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70阅读
  • 1回复

[浙江]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7-18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规划图


文章标题: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摘要)》
发表日期:2004年6月4日 出处:浙江在线


  前 言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2002年人口2304万人,陆域面积近4.5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51%和44%;国内生产总值5485亿元,占全省的7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80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

  环杭州湾产业带包括环杭州湾六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六市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是浙江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大平台,是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整体性品牌。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国际化平台宽广。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有利于环杭州湾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杭州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国际化平台,将带动环杭州湾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区位条件优越。环杭州湾地区紧邻上海、江苏,通江达海,区域内外交通发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同城效应”日益显著。

  综合实力较强。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中国大陆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初步专业化经济优势,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

  经济资源富集。环杭州湾地区集中了浙江省主要的深水港口、滩涂、高校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有秦山核电站、嘉兴电厂、北仑电厂等大型能源企业,拥有钱塘江、太湖等江河湖泊,为产业带发展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本地区还汇集了海、江、湖、溪、山、岛等多种自然景观,是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胜地和人居天堂。

  体制富有活力。环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较快,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从环杭州湾长远发展着眼,该区域应成为:

  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奠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地位。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部分。主动参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核心城市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率先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符合国际经济惯例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秩序;率先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浙江省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先行区。

  科技创新先导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集聚,力争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源头、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区。

  生态建设示范区。创造绿色生产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形成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区,成为以杭州湾及两岸特色风貌为重点标志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强化比较优势。立足特色块状经济,建立传统产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立足科教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港口资源优势,有重点地发展临港重化产业。

  强化产业导向。完善支撑功能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强化整合提升。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园区整合机制,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城市、生态和谐发展。产业开拓要充分依托已有城市设施和功能;重点园区强化城市服务功能与人居功能,发展成为新城区;合理确定禁止及限制产业开发的生态敏感区。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教育、科研创新基地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民营经济的二次飞跃;强化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扶持各类专业化民营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连绵带和绿色生态网、基础设施网为主体的“区—带—网”的开发格局,建成长三角南翼“黄金产业带”。到2010年,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集群的国际分工地位及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品牌与营销网络形成优势,成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石化制造中心之一,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国际服装制造中心之一。

  城市连绵带。基本形成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经济圈,形成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形成若干沿杭州湾、环太湖现代化新城区。连绵带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绿色生态网。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建成绿色开敞空间;杭州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等两侧建成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建成重点饮用水源地及湿地保护区。

  基础设施网。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与物流网,互联互通、宽带化的信息网,安全稳定可靠的城乡给排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

  到2020年,产业带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龙头作用更趋突出,在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形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连绵区。

  三、产业发展架构

  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大力扶持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制造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一)重点培育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通信设备为主体,软件、微电子、电子元器件为支撑,涵盖计算机及网络、光电子以及相关科研、教育、展览等服务业领域。成为以通信设备制造为特色,具有较强研发、设计能力的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与沪、苏电子信息产业共同构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环杭州湾南岸是环杭州湾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微电子类、光电子类产品;浙北嘉兴、湖州两地,重点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把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移 动通信及应用软件、专用芯片、数字电视等产品。

  2、现代医药产业集群。以药品制剂为重点,新药研发、试验、教育为支撑,成为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为特色的国内重要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以杭州为重点;海洋生物药以舟山为重点;化学药集中布局在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其他区域严格控制新设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主要向杭州、绍兴两地集聚发展。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

  3、石化产业集群。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三大合成材料及多种有机化工原料为重点,向下延伸到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领域。与上海曹泾、金山、吴泾石化共同构筑环杭州湾国际石化制造基地。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杭州湾南岸以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限制在其他地方布局发展石化上游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向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集中,禁止在生态敏感区、人口稠密区布局;塑料制品主要向余慈新城区集中。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作为石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

  4、纺织产业集群。以化纤织造为主体,化学纤维制造、印染、专业市场为支撑,涵盖纺织机械、纺织染料以及中高档棉纺织、丝织等产业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以化纤纺织为特色的集制造、研发、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化纤及织造,重点向萧绍平原以及嘉兴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装饰用纺织品以海宁、余杭为主;中高档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湖州、萧山、海宁集中;纺织机械类和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为重点,严格治污管理,禁止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把绍兴、萧山作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块,强化国际性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大公司集聚,形成从原料、织造到印染后整理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5、服装产业集群。以男装、女装、童装为主体,涵盖皮革服装、针织服装、领带、服装辅料等产业领域。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集研发、加工、贸易、信息等功能的服装制造中心之一。男装主要向宁波集中;女装以杭州为核心;童装以湖州为中心;皮革服装以海宁为中心;针织服装主要向诸暨、象山集聚;以嵊州为中心,加快建设世界领带中心;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把宁波明州产业功能区作为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重点吸引国内外一流服装企业集聚,突出提升品牌时装设计水平。

  (二)大力扶持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中高档客车、经济型轿车和船舶修造。在宁波形成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在杭州萧山形成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船舶工业主要向舟山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特种船舶制造中心与船舶维修中心。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造纸机械及在线自动化检测装置、食品机械、医药机械、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工程设备、石化通用设备、高精度数控装置、环保及节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品,成为长三角先进装备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3、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不锈钢和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及加工,在宁波大榭开发区、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建设我国新兴的钢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钢结构等新型建筑与装饰材料,形成全国重要的金属加工及制品产业基地。

  4、造纸业及纸制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技术用纸、高档纸板、艺术卡纸、电脑信息用纸及办公用纸、军工(航天)用纸、医药保健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系列产品、宣纸系列产品、环保型防伪产品等特种纸。造纸业及纸制品业向杭州、宁波、嘉兴集中布局,形成全国主要的造纸业及纸制品产业基地。

  5、家用电器及设备产业集群。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用电器及厨卫设备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完善以塑料和模具加工为特色的家电配套业。以宁波为重点,依托杭州、嘉兴的产业发展基础,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6、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巩固水饮料、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黄酒等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积极拓展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都市休闲食品、高档调味品、果蔬饮料等,成为长三角食品加工制造和供应的重要基地。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7-18
(三)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

  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及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加快培育社区服务业,为产业带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业支撑。

  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力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环杭州湾西翼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竹林、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兼顾型特色农业;平原及滨海、海岛地区,重点发展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大都市环线和大通道沿线建设生态公益林带和农业带,在沿海和沿江建设防护林带;杭州、宁波和近沪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大型都市型农业基地。

  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一)强化中心城市作用,构建“两圈一廊”布局框架

  1、杭州城市经济圈

  包括杭州市以及绍兴、湖州、嘉兴三市的近杭地区。呈现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圈层状结构。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域、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枢纽区域。

  2、宁波城市经济圈

  包括宁波市、舟山市和绍兴市的部分地区。以宁波市区为中心,依托高速公路主骨架和铁路主骨架发展。重点发展临港重化产业和服装、塑料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

  3、近沪经济走廊

  包括嘉兴、湖州临近上海地区。呈现以嘉兴市区、湖州市区为两极,依托申嘉湖高速公路(规划)、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规划)发展的带状结构。强化嘉兴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大接轨上海力度,重点发展临港型产业、高附加值传统特色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产业协作的配套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

  (二)强化城市特色和产业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杭州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传统产业,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加大培育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力度,打造全省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南翼综合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商务旅游业,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世界休闲之都;形成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首要的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

  2、宁波

  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浙江临港重化产业核心基地。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服装、家电、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3、嘉兴

  进一步强化加工贸易型产业,择机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嘉兴港及岸线资源开发,建设杭州湾北岸现代物流中心。推进皮革、家纺等专业市场的功能创新,建设若干全国乃至世界的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利用紧邻沪苏和江南水乡的优势条件,培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4、绍兴

  改造提升纺织、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中国轻纺城等重要市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建设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与贸易中心;塑造“江南水乡”、“名士之乡”的旅游品牌。

  5、湖州

  重点发展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配套建设农副产品、建材、地方特产等物品的物流中心,建设浙北重要的物流基地;大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建设南太湖旅游度假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观光基地。

  6、舟山

  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宗货物加工以及海岛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原油等战略资源的中转储存及港口物流业,建设我国重要的海洋资源开发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

  (三)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1、保护和整治水环境

  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的保护,地表水环境和主要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整治工作,着力开展对钱塘江、甬江、苕溪、曹娥江、太湖、西湖、千岛湖、运河、余杭塘河、环杭州湾“四江三湖两河一湾”水环境保护与整治。

  2、设立环杭州湾万顷湿地保护带

  保护舟山群岛、杭州湾、象山港等海岸湿地,西湖、太湖等通江湖泊湿地,鄞县东钱湖、绍兴鉴湖、萧山白马湖、德清下渚湖等封闭湖泊湿地,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西溪沼泽湿地,新安江水库湿地,钱塘江、曹娥江、苕溪、甬江泛洪平原湿地,湖州芦苇沼泽湿地,淳安千亩田沼泽化草甸湿地等资源,沿杭州湾形成万顷湿地保护带。

  3、构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杭州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等两侧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对相关用地的侵蚀。

  五、支撑体系建设

  (一)综合交通与物流网工程

  加快区域内部快速通道建设,续建完成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新建甬金、杭长、临金等高速公路,适时实施杭甬高速公路复线、甬台温沿海高等级公路、杭宁高速公路拓宽等工程。在重点园区建设铁路与航运专线。

  加快区域对外快速通道建设,重点完善与上海、江苏交通联系。加快建设杭州湾通道、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等项目。加紧规划建设沪杭等城际客运专线或高速铁路。推进京杭、杭甬、杭平申和湖嘉申内河集装箱专用航道、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长湖申线航道改造等项目建设。

  推进港口和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重点加快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和主要内河港口的规划建设。

  配套建设亚太航空枢纽,重点加快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扩建和业务拓展。

  构筑现代物流网络,重点建设宁波、杭州两大物流枢纽。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都市配送、航空物流、产业基地物流为特色的综合物流枢纽。

  (二)能源保障工程

  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千伏环网为主网架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嘉兴电厂二期、长兴电厂四期、杭州半山天然气电厂、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工程、镇海电厂天然气发电工程、国华宁海电厂、乌沙山电厂、三门核电站、华能玉环电厂、浙能兰溪电厂等项目建设,加大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力度,建成杭东——兰亭跨钱塘江第二电力通道、三峡电站经湖州、嘉兴——上海直流输电线路,并建成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结合重点园区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热电设施。

  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重点建设上海至杭州、杭州至宁波的天然气干线,完善环杭州湾区域的天然气主干管网和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LNG项目,形成西气、东气和LNG多气源的供气保障体系。

  强化区域能源安全保障,重点加快宁波、舟山的原油及成品油、煤炭和液体化工等中转贮存基地建设。

  (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

  加强水源地和供水体系建设,加快浙东引水工程、浙北供水工程、二轮治太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加大对现有排污管网设施的改造力度,加快杭嘉湖平原和宁萧平原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和河网水环境治理。

  (四)信息网络工程

  以中心城市、重点园区、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形成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的宽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五)生态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大气环境保护与酸雨治理工程、防洪减灾和生态公益林工程,提高产业带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改善产业带发展的生态条件。

  (六)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标志性产业、成长性产业的重要产品研发和重大装备、工艺技术改造两大重点,提高技术装备自给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国内外科研机构与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辅助,产学研结合,开放运作、灵敏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七)人才开发工程

  重点推进杭州、宁波高教园区建设,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积极引进产业带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培育以优秀企业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壮大以技师为重点的专门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构筑与产业带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

  六、发展环境营造

  (一)规范市场秩序

  加快“信用浙江”建设,推进市场秩序一体化整治,大力培育民间市场中介组织。

  (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强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备案制,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三)建立较为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集科研教育、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卫生体系。

  (四)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建设用地集约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建立优质水供应源;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