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热榜
分享
记录
行政区划网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行政区划网
方舆论坛
个人中心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方舆
>
南部
>
有人建议随县县城弃厉山而选安居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2566
阅读
8
回复
[湖北]
有人建议随县县城弃厉山而选安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此一游
UID:150306
注册时间
2009-10-28
最后登录
2024-11-04
发帖
2302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八步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3-24
新随
新随县县城选址的一管之见
•若 谷•
随县,这个古老而又亲切的名字,在淡去随州老百姓视线26年之后,又悄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随县名字的回归,既是随州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也是老随县人民的一种心愿。她不仅唤起了50岁以上随州人的美好记忆,而且给奠基创建新随县的一班人马以施展才能、造福百姓、名留人间的一个绝好舞台……
两个月来,围绕新随县县城选址问题,随州市四大家领导、社会各界,省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慎重考察,反复论证,认真比较等等。这慎之又慎的态度,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值得称道。笔者认为,多听听老随县人尤其对随县历史有一定研究的文化人见解,定会获益匪浅。
千年大计 慎为之首
若说建一幢高楼是“百年大计”的话,那么建一座县城,尤其是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县城,用“千年大计”量化也不为过。
既然是千年大计,那就要从各个方面、各个侧面、各个环节上慎重斟酌。图纸上的东西可以推倒再来,一旦建成实体若想再来,恐怕并非易事,而且隐患无穷。因此,严谨的思路,严密的考察,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随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县;随县县城,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实体,随县是有着三千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据《随州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分别建国,随爵为候,为汉东大国。”“始为随国,至战国末期楚灭随国改为随县。”“随国”也好,“随县”也罢,这么悠久的文明史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因此,要将新随县的县址选择得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发展潜力;对前人、对后人、对历史都有一个圆满的交待。必须要考虑两点因素:一是随县的由来及其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典故、文物等);二是与今天随州市的渊源关系及未来发展的“两随”(随州•随县)衔接的空间(50年后,随州有可能成为湖北中北部的大城市,随县将是鼎足随州成为大城市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让外地人尤其是一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到随州来,比较容易的循着历史的脉络寻找到“随县”,让随县这个3100多年历史的名城,依然矗立在这块近6000年文明史的热土上,使之焕发出更加靓丽、更加青春的光彩!
厉山不宜建县城
写下这个小标题,厉山居民看了可能十分反感,甚至还可能骂娘。
持笔者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直在研究随州历史的“学究们”。为什么说新随县县城不宜建在厉山(包括列为候选地址的九里墩、何家畈、苏家河、王家湾等四地),凡对厉山镇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均知道:厉山镇的兴起与形成,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滔滔奔涌的氵厥 水由北往南一泻百里汇入府河,加之小河姜水也时常泛滥四溢,当时的厉山(见同治《随县志》插图)三面环水的地理环境给两岸附近的居民既带来水患也带来财富。后经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多次整修治理,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河道,才有了由南往北逆水而上的各种商船进入内陆,并沿途修筑了不少装卸货物的码头,自然而然成了商品集散地。就清末民初时期随县境内的马坪(原隶属随县)、淅河、随县、厉山、安居、环潭等都建有不少商船码头。上述集镇依托水路运输发展迅速,生意十分兴隆。当时集镇上,茶馆、烟馆、酒馆、戏馆,馆馆爆满、好不热闹。马坪、淅河、厉山、环潭等集镇都自诩为“小汉口”。
新中国的建立,为减少水害和方便灌溉,各个河流上游都兴修了水库,河流逐渐萎缩,商船开不进来,昔日水上交通的千帆竟发、穿梭如鲫的人流、物流景象一去不复返了。这是题外话。
随着六十年代初的“襄洪公路”、“汉丹铁路”和七十年代初的“316”国道相继建成,厉山开始以“316”国道为依托,逐步转移商贸重心,由氵厥 水河码头的老街,逐步转移至316国道新街,直至形成如今的厉山镇规模。说到此,笔者就要提出“厉山不宜建县城”的三点理由:
第一点,地理条件不具备。
包括厉山本地居民都很清楚,现在的厉山是沿316国道“一根肠子形”的由东往西约千米左右的街道;若从厉山老街河边到厉山神农纪念馆山边的南北直线距离亦不足四百米,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直肠子”空间,无论怎么扩张,无论怎么放大,一个未来现代化的县城怎么摆得进去?这岂不是在拿一个“千年大计”在当儿戏嘛?况且拆老街建新街的成本投入要比单独新建要高得多,何况还会存在诸多扯皮、告状、堵门、打架、赔偿……等等不可预计的矛盾,将会搅得政府什么事也干不成(随州这些年在拆迁赔偿方面纠葛不断,直至出现死人的极端现象就是明证)。
第二点,其它“四处候选址”缺陷多,持否定意见多。
至于何家畈、苏家河、王家湾、九里墩等四个候选地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是从未来发展角度上看,都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视觉和感觉,很难与“随县”二字联想起来。将“随县”县城设在毫无历史渊源亦无文化底蕴的一个“蹩脚”地方,无论海外老乡或外地客人来随探根寻源,也会因“陌生”而大感迷惑。况且现在随南、随北两地不少百姓对新随县县城选址颇多微词,认为将县城设在洪山或唐镇任何一地,也比这四个候选地址要优越合理得多。理由是:一是洪山、唐镇两地镇区已具备县城规模和设施,不用大动干戈就可迁进去办公,再经过三、五年的改、扩建,就是一座很气派很象样的现代化县城,并且可节约大量资金和土地。在随州经济并不富裕的状况下,何乐而不为呢?二是厉山镇和炎帝神农故里管委会应单独纳入随州市生态旅游经济圈来开发管理,这样更加有利于厉山炎帝神农故里(包括封江旅游景点)的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而不是所谓的县镇合一,不伦不类的“混杂区”(大手笔规划应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狭隘的条条框框);三是选址应广泛听听随南、随北、随中三地老百姓的声音,兼收并蓄只有好处,切忌轻率从事(这不是小事,也不是中事,而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三点,城区离旅游景点不宜太近。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文曾写明:“文物古迹是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消亡就不可能复制。对文物古迹需用科学先进的方法管理,避免噪音,烟尘,污秽物或自然灾害对文物古迹的毁损。”
有人说,将随县县城建在厉山,对旅游事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错,大错。稍懂文物知识、旅游景点与城市关系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景点离城市越近越好(博物馆例外)。相反,除“三山五岳”和自然景观外,绝大多数旅游景点离城市远一点为好,俗语云:“远是亲,近是瘟”。这不仅指人,同样指物。殊不知,黄帝陵、炎帝陵、孔府、孔庙等建在什么地方?都不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内。甘肃的敦煌、山西的大同、洛阳的龙门等石窟在专家的强烈呼吁下,凡经过此地的交通主干线纷纷改道三至五公里,以避免汽车的喇叭声,车轮碾轧的震动声,以及滚滚尘埃,对文物古迹的浸害和毁损。北京的故宫因过量接待游客而致一些珍贵文物明显退化,遭到海内外专家的严厉批评。
若将随县县城建在厉山,对炎帝神农故里的管理是利是弊,现已出现的一些现象就很说明问题。“神农广场”的一些方砖、灯柱和围墙设施被严重失窃和损毁,每年的维护费就需30多万元。(这里的门票一年该有多少收入?)利也?弊也?
所以说旅游的发展与旅游景点的远近毫无关系。海南三亚远不远?慕名的游人不远千里万里的趋之若鹜。
再者,所谓“人流、物流和人气”,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几千年前的先民们“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形成的相对集中的交易场所并逐渐发展成稳定的集市。还拿厉山镇来说,历史上只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小村落。有了商船循河流而上来做生意,才形成人流、物流交相鼎沸的兴盛气象。
再拿深圳为例:28年前还是一个封闭的小渔村,现发展成为可与香港媲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短短28年,靠的是什么?一个软件、一个硬件。软件就是政策,硬件就是交通。如果没有高标准的公路、铁路、飞机场和码头一起动工修建,就不可能有今天令世人侧目的大深圳。凡八十年代中后期到深圳看过那建设场面的内地人无不惊叹:什么叫“日新月异”?什么叫“热火朝天”?什么叫“人气”?到这里走一趟眼睛一亮,叫你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
一句话,“人气”靠政策、靠交通、靠环境来凝聚。
一种“锲合古今的构想”
新随县县城究竟建在什么位置为适宜?既能被大多数“随县人”所接受?同时又能被专家学者所认可呢?笔者曾与几位退休多年的“老随县人”闲聊探讨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多数随县人对目前候选县城地址持完全否定态度。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出乎人预料的方案,叫“锲合古今的构想”——将新随县县城建在古随国国都的遗址上:安居车岗。
理由(依据)有四:
一、复兴“古随国”
从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的一百年间,在安居车岗方圆六至八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办窑厂、开渠道、修公路、建学校和村民建房挖地基等,数十次的“触摸”到古随国的“历史脉搏”:探察到数百米的古城墙遗址和古城门地基,先后出土了商周时代的石器、陶器、鹿角加工器、公母榫砖、彩砖以及铜盆、金砖、古钱币等等。引起省内外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先后探测出古城的南门、北门、东门(西门还有待探测)。专家们初步确定此处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古随国都城遗址,面积几乎与解放前原随县县城相差无几。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古随国都城规模不小。当时的湖北日报、襄樊日报及随州报都作过相关报道,随县考古队曾多次到过现场。(据传曾候乙就病死在随国车岗,密葬在30里以外的擂鼓墩以防盗墓。)现在将新随县城址建在这里,正好印证某种“历史锲合”,正好复兴并再现“汉东大国”风采!
二、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安居车岗呈东西向横亘在安居与新街交界的结合部,是相对开阔的一脉岗地,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地势高于南北两界的安居和新街,似一个辽阔的“跑马场”(处于随州扇图案正中位置)。至于“车岗”这个名称的由来(可查《安居志书》),笔者没作考查。车岗,北靠新街刘家河、赵家庙;南临安居氵差 河、漂河;东起安居肖店;西至安居加庙。离随州城区中心不到17公里,站在车岗极目远眺,一眼望见随州城的万家灯火。
近几年新建成的“随宜”省道公路穿境而过,“孝襄”、“随岳”等高速公路在此均有出口。若在此建县城,三、五年之内即可将安居、新街两镇连接起来,成为新随县腾飞的两翼。新随县建在这里的另一地理优势是:东可依托随州市的辐射力,南可依托安居安南山的山场资源,西可依托“随岳”、“孝襄”的出口建小商品集散市场,将京山、钟祥、宜城、枣阳等地客商吸引过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无需多时,新随县将会呈现出“车流如织,人流如海、物流似义乌”的繁荣、红火、兴盛之景象。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将把新“随县”装扮得美仑美奂,令人流连忘返。
三、一张白纸任你描绘
安居车岗这片开阔岗地(仿佛是古随国国君有意为三千一百年后的复活而置存的一块地产。这是幽默。)犹如一张白纸,任你描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任你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更重要的是,车岗民风淳朴、乐善好施、邻里和睦,在随州一方是有口皆碑。早在1964年,张体学省长率省委工作队进驻随县(实际驻洪山)时,曾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到过安居车岗,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后,深有感触地说:“车岗的老百姓生活普遍不富裕,但人的精神很好,心态很好,风气很淳正。一家有好吃的,左右邻舍都有份;一家有难事,左右邻舍都帮忙,难能可贵!”至今安居镇还有老干部仍记忆犹新张省长当年这一颇高评价。若“随县”建在这里,这良好的民风,不正是可供利用建设文明社会的有效资源吗!
四、名优蔬菜的主产地
安居车岗除民风淳朴、地理优越外,安居镇自古至今还是随州地区名优蔬菜的主产地。年龄稍长的人都记得:“香云寺”的大白菜,“观音堂”的刺黄瓜,“沙湾”的红萝卜,“老后街”的金黄蜜枣(唐县镇的密枣工艺是从安居传授而去)等等。自明清时代就享誉县内外(随县志书均有记载)。而今安居镇的“巴西菇”(超过草店镇),无公害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成为随州的一大品牌和产量大户,远销上海、北京、广州和武汉。这是未来“随县”发展的又一优势产业。
综上所述,安居车岗这块昔日“王者风范”的土地,在沉寂了两千六、七百年之后,能否有“复苏、复兴、崛起”的机会呢?那就取决于“慧眼识珠”的决策者和“老随县人”的乡恋情结。
但愿“安居”这个吉祥的名字,能够陪护、相伴“新随县”人民及其子孙享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尊重科学 不留遗憾于后人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三峡大坝”选址一事撰文指出:无论是三峡坝址,还是移民县城选址,都应反复比较和论证,求得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最佳方案。县城,是人们世代生活工作的栖息之地,切不可草率决断,应把握好“三个要素”:一要有利于居民生活;二要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三要有利于发展空间。切莫留遗憾于后人。费老的这段话,让人读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重大责任。
“切莫留遗憾于后人。”一句多么意味深长、而又担当历史责任的嘱托啊!
由此可以想见,选择一个关乎千秋事业的地址,绝不能“激情一来,头脑一热,脑袋一拍”就定下来的小儿游戏,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
“随县”二字,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她是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在世代随县人的一种情结,要将这种情结永驻人们心里,新县城选址要慎之又慎,还是费老那句话:“切莫留遗憾于后人”。
上述赘言,属笔者一管之见,权作抛砖引玉吧!
共
条评分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回复
举报
轨道部
UID:171465
注册时间
2009-03-05
最后登录
2024-11-25
发帖
27924
搜Ta的帖子
精华
15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千阳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3-24
没疑问 就是厉山镇 一定 我不是那儿的
共
条评分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回复
举报
royaloak
UID:10496
注册时间
2005-02-21
最后登录
2013-10-13
发帖
8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双湖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2-19
还是在安居会好一些,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 可利用的城建区又大~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红花郎
UID:152275
注册时间
2009-11-20
最后登录
2024-10-23
发帖
9440
搜Ta的帖子
精华
4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百色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2-19
如果湖北启动县下乡镇改街道的话,那么随县首先将把辖下的厉山镇和均川镇改为街道办事处,这是随州黄页上写的。均川镇是3条高速公路交汇的随州互通所在地,随南交通中心、未来的物流中心。
安居虽然是随县的人口大镇(密度全县最高),却是财政穷镇,县里不会重视的。
共
条评分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回复
举报
红花郎
UID:152275
注册时间
2009-11-20
最后登录
2024-10-23
发帖
9440
搜Ta的帖子
精华
4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百色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2-19
随县是由在厉山镇的副县级神农风景区管理处转正的,跟厉山镇对望的随南长岗镇也有副县级的大洪山风景区管理处,所以以后随县区划还会调整的。
[ 此帖被幻象岭在2011-07-28 22:42重新编辑 ]
共
条评分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回复
举报
北极星
UID:511
注册时间
2002-09-14
最后登录
2024-11-13
发帖
10170
搜Ta的帖子
精华
18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千阳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2-19
混蛋逻辑!
一边高喊保护文物,一边却要毁掉历史遗址,在历史遗址上面建新城,真是混蛋逻辑!
共
条评分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回复
举报
lmya2008
UID:165877
注册时间
2010-07-02
最后登录
2024-10-14
发帖
97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七星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2-19
只要新县城不占用耕地就可以考虑。确实不宜破坏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和遗址。北京城就被破坏得面目可憎了,不要再犯老错误了。还是第一句话,禁止在耕地上搞什么新城,没饭吃,再现代化也是浮云,你说对不。
共
条评分
未设治 0
村 1 (1)
居民委员会 30 (29)
乡 100 (70)
民族乡 200 (100)
镇 300 (100)
街道办事处 400 (100)
县 600 (200)
自治县 900 (300)
县级市 1200 (300)
区 1500 (300)
地区 2000 (500)
地级市 3000 (1000)
自治州 4000 (1000)
计划单列市 5000 (1000)
回复
举报
小知
UID:131663
注册时间
2008-12-13
最后登录
2024-10-12
发帖
6634
搜Ta的帖子
精华
1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百色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2-20
誰說縣城一定要選歷史悠久的地方,區位優勢那些也值得考慮。
共
条评分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回复
举报
假平凹
UID:1828
注册时间
2003-05-07
最后登录
2024-11-04
发帖
4223
搜Ta的帖子
精华
4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十堰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7-28
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出发,厉山也好,安居也罢,都巴不得把县城设在自己家里。
但两家都能“考证”出N多理由,还是说明该地文风甚盛。
共
条评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xzqh.info/lt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区划地名区
区划改革
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台湾
地名文化
历史政区
万国区划
区划相关区
经济地理
人口地理
交通地理
方舆点卯
方舆文化
管理交流区
方舆网刊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