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静海即有先民活动。汉初置县名东平舒。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初年改名静海沿用至今。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沧州部分地区在上古时期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
南皮之名起于春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救燕山伐山戎至此,筑城制皮革,称为皮城(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处),由于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称此城为“南皮”。它是沧州境内载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唐虞夏商时期,天下分为十二州,南皮属兖州地。商朝时,姜太公曾隐居此地垂钓。西周时,“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内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后葬于南皮,可见当时南皮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东周初,南皮境属齐国。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齐侯割地给燕国,南皮为燕齐交界之地。春秋时期,山戎攻燕,齐乘援燕之机,又将南皮收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南皮县,属巨鹿郡,为全国首批设县之一。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勃海郡,辖南皮。东汉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迁到南皮。三国时,南皮属魏国。晋代南皮先属冀州勃海国治辖,西晋咸宁三年(227年)改勃海国为郡。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并入清河国。太安元年(302年)又设勃海郡,郡府在南皮。北魏登国元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迁到东光。东魏时,南皮县城迁于现址。隋唐时约三百多年内,南皮曾几次反复归冀州、景州管辖。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南皮县隶属沧州。北宋时期,南皮县属河北东路沧州。熙宁六年(1037年),临津(今山东宁津)县并入,县域扩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临津镇由南皮县划出。元朝时,南皮县归属中书省河间府沧州管辖。明朝时南皮属京师河间府沧州,下设九里,每里辖十甲。清初,南皮设有四路,二十个地方,管辖范围达368个村庄,面积有所扩大。宣统二年(1908年),县以下设乡,南皮辖6个乡,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府制,南皮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称津海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府制,南皮县隶属河北省。民国25年(1936年)春,划归河北省第七督察区。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皮,建立伪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收复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仍没旧制,辖6个区。县政府初建时,属中共冀鲁边区党组织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行营领导。7月,改属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领导。9月,改属冀南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40年6月,建立鬲津县,原南皮县二、三、四区划归鬲津县。7月,南皮县北半部一、五、六区与沧县捷地碱河以南。于桥至狼口公路以西区域合并,另建南皮县,属冀南第六专署,1941年3月改属冀鲁边区一专署。1943年1月,撤销鬲津县,扩建南皮县。1944年4月,南皮县与东光(含吴桥)县合并,建立东南县。9月,东光南部与吴桥地区划出,南皮与东光北部地区重新组建东南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区。1945年12月,东南县撤销恢复南皮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署。1949年8月,山东省渤海一专署改称沧南专区。1950年5月,撤销沧南专区,南皮县划归德州专区。1952年10月,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6月,撤销沧县专区,改属天津专区,12月,撤销天津专区,改归天津市辖,南皮县域分别划归交河县和宁津县(宣惠河以南地区划归宁津县)。1961年6月,设沧州专区,同时恢复南皮县建制,县人民政府驻泊镇。1962年5月,泊镇划归交河县,再次调整南皮县区划,县政府迁回南皮城
盐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春秋战国时代为齐地,秦属齐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县,后称高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盐山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县改置东盐州,于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复置盐山县。其后区划虽多次变化,名称依旧。1945年改称靖远县,1949年恢复原称至今。盐山县为中国历史第一侨乡。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奉秦皇之命在此招募千名童男女,东渡扶桑寻求长生不老之药,首开中日交流之先河,至今传为佳话。盐山地杰人灵,人才辈出。涌现出汉代谏大夫鲍宣、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近代名医张锡纯,被医学界誉为“医学革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