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95阅读
  • 0回复

[上海][转]上海灶间烧饭 浙江堂房吃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22
本报上海边界行报道组第12站来到金山卫,当我们穿过两省市三地区合居的裴家弄,一条防汛大堤外是老沪杭公路。大堤下面有一块干涸的洼地,当地一位浙江老农介绍,它原来是钱塘江的末梢。国务院勘查立下的沪浙界14号界石,西为浙江,东乃上海。但在裴家弄,你很难分清沪浙的界线。上海的居民羡慕浙江的裴家弄西部的水泥路便于出行。浙江的居民希望老年人能有社会保障。浙江金桥8组80岁农民裴土根说,自己至今靠子女赡养,而上海永久一组71岁的沈引珍,每月有400多元养老金,“这样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 一条沙石路旁住三地人家

  世世代代生活在裴家弄的居民,一部分以晒盐为生,大部分以种田为业,此地因裴姓居民多而得名。1949年解放时,当地政府按居民职业不同并根据自愿原则,在行政上对裴家弄的居民作了划分。以晒盐为业的居民归属上海市金山县金卫盐场;种田的农民以界石、界河分开,西边的归浙江省平湖县钱塘乡金桥村管辖,东边的归属上海市金山县金卫乡永久村。一弄归属三地,行政上划分了,但居民们的生产、生活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一条埭上,也难分沪浙。

  记者站在一条沙石路旁,一排住房面南朝向,但房屋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原来,这4户居民,最东面的张福林和周亚龙是浙江金桥村东塘缺三组的农民,房屋高大宽敞;中间一户现是上海石化街道居民焦金明的住房;西面一户是上海金山卫镇永久村二组农民焦培成的住宅。三地因建房政策方面的差异,民居的模样也有不同。

  ■ 搬只躺椅“头枕上海,脚踏浙江”

  “我家在上海灶间烧饭,在浙江堂房吃饭。”69岁的裴连根老人说。这是上海市金山石化的裴弄村32号,主人裴连根和妻子黄芬娣原是金卫盐场人,1975年进石化总厂当工人,现在两人都已退休。说起他们家的住房,有一段故事。

  今年63岁的黄芬娣自小过继给浙江省平湖市钱塘乡金桥村三组农民黄引观,黄家在裴家弄原有砖木结构平房4间,黄芬娣至今还保存着1950年平湖县颁发的土地房产证。1963年,当时金卫盐场的裴连根做过门女婿,来到黄家与同村的黄芬娣结为夫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取名黄中林,户口随母迁入浙江钱塘乡金桥村。1966年,黄芬娣因婚姻关系,把自己的户口迁到了裴连根所在的金卫盐场,而儿子的户口因黄芬娣父母反对而留在浙江平湖。由此,金桥村三组黄引观家,不仅有浙江的常住人口,还常住着金卫盐场户口的裴连根和黄芬娣夫妇两人。

  1985年,裴连根和黄芬娣向当时的石化总厂征地办提出建房申请,经审核,有关部门按居住人口,批准在西区裴家弄黄家老宅上建造70平方米住房。但从大家庭生活考虑,裴连根夫妇以大儿子户口在浙江全塘为理由,也向全塘镇人民政府提出了建房申请。全塘镇政府按政策规定,同样批准在原黄家老宅建造50平方米。这样,1986年5月,裴家在黄家老宅拆老房建新房,建造了120平方米二层楼屋4间,中间一墙相隔,两间建在上海,两间建在浙江,一间4平方米灶间,建在上海一侧。现在,裴连根夫妇住在这裴弄村32号内,常常是“上海灶间烧饭,浙江堂房里吃饭”;搬只躺椅走廊里一放,就会出现“头枕在上海,脚踏在浙江”的稀奇事。

  本报记者 朱全弟  通讯员 沈永昌 潘龙明
http://xmwb.xmnext.com/xmwb/html/2007-06/22/content_34944.htm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