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在快速成长。支撑起未来新赣州特大城市框架的,显然已不仅是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而是全市范围内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有序的网状城市化体系。
于是,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应运而生,正在成为又一个全新亮点,在更高层面上推动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
2004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整合圈域要素资源,协调圈域空间分工与合作,增强圈域产业协作和配套,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产业集群,提高圈域整体竞争力,把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引力较强的对接“洼地”与经济张力较强的辐射“高地”。市委、市政府立足于科学规划,提出我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坚定目标: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实现“四个领先”。
十一县(市、区)“入圈”
赣州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按照经济距离小于100公里的标准,将章贡区、赣县、南康等11个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近六成。该经济圈分为中心城区、主城区和城市影响区,由此组成市域的重点发展区域。
中心城区的空间范围包括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城区的空间范围除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包括赣县和南康市的大部分地域(这一圈层与中心城区的距离大约在半小时车程以内)。城市影响区主要包括龙南县、信丰县、瑞金市、于都县、兴国县、大余县、上犹县和崇义县,它们将通过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中心城区相接,高速公路车程大约在一小时左右。
高速纵南北,天涯若比邻。至2010年,全市将基本形成以赣州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二纵三横二联一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市域“三纵三横一环”主干线公路;基本改造成“干支匹配,内联外通”的开放型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今后,市域内任何一处的车辆将做到“30分钟上干道,1小时上高速”,形成“1、2、4、6”交通圈,即从赣州中心城区出发,1小时车程覆盖都市经济区,2小时车程覆盖整个市区,4小时可抵达南昌、广州、长沙、厦门等周边大城市,6小时可抵达珠三角、闽三角的大中城市及长三角边际城市。
随着新赣州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延展,全市各县(市、区)的发展正逐步走出行政区划的樊篱,在更大的空间进行产业调整和要素配置,为城市建设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快速形成发展合力
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架构,以城市核心区和区域内经济体共同联动,快速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从而推动赣州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经济圈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规划了5条经济发展轴心,分别为中心城区至龙南、瑞金沿线城镇聚合轴,中心城区至大余、兴国、崇义沿线城镇拓展轴。另外,在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布局中,东部的于都梓山镇、南部的信丰县大塘埠镇、西部的大余池江镇和北部的赣县江口镇成为重点产业城镇。全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瑞金市和龙南县为支撑、以一小时都市经济圈为骨干,以县城及一批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网络群,合理优化的城镇体系已具雏形。
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形成后,赣州将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赣州中心城区将修建外环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即宝葫芦农庄—白塔—赣江大桥—储潭—梅林—梅林大桥—沙石—康洋石油加油站—宝葫芦农庄。赣州主城区出口均建成一级公路。其中,西出口主要是赣州—机场12公里;东出口主要是梅林—江口18公里;南出口主要是康洋石油加油站—南康18公里;北出口主要是利用赣粤高速公路。此外,还将规划城市外环路跨江桥梁3座。
5年来,我市已建成赣定高速公路和康大高速公路两条高速公路,今年还有4条在建高速公路。通过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带动能力,构筑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赣州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初现端倪。(○记者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