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79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5):吉林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09
吉林府: 繁,疲,难。总督驻奉天。巡抚兼副都统,民政、交涉、提学、提法、度支司,劝业道驻。明,乌拉等卫。后属扈伦族之乌拉部。本吉林乌拉,一曰乌拉鸡林,又名船厂。清初,隶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徙驻。雍正五年置永吉州,隶奉天。乾隆十二年改吉林?,仍隶将军。光绪八年升为吉林省治,领伊通、敦化,后削。西南至京师二千三百里。距盛京八百二十馀里。隶西南路道。广四百九十里,袤五百馀里。北极高四十五度四十九分。京师偏东十度二十七分。东:团山,尼什哈龙潭。西南:温德亨,亦望祭山,有殿祀长白,雍正十一年建;寿山。东南:松花江自额穆入,右合海青沟,左温德亨河。东北迳城东,又北,右合莽牛、四家子,左鼇龙、兴隆河,缘舒兰界入德惠。西南驿马河,即伊勒们,自磐石缘界合岔路河,又北缘双阳界,西北木石河,并从之。打牲乌拉,城北七十里,本乌拉国,旧曰布特哈乌拉。太祖先后克其宜罕山、临河、金州、逊扎塔诸城,遂平之。柳边四围长六百二十二里,栅高四尺五寸,壕宽深各一丈,插柳结绳以定内外,曰“柳条边”,亦新边。东北接舒兰,西南至双阳。农事试验场,桑蚕山蚕林业土山分局,松花江官轮局,欢喜岭稽查所。商埠,光绪三十一年中日约开。旧设站五:东尼什哈、额赫,北金珠鄂佛罗,西蒐登、伊勒们。官商路四:南并温德河达桦甸官街;东南历大小风门达敦化;西南双河镇、磐石;北渡鼇龙达德惠。吉长铁路站九:吉林、孤店子、桦皮厂、赵家店、土门岭、马鞍山、营城子、下九台、驿马河。

桦甸县:省南偏东二百七十里。明,法河卫。末属长白山之讷音部。清初禁地。光绪三十四年,置治桦皮甸子,徙桦树林子。宣统元年,隶西南路道。西北:赵大吉山、庆岭。西:杉松、天平。南:帽山、猴岭。东南:金银壁岭。二道江自奉天安图缘界,富尔河合古洞、黄泥、蒲岑诸水注之,为上两江口。又西仍缘安图及抚松界,至下两江口。左岸合头道江,是为松花江。合境内柳河五。又苇沙色勒河,复缘濛江界入,右合穆奇河,迳城西,左会辉发河,为大渡口。又北右合漂河,迳桦皮甸子入额穆。侧有常山屯,扼珲春、敦化西至奉天孔道。官商路五:西至官街,折北入吉林;北出大鹰沟,并达省;西南至濛江;东至敦化;东南延吉洞河入延吉。古

磐石县:省南偏西三百里。明,扈伦族辉发部。清初,北境属吉林,南奉天围场。光绪八年,置磨盘山巡司,隶伊通。十三年改州同。二十八年为县,隶吉林。宣统元年,隶西南路道。磨盘山,东北二里。北:鸡冠。东北:老茅。西:大红石磖、库勒岭。东南:辉发江自奉天海龙亮子河入,东北,左合石头、富大都岭,右虾蟆、独木河,迳黑石镇,左合硃其、呼兰,右大小色力河。五道至头道荒沟,入桦甸。东北:呼兰岭,驿马河出西北,左合黄河,入吉林,岔路河从之。官商路三:北小城子达省城;西由朝阳山达伊通;东南黑石镇西达海龙;南濛江。古

舒兰县:省北偏东百六十里。明,阿林卫地。康熙二十年,置巴彦鄂佛罗防御旗员,属乌拉总管。宣统元年,置于舒兰站。二年,徙治朝阳川南,隶西南路道。南:北庆岭。东南:玲珰岭。西:松花江自吉林缘界西北入德惠。卡岔河北入榆树达之。东:兰陵河,自额穆缘界入五常。东南:马鞍山,溪浪河出东北,迳秋千岭,合呼兰河从之。有巴彦鄂佛罗边门,即法特哈,康熙中更名。旧设站二:舒兰、法特哈。南接吉林金珠鄂佛罗,北达榆树盟温。官商路三:西南达乌拉街;东北水曲达五常;东南小城子镇达额穆。

额穆县:省东三百八十里。明,斡朵里、秃屯河二卫。后属窝集部之鄂谟和苏鲁路。清始祖所居俄漠惠,即此。旧曰额穆赫索罗。乾隆三年,置佐领。宣统三年,改隶东南路道。西:嵩领。兰陵河出其北,曰黄泥河,会大石头河,缘五常界入。西南:松花江自桦甸入,左合拉发及嘎雅河,折西北入吉林。南:牡丹江自敦化入,右合大沙河,左硃尔德河,纳?戚?虎河注入,屈东,左合马鹿沟、都林、塔拉泡,右朝阳、大小空心木河,入宁安。旧设站六:西拉法,距吉林额赫穆站八十里;又东六十五里退抟;八十里伊寿松;又四十里至城,即额穆赫索罗站;又东八十里塔拉达宁安;一东南八十里通沟达敦化。

注:由于吉林、黑龙江省府县制实施较晚,其府并未领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09
吉林省早在40000到70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除汉族外,还有三大族系,一为肃慎族后改为挹娄,勿吉,女真,满族,主要居于东部;二为夫余族及分支高句丽,夫余居西北部,高句丽居南部;三为东胡族的乌桓,鲜卑,契丹,室韦(蒙古)等族, 主要居于西部地区“吉林” 是满语“ 吉林乌拉” 的略称,即沿江的意思。原是指今吉林市,当时写法很不统一,为了统一写法,清康熙24年(1685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下令通称“吉林”。清初东北不设行省,清顺治十年(1653年),吉林市隶属宁古塔将军统辖,康熙十五年( 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至吉林市。 乾隆22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正式改为吉林将军,光绪33年(1907年)改吉林将军衙门为吉林省公署。1931年 ,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被肢解为19省。吉林省仅辖一市一旗17县。长春当时称新京特别市, 伪满洲国部。1945年日伪投降,同年12月成立吉林省人民政府,翌年,国民党占领吉林市, 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省人民政府迁回吉林市。
吉林市原名吉林乌拉,是满语的译音,意为沿江的城池。

三四千年前这里即是氏族部落集居之地。

秦代以前,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居住于此。

汉、晋时这里是挹娄国;

北魏时为勿吉国;

隋代属;唐代为女真国;

唐开元元年(713),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改称渤海,吉林为渤海涑州治所。

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吉林一带为辽东京道所辖;

公元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国,吉林为金国领地,初属金之咸平路,后为上京路会宁府管辖。

元代初属开原路,后隶辽东宣慰司;

明代为乌拉国;

明清时在此造过战船,故有"船厂"之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吉林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监造吉林城。

康熙十五年宁古塔等处将军移驻于此,从此成为省城,是清政府统治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水陆要冲、军事重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在游览松花江时,作《松花江放船歌》。

雍正四年(1726)设永吉州隶属奉天府。

其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故又有"江城"之称。

早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领满洲八旗军队三千多人进驻吉林倚江建城。经过两年施工,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城诞生。当时吉林城,竖立松木杆为城墙,城墙高8尺,于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城门。全城周长共计7华里180步。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建衙署、军营、寺庙、店铺、手工作坊、民房等,并依照地势先后修建了粮米行街、西大街、北大街等街路。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吉林城大约已有5万多居民。

??清乾隆七年(1742年),吉林城进行第一次扩建。东、西、北三面筑土为墙,城墙周长1451丈,约9.67里,城门增加到五个,即西门、大北门、巴尔虎门、大东门、小东门。街道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北大街、西大街商号店铺林立,甚为热闹。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吉林城大约已有9万多居民。

??同治五年(1866年),吉林将军富明阿、吉林副都统富尔荪带头捐款集资对吉林城进行大扩建。扩建后土城墙高一丈一尺左右,城墙向北延伸了290多丈,周长1794丈,合11.66华里。此次扩建城门增至八个,即致和门、德胜门、福绥门、迎恩门(原西门)、东莱门(原小东门)、朝阳门(原大东门)、巴尔虎门、北极门(原大北门)。当时除福绥门与致和门未建城楼外,其余6门都建有城楼。

??清光绪九年(1883年),吉林将军希元把土城墙改修为青砖墙。城墙上加筑垛口,高一丈二尺多。吉林城周长大约已有14公里,当时的吉林城居民大约已发展到29万多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城东开辟为日本商埠,并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增开一门,叫新开门。至此城区东部建筑开始增多。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朝阳门和巴尔虎门之间又增开一门,叫北新开门。并把巴尔虎门改称巴虎门,迎恩门改称临江门。从民国年间到伪满初年,老城墙逐渐拆除,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09
桦甸县原驻官街(即今治),1908迁桦树林子,1920迁回。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一月,桦甸设治,经光绪皇帝朱批,设立桦甸县,划吉林府东南部和磐石东境归桦甸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省设四路分巡兵备道,桦甸隶属于西路道,后性西南路分巡兵备道。1914年西南路道改为吉长道,桦甸隶属于吉长道。桦甸县原驻官街(即今治),1908迁桦树林子,1920迁回。1921年废除道制,桦甸直辖于吉林省,一直到1945年。1946年5月28日,国民党发动内战,进攻解放区,桦甸县委、县政府机关轩移到松花江以东建立根据地。7月成立吉南地委和专署。桦甸是吉南专署管辖的五县之一。1947年6月民主联军收复桦甸,县委、县政府迁回桦甸县城,为吉林省直属县。1958年9月27日吉林省设6个地区,桦甸归吉林地区管辖。1966年1月24日,市地分设,桦甸县属永吉专区。1969年5月14日市地合并,桦甸县归吉林市管辖。1988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桦甸撤县设市。

磐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唐虞三代为息慎原始部落活动区。夏、商、周、秦为肃慎地。两汉、三国先属玄菟郡,后属高句丽地。晋、北魏、隋为高句丽地。唐初为高句丽,后为渤海国中京显德府。宋定为安国北境。金初为咸平路,后属上京路。元先属开元路咸平府,后归辽东宣慰司辖。明初属塔山、雅哈河、伊敦河、拉克山、发河等卫,后属辉发、叶赫等部。清初至中叶先属盛京围场,后为吉林西围场:光绪七年(1881年)开禁放荒:光绪八年(1882年)设伊通州磨盘山分防: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升分州,仍属伊通州管辖:光绪十九年(1893年)修建磨盘山城: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1902年11月25日)该设县治,定名为磐石县,属吉林将军府统辖。

磐石县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磐石县人民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自1890年起在抗俄反清、抗捐抵税的斗争中、义和团、忠义军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谱写出一部部悲壮的英雄史诗。

  磐石,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地方组织较早地区之一,又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早期地区之一。1930年6月建立中共磐石县临时委员会,8月成立中共磐石县执行委员会,1931年8月改组为磐石中心县委。从此党领导磐石地区人民同日伪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2年上半年,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发动群众举行了'二。七'、'二。九''三。七''四。三''五。一''五。七'多次斗争活动,掀起了抗日斗争高潮。同年2月以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领导的劳农赤卫队与磐石中心县委特务队合并成立的磐石赤色游击队与6月组建为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简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 )、11月又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五月,在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领导下,创建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9月18日在磐石猪腰岭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李红光任参谋长。这支队伍转战磐石一带和江南游击区,浴血奋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1934年11月以后,这支队在磐石抗日斗争严酷时期转移南满,成为威震敌胆,鼓舞人民抗日斗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磐石党组织领导下,在抗日游击队的影响下,磐石县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配合人民武装积极反日抗日;学生投笔会、红枪会、山林队等绿林好汉也积极抗日。1937年以后,尽管磐石中心县委和各种群众团体遭到瓦解破坏,我们党培育出来的众多磐石儿女却仍然战斗在南满的战场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不久,东北挺进纵队便接受了磐石,并于同年11月建立了县级民主政权。1946年5月27日国民党军队进占磐石,雷鸣玉、朱光烈、霍明光带领磐石县委、县民主政府全体人员和人民武装大队实行战略转移,在县境东南角度江南地区建立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一年艰苦的游击战争。1947年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夏季攻势,磐石县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于5月31日收复了磐石全境。磐石第二次解放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一方面积极反霸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基层政权,开展生产运动;一方面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支持东北人民解放战争与全国人民解放战争,为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宝贵贡献。

  1911年至1931年,磐石县先后属吉林省西南路、吉长道和吉林省辖县。东北沦陷后,成立伪磐石县公署,属伪吉林省公署辖县。

  磐石县1958年6月改属吉林市;1966年1月划归永吉专署所辖;1969年5月永吉专区与吉林市合并,重属吉林。

磐石市市名的由来与磨盘山关。磨盘山坐落在市城偏东北方2.5公里处,海拔501.4米,相对高度170米,周围约7.5公里。东山坡曾有巨石,形似磨盘,当地垦荒者称此山为磨盘山。
 数年之后,人烟稠密,农工商业发,亟宜修建城池,便于施治,以保民生,而固边守。为此,分州衙门开始选地,筹划 修建磨盘山城垣。最初选地在七个顶子山西侧,挡石河以东,以其地势平坦、开阔,城建规模可大可小,有伸缩余地。而当地乡绅大户考虑到在河南修建城垣,自己宅院远离城外不安全,如若拆迁损失又颇大,便暗借风水先生之口,以找不到绝地(旧社会迷信之说,收监犯人的牢狱必须建在牢狱的之上,否则囚犯就要反狱)不能修大狱为由,出面劝阻,说磨盘山脚下有可以修牢狱的绝地。州官认为,牢狱的安危,关系到地方官的前程大事,遂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把城址改在磨盘山脚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为县,认为磨盘山名不太文雅,取"安如磐石"之意,改名为"磐石县"。磨盘山城也随县而改称为磐石城。1995年8月由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09
舒兰,“果汁也”。《吉林通志》这样记载。《吉林地志》解释:舒兰,“为省北台站之一。满语舒兰,果实也。境内四合川,霍伦河本属前清贡山,为采贡小山里红之地”。舒兰是满语“舒勒赫”的音转,满文罗马字转写“梨”的意思。
  满语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满族生产活动的产物。东北是满族及其祖先的发祥地,舒兰是满族先民活动的领地之一。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鱼圈遗址,是“依粟末水而居”的   人的遗址,属于西团山文化。位于舒兰市、白旗镇的嘎呀河古城遗址,是辽金两代城池建筑实物资料。
  舒兰西部滨邻松花江,开发较早。明正统元年(1436年)今白旗镇就有申姓开荒落草,后渐成屯落。明末还有溪浪河、唐尔、乌金、四家子、黄茂等形成聚落,这说明,生活在舒兰这块土地上的人,一是明清以前就居住在舒兰的汉族遗民子孙,二是清代的满族居民。据《吉林地志》介绍,舒兰、明属阿林卫,康熙二十年(1681)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派官兵,自盛京、乌喇、墨尔根三处至索岳尔济山,按地丈量,分缓急修驿站。由吉林乌拉站至法特门站。还有以“舒兰”派生出来的聚落名称,如舒兰河口屯、舒兰河街等。清代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行政管理,抗击沙俄,巩固边防。一方面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但事实上,由于封建剥削者的苛政和灾荒,致使关内贫苦百姓纷纷流入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东北大地“闯关东”。清嘉庆八年(1803)和咸丰九年两次驰禁,清政府允许关内流入到东北开发,吉林将军景伦决定出放贡山中的舒兰荒段,当时佃农王永祥和旗丁李占,各自承领十万垧荒地。次年,又出放了舒兰以北土门子一带荒山。至宣统二年,舒兰县的人口增多,设舒兰县,治所在朝阳镇。
  我们在考证舒兰地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舒兰家族地名群。《吉林通志》列举了舒兰、舒兰窝集、舒兰河、舒兰街等系列地名。舒兰河地名在舒兰设站之前就已经存在。舒兰的地名,本源地名是:舒兰,其余均为亲缘地名。
  综上所述,“舒兰”为满语地名,原作“书兰”,有三说:一说是指果汁;一说是指小山里红;一说是指梨。

蛟河县明朝属奴尔干都司,设秃都河卫、兀也吾卫、推河屯卫、纳木河卫。清朝前期属窝集部,称俄莫鄂漠辉。1736年(清乾隆元年),吉林副都统在蛟河境内设额穆赫索罗站,管理额穆、敦化、五常等地的台站旗丁。1738年(清乾隆三年),改设额穆赫索罗佐领衙门。

1882年(清光绪八年),置敦化县后,张广才岭以东划归敦化县,张广才岭以西隶属吉林府。从1884年(清光绪十年)起,佐领衙门开始代征当地山海土药税、铺商厘捐等。据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统计,管内已有旗地9 000多垧。

东三省总督锡良考虑到,由省城到延吉厅400多公里,只有旗署而无县治,不便管理。遂于1909年4月9日(清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九日),向清廷奏请在额穆赫索罗驿站设治。拟析敦化县北境、吉林府威虎岭以西老爷岭一带、五常县南部、宁安县西部地域设额穆县。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四月十五日)旨准,先派设治委员前往设治。1910年(清宣统二年),隶属于吉林省东南路道。1911年5月12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十四日),添铸印信一颗。设额穆县后,与原额穆赫索罗佐领署并存。

关于额穆县名的来历得从额穆驿站说起。

额穆驿站在县境中部偏东,距今蛟河市城区东58.5公里,地处珠尔多河与马鹿河交汇处。额穆最早称俄莫惠,额穆全称额穆赫索罗,为满语,额穆赫系“额摩贺”的音转,即“水滨”、“河边”之意,“索罗”是“十人戍所”之意。水指额穆湖,以湖名得聚落名。元朝中叶已建有额穆赫索罗村,此后一直是吉林至宁古塔(宁安)、敦化、珲春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到明朝,额穆赫索罗村面积约1万平方米,居民约100多人。

清朝初年,因额穆赫索罗处于交通要道,商业渐渐兴盛。1736年(清乾隆元年),吉林副都统在额穆设立额穆赫索罗佐领衙门,清末简称额穆索。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曾占领额穆索街,掠夺、焚烧一空,大部分工商户、居民外逃避难。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后,修复额穆索街,修筑城墙、城门。城墙周长1公里,高约7米,东、西、北三面设有城门。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县时额穆索街为县城。因县驻地额穆街名而得县名,城内有一条主街。1912年(民国元年),当地政府曾对城墙、城门进行修整加固。1918年(民国七年),在额穆街建有县公署、佐领署、警察署、监狱、税捐局、邮政局等。

东北沦陷后,1932年额穆县政府改称额穆县公署,直属伪

吉林省。同年,日军以清除抗日救国军占领区为名,烧毁半个市街,额穆街又一次陷入萧条。

1933年11月伪县公署从额穆迁至蛟河镇。此后,额穆变为保、村公所驻地。1939年10月额穆县改称蛟河县,由伪满洲国定为丙类县。

额穆县因驻蛟河镇而更名蛟河县。那么蛟河镇名是怎么来的呢?

蛟河镇在县境中部,于清初开发,旧名房木沟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巡警分局,名蛟河东分局。1909年(清宣统元年),为额穆县第二警区(简称二区)。1928年(民国十七年)额穆县公安局及承审处均设于本镇。1933年设蛟河保,年底额穆县治所迁此。

多数人认为:蛟河镇地处蛟河、拉法河、嘎呀河三河交汇处,蛟河下游北岸,故因河得名。“蛟”系满语,发音为“蛟别拉”,是狍子河之意,后音转成蛟河。也有人说,在清初形成居民点时,此地叫“蛟哈必拉”,系满语,是乞丐(叫花子)的意思。清末简称蛟哈、蛟河。关于蛟河还有个传说。据传早年此地暴雨成灾,蛟河河水泛滥,河中曾出现像蛟龙模样的动物翻滚而下,因而得名蛟河。

如今蛟河市境内有两条蛟河,一条叫蛟河,一条叫小蛟河。蛟河河长90.7公里,小蛟河河长47.1公里。1987年省地名、水利部门对全省河名进行普查时,将原来的蛟河更名为小蛟河。小蛟河位于吉林省中部,蛟河市境内,属松花江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黄松甸镇巴掌山北麓,从东南向西北流经白石山、奶子山两镇和新农乡,在蛟河市区土庙子村水文站上游注入今蛟河。今蛟河原名嘎呀河,因在吉林地区与另一条嘎呀河重名,又因其流域面积在蛟河市内最大,故将嘎呀河更名为蛟河。而如今的小蛟河才是100多年前蛟河市地名由来之蛟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16
吉林现在竟然不是吉林省的省会,有意思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17
看吉林官方网站介绍过,吉林一词是满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