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82阅读
  • 11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福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2
地名来历:泉州

      泉州这名称,最早出现在隋朝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据历史记载, 隋灭陈后,把丰州改名泉州,废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但 那时泉州不是现在的泉州,而是福州。其所管辖范围,相当于福建全省。 所以。那时的泉州,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福建。泉州这名称在本土落地生根,是从唐景云二年开始的,距今也1200多 年了。
      福州之所以叫“泉州”,是因为那里“地开三尺即见泉”而泉州呢?据【府志】载,乃因清源山之流乳泉,“味甘而治,湛然澄清,”因以得 名。可见,这来历也很有魅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3 16:22:47编辑过]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3-05 14:58重新编辑 ]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03
地名来历:厦门

厦门的“厦”是下的雅化,而“门”是近江河、沿海岛屿地名习俗的用字。翻开地图,查查辞典,我国沿江河、近山川、临大潮的城镇,的确有不少地方用“门”字构成地名。湖南省的“石门”,湖北省的“荆门”、“天门”,此外,尚有温州口的“大门”,广东省的“江门”、“崖门”、”磨刀门”,珠江口的“虎门”等等。

可见沿海岛屿地名以“门”字命名是习俗,岛屿的得名往往是渔民或航海者根据海域的流势急缓、回旋等特点命名。海道交通港,尽管岛上未曾开垦住人,每一个港段却都有它的地名了。“厦门”这个港名也脱不了这种习俗。

厦门西部的“海门”,因位置在九龙江口,九龙江的北溪、西溪、南溪在浮宫口汇合,到了海门岛屿附近人海,晴天少雨时节溪流不大,在这咸淡界线分明,故有“海门”之称,意思是九龙江水至此入海。溪流稍大时,随着九龙江水奔流直下的流沙,到了鼓浪屿的倒流处,又卷回鼓浪屿海滩。这里的“倒流”回卷,历史上渔民称“上门”,又称“尚门”、“顶门”,附近的山称“倒流岭”又称旗尾山,解放后改为“英雄山”。

综上所述,“厦门”这地名是根据海港水流回旋而得的,它与关系最密切的航海、渔业的发展有关,也可肯定这一地名在“嘉禾”等雅称之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漳州

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
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三明

三明,是1956年7月由三元、明溪2县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龙岩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新罗县,迄今为止已有1363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城东翠屏山麓名胜“龙岩洞”中有一青一黄两条龙纹而改名为龙岩县,1981年9月撤县设立龙岩市。1997年3月升为地级市,原龙岩市更名为新罗区。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6-10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于今上杭县杂罗口后移长汀境建立闽西的第一个县级建置——杂罗县,属下苦草镇即今龙岩中心城市所在地。苦草镇显然是先有居民,即南来开拓的中原流人,或还有闽越土著,成为相当繁荣的一个重镇,然后才就近划归新建的杂罗县的。
新罗县的主体建在汀江流域,无论是上杭的杂罗口或迁长汀的新罗山,建此县时的命名,含有诸苗(罗)或新苗(罗)聚居之地的意思。当时的交通是傍水而行,汀江南流上杭、永定绕西而去广东,与地居九龙江上游的苦草镇不相连接,进入苦草镇的中原流人,是从滨海溯九龙江而上的,其时间大致在汉末三国东吴时代。
汉武帝灭闽越国在今福州设立治县归属会稽郡,三国时的东吴(公元222~280年)为抗衡曹魏巩固后方,先后五次派兵入闽经略,设立建安郡,把大批吴地罪犯遣来服苦役,加上汉末官民大量避乱入闽,福建人口聚近10万户。有的官民沦为中原流人和不堪苦役的罪人,沿滨海南行寻找出路,就有溯九龙江而上觅到苦草镇定居者。但形成集镇,推测始是西晋“八王之乱”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北方汉人发现了一条通海的河流,因怀念故国而名晋江,以后有人沿滨海继续南行,发现了更为温暖的九龙江,遂在江的源头聚集。苦草镇出现中原流人和开拓建镇,大致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正是他们发现了翠屏山麓的美丽岩洞,并以华夏族对龙的图腾崇拜起名为龙岩洞。起名的时间当在晋代而非唐以后。
唐代中兴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今赣州)东、福州西的九龙峒一带“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准置汀州,而将新罗县治迁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正式将苦草镇升格为县,仍名新罗县。然而,士民并不接受这一名称,而以县南翠屏山有胜景龙岩洞为由,要求改名龙岩县。这场“官司”打了6年终于成功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明皇准奏。总之,一个县因邑有胜景龙岩洞而命名,可见这个胜景的魅力和深入人心。那么,从公元282年的苦草镇到公元742年的龙岩县,相距四百余年,苦草镇的居民发现龙岩洞总有300年左右,才叫得这么响亮,以致县邑因岩洞而易名。

————《古县名起龙岩洞》作者:张惟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6-10
渡龙津桥东行四里许,有黑石,尖峰峭削笋如,乱列镇山。下居翠屏山麓者嵌岩,西北成一大石洞,遂若堂奥,然翘靓脾,顶底宽平,约危坐二百余人。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视骇人心目。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左一条青龙,附壁而上,婉蜒缘顶至檐,头角鳞鬣宛然,口颊间有窍,滴水错落如珠……
——————明代王源《龙岩记》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石狮

石狮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沿海突出部,位于文化历史名城泉州和经济特区厦门之间,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洋的必经之地,当地凤里庵旁的一尊石狮,颇具灵气,商贾以之指向路标,名闻遐迩,石狮地名便由此而来。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福州

福州之名始于八世纪唐开元时,因州西北有福山而得名。又因市内多植榕树而又称“榕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6-17
地名来历:建瓯

建瓯为建安、瓯宁各取一字而得名。

建瓯西周时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
东汉建安初(公元196)年,以建安年号置建安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升为建安郡。当时建安郡为建州,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今建瓯。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取福州、建州两州名首字,置福建经略使,为福建得名之始。南唐(公元943年)时,王延政在建瓯立都,国号“殷”。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始为建宁府治,辖建安、瓯宁等七县。
1913年撤府并县,取建安、瓯宁二县首字,置建瓯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6-17
http://www.xzqh.org.cn/qh/6/zl01.htm

中国行政区划网关于福建省名的来历称“福州、建瓯两地的首字命名”。

明显错误,福建得名时根本没有“建瓯”这个地名,福建省应该是以福州、建州两地的首字命名的。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6-17
其“本资料由本站论坛网友整理”之言,有诬陷我辈之嫌。
也不只“建瓯”一条不准,其他也有诸多不公允之处。
好在我辈也与其划清界限,余在此鄙其之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