集团公司、海雄集团公司(电石)水泥厂、陶瓷厂、农机厂等企业较具规模。传统手工艺首推陶瓷——尤以缸形正、质光、抗腐蚀性强而驰名;名小吃以羊汤著称。一方古今名人,故老首推唐代苗晋卿和当代牛保才。前者进士出身,历官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仕至左相,为官清正,《旧唐书》本传誉为“历三朝,皆以谨密见称”;后者为解放军二级战斗英雄,抗美授朝中功绩卓著。民俗纯朴,崇尚贞洁,孝顺父母,妯娌和睦,蔚为风气。


新绛(山西)
新绛,县治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西北枕吕梁山余脉马首山,东南濒临汾河,依山傍水,形势壮丽而完固;自古当晋阳与河东间南北汾河谷道冲要,东西汾河水运码头,交通辐辏,商贾云集,经济富庶。北魏置正平郡兼东雍州于此,隋为绛郡并附郭正平县,唐以后为绛州附郭正平县,明省县入州,民初省州入县为新绛。命名取义既与前此绛郡、绛州相承续,又与东方毗邻的绛县相对应和区别。城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旧有一(接官)亭、三(南、西、北)关、四老(字号、建筑、街、巷)、五坊、二十七牌坊、三十三庙、七十二行业之谓。居民20000余人。街道以龙兴街、正平街为主干。名特产绛州家具闻名远近,悠久的唐代澄泥砚古来为海内四大名砚之一,更有汾雁魂酒后来居上。文风自古为盛;戏曲以蒲剧最受青睐,新绛蒲剧团武俊英为全国梅花奖得主;绛州鼓乐团名闻海内,常出访欧美亚各大洲受到好评,优秀剧目《秦王点兵》获全国民间艺术调演特等奖,《滚核桃》、《拉瓜》获文化部群星杯、群众文化艺术大赛一等奖;民间剪纸久负盛名。名胜有肇建于隋的绛守居园池;肇建于唐的绛州大堂、龙兴寺;肇建于宋元的绛州三楼(钟、乐、鼓);城东南隅有东天池公园。街道绿化、卫生俱佳,行道树以桐为主。侯(马)西(安)铁路、108国道平行横贯,县级公路四通八达。


闻喜
闻喜,县治名,位于县境中南部、运城盆地北端,东南依中条山,西北凭峨眉塬,涑水河由城东流贯。秦汉时代为左邑县桐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巡幸至此,闻南越平叛大捷,遂析桐乡置闻喜县,命名取义闻捷欣喜。《汉书·地理志》记载“闻喜……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唐颜师古注“武帝于此闻南越破,改曰闻喜”,正记此事。城镇居民30000余人。东牌楼街和新开路为纵横主轴线,宽阔笔直,商厦林立。道路两旁桐、杨树相间,林荫婆娑。支柱产业为钢铁、炼焦、水泥和玻璃,冷轧薄板为填补海内空白产品。闻喜煮饼为驰誉海内的老字号名牌特色食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酥沙甜香,回味无穷。居民喜闻乐见的戏曲首推??和蒲剧。闻喜中学为县上最高学府,学风谨严,校风朴实。城内北部东牌楼街西侧有肇建于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的文庙;城东南隅有碧波粼粼的西湖公园。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平行纵贯城区,交通极便。


繁峙(山西)
繁峙,繁峙县县治。位于县境西部。繁峙置县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为雁门郡第三县,本作“繁田寺”。田寺(zhì),《说文》卷26:“田寺,天地五帝所基止,祭地也。”古来繁峙多庙宇——祭地,多若繁星,因称繁田寺。当初县治在今治东北50公里浑源县境浑河南岸,隋代徙今治东北30公里滹沱河北岸代堡,唐代徙滹沱河南岸今杏园村旧城,明代徙今治,易作“繁峙”,变得通俗而易写易读。县城北靠铁角岭,南依笔架山,滹沱河环城南流过,负山面河,形势雄壮。京原铁路横贯城南,京原公路横贯城北,交通极便。主街为府东街、府西街和向阳路,分别构成纵横主轴线。街市笔直,宽阔严整,两厢垂柳掩映,清新卫生,环境宜人。名胜首推位于旧城中心即头道街的鼓楼和南城街的奶奶庙。主要企业有汽配厂、化肥厂、酒厂、粉丝厂等。繁峙中学、繁峙图书馆、繁峙体育场,都颇具规模。传统名特产有水豆腐和粉丝。


灵石(山西)
灵石,县治名。位于太岳山与吕梁山峡谷,当静升河入汾河之口,居灵石县中部略偏东北。《元和郡县志》卷十三记载:“《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590),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迄今为一持续发展1400余年的悠久古城。汾河傍西山南流,静升河口北有太岳山支脉清凉山,南有翠峰山,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穿城平行纵贯。市街布局分旧城、新城两部分,旧城居铁路以西,为居民区;新城当铁路东翠峰山下静升河畔,为企事业单位集中的新兴闹市区。以横跨新、旧城区宽阔的新街为横向主轴线。原煤、炼焦、麻纺等为支柱产业。
名特产有灵石硫磺、标准电石、精制果丹皮等,行销各省市和东南亚、东欧各地,久负盛誉。居民22000余人,民风淳朴,慷慨好客。流行戏剧首推晋剧;曲艺盛行鼓书、莲花落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运用灵石方言、以说白为主的灵石评说。地方名吃素有“七十二样”家常饭之谓,煮食、蒸食、烤食皆有内涵丰盛的独到特色。城区中心有天石公园,以陈列有当年隋文帝幸此所得瑞石,故名。瑞石为天外来客,含铁量为97.1%,为我国第二大陨石。翠峰山上辟有翠峰公园,为华北最高的高山公园。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九、六月初六至十三、九月初九至十五、腊月初八至十四为一年四度的盛大物资交易会。


并州(山西)
并州,古州名。据《尚书·舜典》,大禹治平洪水后,舜“肇十有二州”,并州其一。《周礼·职方》则说天下九州,是为“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今河北曲阳境),其泽薮曰昭余祁(今山西祁县、平遥以西,文水东南,介休以北),其川 池(今滹沱河)、呕夷(今大清河支流唐河),其浸涞(今涞水),易(今易水)”。这自是早期传说历史时代的并州。依上述提供的地貌地物,其地理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山西中北部及河北中西部。汉魏以降,沿古制置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太原郡,唐并州治太原府(今太原汾西古城营一带),宋代并州治阳曲(今太原)。并州命名取义,古来学界大凡有两说:汉人刘熙《释名·释州国》以唐虞之时有并州,夏商无并州,周复有并州,所谓并为兼并义,“其州或并或设,故因以为名”;《晋太康三年地记》则以其地“在两谷之间”得名。前者所诠过于勉强,因为时设时并是有了并州以后的事,显然未揭示出命名由始的本义。后者所释应是中肯的,符合古来地名命名最常见的取义于地形地貌地物,或地理方位。惟其如此,依《周礼·职方》所示地理范围,并州所在两谷之间的“两谷”,系指太行山以西的汾河河谷与太行山以东的东河(黄河下游故道——战国以前由当今河南孟津折东北大体沿子牙河一线至天津注渤海)河谷。如今太原简称“并”,取义于古并州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1-11
偏关县
正文:汉为美稷县地,唐为唐隆镇,属岚谷县。五代汉天会初年置偏头砦,宋以砦属火山军。辽置宁边州,属西南招讨司。金仍为宁边州,正隆三年(1158)兼置宁边县。元时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明初属镇西卫,成化二年(1466)设偏头关守御所。清雍正三年(1725)设偏关县,属宁武府。民国属雁门道。1940年全县解放,属晋绥边区。建国初期属兴县专区,1952年划归忻县专区。(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忻州
正文: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忻州,大业三年(607)废,义宁初改为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忻州,天宝初改称定襄郡,乾元初复为忻州,五代未改,宋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俱称忻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定襄县、静乐县。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即今忻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岚县
正文:汉为汾阳县地,汉末为新兴郡地。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 大业八年 (612) 复置, 改名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 (621)改名宜芳县,为岚州治。五代、宋、金俱不改。元至元二年 (1265) 宜芳县和岚州并入管州,五年复置岚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属太原府岢岚州。自此县名不改。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1937年冬,山西总动委会、晋西北专员公署都驻这里。 一二O师于1937年底进驻这里后,就成了晋绥边区根据地,县城于1945年4月5日解放(东村为4月8日解放)。1950年县级机关由旧县城(岚城)迁至东村。(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寿阳县
正文:春秋时为晋马首邑,汉为榆次县地。晋置县,以县城位于寿水之阳,故名寿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并入中都县,隋开皇十年 (59O) 复置,改名受阳县,属并州。大业三年 (607)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 (620) 属受州, 六年受州来治,贞观八年(634)州废,十一年仍名寿阳, 属并州。自此县名历代皆不改。开元十—年 (723) 属太原府,五代、宋因之。 金兴定二年(1218)改属平定州,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 (1724) 改属平定州。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晋察冀边区北岳行署置寿东、寿西二县, 不久合并为寿阳县,属冀晋区二专署管辖。1948年7月县城获得解放。(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平定县
正文:西汉置上艾县,属太原郡,东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废,孝昌年间复置,改名石艾县,仍属乐平郡。隋开皇三年 (583) 属辽州,大业中年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 (620) 仍属辽州,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 (634)改属并州,天宝元年 (742) 改名广阳县。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金为平定州治,元至元二年 (1265) 并入平定州。明、清俱未置县,称平定州。民国元年 (1912) 改为平定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成平东、平西、平北三县,平东县在七亘村一带,属太行一专;平西县在广阳一带,属太行二专,平北县(又称平定县)在郝家庄一带,属晋察冀边区冀晋区第二专区。1945年日寇投降后,平东、平西二县合并为路南县,平北为路北县,也都称平定县。1947年5月2日县城解放,路南、路北合并为平定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和顺县
正文:春秋为晋梁余子养邑,战国为韩阏与邑。汉为涅氏、沾县二县地。晋为乐平县地。北齐置梁榆县,以县境有梁榆水故名,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改名和顺县,因县西北二里有和顺故城,故名。自此县名历代皆不改。隋初属并州,大业初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属辽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1074)并入辽山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仍属辽州。金、元、明、清俱不改。民国属冀宁道。1939年日寇侵占和顺县城后,我党分和顺县为和东、和西二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和东县以松烟镇为小心,属太行区一专署管辖,和西县以横岭为中心,属太行区二专署管辖。1945年4月解放县城后,和东、和西二县合并,恢复了和顺县 。(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1-11
左权县
正文:战国时为赵轑阳邑,西汉为涅氏县地。 东汉末置轑河县,属上党郡。三国魏因之,晋改名料轑阳,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并入乡县,孝昌二年(526)复置县,改名辽阳县,仍属乐平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年(59O)复置县, 改名辽山县,唐、宋、金、元俱不改。隋初,属太原郡, 后属辽州。唐武德六年 (623) 辽州来治,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 (1074)属平定军,后仍属辽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年并入辽州,清仍称辽州,民国元年改为辽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初期我八路军开辟为根据地,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 6月18日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县城于1945年4月解放。(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榆社县
正文: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大兴二年(319)后赵石勒兼置武乡郡,县属之。永和中年废郡,故治在今榆社县北社城镇。北魏太和十五年 (491) 武乡县移往今武乡县后,其地属乡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榆社县,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属韩州。大业初并入乡县,义宁初复置仍名榆社,属太原郡。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唐武德三年 (620) 兼置榆州,六年州废,县属辽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 (1074)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 (1086) 复置县,属辽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 (1266) 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县,仍属辽州。明、清皆不改。辛亥命革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1943年为了便于对敌斗争,以北翟管村为中心分设榆北县,属太行二专署。1944年冬榆北县并入榆社县,属太行三专署。建国后属榆次专区。(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灵石县
正文: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590)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历代县名皆不改。隋初属西河郡,义宁初属霍山郡,唐武德初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届汾州,五代、朱因之。金贞祐三年(1215)属霍州,四年还属汾州,元属霜州。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属汾州府,四十二年(1614)改属平阳府。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属霍州。民国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以汾河为界设灵东、灵西二县,灵东属太岳区,灵西属晋绥边区。1948年县城解放后,二县合并仍称灵石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平遥县
正文:西汉置京陵县,属太原郡。王莽改名致城,东汉复称京陵,晋因之。故治在今平遥东北五里京陵村。北魏太武帝时平陶县来治,废京陵县入之。因避太武帝名(拓跋焘),遂改平陶为平遥,仍属太原郡,自此平遥县名历代均未改。隋属西河郡,唐武德初属介州,贞观元年(627) 属汾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初属太原路,至元二年(1265)还属汾州,明、清属汾州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37年冬我党在彭坡头等村成立了平遥县抗日政府,也称铁南县,属太岳区。1939年在任庄一带成立了铁北抗日民主政府,也称平介县,属晋绥区。1948年县城解放后,铁南、铁北二县合并为平遥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祁县
正文: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后贾辛为祁大夫。西汉置祁县,属太原郡。王莽改名示,东汉复称祁县,故治在今祁县东南十五里古县村。晋武帝时移治祁城村,北魏太和中年徙今治,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县。隋开皇十年(590)复置祁县,属并州。唐初属太州。后属太原府。五代,宋因之。金时舛为祈县,属晋州。元复为祁县,属冀宁路。明、清皆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1939年11月我党在侯家庄建立了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太行二分区。1948年7月7日全县解放。1958年1O月并入太谷县,1961年5月恢复原建制。(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太谷县
正文:春秋时为晋大夫阳处父邑,西汉置阳邑县,属太原郡。王莽改名繁穰,东汉仍称阳邑县,仍属太原郡,魏晋因之。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景明二年(501)复置,仍屑太原郡,故治在今太谷县东二十里阳邑村。北周建德四年(575)移治白塔村,即今太谷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按,太谷即今团柏谷,现属祁县)。自此历代县名皆不改。隋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兼置太州,县属之。六年州废后,县属并州,金属晋州,元属冀宁路,明、清俱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同蒲路为界,分设路东、路西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太行行署第二专署管辖。1948年全县解放后恢复太谷县建制。(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榆次市、榆次县
正文:春秋时为晋榆邑,亦称魏榆。战国时属赵称榆次。秦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拔榆次,即此。西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王莽改曰太原亭,为中都县地。东汉复置榆次县,属太原郡,魏晋因之。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并入晋阳县,景明元 年(500)复置,北齐文宜帝并入中都县,隋开皇十年(590)复称榆次县,仍属太原郡。自此县名历代均不改。唐属并州,宋太平兴国为并州治,并州徙治唐明镇后,县仍属之,元属 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民国年属冀宁道。1948年解放。1954年5月改为榆次市,1957年将城区以外地区恢复榆次县, 1958年3月市县合并仍为市。1963年撤销市,1971年8月将城区和郊区的五个公社划为市,其余仍为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阳泉市
正文:汉为上艾县地,北魏、隋皆为石艾县地,唐为广阳县地,宋为平定县地,明、清为平定州地,后为平定县地。市区原为一片荒滩,称沙江口。清末这里煤、铁、硫磺等工业逐渐兴起,因建于大、小阳泉村之间,故名阳泉。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逐渐形成一个小型城镇。1947年5月2日阳泉获得解放,改建为市,归晋察冀边区管辖,不久直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建立后,改为阳泉工矿区,归榆次专区管辖,1952年改为省辖市。(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娄烦县
正文:据《读史方舆纪要》,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东汉灵帝时废县,晋及北魏皆为牧苑地,隋唐亦为监牧地。龙纪元年(889)置楼烦县,兼置宪州,宋咸平五年(1002),宪州移治静乐县,楼烦县改属岚州。金因之,元废县置巡司,属管州。明、清俱属静乐县,均设巡司。抗日战争时期周围山区为革命根据地,属晋绥边区。1944年9月25日娄烦镇解放,仍属静乐县。1971年建立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4月划归太原市。(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大同市
正文:战国时属赵,汉置平城县,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建安末年废县。三国魏复置平城县,属新水郡,晋属雁门郡。北魏天兴元年 (398) 建都于此,兼为司州、代尹。太和十七年 (493) 迁都洛阳后,复名平城县,兼为恒州治。孝昌二年 (526) 六镇起义,平城沦为废墟。北齐天保七年 (556) 称恒安镇,属太平县。隋仍称恒安镇,为马邑郡地。唐武德六年 (623) 置北恒州,次年废。贞观十四年 (640) 改置定襄县,为云州治。永淳初年州、县俱废。故治在今大同西北二十八里。开元十八年 (730) 置云中县和云州。五代称云中县, 为云州治,故治在今大同市东五里。辽重熙十三年 (1044) 于今大同城建为西京,十七年 (1048) 置大同县附郭。自此,大同县名沿用不改。金仍称西京,兼为大同府治。元至元二年。(1265) 云中县并入大同县,二十五年 (1288) 为大同路治。明洪武五年(1372) 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治,七年 (1374) 为大同府治。清仍为大同府治。民国初年大同县属雁门道。1937年10月日寇侵占了大同。我党在农村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解放,建立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天池县
正文:唐末置天池县,届宪州,宋咸平五年(1002)并入静乐县。 引《旧唐书·地理志》称,天池县“岚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故治疑即今娄烦县南之天池店。(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1-11
清徐县
正文:春秋时为晋国梗阳邑。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置梗阳县。汉、晋为榆次县地,北魏为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属并州。大业二年(606)并入晋阳县。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清源县,属太原府。宋、金、元、明俱称清源县。金时晋州治此。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并入徐沟县,称清源乡。民国元年(1912)又置清源县。四年并入徐沟县,六年仍置清源县。抗日战争时期边山地区曾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解放。1952年清源和徐沟二县合并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划归太原市。(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汾阳县
正文:西汉置汾阳县,属太原郡,东汉废。故治在今太原市西北九十里(一说七十里)阳曲县境。隋开皇十年(590)移阳直县于此。十六年(596)复改名汾阳县,炀帝又改为阳直县。唐武德三年(620)又分置汾阳县,七年(624)并入阳曲县。狼孟县 战国时为赵狼孟邑,秦庄襄王二年攻赵狼孟,秦始皇十五年,兴兵“至太原,取狼孟”,均此。汉置狼孟县,属太原郡,王莽改名狼调,寻复称狼孟县。晋末废。故治在今阳曲县黄寨。《元和郡县志》称;“狼孟故城在(阳曲县)东北三十六里”,“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通典》称:“汉狼孟故城,今名黄头寨。”按,黄头寨,又称黄土寨,即今黄寨。(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阳曲县
正文:西汉为盂县、汾阳、狼孟三县地,均属太原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阳曲县由今定襄县待阳村徙此,故治在今黄寨东北故县村(一说在今阳曲镇),魏晋因之。北魏仍名阳曲,属永安郡。隋文帝以姓杨,恶阳曲之名,于开皇三年(583)改名阳直县,属太原郡。十年(590)移于木井城东北四十里的汾阳故城,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称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唐武德七年(624)复名阳曲,自此阳曲县名历代均不改,俱属并州、太原府。金天会中年阳曲县移治唐明镇,即今太原市城区。元为冀宁路治,明、清皆为山西省会和太原府治。辛亥革命后裁府留县,阳曲为山西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本县东、西部山区为我根据地,分别建立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东阳曲县属晋察冀二分区,西阳曲县属晋绥三分区(后归八分区)。1948年8月5日东西阳曲二县合并。县级领导机关初驻上原村,同年11月1日黄寨解放后,即移来黄寨。建国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划归太原市。(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古交
正文:在太原市西,原属交城县,1958年划归太原市,为古交区。隋开皇中年于此置交城县(故治在今古交南水泉寨),唐武后天授二年(691),交城县移往却波村后,改称古交,亦作故交。历代均属交城县。清设巡检司。抗日战争时期属我交东县。(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太原市
正文:殷商时为唐国,西周时为北唐,春秋时为晋阳邑。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治此。西汉置晋阳县,东汉以后为并州治。晋时为前赵刘渊所据,后被后赵石勒所占。北魏仍为太原郡治。北周并州总管府治此,隋为太原郡治,唐为并州治,开元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初年加号北京。五代唐先后称西京、北京,后周时为北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北汉、毁晋阳城后,太原府移治今太原市城区。宋为河东路治,金为河东北路治,天会中年阳曲县来治后,元、明、清、民国皆为阳曲县。元初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1305)为冀宁路治。明、清太原府治此,为山西省会。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仍为山西省会。1921年设太原市政公所,1927年设太原市。
太原市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隋末农民起义军魏刀儿部将甄翟儿率众十万攻太原,击杀隋将潘长文。宋末,金人南侵,太原曾爆发过轰轰烈烈的抗金战争。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八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太原后,由其部将陈永福镇守达半年之久。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第二年就在太原建立了党的支部,1925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太原地方委员会,领导太原人民进行革命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同志来到了太原,设立八路军总部办事处,宣传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49年4月24日,徐向前司令员指挥华北野战军部分部队和第七军等部作战解放了太原,全歼守敌十二万四千余人。至此结束了蒋阎匪在山西的反动统治。(摘自《山西历史地名录》,刘伟毅编,郝树侯校

更多请查阅http://lib.sx.cn/ftrweb/NATION3.DLL?ListResult?SessionID=218.26.46.201&PageNum=1
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养天地正气,法今古完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1-11
我也从山西省图书馆下载了山西历史地名。好像有10页,链接地址罗列如下,不过格式显得乱些,文章好像在十多年前写的,那时候朔州市还没有成立。
山西地名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http://lib.sx.cn/zjsx/lsdl/lsdm/dm1.htm
http://lib.sx.cn/zjsx/lsdl/lsdm/dm2.htm
……
http://lib.sx.cn/zjsx/lsdl/lsdm/dm10.htm

如果需要整理以后的资料可以与我联系。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1-12
壶关怎么出现了好几次?重复太严重了。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