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78阅读
  • 11回复

[规划其他]大武汉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ZH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10-19
摘录"东坡居人"在新浪发表的<重镇武汉>中国中部崛起的重镇城市大武汉在阔步前进!一文
武汉,简称汉,别名“江城”和“桥城”,也素有“千湖之城”之美誉。武汉携二江揽众湖,自然气势恢宏,世之罕见。武汉辖三镇,人口近千万,工业重镇,商业重镇,交通运输重镇,辛亥革命之重镇,可谓大都市也!

    武汉市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557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为873米。武汉独特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气候,夏天温度、湿度都异常的高,冬天寒风刺骨的冷。有人这样的形容武汉,热的透彻,冷的彻骨,这才是武汉人的生活,几句话把武汉描述的淋漓尽致。

    武汉的市树为水杉,而水杉人称古化石,东湖公园的水杉,极为壮观,挺拔的身躯代表着武汉人的人文精神。武汉的市花为梅花,可能与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篇有关。一般爱梅花的人都是文人或雅士,从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选择梅花作为市花是有道理的。

    武汉全市准确的是人口979万,人口密度1145.6人/平方公里,99%为汉族。2007年12月,武汉在中国城市排位第8名,是中国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141.00亿人民币,占湖北省三分之一还要多,2007年全市经济增长15.6%,在中国城市排名第16位。全市人均GDP32381人民币。

GZH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0-19
武汉通衔九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中部崛起的排头兵和中心城市,武汉也是湖北“8+1”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两型社会”的试点城市。“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九条支流汇聚而成的世界第三条大河长江及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雄踞三足鼎立之格局。目前在长江上已建成了姿态各异的六座长江大桥,成为武汉辉煌建设成就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象征。京广铁路经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中国大江南北,据说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既所谓”沉沉一线穿南北 ”,就是指的京广铁路线。

    武汉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缩影。武汉给人的感觉和影响是厚重、大气、粗犷、拥挤、沸腾、疾步。武汉是一个“大武汉”的概念,是一个跑步前进的巨人。虽然起初发展落后于中国东部,但现在整个城市弥漫着奋起直追的氛围。也使人强烈感受到“大武汉”在发展!大“武汉”在前进!“大武汉”在崛起!“九头鸟”在腾飞!!

    武汉人受“码头文化”的影响,性格变得的粗野、叫真和性急,就连出租司机问路都是吵架式的。骂人语言既不雅也不文明,就连骂自己的女儿都是不堪入耳的脏话。据说夏天光着膀子、光脚片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出入任何场合。主要街道内侧“脏乱差”极其严重,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亟待提高,看来仅有温饱还是不够的。武汉是中国唯一有“赛马场”的城市,但却解决不了城市卫生问题。表面上的繁荣是代替不了基本属于典型发展中国家的的事实。武汉人还需努力!
GZ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0-19
武汉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繁荣,商业兴旺,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最具活力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可见当时武汉的地位。武汉只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武汉还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这里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武汉是名副其实的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武汉之名的来历,显而易见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字头的简缩。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的“武汉市”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其历史仅仅只有81年,这是最早的“武汉”来历。武汉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特色,从其遗迹就可见一斑。现在的武汉才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武汉现今的城市和历史名片很有特色。如“长江”、“汉水”、“黄鹤楼”、“长江大桥”、“龟山”、“蛇山”、“辛亥革命”、“红楼”、“孙中山”、“中山舰”、“张之洞”“汉阳造”、“武汉杂技”、“汉正街”、“东湖”、“武钢”、“武汉大学”、“新大桥”、“中部崛起”、“经济开发区”、“临江大道”、“光谷”、“环保”等。这些名片说明武汉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厚重,现代名片则说明武汉当今的时代风貌。二者相得益彰,反映了“大武汉”的历史和时代风采。

    武汉人,即湖北人,人称“九头鸟”,也称“楚人”,是中华民族最精明的一支,历史产生过许多名人,大名鼎鼎的屈原、林彪就是其中的二位。听说近年武汉人才辈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证明武汉有能人,“低能设计师”除外,虽然靠近长江大水道,但总体上属于内陆经济,不论从那个角度看,经济发展还是慢了半拍,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富足,从低工资收入就可以看出,赶上东部地区武汉还需时日。
GZH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10-19
武昌之名,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把鄂县更名为“武昌”,实际是武昌与鄂州相互置换的。据考古武昌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人类的栖居之地。另外,在武昌最著名的景点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从三国时期至今已历十余次重建,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现在的黄鹤楼是80年代新建的,其高度、豪华度是历史之最。站在黄鹤楼俯视大武汉全景,正是赏心悦目。

    武昌实际在长江南岸,是武汉政治、文化、科研、行政及信息中心。大学、研究和文化单位都集中在武昌,也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科研教育中心。大学之多据说在全国排行第四。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光谷”技术开发区。毛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武昌鱼”成了武汉的一道“名吃”,凡是到武汉的外地人都要吃“武昌鱼”,可惜“武昌鱼”就要遭殃了。

    汉阳之名,其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公元606年,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从此开始。唐代将县治所移至汉阳后,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汉阳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地。唐宋元明各朝代,汉阳商业、手工业非常繁华。汉阳与武昌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汉阳是近代大武汉的工业制造中心,历史上张之洞“汉阳兵工厂”,著名“汉阳造”就是这里生产的。现在汉阳仍是华中工业制造中心,著名企业有武钢、武重、东方神龙、武机、武锅、武石化、军工、武船、长江航运等都在汉阳。这些企业经过痛苦的结构调正之后,现在仍不失往日的风采,仍是大武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汉口之名,顾名思义就是汉江之口,古称“夏口”。汉口和汉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汉江改道(古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长江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其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当时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甚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其状观景象,被描述为“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空前盛况。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汉口的确是武汉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是大武汉的脊梁,三镇之首。汉口在武汉的分量之重,从人口、经济比例、城市建设就可知汉口在大武汉的特殊地位。现在更繁荣日盛,不亚于昔日之汉口。汉口“租界图”,反映了英、俄、法、德、日帝国主义占去了汉口最好的地方,霸占了二千多亩土地作为“租界”。洋鬼子在汉口开设银行、工厂、办商业、建码头、置军队,成为国中之国,也造就了当时的“虚假”繁荣。不过总使人难以抹去昔日列强欺负中国的怨恨,或多或少留下的是民族耻辱的痕迹。
GZH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10-19
现在汉口留下了许多建筑遗迹,其规模和建筑水平完全不亚于上海黄浦江的外滩。武汉人很宽容的保留了这些洋人留下的遗迹,而且基本完好。洋人遗迹主要分布在沿江大道一带,粉刷一新后反而成了当代武汉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建筑风景线,比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建设的千篇一律的楼宇更显得具有建筑的特色,前者是完美的建筑艺术的集合,而后者则是低能设计师肆无忌惮堆放的一片败笔。二者相比使人感觉武汉若大的都市好像没有杰出的设计师,完全是“低能设计师”无节制无艺术细胞的胡整,完全是行政领导审查通过而匆忙建设的大杂烩。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大楼是最糟糕最丑陋的代表性“作品”,应该毫不犹豫的炸掉重建,不然影响大武汉市容。总之,武汉缺少现代地标性的领袖式的建筑。可惜啊!武汉人!

    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3500年间,由于水运发达,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感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码头文化”造就了武汉人的性格,看武汉人说话,就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古代武汉人拉船的“号子声”和码头扛麻袋的“喘气声”,这也是大武汉的人文遗产。

    汉阳的龟山其形状“若巨龟浮水上”。武昌的蛇山,其形状“缭绕如伏蛇”。“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写出了武汉长江两岸的雄浑之势与“玄武”之象。“龟蛇锁大江”的“玄武”之象,则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最初长江两边的相对而立的两座小山,其神话传说后来演绎成为龟、蛇“玄武”二将。

    玄武是“四方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主司风雨的北方水神,龟、蛇是玄武的化身,也是玄武的哼哈二将。而扼守武汉长江门户,其两山形状恰似龟蛇,真是犹如天造地合,镇守长江南北。龟、蛇二山既符合山形,又契合玄武之机,更兼备二将勇武之气,“雄踞江之南北,势若龟、蛇环卫”大武汉。

实际龟山、蛇山担承着武汉长江大桥,其海拔高度分别为90米和85米。但这两坐不起眼的小山,却有着不同的非凡经历和记录、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真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描写的的那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龟山、蛇山和老武汉长江大桥,是目前大武汉一处妙不可言的旅游胜地。
GZH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10-19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主席一生偏爱武汉,40余次下榻武汉东湖,70多岁高龄还畅游长江,并写不朽名篇。用词之绝妙世人之罕见,尤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高峡出平湖”几乎是旷世之绝句。就因词中“高峡出平湖”,周恩来总理不辞辛苦到长江考察建设大坝。伟人毛泽东一生都是很浪漫的不经意间就决策了重大事件。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10-19
我是湖北人,顶你的。
China 梵文乃“秦地”之称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0-19
其实我还是蛮喜欢武汉这座江城的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10-19
引用第5楼GZH于2008-10-19 18:10发表的  :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主席一生偏爱武汉,40余次下榻武汉东湖,70多岁高龄还畅游长江,并写不朽名篇。用词之绝妙世人之罕见,尤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高峡出平湖”几乎是旷世之绝句。就因词中“高峡出平湖”,周恩来总理不辞辛苦到长江考察建设大坝。伟人毛泽东一生都是很浪漫的不经意间就决策了重大事件。

我觉得毛主席写的最好的诗,就是这首。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10-20
强烈支持武汉直辖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0-20
去过武汉一次,到过华工武大黄鹤楼。觉得武汉不错。顶一下。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10-20
大市沙文主义有什么好骄傲的

有几个省会gdp如此占比之高?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