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65阅读
  • 25回复

[甘肃]从红网论坛上转来的关于武都VS成县的帖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04



祸起陇南市行政中心的迁建规划传言-从武都迁到成县

一剑飘响,2008-11-22 13:06:57


2008年初,陇南市委、市政府没有经过市委常委会,市、县(区)级党政、人大政协、干部群众的民主讨论,秘密向省委、省政府上报,要求将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至成县。此事泄漏后,立即遭到市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曾有群众数千人围攻市委、市政府,最后经市委、市政府开会说没有迁市意图,一定要把陇南市行政中心在武都建设的更加美好才能得以平息。5·12地震后进入恢复重建阶段,陇南市党政领导看到搬迁市府的希望,他们欲借灾后重建之机搞异地重建,又故伎重演,严密封锁消息(惧怕群众反对上访),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上报称,陇南市(武都)在地震带上,地处狭长地带不安全为借口,要求将陇南市府搬迁至150公里外的成县,搞异地重建。陇南市党政领导为什么要两度秘密要求搬迁市府?他们的做法严重地违背“科学决策、民主执政”原则,将市府搬迁异地,灾区人民留在原地,这种“以官为本”的做法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我们连同广大群众一致认为从“历史、交通、水资源、人口、城市建设、社会稳定 “六个方面比较,陇南市行政中心不宜迁建,应就地重建。分析如下。

一、陇南市就地重建已具备绝对优势

1、交通优势: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铁路、高速公路从陇南市(武都)区穿过),交通的优势将更加突显陇南市(武都)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

2、水资源优势:一条来自青海高原东部原始森林的白龙江水,从武都城区穿过,该江水量可供两百万城市人口使用。上游无厂矿企业,水质优良。(水是生命之源啊!)

3、人口优势:武都总人口54.05万人,现在城区人口13万人。按目前市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从东江至两水吉石坝,沿白龙江两岸全长27公里,建成后城市人口可达21万人(实际可容纳50万以上城市人口),符合地级市人口规定。

4、历史优势:陇南市(武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具有军事战略要地和区域政治、文化、商贸流通中心地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二千多年历史,设置过道、郡、州到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专区、分区、地区,直到现今陇南市(武都)。(貌似现在的现在的武都建置是南北朝时期才有的,以前叫羌道,春秋、战国、秦、西汉时的武都在今天的西和县南部,东汉时则在今天的成县西部。)

5、陇南市(武都)城市建设现状:从2006年以来,武都实施“东扩西进,南北贯通”的城市发展战略,招商引资数十亿元,征地五千多亩。东江新区完成拆迁,路网管网基本建成;钟楼滩拆迁楼宇路网大半建成,建成一个地级市已不需要再费多大周折。估计再需两年时间就可建成一个新型的兼具江南特色的山水城市。

二、成县不具备迁市条件

1、交通:成县地势开阔,属丘陵山地地区。其交通只有一条省道87公里公路穿越成县。县道219公里,目前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貌似礼县祁山——成县的219线现在是省道)

2、水资源:成县有一条东河穿城而过,水流量很小,无法保证一个中等城市的供水量。上游是国家第二大铅锌矿区,经过二十多年的采矿选矿,地下水已严重污染。曾有“专家”建议,如迁市至成县,供水可考虑从80公里外的嘉陵江引水,成县海拔1010米,嘉陵江海拔850米,且有宝成铁路沿江平行而下,无法筑坝自流供水,只有机械抽水供水,而靠机械抽水供一个中等城市用水,世世代代下去,此方案确是下策。(水是大问题。)

3、人口:成县总人口26.4万人,城市人口5.3万人,此次拟迁地距成县10公里外泥阳镇,总人口约1万多人。离达到中等城市人口数量相差甚远。

4、建设现状:拟迁市址属泥阳镇,属农村耕地,没有一点基础设施。

5、以上几方面建市要素成县都不具备。

三、就地重建陇南市多方有利

1、有利于社会稳定:陇南市(武都)在城市建设中征地五千多亩,拆迁2000多户居民,招商引资数十亿元。老百姓为支持政府搞城市新区建设,让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住房,至今还住在活动房里,安置还未解决好。市址搬迁造成土地浪费,城市建设半途而废,给拆迁户、市民、投资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打击。由此会引起市民、灾民及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诱发市民大量上访和群体事件发生。就地重建可消除社会矛盾,使人民安居乐业。

2、有利于节约资源:迁市会使陇南市(武都)城市建设停止,造成大量土地浪费闲置及其他经济损失,迁到新址又将投巨资征地,搞基础设施。就地重建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金。

3、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以地震为借口,将市府迁往异地重建,灾区人民留在原地,这是“以官为本”的做法。两度秘密上报迁市报告(害怕人民群众反对),违背党的“民主执政”的原则。就地重建就是对上述做法的否定。否定上述不符合灾区人民实际需要的错误做法,就是党的正确政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更加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



[ 此帖被sslnbqsr在2010-03-04 11:0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04


[新浪杂谈] 深度分析:甘肃省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前因后果




核心提示:据报道,2008年11月17日上午9时左右,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反映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问题,最多时约2000人。18日零时左右,部分上访人员冲击市委机关,砸坏部分车辆和办公设施。

这则新闻被新华网报道后,立即被各大网站搬上首页,甚至头条,许多媒体和网友被“拆迁”二字迷惑了,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真正引发问题的根源是另一个关键词:行政中心搬迁。相关论坛(飞天论坛甘肃吧尤为激烈)也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从目前来看,反对陇南行政中心搬迁的声音占一定的上风。

那么,引发上访人员冲击市委机关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呢?据说是由于国务院已经低调批复了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报告,而被部分知情人爆料。国务院有没有批复,本人并没有看见正式的文件或通告,有网友称在网站看见过,我没有搜索到。根据本人掌握的信息,这个消息还是比较可靠的。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国务院批复了,迟早会昭告天下,即使没有批复,陇南市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陇南行政中心搬迁问题之所以引起武都区巨大的反应,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要了解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前因后果,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行政中心的含义?陇南市行政中心的历史?
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背景是什么?
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有什么依据?如果要搬迁,搬到什么地方去呢?
武都区(现陇南市行政中心所在地)为什么有人要反对搬迁?谁在反对搬迁?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搬迁之后是否有利于陇南市的发展呢?
搬迁遗留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呢?
搬迁费用有多大?由谁买单呢?

1      行政中心的含义

行政中心,也称政治中心、政务中心(这个概念稍小些)等,简而言之,是指某个行政区划内最高政府职能的集合或者总称,根据行政区划范围的大小,有不同的称呼。我国实行5级政府管理体系,国家级行政中心称为首都,我国的首都驻地是北京市;省区级行政区划行政中心称为省会;市州级称为市或州府;县级称为市或县城;乡镇级一般称为乡集镇或建制镇。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多出一级,现在我国在局部地区正在试行“省管县”,即省直辖县。

一个行政区划内的最高政府机构驻扎在什么位置,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行政中心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非常典型的一种发展模式,几乎是无往而不利,一般而言,某个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城市,都是行政中心所在城市,当然也有特例,但绝对不是中国的主流。因此而产生的后果是,行政中心也是经济中心,甚至是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往往就是区域中心城市。

2      陇南市行政中心的历史和现实

陇南市现辖1区8县,仅有的一个区是武都区,也是陇南市政府驻地,即行政中心所在地。但陇南市设立地级市的时间并不长,200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陇南市,武都县更名为武都区,为陇南市人民政府驻地。从实际操作来看,撤地建市之后,并没有修建新的市政府办公楼,仅仅是把原来行政公署的牌子换成陇南市政府和其它机构。从以上可以看出,陇南市和武都区的历史都不是很长,那么在此之前是哪种管理体制呢?

陇南市设市之前称为陇南地区,由甘肃省政府派遣行政专员管理,行政专员常驻地称为行政公署,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公署并非一级政府,仅仅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代为管理当地事宜,陇南市设市之前行政公署所在地是武都县。

解放以来,武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武都专区(含若干县)行政督察公署所在地,但在1958年4月,武都专区撤销,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武都专区恢复。1985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迁驻成县,但由于历史原因,实际并未搬迁,有部分省市直机关搬迁至成县,行政公署依旧驻武都县,直至2004年陇南撤地建市。

因此,陇南行政中心搬迁由来已久,并非首提,据有关人士统计,从古至今,陇南行政中心搬迁或拟搬迁至少发生过6次以上。


3      陇南行政中心提议搬迁的背景和过程

3.1 背景和程序

陇南行政中心搬迁为何旧事重提呢?根据一些反对搬迁的网友的说法,早在5.12大地震之前的3月份,就在民间有陇南市搬迁至成县的传说,当然,应该相信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如果是事实的话,那只能说是某些人好大喜功。

根据笔者掌握的有据可查的资料,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应该是在5.12之后。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最先提到行政中心需要搬迁的人,这个人是谁呢?不知道!按照市级行政中心搬迁的一般程序,应该是由当地政府组织相关材料,形成报告之后送达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向国务院打报告,申请搬迁,一般国务院会派遣专家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论做出决定。

根据以上程序,首先是自下而上的申请,然后是自上而下的审核和审批,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提出行政中心搬迁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地方政府。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应该说是有的,即所谓不可抗拒因素。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异常频繁,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下级政府和部门只是忠实的执行者。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也变的异常慎重,强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科学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自1985年以来,甘肃省基本没有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有按部就班的撤地建市。也就是说,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一直没有碰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

3.2 过程

因此,5.12大地震成为了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一个契机,一个“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果说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已经被国务院“批复”,那么,肯定存在一个报告,至于这个报告是由哪一级政府部门组织形成的,不得而知。

据兰州晚报报道,日前,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陇南市行政中心灾后迁建评估专家委员会。兰大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教授分任该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据了解,该委员会由地震、国土资源、地质灾害、水资源、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行政区划、交通路网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社会学、人口学、区域经济、测绘学、气象学等方面的专家共20人组成,就陇南市级行政中心灾后异地迁建事宜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实地调研与分析评估工作。经过3次会议讨论,现已形成陇南市级行政中心灾后异地迁建专家评估报告,上报国务院审批。

这则消息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勿需怀疑,但国务院绝对不会批复一个专家委员会的技术报告,充其量,这个报告只能作为一个主报告的附件。也就是说,有一份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正式申请报告,等待或者已经被国务院批复、否决了。

4      陇南行政中心搬迁的依据

那么,申请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熟悉陇南市的人都很清楚,从陇南市域范围内看,行政中心搬迁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县。成县和武都比较,到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4.1 人地关系

凡是去过武都的人都知道,武都是一个典型的带状河谷城市,受到“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限制,主要建设集中在白龙江北岸的阶地上,在这个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容纳着大约7万人,按照一般城市的容量,人口超出1倍有余。而且建设比较混乱,道路不成系统,周边山体绿化状况也较差。总而言之,现状的武都城区整体建设管理水平都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由此而直接导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不像一个地级市。事实上,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包括部分武都区人民。

反观成县,则正好相反,成县的规模并不比武都大,但是用地方正规整,建设状况也远胜于武都,周边山体植被良好,环境优美,城市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4.2 灾害影响

武都城区地处秦岭山系,介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单元之间,位于西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交汇处,地层破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区之一,也是甘肃省省受地震、泥石流、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武都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设防烈度为7—8度。除5.12外,武都区历史上地震较多、震级较强,破坏严重。根据《陇南地区地震目录》,武都地区发生过多次强震。公元前186年2月22日,武都山崩,震级6-7级,死760人,地震至九月乃止;1652年8月,武都发生5.5级地震,城垣尽颓,民屋多坏,地震月余;1677年9月,武都发生5.5级地震,墙宇倾颓,压死人甚众;1879年6月29日,武都发生6.6级地震,死伤多人;1879年7月1日,武都发生8级地震,南乡压毙4100人,西乡压毙1800人,东乡压毙650人。山裂水涌,滨城河渠,失其故道,上下游各处,节节土石堆塞,城中突起土阜,南山崩塌,冲压200余家。死9881人。由此可见,武都城区一贯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两山之间极窄,强震后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极大,将会严重威胁人民全中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泥石流灾害来看,城市未来建设用地范围之内,白龙江两岸泥石流沟总数达59条。据不完全统计,武都区近40年来发生灾害性泥石流80多次(处),同时,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暴雨集中的7—9月份,而且泥石流灾害多在午后或夜间发生,历时较短,最短只有30分钟左右,最长也只有2小时,往往在倾刻间就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如此严重的灾害,本质原因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我国著名的灾害严重地区;其次是受历史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武都城市发展较为落后,无法担负巨额的灾害治理费用,城市许多地段都处于对灾害不设防的困境。

因此,武都所面临的灾害,虽然存在治理的可能性,但代价高昂,而且隐患永远无法排除,因此,武都城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成县基本没有什么自然灾害,因此即使发生地震,成县也几乎没有次生自然灾害。而次生自然灾害正是武都的最大隐患。

4.3 城市功能

由于武都是市政府所在地,因此,在陇南市域范围内起作用的主要是行政中心职能;从产业来看,武都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约为28:17:55,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武都城市仅有少量的农副产品初加工产业;从商贸物流业分析,担负陇南市南部物流商贸中心。综合来看,除行政中心职能外,武都城市主要担负武都区范围之内的中心功能。

从陇南市域范围来看,陇南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最好的是徽成盆地,而且发展的基础和后劲都远远超过武都,武都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滞后,使城市在总体功能上严重缺失,带动陇南全市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产业功能的明显缺失,甚至很长时间内无法弥补,是武都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和门槛之一。

因此,武都城市的发展应当重新审视,从市域范围内重新定位,从自身发展的要求重新整合,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发展计划。

4.4 交通分析

从目前来看,武都区和成县对外交通水平相当,甚至武都略高一筹,两地均无航空和铁路;从规划来看,目前有在成县建设支线机场的意向;兰渝铁路干线,兰海高速公路干线均通过武都,而成县仅有支线和连接线通过,建设时序上也落后于武都。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兰渝铁路干线已经动工,而兰海高速公路武都段虽然举行了开工典礼,却迟迟没有动工,如果行政中心搬迁,不排除改线的可能性。
因此,武都和成县对外交通联系,从可预期的时间段来看,依然是基本相当。

以上几点应该是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的主要依据,而且主要是站在陇南全市(1区8县)的整体发展来考虑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如果搬迁只有好处,1985年行政公署为什么没有实际搬迁呢?武都为什么会发生上访甚至冲击事件呢?

5      围绕陇南行政中心搬迁的利益纷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除了武都区发生上访冲击事件外,陇南其他县并没有什么动静。因为陇南市政府并不只是管辖武都区,而是管辖全市1区8县。那么,除了因为陇南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自古到今多数时间驻扎在武都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使武都区有人反对搬迁呢?当然有,而且只能是利益原因。一旦涉及到利益,任何问题都会变得严峻起来,甚至演化为社会和政治问题。

如果对武都区现有的利益关系分类,可以如下划分:

市政府利益:代表全市人民,有发展全市的权力和义务。

区政府利益:代表全区人民,有发展全区的权力和义务。

企业利益:在城市投资,并获得利润,利润往往和市场规模成正比,市场规模往往和城市等级成正比。

个人利益:能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绝大多数武都人民还没有其它要求)

那么,围绕陇南市行政中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谁错了呢?答案是没有人错!因为每个代表团体利益的组织或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市政府要搬迁,是为了有利于全市人民的发展;区政府呢?什么态度,不得而知,应该是内心反对,表面服从,本区的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还得收拾行政中心搬迁之后的烂摊子;企业呢,对于已经在武都投资的企业,利益受损,肯定是反对的,;武都人民呢?城市发展减速,生活水平肯定有影响,自然有人会反对。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应该是利益的冲突,即陇南市政府加快发展全市的良好愿望和武都区发展受到可预见负面影响之间的冲突。所有人都坚信不疑,行政中心在哪,哪里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发展速度会更快,即前文提到的行政中心经济发展模式。

从短期来看,如果陇南行政中心真正搬迁,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没有受益者,市政府及市级部门将怀抱一个良好的愿望,在武都人民的口水中离去,估计得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在异乡开辟一个新的根据地,良好的愿望需要慢慢实现;区政府会在几年收拾烂摊子的日子中煎熬;企业受损的受损,撤资的撤资;对于武都普通的市民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也没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

从长期来看,是个未知数,一切皆有可能。套用一句老话,事在人为,就看有没有作为了。若干年以后,回头来看,历史会告诉人们,这个决定到底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还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失误。
[ 此帖被sslnbqsr在2010-03-04 11: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3-04
谁能帮忙买到《陇南市交通旅游图》啊!???盼!盼!盼!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3-04
     呵呵,以此类推,迁都与反迁都的博弈就在这里——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的拔河比赛,事实上在中国“官本位”看级别的社会处于弱势的老百姓、层级低的城市都是比较吃亏的。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3-04
中国大、中、小城市市民享受的城市化水平绝对是不一样的。外国也有差异,不过由于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差异要小一些。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3-04
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的修建,武都会巩固自己的地位的,武都会越来越陇南~
重庆,我的家!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3-04
引用第5楼sinoji于2010-03-04 13:05发表的  :
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的修建,武都会巩固自己的地位的,武都会越来越陇南~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3-04
城市亮化做得好而已 加上摄影 其实没什么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3-04
武都作为甘肃南部的中心城市,当之无愧。

成县嘛,资源型城市,等矿挖完了,也就只能搞搞旅游、农业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3-04
行政中心不应该随意搬迁!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3-04
搞半天武都事件如此这般啊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3-04
两分陇南市如何?
0主任公署;1省、大区和直辖市;2县市自治(下设区办事处,边远设乡镇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3-04
引用第1楼sslnbqsr于2010-03-04 10:59发表的  :

[那么,围绕陇南市行政中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谁错了呢?答案是没有人错!因为每个代表团体利益的组织或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信哉斯言!
.......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3-04
引用第12楼若水无忧于2010-03-04 20:17发表的  :
两分陇南市如何?

不现实,现在都提省管县了,西和、礼县、宕昌三县的财政已直接归省上管了。

以后甘肃完全可以在陇南北部几县搞省直管县试点,作为甘肃最穷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接与省上对话,少一级政府,意义还是很大的。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3-09
西和礼县宕昌财政省管的说法是确实的官方发布还是听闻?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3-09
引用第15楼lovegbcat于2010-03-09 17:48发表的  :
西和礼县宕昌财政省管的说法是确实的官方发布还是听闻?


礼县07年,西和、宕昌09年,官方消息,请看。



甘肃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礼县试点


http://www.gscn.com.cn 2007-8-30 10:09:10 字体: 【大 中 小】 [添加到收藏夹]


  近日,作为首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的礼县,正式启动实施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

  礼县财政纳入省级管理之后,按照县上征收的各项财政收入,各级财政分享范围执行新的标准;从今年起,各项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省财政将直接分配到县级;在专项资金方面,从8月1日起,县上申请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的报告,直接向省级有关部门申报;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将直接分配到县级,实行专户管理的专项资金,将直接拨付到县级财政专户。定期和上级进行往来款项对账,对去年底以前的各项债务,积极与市财政配合,做好清算划分、核对工作。通讯员 郑露薇


[稿源: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宗海飞]  



“省直管县”试点又增25个

2009-06-07 09:19:00 来源: 西部商报(兰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我省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

  昨日,省政府下发《关于2009年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皋兰、靖远等25个县进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体制性补助拨付、基金收入分成、收入计划下达、转移支付下达、项目计划安排和专项补助下达等都将直接由省到县。

  体制性补助拨付直接到县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体制性补助拨付直接到县。从2009年起,将省对市州的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实行到试点县,原市州按体制参与分成的试点县收入全部下划,作为县级收入。市州下划试点县收入(不含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以2008年决算数为基数,由试点县通过年终结算上解省级,省级返还市州财政。市县增值税、消费税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以2008年决算数为基数,在市州、试点县之间调整,属于试点县的基数,由省级直接核定到试点县。市州对试点县其他财力性补助,以2008年补助数为基数,由市州通过年终结算上解省级。改革后,取消市州对试点县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分成办法,这些收入按照中央和省上有关规定,分别缴入中央、省级、试点县级国库或财政专户。

  取消市州政府性基金收入分成

  取消市州对试点县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成办法。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就地缴入中央、省级和试点县级国库;收入计划下达直接到县。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收入征收部门,在下达市州收入任务建议数时,对试点县任务直接予以明确;转移支付下达直接到县。省级对市县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按照规范办法直接测算下达到试点县,并抄送市州财政部门;项目计划安排和专项补助下达直接到县;财政结算办理直接到县;收入报解及预算资金调度直接到县;债务偿还直接落实到县;工作部署直接到县。总之,涉及财政各项工作由省级直接部署到试点县。

  市州对县的支持不减

  《意见》规定,市州对县的支持不减。改革前,按照规定已经明确由市州本级给予试点县的各项配套资金,以2008年应配套数为基数继续落实到位。2009年及以后年度要求市州、县市新增的配套资金,由试点县全部承担。原市州本级应给予试点县的其他各项补助,继续予以补助;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补助数额应在2008年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其中不享受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市州,今后3年内,每年对本市州试点县的其他财力性补助,以2008年为基数,增幅应不低于改革前3年平均增幅。

  附:2009年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25县:

  皋兰县、靖远县、景泰县、秦安县、武山县、瓜州县、阿克塞县、民乐县、山丹县、古浪县、天祝县、通渭县、岷县、陇西县、宕昌县、西和县、庄浪县、泾川县、庆城县、华池县、正宁县、临夏县、积石山县、永靖县、临潭县。
[ 此帖被sslnbqsr在2010-03-09 20:5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3-10
说的确实全面、客观也基本公正!!!
更正一下,楼主认为武都原来在西成中心靠东没错,但同时在靠西白龙江流域就存在与之相当的今文县今武都一带的另中心存世,要全面看!实际上跟人的活动范围还是相当!历史上的武都郡也从来没有今天的陇南地区那么大,且文、武、成、西城历来就是半斤八两,相较还是今天武都的中心稍稍凸显一些!
如果历史上交往的能力受限制更多,可能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更小!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03-10
成县有十天高速经过,目前只有甘肃段没有修建;而“兰海高速”临洮——南充段不是一般地艰难。
假若行政中心早搬迁(成立陇南市前),兰渝铁路变成“天(水)渝铁路”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03-10
回 18楼(hand) 的帖子
成县的最大问题是水不行,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03-11
兰海高速一定要经过舟曲,避开官亭、化马的滑坡、泥石流路段,即绕过邓邓桥(邓艾、邓忠父子的命名地)
即:兰州--临洮--会川(渭源、会川一体化)--大草滩(联络漳县)--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洛塘--姚渡(联络碧口)--广元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3-11
回 18楼(hand) 的帖子
兰渝改线绝无可能主要控制性工程==隧道,特大桥都已开工或完工。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3-11
回 21楼(中国龙号) 的帖子
兰海高速不是兰渝铁路!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3-14
泥阳镇是徽县的啊,为什么说是成县的?
北纬42°辽西CEO★★★★★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3-14
引用第23楼红日之火于2010-03-14 09:42发表的  :
泥阳镇是徽县的啊,为什么说是成县的?

徽成盆地是与武都对应说的。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03-30
成县真是白顶了这些年地区驻地的虚名了。
欢迎扫描二维码头像关注行政区划代码的演变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