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38阅读
  • 22回复

[甘肃]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5-12




述评

光阴飞逝,倏忽一年。一切都在改变,一切皆有可能。回望那场灾难,是为了期许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甘肃陇南,5·12大地震中四川之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然而,在震后初期,这里的灾情曾被外界忽视。去年6月5日中央工作会议确定深圳对口支援陇南之后,深圳市第二天就派出史上最大规模考察团前赴甘肃,三天内走了陇南最难走的路。也让当地切实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深陇合作能否造血

陇南本身即有7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个280万人口的山城,超过170多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22亿元。最重灾区文县,95%以上的民房均为塌危房屋。

然而,在震后两周之内,这里的受灾程度也被严重低估。以最重灾区文县为例,直到5月24日,这里收到的各渠道援助资金合计仅600余万元。相对于过百亿元的损失和95%以上的塌危房屋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当时的陇南,像一个营养不良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穿越险情不断的山路,我们走访一座座断壁残垣的村庄,我们在帐篷里倾听灾民诉说,也在帐篷里与官员交流。我们要做的,是尽快让外界得知这里的真实情况。

深圳来了。深圳是全国惟一单独承担对口援建任务的非省级单位。但援建地域之广(三县一区),难度之大,面对情况之复杂,超过其它任何一个援建区。仅文县一地,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深圳市大小,但全县25万人口分散居住于深山大沟之中。“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况是摆在援建面前的无形障碍。

犹记去年七月,在文县宋坝新村施工工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寄语:用深圳速度援建陇南!两个月之后,9月16日,宋坝新村建成封顶,成为当地第一个封顶的援建项目。目前深圳直接援建的几十个项目中,进展如火如荼。民间援建的贾昌深圳小学,在本月初竣工,成为当地第一个交工的援建学校。

“讲大局,讲政治,讲责任,还要讲感情。”市委书记刘玉浦的话给陇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政府,到民间,多元化的援建渠道迅速与陇南灾区对接。

然而,“输血”之外,援建能否真正为陇南注入“造血”功能?如何真正带动这座西北山城走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在教育、医疗、劳务及农产品输出方面,深陇合作已初步展开,但现实困境亦不容忽视。

陇道难行掣肘援建

对援建来讲最关键的交通,陇道之难,更甚蜀道。(个人认为陇南一带的路也算得上的是蜀道。

“一块砖出厂只要两毛,运到我们这里就涨到了七八毛。按这个价格,肯定要远远超出预算。”在文县二中施工工地,中铁二局负责该项目的办公室主任成勇回忆初始开工情况时说。

建材成本高涨,最重要的原因是:交通问题。文县二中项目地处碧口镇,212国道是对外唯一通道。该工地的建材大多需从临近的川、陕运过来。一方面,212国道文县段本身就崎岖难行,部分路段连两车并行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地震之后,此地通往川、陕的沿途危桥限重仅15吨,水泥、钢材要在桥头多次倒运后才能通行。

“不来不知道,一来全吓跑。”成勇说,许多运输车辆行走一趟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觉得这是把脑袋拴在腰间的活。”后经过探索,江油—九寨—文县—碧口成了文县二中项目物资设备的主要运输线,迂回曲折,但亦无奈。从武都到文县,仅170公里,却需要4—6小时车程,“全国最差的国道在陇南”!

“交通确实制约了援建速度。”文县县长张宏说,他也没有办法。

但当地有官员介绍,纵贯陇南全境的212国道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条连接我国西北与西南的战略要冲。然而该国道陇南路段坡陡弯急,路面坑洼不平,有些地方路基宽度只有3.5米。几十年来,似乎这个路段成了被人们遗忘的死角地带。“212国道,其实就是二十一二岁的司机,驾驶212吉普车,每小时行驶二十一二公里路,一百公里耗油二十一二升。”当地司机如此形容。

好消息在震后传来,兰渝高速、兰渝铁路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通车。然而,不久有多久,很多人难以说清,有人说至少五六年。

大干快上环保隐忧

“我们这河里的水,其实已经不能吃了。”宋坝新村村民孙明发说。深圳帮他们建起了新房,但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宋坝新村的地理位置还算不错:靠212国道和一条“羊淌河”。长年吃这条河里的水,他们感觉河水水质越来越差。但自来水又不是目前援建的重点。

在文县碧口镇窦家坝村,新村还没有建起来,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平整,但该村旁边的两个硅铁厂运作如常,冒出滚滚黑烟。

“要发展经济嘛,开始说要拆,现在不拆了。”老村长任期祥说。

“我们这里就跟你们深圳早期一样,发展阶段,环境肯定是顾不上的。”一位当地官员说,对当地来说,只要能找到挣钱的项目,环境的牺牲是忽略不计的。

陇南亦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文县有着世界最大面积的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走遍陇南的山,大部分已经光秃无绿。当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这里的山也是绿的,但因为砍伐山林,导致坐吃山空,现在再想种植,已经很难。

深圳市挂职武都副区长的曾钦表示,深圳援建方也意识到了这点,他们特意找了林业局专家选择一片适宜种植的山地,计划建一片“深圳林”,长期规划1100亩油橄榄,目前已经完工100多亩。“我们不是想做一个形象工程,而是想给武都留下一点长远发展的东西。”曾钦说。

欲追九寨如何开发

文县的铁楼乡,生活着一个原始古朴、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白马人”。白马人正在抓紧重建新房,然而等待重建和保护的还有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风情。

老支书班学贵说,按照目前的划分,白马人被列入了藏族的一支,但其服装与羌族相近。目前,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藏族一共有3000多人,他们与毗邻的四川省平武县、九寨县境内的白马人一脉相承。费孝通、孙宏开等专家学者考据后证实,白马人就是氐人的后裔。

白马人最负盛名的舞蹈是面具舞,当地称“池歌昼”或“鬼面子”。在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又称“?舞”。目前,“?舞”已经被九寨沟县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贡山村的新支书班兴仁说,他们打算在国家扶持建好的一层基础上将二楼建成有白马民族特色的民居,从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铁楼乡乡长班述怀也表示,希望通过重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实际上,陇南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不为外人知。陇南市内有4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 —— 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陇南市旅游局局长白杨说,随着兰渝铁路的规划建设,“陇南完全有能力打造另一个九寨沟”。

现状是,北部人们去九寨沟都是路经甘南藏族自治州而去,陇南旅游赶超九寨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宜居住移民亦难

陇南缺地,尤其缺宜居之地。用当地人的话说,“老天不养人的地方”。去年震后,本报曾调查陇南实际地质、人居情况,当地初步统计7万人需要移民。而如果超过7万人外迁移民,将是甘肃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中移民工程。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灾区移民投以极大热情,但真正实施时的复杂性仍不容低估。

陇南市扶贫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对新疆劳务移民,目前共组织输出劳务移民27万多人。能在当地定居的只有15%。甘肃省驻新疆办事处一位副主任表示,甘肃移民新疆的人,有十几万已经在当地定居。甘肃省内另一个城市武威市起步较早,在条件优越的地方可以达到80%的成功率。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况。一直困扰移民工作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省外劳务移民人均补助500元。2006年后标准略有调整,但变化不大。此次陇南灾区移民,也有当地干部对记者表示,地质专家在鉴定重建地址方面,谨慎过度。有些地段,在他们看来完全可行,但专家鉴定后却否决。

事隔一年,移民工作仍然进展缓慢。文县在给上级汇报的材料中写道:“我县纳入赴疆移民范围的重建户,无法开展重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等待外迁。请求督促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移民外迁任务。为了能够让赴疆移民迁得出、住得稳、不反弹,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在解决赴疆移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对赴疆移民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

编辑:何敏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8-05
好贴顶一顶!“从武都到文县,仅170公里,却需要4—6小时车程,“全国最差的国道在陇南”!”
数据有误,事实上只有141公里!目下在建尖凡隧道,估计还将缩短里程同时大大改善路况,即将避开翻越高楼山的险要路段!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8-05
武都位置好,但条件太差,没办法还是迁成县吧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8-09
引用第2楼天山客于2009-08-05 18:13发表的  :
武都位置好,但条件太差,没办法还是迁成县吧

问题是你最好把当地数十万老百姓先迁过去!至于条件,你究竟理解多少?川西、川南、山峡,大山在中国累累不胜数,山地就不能建设?白龙江沟谷生存人口是徽成小盆地的数倍人口,当地人众都不如你会选择?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8-09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3楼西擒闲人于2009-08-09 09:58发表的 :问题是你最好把当地数十万老百姓先迁过去!至于条件,你究竟理解多少?川西、川南、山峡,大山在中国累累不胜数,山地就不能建设?白龙江沟谷生存人口是徽成小盆地的数倍人口,当地人众都不如你会选择?
平原更利于城市建设,你看看台州地区不建在黄岩而建在椒江就知道了。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8-09
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4楼phanlileo于2009-08-09 10:14发表的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
平原更利于城市建设,你看看台州地区不建在黄岩而建在椒江就知道了。

这点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问题是为谁建设城市--人,既然是为人,就要以人为本!黄岩至于椒江相距不过尔尔,可谓一地,对于台州地区中心并无本质改变!而武都成县所属区位各异带动辐射不同,与天水等呼应、从大局来看,天水的号召力自不待言、可涵盖周遍,唯武都偏远建设中心城市对远端山区有百利!这种道理已多次论及,希望你能看看有关理论!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8-10
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4楼phanlileo于2009-08-09 10:14发表的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
平原更利于城市建设,你看看台州地区不建在黄岩而建在椒江就知道了。

很抱歉,中国很多地方只有山没有平地,要不,把山区的人全迁你家去行不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8-10
Re: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6楼风翔于2009-08-10 16:04发表的 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很抱歉,中国很多地方只有山没有平地,要不,把山区的人全迁你家去行不
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城市建设当然是平原更好。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8-20
Re:Re: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7楼phanlileo于2009-08-10 16:35发表的 Re: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
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城市建设当然是平原更好。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城市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均衡、可持续、生态建设,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搬迁平原就能解决的,譬如甘肃河东多山,无论天水、平凉、兰州、陇南等都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
河西平坦尽是戈壁,可以说建设条件绝对优良,能取代河东、能搬迁河东、能负载河东--众多人口?!当然现实是河西城市确实发展快于河东,但动态平衡将是终极目标!
[ 此帖被译孔在2009-08-21 00:07重新编辑 ]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8-20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陇南多山是不可更改的现实,陇南的发展必然离不了山,陇南的希望最终也会是山!建设小型、分散、生态、特色将会是陇南发展城市的指导思想!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8-21
陇南的情况,先修路,其它的都往后放一放,路一通,其它的好说!!
不过前提是保护好生态,要不下游就不好过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8-21
回 10楼(sslnbqsr) 的帖子
深表赞同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8-22
引用第3楼西擒闲人于2009-08-09 09:58发表的  :
问题是你最好把当地数十万老百姓先迁过去!至于条件,你究竟理解多少?川西、川南、山峡,大山在中国累累不胜数,山地就不能建设?白龙江沟谷生存人口是徽成小盆地的数倍人口,当地人众都不如你会选择?

数十万当地百姓就一定住在行政中心和中心城市?
难道县和乡镇老百姓就不能住?
不过,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迁入中心城市的。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8-22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陇南一块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却超大承载了过多的人口。已经到了极度恶性循环的地步。

陇南要想发展,首先是控制人口,切实加大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只有如此,人口少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8-22
引用第12楼天山客于2009-08-22 09:18发表的  :
数十万当地百姓就一定住在行政中心和中心城市?
难道县和乡镇老百姓就不能住?
不过,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迁入中心城市的。
说了等于没说!
中国的特色决定了城市是政经合一的,西方自古就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看看现实是否如此,或者干脆买本城市发展理论书籍先学学!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8-23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你现在的数十万百姓都住在陇南城里?
陇南走了,武都县里就不能住?
行政中心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负责,不是只对一个点。
行政中心的迁移不断发生着。
陇南就是应当迁移的一个。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8-23
Re: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引用第15楼天山客于2009-08-23 12:00发表的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
你现在的数十万百姓都住在陇南城里?
陇南走了,武都县里就不能住?
行政中心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负责,不是只对一个点。
行政中心的迁移不断发生着。
陇南就是应当迁移的一个。
问题是中国式的城市发展是伴随着政治中心的产业聚集、经济聚集和人口聚集,自古依然,行政中心的迁建必然是新城的大规模建设,没有规模的地市也是没有地位的,必然是对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尤其是土地资源的蚕食,即便成县盆地广大,也架不住大城市的高楼林立,一个徽成盆地都给了建设用地,再谈徽成盆地如何好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周边所剩都是山地?
[ 此帖被西擒闲人在2009-08-23 14:01重新编辑 ]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8-23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城市是与腹地紧密相连的,你既然是新疆的外来户,必然是内地多有了解,中心城市没有腹地的支撑是难以为继的!!!我今天就再费点口水给你上上课,徽成自古就是天水郡市的腹地,即便数次划为武都地区,历史上多是与天水人流交往密切,看看每天天水车站发的班次去徽成县的和发往天水其它属县相当就应该该明了!
而武都周边同属岷山山系与西秦岭接壤区的宕昌、文县甚至甘南舟曲、迭部每天与武都的班次都超过甘南州州府合作了!
地缘的相近如同血缘一样不可分割,一定的地缘承载一定的人口必然产生一定的中心城市,如同新疆有个迪化今改作乌市一样是长期的历史选择的过程(不能因为地名有轻视少数之意或者反动派国民党创建的城市就要迁建),不是不可更改而是遵循城市发展的脉络来积极引导,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8-23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中国的行省制肇始于元朝,之所以犬牙交错的分割,绝对不是为了发展,相反就是蒙元加强限制从而达到控制!看看今天的省界为人诟病的多是因此造成,既然共党立志建设一个大同社会,“均贫富、等贵贱”将是终极目标!所以你的好恶千万别拿来现眼!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8-23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交通、人流物流方向的确是行政区划应当首先考虑的。
去本地区的行政中心比去旁边另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还难,那谁都会选择后者。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8-30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不能简单归为远近,主要还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当的区域布局平衡发展,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
所谓水往低处流,利益最大化始终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改变只会自欺欺人或者自取灭亡!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8-30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等是陇南发展的基础保证。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9-02
Re:陇南重生路 难题待破解  来源:南方网
远观天汉之象[1],近听黄河之涛[2],确真是:

“历练横昆仑,九曲不回头;从兹向东去,人生复何求!”

黄河如练,穿山开源,也有形意兼备的意思吧。黄河在昆仑南麓盘桓,导河积石,出兰州峡谷后,一路浩荡东去。。。

注:[1]天汉--银汉--银河--汉水,来自于今甘肃天水西南西汉水的引申和专指,我取原意!
[2]兰州自封为黄河之都,我总是一笑!不过黄河是兰州的母亲河确不容置疑!
[ 此帖被西擒闲人在2009-09-03 12:11重新编辑 ]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