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33阅读
  • 7回复

[工程]青藏之水救中国开课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22
 
大西线颂
喜马拉雅天赐我,西线工程命攸关。
先锋斗胆甘用命,万众齐心铁石穿。
冲淤清塞开河道,涤污荡染造良田。
待得江山重安派,黄沙万里变江南。
将进酒,杯莫闲,他年若睹沧桑变,
与君祭洒帝陵前!
 
第15节:终结中华河祸史(1)

  黄河水质变黄,那是古人的事。
  黄水黄上加黄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这里先说青海的湟水河。
  “湟”,《辞海》里说:其字意本是“低洼积水的地方”。湟水河的发源地实如其名。在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以东地区,地势低洼,加上龙爪似的山脉向其间伸延,这便形成了北川河、西川河、南川河。诸河会合向下,便是湟水河。她流经青海省会西宁市,到甘肃兰州西部的达家川入黄河,成了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1953年之前,湟水河清澈见底,水质甘醇可口,满河的波浪柔美如花。天生丽质的湟水从远古走来,历经千万年青春不衰,流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依然容颜不改。但在几十年后这里面目全非了:大片森林化为乌有;过度的农垦和超载放牧使草场退化,滋润河川的森林和绿地尽受破坏。大地的皮肤粗糙了、干裂了,湟水河哪里还有周身凝碧的神通!
  湟水两岸的大片森林,曾是千百万青海人躲避战乱和匪徒戕害的避难处,如今,青海人把祖先的“救命恩人”消灭了,老天的报复不言而喻。
  甘肃的污染力度,比青海大了好几倍。甘肃的污染源的集中地是兰州。
  兰州处于兰山和北山中间,黄河穿腹地而过。山体阻滞了气流的运行,大量烟雾不能散发。兰州每年耗煤640万吨,排放工业废气1112亿立方米,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6.27万吨和6.38万吨,大气污染曾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在第5位、世界大城市排列第6位。
  近些年来,兰州市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兰州人终于能够见到蓝天了,但这种时日并不多,大多数时日还是灰蒙蒙一片。这么多烟尘落下来,自然会流入穿城而过的黄河里。
  黄河在甘肃段全长913公里,流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00万。就这400万人,给母亲河添了许多污垢,仅1998年全年排污总量为36000多万吨,主要污染行业为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除黄河干流外,甘肃境内还有渭河、泾河、洮河、湟水河等5个水系,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了。这些污水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流进黄河里。
  再看看宁夏。
  黄河宁夏段397公里,过境流量330亿立方米,占全自治区水源的97%。
  据宁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1998年的监测,黄河流经宁夏境内5个主要监测断面的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均超过国家三类标准。全区污水排放总量近13000万吨。区内的清水河、二干沟等都是向黄河倾泻污物的排污大户。
  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830公里,占黄河总长的15%。其间的水质污染近些年来逐年加重。一到枯水季节,污黑的油类以及化学制品等,在河床上涂出斑斑污渍。
  黄河在内蒙古境内流经4个地区,按照污染程度依次排列为:乌梁素海、巴盟、包头、呼和浩特市。
  这里仅说一下乌梁素海的情况。
  40多万亩的乌梁素海位于河套地区西北角,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内第二大湖泊。她接纳灌区的污水和山洪,然后排入黄河,是河套地区调节水量、涵养当地气候的天然湿地。这里的芦苇粗壮高大,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芦苇丛中,是180种鸟类的极乐世界。然而,灌区大水漫灌,将大量的农药化肥带进乌梁素海。这种来自农田的排水,占整个湖水的90%。加上临河、五原、杭后三大市镇的工业污水、生活排污和垃圾,每年共有2280万立方米未经处理的污水,乌梁素海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湖水脏了、臭了,许多鸟儿不来了。土生土长的野鸭不愿下水嬉戏,只在芦苇丛中歪来扭去地凄然度日。满湖的杂草几乎将湖区变成了一片沼泽地。这样的湖水流入黄河,成了黄河又一污染源。
  与内蒙古隔河相望的是陕西省。
  陕西污染情况正在朝好的方向变换。古城西安已从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悄然退出。榆林地区的治沙治水成绩突出。无定河、延水河、杏子河的排沙排污量也在逐年减少。但陕西境内的渭河,依然是一条臭气熏天的污水河。
第16节:终结中华河祸史(2)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黄河的半个灵魂。其干流流经陕西18个县市。除了沿途的灌溉用水,还担负宝鸡、西安、咸阳、渭南等大中城市的用水补给。可以说,渭河也是陕西大半个灵魂。然而,她的水质相当糟糕。沿途6亿吨工业用水和生活废水把她弄脏了。陕西全省90%的污水,全部排入了渭河,流入了黄河,仅渭河4城市就有8000多家企业通过85个排污口,向渭河排放工业污水3亿吨。
  山西省会太原污染指数为“世界诸城之冠”,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冠军”。就中国而言,全国30个大气严重污染的城市中,山西占有13个席位。天空不净,地面更脏。全国地面水黄河流域监测结果表明,汾河水严重污染,属于劣质超五类水。这种脏水流进黄河,加上上游五省和河南省部分污水,诸流合污,是黄河母亲染上白发的根本原因。
  黄河河南段711公里,流经8市24县(区),是个受污染之害的省份,也是污染别人的省份。凡是入境的外来水,全是超五类的污染水质。
  提起河南的水质污染,人们立刻想起洛阳的“龙须沟”中州渠。那是一条人工渠,开挖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全长50多公里。水源来自洛阳上游地区涧河和洛河的交汇处。流经洛阳的6个县市,注入黄河。沿途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全部排入渠内,加上缺乏充足来水加以稀释,致使十多米宽的河道成了墨汁般的泥沟。臭味随风扩散,老远就使人作呕。污染指数超过国家五类水标准的15倍。按国家规定,五类水是不能灌溉的。在笔者采写这部著作时,终于传来了洛阳整治“龙须沟”的消息,但愿从此面貌一新,别再把那么多的臭水排入黄河中。
  山东境内有两条河向黄河排污:一条是从河南濮阳发源的金提河,另一条是山东自己污染的大汶河。大汶河的鱼都死了,但沿途人吃水还靠这条河。
  由于黄河在山东境内悬河地段占80%,所以,山东的污水北流海河流域,南入淮河,加重了淮海两河的污染程度。悬河给山东带来了灾害,也带来免受污染的好处。入境的黄河水是五类水质,流到出口东营市,五类水质成了二类水。水质改善的原因是河中泥沙起了吸污作用。如此看来,山东虽然没污染黄河水,但它把其他河段污染了。
  黄河的洪灾,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传说性的记载。
  《书经·尧典》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这是虞夏时期黄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写照: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水汪汪的世界包围了丘陵和山冈,人民在深重灾难中挣扎。
  这样的情景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里亦有类似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孟子·滕文公》里记载更为详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是尧禹时期治理黄河水灾的记录。

  《齐俗训》、《淮南子》、《观堂集林》等许多古书里便出现了大禹治水的壮举。
  其后黄河仍然不停地泛滥,甚至连年泛滥。
  最为典型的连年泛滥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8月,黄河叠涨十余次,陕县万锦滩一天之内水位陡涨9.6尺,创下历史新高。这年的阴历六月初六,河南祥符县张家湾大堤溃决,省城开封被洪水围困,护城堤十里以内人民淹死过半。破堤改道的滚滚洪水,虐中原向南横流,经涡河夺淮入洪泽湖,河南、安徽两省的23州县受灾。淮河河道再度成了黄河的下游河道。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黄河再次在苏北决口,出河口因泥沙堵塞而断流,漕船阻于宿迁以上。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发生历史上著名的特大洪水,陕县河段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考证,这次洪水为千年来最大一次洪水。这场洪水一出晋陕峡谷就在中牟县溃口,主流经中牟口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入洪泽湖。仅豫皖两省就有28州县受灾。这次特大洪水,灾民的血泪凝成了千古传唱的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万锦滩。”
第17节:终结中华河祸史(3)

  黄河夺淮改道之后,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淮河很快成了悬河。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大水,阴历六月十九日,河南兰考以下全河夺流,水分三股向东北漫流,然后汇集于阳谷县张秋镇,从这里穿运河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洪流给河南、直隶、山东带来巨大灾难。直隶长垣(今属豫)、开州(今濮阳)、东明(今属鲁)尽被水淹。两年后,东明县城仍在水围之中。这场水灾,山东受害最重,洪水经5府20余州县。荷泽以下、东阿以上诸州尽成泽国。
  前后持续30年,黄河几乎年年泛滥,朝廷的救灾款、治水款没少拨。然而结果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水官们贪得尤其邪乎。许多史志里说,清代水官“普遍皆贪”。
  朝廷治河无望,人民只得自力拼搏。尤其是直隶和山东沿河两岸,“乡民荷锸携筐,自筑小堰以卫田庐。”这些民埝“尺寸较卑,节节为之,未能连贯”,哪能挡得住洪水!因此,就山东而言,从1855年到1938年,山东河段共行水84年,其中发生决溢灾害57年,决溢次数多达377次,平均每年决溢7次,真可谓岁无宁日。山东那么多人闯关东,就是黄河洪灾给逼的。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里说:“自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花园口决堤破口的2540年中,黄河洪水横流,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一年之中,甚至一场洪水之内决溢多次。所以,共计决溢次数多达1590次。
  由于黄河不断泛滥,造成下游河道龙尾似的摆来摆去。据记载,黄河大改道有26次之多。渤海、黄海、长江,都曾成为黄河的出口。洪水的泛滥范围很广,西起河南孟津,北抵天津,南达江淮,黄泛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江苏省。

  如何确保黄河永不决口泛滥?
  郭开的朔天运河设计书里指出,黄河洪峰达2.6万立米/秒,持续120小时,这就是现在黄河大堤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小浪底水库落成之前)就会决口泛滥。黄河万年一遇的洪峰为6万立方米/秒,没有文字记载,根据水文考古推算,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千年一遇的洪峰3.6万立方米/秒,发生在1843年;四百年一遇洪峰3.2万立方米/秒,发生在1761年。历次洪灾皆全河性洪水,其中,上游来水占60%。朔天运河的万家寨截流之后,从万家寨到悬河段上的花园口,流程1200公里,仅仅这一区段形成的洪峰,难以超过下游危险洪峰。万家寨所截之洪水,经桑干河至天津入海,简言之,朔天运河的东线工程为黄河新增了出海口,这就彻底解除了黄河水患,确保黄河永无决口性泛滥。
  黄河频频泛滥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水流不畅而破堤成灾。
  大量的泥沙早已使黄河成了海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世界上的分水岭,大都是山脉或高丘,以河流作为分水岭,这是黄河的又一大世界奇观。
  如今的黄河,比50年前高了6米,有的高出地面13.5米。郑州段河床早已高过了郑州“二七”纪念塔。这一段河床的海拔高度是95米到86米,而北京天安门广场为海拔43米,通县、大兴才12米,天津3米。黄河郑州至开封段的黄河北坡,600公里一马平川至京、津,一旦北岸大洪破堤,京津地区难逃厄运。南岸形势更为严峻。黄河洪水将以几十米高的浪头一泻千里,历史上夺淮入海、乱淮入江的惨局就会再现于今,千万人的生命、亿万元的财产必将毁于一旦。
  根治黄河的实质在于根治悬河,根治泥沙。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实行的绿化山河,保护植被,其意义之一就是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含沙量。这是事物的普遍性。普遍性中还有特殊性。拿黄河来说,她的泥沙源究竟在哪里?这些泥沙为什么会淤积河道而抬高河床?怎样才能让这些泥沙全部排出河口?
  最早从理论上解答这些问题的是泥沙专家、清华大学钱宁教授。
  钱宁教授1922年生于南京。25岁赴美就学于衣阿华大学水利系。26岁获加州大学奖学金,改学泥沙专业。29岁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推移质平衡输沙率的研究》既具理论价值,亦具河流输沙的指导意义,因此,他被留校任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工程师、副研究工程师,主要从事泥沙研究工作。他于1955年返回祖国。
第18节:终结中华河祸史(4)

  中华大地的江河为他提供了泥沙研究的用武之地;永定河的游移河道,钱塘江的滚滚大潮,长江流量的大起大落,黄河悬天的奇特姿态,皆磁石般地吸引着他去探讨、去研究那些前人从未解决的一系列泥沙问题,从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他继承和发展了爱因斯坦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倡导了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研究,为我国的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结合及河床演变理论探讨,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他的代表作《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对中国河流的泥沙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59年,人们在黄河花园口滩地施工中挖掘出一座唐墓,钱宁教授在黄河委员会业内同仁的陪同下来实地考察,仅从挖出的基坑立面上,就清楚地看到唐以后各历史时期淤积下来的泥沙,这部分泥沙要比黄河河床床面上的泥沙粗得多。
  这一现象引起他的极大注意。回到郑州后,他就设法广泛搜集各段河床的钻孔资料,发现淤积河床深处的泥沙都比表面泥沙粗,颗粒大都大于0.05毫米,从此以后,业内人士皆称之为粗泥沙。按照当时的水文资料统计,这样的粗泥沙来量约3亿至4亿吨,占黄河下游总沙量的1/5。黄河之所以成为悬河,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粗泥沙。
  这些粗泥沙能够日积月累地淤积于河床,说明黄河的流速流量达不到致使粗泥沙入海的推动力量。也就是说,黄河成为悬河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她的流量太大,恰恰相反,因为她的流量太小。尤其是汛期一过,来水量明显减少,河水流速太慢,冲沙力度小,所以,大量的粗泥沙抬高了河床。钱宁教授这一重要发现,对于认识黄河和治理黄河产生了重大的突破和飞跃。
  增加黄河的流量而加大冲沙力度,这是钱宁教授的一大愿望。究竟如何增加黄河流量,这在当时是件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有个问题是必须尽快解决的:这些粗泥沙究竟源出何处?
  1965年,水利部组织了一个专家组,去郑州协助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治黄规划,钱宁教授为其中的资料组负责人。借此良机,他与其他专家一道,并动员了南京大学地理系20多位师生,去黄河中游各地,调查地表物质的组成。那时没有专车可供使用,他们得乘公共汽车到县城,再靠两条腿去调查点现地勘察。这次调研中,钱宁教授带着几位青年,首先去延安考察延水,再到绥德看无定河和大理河,然后北上,去榆林调查榆溪河。再其后,靖边的芦河和旧城水库,宁夏的清水河,陕甘地区的泾河、渭河,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他们通过三门峡水库建库19年内黄河下游103次洪峰所造成泥沙淤积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黄土高原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中,有80%的粗泥沙来自10万平方公里,其中5万平方公里的产沙量就占粗泥沙来量的50%,这5万到10万平方公里地区,亦即晋陕间支流区、广义的白于山河源区和泥沙较细的六盘山河源区,这些地区应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这一科研成果于1982年获得了全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这种正确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各地的治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通过退耕还林、绿化山川的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的环保活动,虽说可以大大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但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恢复植被,何其艰难!
  有首民谣说,“春天栽树秋收柴,来年开春再重来。”这里边既有责任心问题,也有自然环境问题。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在这漫长的治理过程中,黄河河床仍在不断抬高,悬河泛滥危在旦夕。
  郭开从钱宁教授引发的科研成果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他那为之奋斗的朔天运河从青藏高原引水济黄,目的之一就是冲沙入海,变悬河为地下河。现将其可行性报告里的一段话抄录于下:  
  黄河下游河流挟含泥能力(冲淤)的临界值在20~25公斤/立方米,每立方米水含沙低于20公斤则能冲刷,高于25公斤则淤积。
第19节:终结中华河祸史(5)

  现在,黄河每立方米含沙37公斤,所以每年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郑州以下的河道里,形成高于地面12米的悬河。她的入海量为324亿立方米,朔天运河南水北调2006亿立方米,足可保证黄河年均径流量2500立方米/秒、年入海量680亿至900亿立方米,每立方米的含沙量将降到5公斤至10公斤以下,这就保证河道不再淤积,且使流水转为冲刷、强冲刷。16年(如辅以大型挖泥船在河床搅拌,效率大增,8年即可)可使河床下降15米至20米,消灭了悬河。届时,黄河郑州到河口,将成为一条宽600米到1000米、水深10米到13米的平流河,可通航10万吨级大船。黄河郑州以下悬河消失之后,河水继续冲刷河道,当河床低于地面16米到18米时,也就是从现在的海拔95米降到76米,比降小了,流速缓慢,冲刷也就停止了,形成不冲不淤的良性状态。到此,真正根治了黄河。这样的河漕宣泄能力高达4万立方米/秒,万年一遇的洪水也不会泛滥成灾。
  这样的良性河道形成之后,又会产生许多利好效益。
  现在黄河下游宽5公里至20公里,而未来的河槽宽不过1公里,省出了大量的河滩和泄洪区土地;
  现在的悬河渗漏将地下水抬高,许多土地盐碱化。变成地下河槽后,这些盐碱地随即变成了良田;
  淤积河床的200亿吨泥沙入海,加快填海造地进度。
  仅上述三项附带效益,就可得到2000万亩良田。这对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地区意义尤为重大。
  最大的利益在于航运。现在的黄河口离10米深海线仅3公里,等到良性河槽形成之后,黄河口延伸到深海区,河口淤积就永远停止了,黄河的造地功能也随之结束。因为流沙一到深海区就被强大的海流卷走了,因此,无论在河道还是河口,都不会淤积。这就产生了一条深水航道,这条黄金水道可使10万吨海轮直泊济南、郑州,万吨轮通航西安,且上溯万家寨,连通朔天运河,中原繁荣景象指日可待。
  1972年以来,黄河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新患:断流。这种断流与历史上出现过的断流有天壤之别。
  据文字记载,历史上的断流大致有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特大旱灾造成干旱期间的缺水断流。这样的断流史始于战国时期,但干旱期一过便随之复流。
  第二种是黄河决口改道而断流。决口以下旧河道干涸龟裂。
  第三种是兴河工程的临时需要而拦水断流。比如1960年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这种断流是兴旺发达的好兆头。
  1972年的黄河断流,是吸干母亲乳汁的自然断流。这年断流,仅是黄河灾难的刚刚开始。其后年年断流,而且日趋恶化。
  70年代,每年断流不到14天,断流河段平均242公里。
  进入90年代以后,平均每年断流时间在102天左右,断流长度达427公里。
  最严重的是1997年,山东利津段全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长达704公里,河口地区竟有295天无水入海。
  1998年元旦的头条新闻是个坏消息:黄河断流。这年断流了14次,断流天数137天。
  有人提出,再这样断流下去,黄河将不再是世界第五大河,有可能蜕变为世界最大的内陆河!
  黄河断流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心病。
  最感心痛的是一批远见卓识的高级知识分子。
  199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张光斗、方智远、周光耀等135名院士,以满腔激情联合发出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书。
  两院院士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今天的黄河正面临着断流威胁,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河。照此下去,不久将变为内陆河。
  呼吁书说:“黄河断流,意味着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黄河断流,严重造成下游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黄河断流,直接威胁着下游经济的发展。黄河断流,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进行深刻反思。”
第20节:终结中华河祸史(6)

  呼吁书的最后一段发出了这样的感言——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做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在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郭开的朔天运河,首期工程就是大西线南水北调的中国水塔工程,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藏东南地区高程截流,调水2006亿立方米,储于青海湖,按需所供地给黄河补液,补液量可达一倍以上。黄河凭借这些玉液琼浆,不仅永不断流,还能冲刷河床,永不泛滥,达到根治黄河,永葆青春的目的。
  第六章 “救中国”非玄奇之语

  自古中国灾难多。《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这场大旱结束了商代的统治。周厉王末年连续6年大旱,延至周幽王仍大旱不止,致使周代消亡。《竹书纪年》载:“山崩,三川涸。”
  往后,诸代记载越加翔实。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说:“我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公元前1766年(商汤十八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其中,水灾1058次,平均约每3年5个月便有一次。尤为严重的是旱灾,这3703年中,共产生1074次旱灾,平均约每3年4个月强便有一次。这些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最严重的是连续数年的干旱。明朝崇祯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632~1642年)间,黄河流域发生了连续11年的大旱,这是近500年来连旱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极为严重的旱灾。干旱初期,黄河流域仅少数地区有庄稼受害和人畜饥馑的现象。后来旱区向南扩展到苏、皖等省,个别地区有人相食的现象。到了1640年和1641年,年降水不足300毫米,每年5月至9月旱情加重,禾苗尽枯,庄稼绝收。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这种淀竭、河涸现象遍及各地,人吃人现象严重发生了。1640年,晋、陕、冀、鲁、豫严重干旱还伴随着蝗虫灾害和严重的疫灾,使灾情更趋严重。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每石米价银一两,崇祯十三年以后,石米涨到银3两至5两,加上沉重的赋役,民不聊生,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起义不断,导致明朝崩溃。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旱发生在清光绪二年至四年(公元1876~1878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许多人被迫逃往他乡度命。家境富裕者不愿离开故土,结果,“家有香油数斤,米粟石余而死者,乃缺水也”。山西全省各地连续无雨月数,短者50~60天,长者达3个月以上。境内“无处不旱”,“河东两熟之地,灾者八十余区,饥口入册者不下四五百万”(王锡伦《丁丑奇荒记》)。是年8月1日,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折曰:晋省报灾州已有57处,饥民200余万。据12月10日奏报统计,全省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还有9个县(《山西通志》86卷)。河北受灾68个州县,其中严重受灾的有邯郸、邢台、沧州、衡水、石家庄、保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地方志中都有“终年无雨”、“大旱三年,流离载道”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年至四年的大旱中,仅晋、豫、冀、鲁四省因旱灾饥饿致死者达1300万人。这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连旱。
[ 此帖被李勇光在2009-07-27 08:33重新编辑 ]
河南濮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22
来排队顶帖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22
早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西藏之水救中国,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22
湄公河流域怎么办?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23
期待这一世界性工程的开工。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23
楼主快把整个版块弄成YY专区了...24...拜托楼主下次发点有新意的嘛...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24
就当消遣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24
期待这一世界性工程的开工。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