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59楼处级干部于2009-10-21 17:14发表的 :
沃沮—通古斯是什么?是指鄂温克?
这个词我的看法倒是不赞同。鄂温克的历史区域没有延伸到伊通,这一区域在清代以前就一直住的海西女真人。
鄂温克被称为野人女真。阿穆尔源于鄂温克语,觉得实属应当。毕竟那儿之前是鄂温克的生活区,被鄂温克人命名很正常。
沃沮—通古斯语支:
沃沮—通古斯语称烧水时锅底翻花、沸水漩动状态为olgi,所以把翻花矿泉、漩流矿泉也叫做olgi。沃沮就是olgi的译音。沃沮系古国名,古族名,是因沙玛伊尔矿泉(位于乌苏里江上游右侧,今按俄文音译为什马科夫卡)而得名。
沃沮——通古斯语支地理区域的大致范围,自完达山脉东至日本海一线以南,南达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咸兴地区。这个沃沮—通古斯语支地理区域,与沃沮国辖境基本相当。沃沮是文明古国,使用铁器很早,善制巨舟,长于航海。
olgi的首音o,介于o与u之间,相当于满文第六个元音字母的发音。因此,历代译音交替使用o韵字和u韵字。olgi的形动式是olgider,其变读音有hulgider、kulgider、hulidur、kulidur等。辽代的越里吉,明清的斡尔喀、瓦尔喀,现今地名鹤立、鹤立岗、乌拉根(河),都是olgi的译音;地名库都尔、库里杜耳,都是olgider的变读音kulidur的译音。
从三世纪末到697年,遍布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沃沮后裔安居骨部、乌素固部,后来被统称为粟末部,或粟末乌素固部落和扶馀乌素固部落,是他们建立了唐朝的系縻国渤海。
以沃沮—通古斯语为母语的鄂温克人,系古沃沮后裔。
以上为乌云达赉先生原文。
伊通不是延伸地,而是源头地。关于“通古斯”的考证就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以下也为乌云达赉先生原文。
通古斯:
通古斯是tunggns的译音。tunggns,也是通古斯语,tung意为“柳条林”,gu意为“河”,—s是蒙古语、突厥语复数词尾。tung-gus(通古斯)是“柳河人”或“(伊)通河人”的意思。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619年)自称粟末乌素固部落(意为第二松花江地方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在柳河、辉发河一带;载初二年(公元690年)从扶馀(今吉林农安)迁来自称扶馀乌素固部落(意为农安地方之乌苏里江部落)的人群住到了伊通河上游流域,表明他们的祖籍在乌苏里江。柳河、辉发河、伊通河等流域,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有一些部落带着祖籍名称“乌素固”、第二故乡名称“乌古”,溯洮儿河,翻过大兴安岭,西达呼伦贝尔地区,而为唐代的室韦乌素固部、室韦亦塞没部、西室韦,辽代被统称为乌古,表明他们来自雾海河流域。
一些部落迁至叶尼塞河中、下游流域居住,对故乡的柳河支流一统河(ii-tungu)、三统河(tungu,“三”系衍加之字)以及第二松花江下游支流伊通河(ii-tungu)、通河(tungu,今称新开河),记忆犹新。ii,鄂温克语,意为“上”,如根河上游的伊图里(ii-turi)河与图里河(turi)河,贝加尔湖东岸的伊卡特(ii-kat)山与卡特(kat)山。辽代称今吉林农安为通州。通州,城临通河(新开河),可见因河得名。清代称通河(新开河)为小伊通河,其“小”、“伊”纯系衍加之字。一统河与(三)统河,伊通河与通河,可以统称为tungu(统河、通河),加ii而分别称呼其处于上流之河道或支流。分布于叶尼塞河中、下游流域的鄂温克人,对友邻的奥谢梯人和克特人说,他们是来自第二松花江支流的通古(tungu)人,即通河(统河)人。奥谢梯人、克特人说突厥语族的语言,便在tungu的后面,加上突厥语复数词尾—s,而为tungus,即通古斯。奥谢梯人于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突厥语族部落大迁徙浪潮中向西南迁至高加索。由此可以推知,鄂温克人是早在奥谢梯人迁徙之前,从东向西推进到叶尼塞河中、下游流域的,而俄罗斯人则于十七世纪才横渡鄂毕河,从西向东来到了叶尼塞河西岸。“通古斯”这个名称就在这时传入欧洲,接下来又从欧洲作为学术术语传播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