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42阅读
  • 0回复

[城市群都会区]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4-20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

序    言      

      加快沿江开发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江苏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对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促进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江苏拥有长江岸线的地区是沿江开发的核心区域。本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 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市)。2001年人口2409万人,面积2.46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454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2.7%、24.0%和4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87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6倍,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

      本区是江苏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沿江开发既能促进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又能带动苏北地区的加快发展,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江苏省计委会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编制了《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以及沿江开发战略定位与产业功能布局、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布局、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沿江城镇发展与布局、沿江可持续发展、沿江与上海一体化进程、长江南北联动发展、沿江开发政策机制等八个专题规划研究报告。

      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以2001年为基期,2003-2010年为规划期,重点解决沿江开发问题,明确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对沿江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岸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提出空间布局方案,是沿江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开发基础与目标

  

                                                                        第一节  开发基础

      1、本区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开发条件优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沿江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位优越。本区是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接上海,西连长江中上游诸省,既有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又有苏北乃至中原广大地区为腹地,辐射势能强劲,消费市场巨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上乘区域和贴近市场的理想投资区域。

      资源丰富。本区淡水资源丰沛,长江过境江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730亿立方米;岸线资源优势明显,拥有1175公里长江岸线,-10以下深水岸线302公里,其中可建深水港口泊位的一级岸线142.3公里,随着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本区岸线资源在全国更显独特;教育发达,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科技资源丰富,人才广聚。

      环境优良。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山、有水、有大海,十分适宜人居;开发历史较早,人杰地灵,历史遗存多,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安定,人文环境优良;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意识较强,涌现出一批外商满意的城市。

      体制灵活。改革创新意识较强,开放程度较高。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90年代以来又开创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率先创新、自强实干的“昆山之路”,开拓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

      配套力强。本区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工业基础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机械装备、化工、冶金、轻纺等产业的集聚地。企业间分工协作由来已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各类配套产品,形成较强的产业供应链。

      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本区交通条件优良,铁、公、水、空、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上可溯至整个长江流域及更广阔的区域,下可通过河口直接连接四大洋;能源供应较为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先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相汇合,已基本形成支撑本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2、沿江开发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布点无序,开发方式雷同,产业同构较为突出,没有形成特色;南北差距明显,长江南岸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而长江北岸沿江经济带尚未形成;过江通道偏少,阻隔了生产要素的跨江流动;对资源环境重视不够,土地和岸线资源缺乏高效利用,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第二节  发展机遇

      3、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沿江开发的机遇是:

      20年发展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判断。

      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最佳地区,2002年协议利用外资总量超过了珠江三角洲。随着我国逐步兑现加入WTO的承诺,这一势头还将更加旺盛。

      不可多得的市场机遇。总体上看,全球的重化工业产品供大于求,我国大部分商品已进入买方市场。但是我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产品短缺,层次低,需要大量进口,为沿江开发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同时,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也将为本区提供更多的发展商机。

      区域发展的内生需要。本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重化工业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苏南地区,由于沪宁沿线产业密集,迫切需要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苏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重化工业的支撑。濒临长江是苏中地区的最大优势,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苏中接受国内外资本转移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开发沿江是苏中快速崛起之所在,是缩小苏南与苏中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

      4、总体上看,沿江开发具备极佳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国际上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重化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国内沿海部分地区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纷纷布局和建设重化工业区等。为此,在沿江开发中,要扬长补短,变挑战为机遇,变竞争为动力,全面推进沿江开发进程。

                                                                         第三节  战略定位

     5、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

      ——国际制造业基地。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依托沿江地区的区位、机制、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建立能够参与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的生产体系、面向国际的市场营销体系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生产服务体系,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基地之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区域性进出口商品集散枢纽。以国际化为龙头,构建面向长江流域及更广区域的经济腹地,向东接轨上海,向南汲取沪宁杭甬产业密集带的能量,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向北带动苏北和影响中原地区。

      ——缩小江苏南北差距的传导纽带。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开放,增强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使沿江经济带成为承接上海,辐射苏北,缩小江苏南北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第四节  发展目标

      6、沿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外商资本和国内各类资本,推进两岸联动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产业园区,发展沿江产业,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江城镇密集带、集约型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达基础设施网、现代物流网的“两带两区两网”开发格局。到2010年,本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2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4∶53∶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21∶39∶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2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是沿江开发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本区临江优势,按规划、有重点、有分工地加快发展基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预计到2010年,沿江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7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0亿元左右,其中基础产业增加值达到4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销售收入达到12500亿元左右。

      沿江城镇密集带。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沿江城镇密集带是沿江开发的重要内容。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为载体,组织一体化空间,强化扬州、镇江与南京的紧密联系,推进南通、泰州与苏锡常的紧密联系;加快开发区与周边城镇的整合,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开发水平,形成产业与城镇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争取达到65%左右,建成发达文明、充满活力的沿江城镇带。

      集约型开发区。临江开发区是沿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主题开发,着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临江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沿江高质量、高效益开发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水、土地及岸线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绿色生产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形成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长江风貌。到2010年,全区城市及各类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发达基础设施网。基础设施是沿江开发的重要支撑。适应沿江开发需要,适度超前加快建设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设施,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网,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水工程设施体系。

      现代物流网。现代物流是提高沿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依托交通、流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为手段,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网。到2010年,本区物流总成本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低2-3个百分点。    

      

                                                                 第二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五节  重点产业发展

      7、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汽车、船舶、机床和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大汽车企业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合作,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产品档次,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快形成与整车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发展大吨位高等级船舶及配套装备,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船舶修造业;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加工和装备的产业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大型机械和整机装备。

      (2)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的化工产业链。注重提高化工产业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化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基础化工原料产业的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聚合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新型纳米材料、氟化产品、高分子材料产品等;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道延伸,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3)冶金产业集群。以特种钢为重点,形成钢冶炼—特种钢材—金属制品的冶金产业链。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切实提高特种钢材的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重点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等优特钢产品,为建筑、汽车、船舶、家电等生产提供急需的特种钢材;积极发展金属制品业,延伸产业链。

      (4)物流产业集群。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充分利用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物流的企业平台,构建若干个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第六节  重点产业布局

      8、沿江产业布局以临江城市和开发区为载体,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密集区和产业基地。

      (1)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发挥宁波大榭岛—南京和鲁宁输油管道的原油供应优势,依托南京的大型石化企业,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为主体,联合仪征等邻近开发区,在石化原材料产品的基础上,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后道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在江海交汇区域培育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限制石油化工产业在沿江其他区域布局。

      (2)精细化工产业布局。根据流域产业布局原则,将精细化工重点布局在沿江下游地区。充分发挥张家港、常熟、太仓、泰兴、南通等现有优势,注重产品品种错位,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型、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共同形成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区。禁止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和小化工企业在临江地区布局。

      (3)特种冶金产业布局。以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依托南京、张家港和江阴等现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特、精、优产品,限制炼铁等冶金前道产业在沿江地区的布局。南京地区要注重冶金下游产品发展和吸引关联性强的企业集聚,优化产品结构;张家港、江阴要注重与靖江的联动开发,促进冶金产业向江北扩散,共同发展特种冶金产业,加快南京和张家港、江阴、靖江两大特色冶金产业密集区的形成。

      (4)汽车产业布局。沿江地区适合汽车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但应把规模集聚作为汽车产业布局的首要条件。积极发展汽车整车,通过整车行业联合和产品分工,提高产品竞争力;重点加快南京轿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上海合作发展仪征地区的轿车生产,形成国内规模较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积极推进扬州客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加快形成以扬州为重点的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围绕汽车整车,鼓励沿江地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沿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5)船舶产业布局。根据比较效益原则和资源禀赋条件,船舶产业应集中布局在苏中沿江地区。重点加快南通造船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长江南岸的修造船产业向长江北岸转移,通过企业联合与兼并,整合扬州、仪征、江都、靖江等地区的造船业,促进企业规模集聚和产品升级,把南通建成亚洲第一、世界著名的修造船基地,把扬泰地区建成国内知名的船舶修造基地。

      (6)新材料产业布局。沿江地区具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良好条件,依托沿江基础产业,重点加快泰州纳米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江阴和南通等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注重向基础产业渗透,促进基础产业升级。

      (7)物流产业布局。以地区产业基础和经济腹地为条件,发挥铁路、公路、空港、港口枢纽功能,加快南京、无锡、苏州三大物流枢纽城市和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等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形成南京长江流域综合物流中心、无锡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苏州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把沿江地区建成服务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现代物流网。

                                                                第七节  其他产业发展

      9、为带动沿江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加快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纺织、造纸、医药、新材料、农产品出口加工等产业。

      电子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带动沿江地区开发,形成计算机及配套、移动和卫星通讯、数字化视听和光电子等产品群。

      纺织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和产业装饰用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和品牌服装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原料—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品牌服装的产业链。

      造纸产业。以高档造纸为重点,形成进口纸浆—纸或纸板—高档纸制品的造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档文化用纸、中高级生活用纸、包装用纸及特种用纸等。

      医药产业。积极扩大原料药的市场份额,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发展优势原料药、新剂型中药、生物医药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稀土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工程高分子材料、新型合成纤维、医用生物新材料等。

      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以高附加值出口农产品为重点,形成种子种苗开发—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增值—出口创汇的外向型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特色家畜禽、水产品、茧丝绸等优势农产品,建成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群。

      10、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以水和文化为主题,依托长江两岸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现现代长江的整体气势之美,形成沿江旅游风光带。展示临江城市风情,发展“城市山林、大江风貌、文化积淀、商务休闲”等都市旅游;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岸线和江中岛屿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加快建设大桥两岸旅游区,发展观光旅游;挖掘历史遗存,发展文化旅游。重点建设润扬、江阴、苏通大桥旅游区和世业洲、双山岛、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形成富有特色的长江旅游区(点)组合,把沿江地区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八节  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11、开发区要围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开发集约、创新服务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开发,通过引进企业、增加产出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使沿江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成为产业集群的载体。

      (1)产业集聚。利用开发区的现有产业基础,促进同类或相互关联企业集聚;以大集团、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导,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牵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在开发区内形成专业分工的产业集聚。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外的区域布局新的工业企业。苏南地区要注重引进增强集聚功能和弥补集聚缺陷的企业,提高区域产业自律发展能力,建立产业本地网络,形成区域产业体系;苏中地区要充分挖掘区域潜力,培养和增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尽快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从区外集中引进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2)开发集约。根据各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提高投资强度和资本回报率,注重引进和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土地的集约开发,防止盲目贪大和开发区、工业小区内的土地荒芜,要把单位面积投资和产出的实际效率作为审批扩大开发区面积的重要条件,对进区企业和项目,确定单位面积投资额的门槛值和单位面积产出的目标值。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3)特色鲜明。根据地区产业基础和布局要求,各地开发区要按照“一区多园”的整合思路,发展专业化园区。突出服务设施统一配套,促进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强化各个开发园区的专业化功能,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开发模式,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4)创新服务。创新服务是开发区的重要职责。开发区的管理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促进产业集聚的机制建设上来,注重软环境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建立与开发区相适应的人才和劳动力供应体系,把大力吸引人才和培训相关产业的熟练劳动力作为开发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尽快建立海关与物流据点的货物通关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快速、便捷、周到的管理运营体系;在物流需求高度集中、用户要求紧迫的物流据点,加快建立全天候服务体系。      

                                  

                                                                  第三章  岸线资源开发与布

                            

                                                                      第九节  岸线开发原则

       12、江苏长江岸线1175公里,其中主江岸线861公里,洲岛岸线314公里。主江岸线中南岸412公里,北岸44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约302公里,中深水岸线约113公里,分别占主江岸线总长的35%、13%。目前主江岸线已利用240公里,占主江岸线总长的28%,其中南岸158公里,占38%;北岸82公里,占18%。洲岛岸线已利用10公里。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是沿江开发的前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深水深用和浅水浅用的原则。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岸线功能,按照港口码头、工业和仓储、过江通道、取水口、生活旅游、生态保护等不同类型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2)坚持集约开发的原则。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避免产业园区沿岸线依次布局。限制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较低的生产企业贴岸布局,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

      (3)坚持上下游结合和近远期协调的原则。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近期开发要为远期发展预留岸线,对开发前景良好且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予以保护。

      (4)坚持利用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岸线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河势稳定,加强河势演变监控、洪水防治、航道疏浚等。加强河道整治,形成新的深水岸线。

                                                                    第十节  岸线开发布局

      13、港口公共码头岸线。港口码头对岸线条件的要求是稳定性好,不冲不淤或冲淤微弱,深水或中深水,后方陆域较宽。主要分布在:

      南岸:南京板桥港区、老港区、新生圩港区、龙潭港区岸段,镇江高资港区、高资河口—镇扬汽渡、老港区和大港、扬中岛屿靠近主航道一侧岸段,常州录安洲—圩塘岸段,江阴老桃花港—夏港翻水站口、夏港翻水站口—鲥鱼港岸段,张家港巫山港—老套港岸段,常熟常浒河口—徐六泾口岸段,太仓浪港口—七丫口岸段。

      北岸:南京陈圩—长江大桥、西坝头附近岸段,扬州六圩岸段,泰州口岸、永安洲岸段、泰兴过船岸段,靖江东兴、八圩、靖城、斜桥岸段、上天生港—焦港岸段,南通如皋长青沙—泓北沙、南通港区和狼山港区、水山码头—海太汽渡岸段。

      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岸段:南岸有南京板桥港区、老港区和新生圩港区岸段,镇江高资港区和大港港区岸段,江阴夏港翻水站口—鲥鱼港、张家港巫山港—老套港岸段,常熟常浒河口—徐六泾口岸段;北岸有南京陈圩—长江大桥岸段,扬州六圩岸段,泰州杨湾港区—永安港区岸段,南通港区和狼山港区岸段。

      随着沿江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公用码头需求日趋增加。要充分挖掘现有港口潜力,提高吞吐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上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岸段,提高岸线利用率;适当开发条件优良、需求旺盛的岸段,近期重点开发南京龙潭港区部分岸段、镇江高资河口—镇扬汽渡岸段、常州录安洲—圩塘岸段,太仓浪港口—七丫口岸段、靖江八圩岸段。

      预留远期港口发展岸线:南岸有南京龙潭港区的大部分岸线、扬中岛屿靠近主航道一侧的部分岸段、江阴芦埠港—夏港翻水站口岸段;北岸有南京西坝头附近岸段,扬州六圩岸段、江都三江营—嘶马岸段,泰州靖江东兴、靖城、上天生港—焦港岸段,南通如皋长青沙—泓北沙、横港沙、水山码头—海太汽渡岸段等。

      14、工业和仓储岸线。工业和仓储对岸线的要求和港口类似,但程度相对较低。除港口以外的深水和中深水岸线,均可作为工业和仓储利用。应将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布局在取水口和城镇的下游方向,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近期重点开发岸段包括:

      南岸:南京板桥、栖霞岸段,镇江高资、谏壁、大港岸段,江阴利港—夏港、黄山港—长山岸段,常州录安洲夹江岸段,张家港老套港—老沙码头、渡泾港—西界港岸段,常熟徐六泾口-金泾塘口岸段,太仓荡茜口—浪荡口、七丫口—海塘河岸段。

      北岸:南京大厂岸段,扬州仪化码头—胥浦河口、瓜洲—六圩岸段,泰州口岸、永安洲岸段、泰兴过船岸段和靖江东兴、八圩、斜桥、新桥、西来岸段,南通如皋由来沙、天生港区、营船港闸—水山码头岸段。

      对于目前无法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岸线,部分可作为远期工业仓储岸线控制保护。南岸主要有南京梅子洲靠近主航道一侧岸线,张家港十字港—渡泾港岸段,常熟金泾塘口—白茆口、白茆小沙外侧岸段;北岸主要有扬州嘶马河口—滨江岸段、省共青团农场—江都泰州界岸段,泰州靖江上青龙港—上四圩岸段。

      15、过江通道岸线。过江通道岸线要求地质基础坚固,河势稳定,河道相对较窄。随着南北交往日渐加大,要留有足够适宜通道建设的位置。除已建和在建的桥位要留有足够的岸线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外,今后预留的过江通道位置如下:南京板桥—大胜关、梅子州桥位、石埠桥桥位、下关地铁过江、三江口—大道河口岸段,镇江五峰山和扬中桥位、常州桥位、江阴肖山—靖江越江岸段,常熟徐六泾—通州南通农场岸段,泰州高港和泰兴桥位,江阴新桃花港上—靖江界河口下岸段,南通天生港西部—张家港三兴岸段。根据发展需要,上述桥位可进行适当调整。

      16、取水口岸线。取水口要布局在岸线比较稳定、上游没有污染、不产生严重淤积的畅流河段。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岸段,建立必要的水源保护区,并对调水水源区域进行重点保护。

      目前本区沿长江共有36个取水口,占用岸线约55公里,且大部分占用深水和中深水岸线,取水口过多,布局分散,不仅增加了水源保护的难度,也不利于岸线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加快取水口布局调整,减少取水口数量,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

      主要的调水水源保护区岸线有镇江谏壁调水水源保护区,常州魏村调水水源保护区,江阴白屈港调水水源保护区,常熟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江都三江营水源保护区,泰州引江河口调水水源保护区。

      17、生活旅游岸线。为保留岸线的自然风貌、开发旅游资源和改善环境,应把临江城市、重点中心镇以及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所在地的岸段预留起来,供居民生活、旅游、休闲。主要生活旅游岸线包括:

      南岸:南京的燕子矶、幕府山滨江、城西夹江、梅子洲及八卦洲岸线,镇江的金山、北固山、焦山及润扬大桥岸段,常州录安洲西段岸线,江阴韭菜港—黄山岸段,张家港的港区镇、双山岛、锦丰和乐余部分岸线,常熟苏通大桥和浒浦镇部分岸线,太仓荡茜口—海太汽渡、浏河镇部分岸线。

      北岸:南京长芦镇部分岸线,扬州瓜洲古渡及瓜州镇部分岸线、三江营、仪征城区部分岸线,泰州口岸镇部分岸线,泰兴过船镇部分岸线,靖江八圩镇、靖城镇部分岸线,南通狼山风景区岸线等。

      18、生态保护岸线。生态保护岸线是生产性岸线之间的绿色隔断,具有维持岸线可持续利用的功能。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岸线,注重江滩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严重淤积或崩坍的岸线、对控制河势有重要意义的岸线,应作为或视同生态岸线严格保护。主要的生态保护岸线有:

      南岸:南京慈湖口—下三山、梅子洲夹江段、三江口—大道河口岸段,扬中(包括炮子洲)夹江段岸线,张家港老沙码头—渡泾港、西界港—福山塘口岸段。

      北岸:南京浜江—陈圩、长江大桥—大厂卸甲甸、西坝头—赵庄沟岸段,扬州仪征小河口、十二圩—瓜洲、省共青团农场—江都泰州界岸段,泰州天星港—上青龙港、下青龙港—靖如界岸段,南通又来沙尾—天生港、海门新港闸—连兴港岸段。

                                                                  第十一节  岸线管理

      19、岸线资源是沿江地区最具独特的资源,是沿江开发的首要条件,是实现沿江产业合理布局的有效手段,因此,省对境内的长江岸线实行统一管理。依据本规划,建立长江岸线资源管理GIS系统。在省计委设立江苏省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长江岸线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岸线利用。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岸线资源管理的立法,尽快批准实施《江苏省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并制定《江苏省长江岸线资源管理条例》。对已占用但不符合本规划要求的岸线,沿江各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第十二节  综合交通建设与布局

      20、本区已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高等级公路里程约29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57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约700公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综合运输功能不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不够,南北过江通道偏少,交通设施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本区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迫在眉睫。为此,在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的同时,要加快过江通道、水运和铁路的建设,同时兼顾航空业的发展,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1000公里,争取建成10条左右过江通道,两大国际机场。

      21、公路建设。①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苏嘉杭、通盐、通启、宁杭、常州至太仓、扬州西北绕城、宁淮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扬州至溧阳高速公路、南京溧水至常州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靖江段扩建或分流工程、沪蓉国道主干线南京绕越高速公路、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东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②高等级公路:配合高速公路网,构建高等级公路网络。加快长江北岸沿江高等级公路建设;扩建和改造312国道、南岸沿江高等级公路;新建苏虞张一级公路;配合常州—扬中—泰州通道建设,规划常州—扬中—高港—泰州的联线等。

      22、铁路建设。加快宁启铁路建设;争取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早日开工;加快镇南铁路、通沪铁路、宁宜铁路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设。积极开展上海经苏锡常至南京的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工作。

      23、过江通道建设。①推进沪崇苏通道建设。在加快苏通大桥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沪崇苏崇启、崇海通道的前期工作,与沪崇通道同时建成。②加快铁路过江通道建设。积极开展江阴铁路大桥、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2010年前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同时做好通沪铁路南下过江桥位选址及大桥的前期论证。③加快长江中通道建设。加快润扬大桥建设,抓紧常州—扬中—泰州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④强化南京江南、江北的联系。加快南京长江三桥的建设,积极做好南京长江四桥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⑤尽快启动其他过江通道的规划研究工作;为了减少桥位使用岸线资源,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也要加紧过江隧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24、水运建设。充分发挥沿江水网稠密的优势,积极发展内河运输。配合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工建设,加快南京以下河段的长江主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级,形成水上快速通道;继续改造京杭大运河,实施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尽快成为通航500吨级的四级航道;加快内河航道的整治,基本形成五级以上内河航道网。

      25、航空建设。充分挖掘存量资源的增值潜力,加快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国际航线的开辟,在已开通南京—汉城国际客、货运航线、新加坡—南京—芝加哥(洛杉矶)、南京—曼谷—阿姆斯特丹国际货运航线、南京—香港、澳门地区客运航线等国际、地区航线的基础上,尽快开通南京—澳门—台北货运航线、南京—东京、大阪等地的客运航线,争取开通南京—曼谷、南京—吉隆坡等地的客运航线。同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争取开通更多国际客、货运航线,发挥国际航线资源的作用。积极利用常州奔牛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等现有民航机场;在无锡—苏州地区筹划建设苏南地区国际货运机场,支撑空港经济和现代物流网的发展。

                                                                 第十三节  港口建设与布局

      26、本区的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苏州港、常州港、江阴港、扬州港、泰州港等组成的沿江港口群,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港。2001年港口总泊位数493个,其中公用码头264个,货主码头229个,万吨及万吨级以上泊位134个,集装箱泊位19个;2002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05万标箱。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竞争激烈等问题制约了沿江港口的发展,使得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27、随着沿江开发,特别是大吞吐量工业项目的进入,本区对港口运输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7000万吨左右,集装箱货运量达到650万标箱。为此,要充分发挥现有港口能力,调整沿江港口结构,积极发展集装箱码头,适当发展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根据运输量和货种控制货主码头的建设。重点建设苏州港太仓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和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主枢纽港,配套建设江阴、扬州、泰州、常州等地方性港口,形成专业化分工合理的沿江港口群,积极开辟近洋航线,加强挂港合作,成为长江中上游大宗散杂货的中转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港。

      南京港:提升集装箱运输功能,积极建设石油化工专业化码头,成为综合性、多功能内河中心枢纽港。

      镇江港:积极发展钢材、粮油等专业化码头功能,建设长江沿京杭大运河南北水运物资中转港。

      南通港:重点发展江海联运,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和苏北地区大宗货物内外贸物资的集散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苏一翼的重要港口。

      苏州港:加快太仓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和功能提升,联合张家港港区和常熟港区,重点发展外贸集装箱、木材、钢铁等大宗物资和能源原材料等专业化码头,成为沿江主枢纽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

      江阴港:建设为临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化码头,成为江海河换装、多式联运的地方港口。

      扬州港:以海、江、河水水中转为主,建设为扬州临江工业及苏北地区物资中转服务的地方港口。

      泰州港:积极争取和江阴港的分工协作,建设为泰州及苏北地区物资进出服务的地方港口。

      常州港: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承担大部分货物运输,建设为常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港口。

                                                                 第十四节  通信建设与布局

      28、本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为满足沿江开发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由窄带单一业务向宽带综合业务过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

      29、继续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络。在完善和优化江南、江北传输网络的同时,利用已建和在建的过江通道,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继续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大力发展数据和宽带多媒体业务。

      30、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实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建成全国先进的数字化区域。

                                                                 第十五节  能源建设与布局

      31、本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力需求增长较快,发电量仅占用电量的65%左右,特别是苏南沿江地区用电缺口较大。随着沿江石化、冶金、汽车、船舶等重化工业发展,预计到2010年用电量将达到2500亿千瓦时。本区电力建设目标是:加快已批准和已确定的电源项目建设,尽量满足本区的用电需求;根据全省能源建设重点向沿海和苏北地区布局的要求,大力推进5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的建设,积极建设和调整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形成安全、可靠的500千伏“北电南送”和“西电东送”主网架电网格局,以及安全、可靠和优质的220千伏及以下电网。

      32、电源建设。加快国家已批准的电力项目建设,在长江南岸加快常熟二电厂和谏壁电厂技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利港电厂三期工程和沙洲电厂,积极推进建设戚墅堰电厂和苏州望亭电厂的燃气工程、张家港和华能金陵燃气电厂等一批电源项目;在长江北岸加快建设天生港电厂发电供热技改工程。抓紧开展一批新电源点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工作;坚持结构调整和优化,降低燃煤发电的比重,以“西气东输”为契机,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建设一批天然气发电机组,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积极做好西气东输天然气和第二气源过江连接线的前期准备工作。

      33、电网建设。加快建设“北电南送”500千伏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早日开工建设500千伏南京大胜关过江通道工程,配合电源建设,积极推进500千伏江阴第二长江大跨越工程(泰州—江阴)和南通—张家港长江大跨越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到2010年,5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达到4-5条,输电能力力争达到1200万千瓦,确保“北电南送”。

      加快“西电东送”500千伏通道建设。加快建成常州武南—无锡锡东南—苏州车坊输变电工程;积极推进并早日开工建设500千伏南京龙潭—镇江上党—常州武北—无锡斗山输变电工程,以及500千伏苏州张家港—苏州石牌—苏州昆太输变电工程的前期研究和工程建设工作。到2010年,形成2-3条500千伏“西电东送”通道,输电能力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确保苏南尤其是苏锡常地区的用电需求。

                                                               第十六节  水设施建设与布局

      34、水利设施建设。沿江地区防洪排涝设施较为齐全,大部分地市基本达到了长江江堤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部分堤段的堤身质量和防洪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江河势还未能完全控制,冲刷、淤积、坍江、风暴江潮袭击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沿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到2010年,江堤在达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干流河势得到基本控制,重点险段和节点岸线保持基本稳定。

      35、江堤建设和区域防洪。进一步巩固长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流域和沿江城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提高长江主江堤达标配套工程,重点加固和改造未达标的建筑物;重点加强城镇和临江开发区所在区段的堤防建设,提高抗洪防涝能力;建设沿岸引排工程,完善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和高低分排系统,增强流域洪涝水的外排能力,协调好流域排洪与圩区抽排之间关系。

      36、河势控制与整治工程。加强长江河势整治和控制,抓紧实施南京河段整治二期工程,积极推动镇扬河段和扬中河段整治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徐六泾节点控制工程,尽快开展澄通河段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福姜沙、通洲沙、白茆沙等水道整治的前期准备工作。

      37、区域供水建设与布局。沿江地区利用长江水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供水系统,但取水口布局比较分散,增加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影响了临江产业的发展。要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和《宁镇扬通泰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积极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扩建、新建若干区域中心水厂,建设区域供水管网,提高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  

      

                                                                      第五章  城镇建设与发展

      

      38、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需要,在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同时,要加快沿江城镇密集带的建设。本区现有城市21个,其中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6个,2001年城市化水平为51.6%,其中苏南沿江地区和苏中沿江地区分别为57.6%和44.6%,随着沿江开发的推进,人口和产业将加快集聚,预计2010年本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

      39、抓住沿江开发机遇,加快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设,促进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南京都市圈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南京作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注重在经济、金融、科技、信息、贸易等方面,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整合镇江、扬州等周边城市,形成一个紧密的功能互补的大城市圈域。苏锡常都市圈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苏州、无锡、常州的一体化进程,积极辐射苏中,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镇)密集区。

      40、努力提升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等沿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功能,适度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加快人口集聚,将有条件的大城市培育成特大城市;邻近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是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城市圈内近郊、远郊或卫星城市的作用,积极承接大城市的居住和产业集聚功能,充分诱导大城市功能集聚对自身的扩散,获取大城市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原动力;远离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是周边地区的工业、商业和行政中心,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积极向周边地区提供行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物流等城市功能,着力培育观光旅游、制造业、流通等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要将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成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进一步完善沿江城镇体系。

      41、开发区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沿江地区要把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以城镇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城镇的整合,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和配套设施,提高临江开发区和临江城镇发展水平。临江开发区要积极接受中心城市辐射,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中心城市要注重为临江开发区和港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互动发展。      

      

                                                                  第六章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第十七节  水环境治理

      42、目前本区水环境问题仍较严重,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污水处理能力不够,一些污染物指标普遍超标,水质下降。在加快沿江开发的同时要把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长江作为重要任务。水环境治理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本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80万吨/日以上,临江开发区内的污水全部实现高标准达标排放,长江水体的总体水质保持II类标准,近岸河段水质明显改善,城市河流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

      43、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积极倡导并加快推进污水集中治理,沿江各市县在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效率的同时,对沿江各开发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要集中布局,充分利用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镇江征润洲污水处理厂、常州江边污水处理厂、江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阴周庄镇污水处理厂、苏州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扬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仪征污水处理厂、江都污水处理厂、泰州城南污水处理厂、滨江污水处理厂、靖江污水处理厂、启东污水处理厂等。根据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和长江自净能力,加大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从严控制化工和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有机毒物的排放,确保长江水质安全。为了切实解决长江、内河纳污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要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合理规划和调整沿江排污口,尽快开展南北两岸排污通道的前期研究和实施准

  

                                                                        第十八节  大气环境治理

      44、本区大气环境总体良好,空气质量比较稳定,但酸雨发生频率较高。2001年各个城市平均酸雨发生频率在15%左右,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沿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本区大气环境质量将会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酸雨的发生频率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防治酸雨,是本区大气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争取到2010年,本区各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酸雨基本得到控制,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45、制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鼓励使用清洁煤,积极推广先进的烟气脱硫技术,加强点源治理,燃煤锅炉均应进行烟气脱硫,达到排污总量和排污标准双控制的要求;改进技术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十九节  生态环境建设

      4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空间,是沿江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之一。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产业密集区和城镇周边地区,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区域;在重化工业区外围建设生态防护带;在重要水源区、大规模引水区域、河势控制节点及生态湿地,建设生态保护区;在重要湿地建设自然保护区。

      47、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夹江取水口两侧各100米的生态林带和湿地;建设望虞河引江济太取水口两岸的生态林带;建设引江河、泰东河两侧的生态林带;加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生态保护,建立南水北调江苏段水生态功能控制区,建设南岸运河一线的生态防护林。在城市和开发区附近,建设较大规模的生态廊道,重点建设南京化工园区、仪征、扬州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的临江基础产业带与沪宁线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泰州、泰兴、靖江、如皋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以及大型城镇外围的森林走廊。积极搞好生态斑块建设,在取水口和引江口、湿地岸线地区、河势不稳定的岸线地区、城市外围地区,大规模建设生态斑块,以净化环境,保护水源。因地制宜进行丘陵山区植树造林,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在主要水系和交通干道,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平原地区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渠水网系统,营造农田林网。在启东的长江口北支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在镇江建设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节  环境管理

      48、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依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环保力度。实行排污总量和排放标准的双重控制,削减排污总量。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加大严重污染入江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禁止在南水北调等调水区域布局污染企业,确保水环境质量。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生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9、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增强沿江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在划定的饮用水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禁止新建任何污染项目,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加强管理,实行关停并转。包括港口、码头和企业在内的所有新改扩建项目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经过评价可能导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项目。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以及南北两岸联动的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系统,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七章  开发保障

                                                                   第二十一节  加快技术创新

      50、技术创新是提升沿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在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注重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沿江落户。大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应用于沿江产业发展之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和资本产出效率。积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基金和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建立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开放式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整合产、学、研的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推进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与重点企业的合作,组织技术攻关,突出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第二十二节  培养和吸引人才

      51、人才是沿江开发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引进沿江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顶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经营人才,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积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有利创业、鼓励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快人才培养,省内高校要针对沿江开发的重点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沿江开发所需的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工人和一批高级技工,以适应沿江开发的需要。

                                                                    第二十三节  积极筹措资金

      52、沿江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效益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对实现沿江开发的目标至关重要。根据测算,为了支撑沿江地区经济发展,2003-2010年期间沿江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需要21000-25000亿元(现价)。因此,必须加快形成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保证资金供给。

      (1)大力吸引外资。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外资,特别要注重吸引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产业落户我省沿江地区,力争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5%以上。

      (2)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充分发挥我省储蓄资金丰厚的优势,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增长的意见》(苏政发〔2001〕70号),放宽市场准入,广开社会融资渠道,促进社会投资快速增长。通过资本市场,加大融资力度,鼓励条件成熟的各类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特别要支持私营企业上市融资。

      (3)积极发挥金融作用。金融部门要把沿江开发作为今后几年信贷投放的重点,特别要支持苏南企业跨江开发,着力扩大信贷规模。积极争取在我省沿江地区增设非国有金融机构,争取设立跨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同时要利用南京金融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积极拓展金融业务,全面为沿江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4)有效利用政府资金。要集中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力量,有效利用国家各类资金和各级政府的有限资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工程,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第二十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53、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诚信体系,依法惩处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