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青原区成立以前(2000年以前),吉安县的东路片区(其实就是富水河流域,自上游到下游依次为东固、富田、云楼、新圩、文陂、值夏)6个乡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去吉安县城要先去吉安市转车),区域内有唯一的完全中学——值夏中学。
当时交通落后,全线只有一条宽度4.5米左右的砂石公路(吉安—值夏—文陂—新圩—云楼—富田,即现在的319省道前身),且由于东固和富田之间有山,没有直达公路,东固学生要去值夏上高中,需要绕道到吉水县,上个高中,要100多公里,加上那时班车几个小时才一班,且速度低于20公里/小时。东固的同学到值夏上高中,要转几次车,坐班车也要一整天,当时我们读高中时,要自已带米,东固的同学,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一次要带七八十斤的大米,饭量好带的更多。
1980年代,云楼乡和富田乡并没有合并(2000年合并成富田镇),两个乡各有一所初级中学,我们五方下村(5个小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位于富田乡和云楼乡交界处,属富田镇管辖,我们村到富田中学/富田中心小学和新安中学/新安中心小学(新安乡改名云楼乡时,新安中学/新安中心小学并未改名)的距离也都是一样,都是6公里。
但奇怪的是,我们五方下村只有初小,即只有小学一到三年级,读小学高年级(即四、五年级)和初中,是分到云楼乡的,而不是管辖我们的富田乡,当时富田有18个行政村,云楼10个行政村,28个行政村中,只有我们一个行政村是要求跨乡就读的。
我猜想,可能是受学校容量的限制,富田乡人口是新安乡人口的1.8倍,当时,新安中学初一每年招生3个班150人(只招云楼中心小学及云楼各村小毕业的学生),富田中学初一每年招生4个班200人(只招富田中心小学及富田各村小毕业的学生)。由于两乡人口比例为5:9,初中招生比例却为3:4,如果这样,明显富田乡要吃亏,为了平衡两乡的招生比例,又不致于产生较大影响,影响最小的安排就是让我们五方下村的人到云楼就读(因为我们村刚好位于两乡交界处,去哪边上学距离都是一样的)能
而当时富田乡和云楼乡两乡合计每年出生人口约900人,能读到小学毕业的约700人(约200人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加补习生,每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学生近1000人,考上初中的只有350人
当时东路片6个乡镇,一年能考上值夏中学高中部的,约200人(值夏高中还要招紧邻吉安县城的永和镇的学生),而这6个乡镇当时一年出生人口不低于3600人,能考上高中的,就只有200人(考虑到值夏中学还要招永和镇的学生,同时我们东路片也有少量学生能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两者基本持平),当时能上高中的,只有同龄人中的1/18.我们初三(2)班上只有三个人考上高中。
2000年青原区成立,原吉安县东路片的6个乡镇划到青原区,值夏中学高中部撤销,我们东路片的学生读高中,只能到吉安市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