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82阅读
  • 5回复

[安徽]转一段写得不错的描述徽州的文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26
转一段写得不错的描述徽州的文字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音:yi)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南湖书院;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上参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整个村落呈"牛"型结构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西递、宏村于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25)。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世所罕见的歙(音:she)县棠樾(音:yue)牌坊群位于由黄山市市区前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途中,离屯溪约26公里,离歙县县城约5公里。

  棠樾牌坊群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棠"指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八百余年。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断自晋咸和年间(326--335)的新安太守鲍弘。

  棠樾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族。

  牌坊俗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带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应该说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廷和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被誉为"牌坊之乡"。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横匾上镌刻"御制慈孝里"几个大字,为皇帝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请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朝廷为旌表他们,赐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

第一、鲍灿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据说棠樾的孝子特别多,甚至可以说鲍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思想分不开。

第二、慈孝里坊

  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徽州这个程朱理学的故乡,女性受封建的节烈观念残害尤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的节妇烈女。

第四、乐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濑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想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便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第五、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第六、鲍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第七、鲍象贤尚书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百慕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龙架野人之谜……这些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可你知道吗?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北纬30度,这条神秘线的区域有着许许多多谜一般的世界奇观。今天,这条线上又一道世界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掩藏于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连绵不断的山体中,在沿江两岸5公里长的山群中共有36座石窟,目前开发出两个,编号为2号窟和35号窟。

  与国内许多著名的天然溶洞相比,花山谜窟并非天然生成的溶洞,而是古人巧夺天工而成。走进35号石窟,宛如走进了一个地下宫殿,石窟里洞内套洞,洞下有洞,结构怪异。奇怪的是,在这深176米,总体面积12000平方米的人工石洞里既无壁画又无佛像,石窟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整齐美观。洞内还时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继续前行,一个45度左右的坡面,宽15米,长30米的大斜面让人叹为观止。更巧的是,这个大斜面的坡度正好是石窟外面山坡的坡度,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凿工人是凭借什么仪器准确判断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的恰到好处呢?

  在2号窟里,一幅天然的秋色图再次让人赞叹不已。只见整个画面均被褐黄色的秋叶渲染:黑色的丛林、山峰、古民居点缀于秋叶丛中,那古民居还能明显地看出徽派的建筑风格。近处,一条白色的小河从古民居前穿过,这无疑就是位于石窟外山脚下的新安江了。

  据考证,35号石窟开掘出的石料不下几十万立方米,这些石料足以铺就一条从黄山到杭州200公里的石路,其他35个石窟开掘出的石料堆在一起岂不铺天盖地?奇怪的是,这些石料现在根本不知被运往了何处。如此之大的工程作何用途呢?有人说采石,既然是采石,露天开采岂不是更加省时省力?有人说屯兵,还有人说是陵墓,各说纷纭。还有洞内的潭水从何而来?如果是新安江的水,为何洞内水位要低于新安江水位2米?如果此水并不来自新安江,那又来自何处呢?如果你有兴致,不妨前去探访一番,千年之谜,期待有心人去破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26
呵呵,看来楼主的帖子五一不出门的打算都动摇了,想想作为安徽人没有去过黄山,太平湖,没有看看皖南的风情怪遗憾的,
每当别人夸我,我就很局促,因为夸的还不够         
每当有人骂我,我就很扭捏,因为没有骂到点子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26
我离开家乡20多年了,经常回去,但是来去匆匆。不过,黄山、齐云山、宏村到是常去。比较近,不过也是走马观花。今天,从故园徽州看到一些文章。转载过来与各位老乡共享。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27
真正的徽州应该是全面的徽州,今天徽州人已经做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群存在。
华夏浪子
为大华夏民族之光复徽州奋斗一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27
徽州确实不错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27
徽州人不是少数民族,就是汉族人。只不过是徽州六县的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