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11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74):处州府(丽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5
  处州府:简。隶温处道。总兵及卫守备驻。北距省治一千九十八里。广四百九十里,袤四百十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二十五分。京师偏东三度二十五分。领县十。

丽水简。倚。都司驻。道光二十八年改守备。东:银场山、杨梅冈。北:丽阳山,县以此名。大溪,西南自云和入,左得松阴溪,西自松阳来会,为大港头。又东合松阮水,为郭溪。又东合通济渠,折北,左得畎溪。西北自宣平入,合西岸溪来会。西北稽勾溪,纳宣平小溪,是为三港口。迳溪口,合丽阳水,环城南为洄溪。又东,左得好溪,东北自缙云入,合严溪注之。镇二:宝定,其碧湖,县丞驻。十八都、蓬蒿岭、皁阮、库头、却金馆、沙溪有汛。有保定镇。括苍驿。

青田简。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一曰大鹤山,道书“第三十六洞天”。西:石门山,“第三十七洞天”。南:方山。大溪出西南龙须山,上承洄溪,西北自丽水入,合海溪、芝溪、中坑、石藤诸水。又东南,右纳小溪,上承山溪,自景宁入,流为浣纱溪,复流为双溪来会。左合石溪,侧城西南。折东合顾溪,入永嘉为瓯江。西南:浯溪出蒲斜岭,下流为下窄口溪。又南田坑水出天马山,入瑞安,下流为泗溪。大溪七十二滩,在青田者都三十有三。黄?亶镇,县丞驻。有芝田驿,黄?亶、淡洋二废巡司。

缙云简。府东北九十里。东:括苍山。西南:冯公岭,古桃枝岭,上有桃花隘。好溪出东大盘山,迳大皿为九曲溪,合黄檀、润川二水,迳冷水三港口,合虬里溪,右得灵溪,北自永康入合之。又西南,合棠、赤二溪,出贤母桥,合管溪,迳岱石,会访溪,迳城南。左合荆坑水,右合贞溪,为南港溪。又西入丽水,下达温州入海。其北南港溪,出雪峰山,合建洋溪,迳县北,汇梅、龟二溪。又北为黄碧溪,入永康,下会兰溪入浙江。西南:岩溪,出纱帽岭,合芳溪,亦入丽水。又龙溪,出分水,仰纳仙居安仙溪,下流为金坑水。有丹峰驿

松阳简。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南:箬{??}山。南:白峰、尖山。北:竹?客岭,势险仄。松阴溪西北自遂昌入,合东湖山水,迳卯酉山下,合霏溪、仑溪,迳青龙堰,右得大竹溪,分出西南香乳、玉岩二山,会为夏川,合南岱、亚岱水为中隩川,又合小竹溪,三台水来会。又东南,右得竹?客溪,北支入宣平,南支与松阴合,迳城西合循居溪。又东南,合蛤湖、石仓源,会裕溪、小槎溪入丽水。东白岸溪,出桐乡山。有旧治镇。乾隆二十八年移汛于此。

遂昌简。府西北百八十里。西南:君子山。东:尹公山。西:奕山、湖山。北:兑谷山、金石岩。南:贵义岭,前溪出,南支入龙泉,北支迳城南,出东关桥,会后溪上流柘溪,东流为好川,汇梅山二水,是为双溪。又东为航川。其西蔡溪上流住溪,西南自龙泉入,合碧陇源,出宏济桥,合关川为钟溪。迳周公村,左得东川,上承福建浦城罟网水入之。抵龙鼻头隘,右出枝津为梭溪,即柘溪上流。正渠入西安,为乌溪港。北官溪出侵云岭,右得马戍源,出汤溪界银岭,入为桃溪,合白水源,下流为灵山港。有高平、关堂二隘。

龙泉疲,难。府西南二百四十里。南:豫章山。又琉华山,下有琉田,土宜陶,有乌赩窑、青赩窑,今曰龙泉窑。北:黄鹤岭。大溪西南自庆元入,曰秦溪,合小梅溪,错庆元复入,会山溪。迳查田巿,又东北至独田滩,蒋溪合桑溪来会。合豫章川,迳南大垟村,潴为剑池湖。出披云桥,合锦川。迳城南,中阻槎洲,分流复合。右合大贵溪,左合铁杓溪,东北流。右得白雁溪,上流前溪,西北自遂昌入合之。又东北合道太、安仁二溪,错出复入者再。其西南住溪,自福建浦城入,东北入遂昌。下流为蔡溪,碧陇源亦自其县入。一溪出南九漈山,东南入景宁。安仁庄,县丞驻。查田废司。五都、洋村有汛。

庆元简。府西南四百里。南:赤抟岭。东:九台山。西北:蛮头山,秦溪出,下流为大溪。山溪出东源头山,小梅溪出北大拗岭,并入龙泉。东北钤高山,南洋溪出。东南鸡冠山,鱼头溪出,并入景宁。其东光石山,盖竹溪出,合濛洲溪、交剑水,迳城北为大溪。左合竹坑溪,右合焦坑溪,迳八都镇。右得芸洲溪,西南自福建政和入合之,是为槎溪,循棘兰西入福建松溪。其西北竹口溪,出雷风山,合下氵祭、新窑二溪并入之。举溪出东南棠廕山,入政和。有汛。伏石、大泽二关。

云和简。府西南百二十里。东南:白龙山。北:牛头山。南:前溪山,两山竦峙,势险要。西:岩山。北:石镜岩,大溪迳其南,自龙泉入,错出复入,右合乌椹源,左合麻、梅二洋,复错出,自洽川口入,合洽川及硃坑、乌龙坑水,折东南,会浮云溪。溪出西南黄栈坑,合硃源水,出利济桥,有雾溪合新溪注之。环城而东,右合黄溪,左合双溪,为戈溪。又合诸坑水,为规溪,入丽水。丰源水出西南丰源山、入景宁。

宣平简。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岱石山。南:俞高山。西:竹喀岭。双溪二源:东源分出龙樊岭,上坦、小妃汇冈山下,曰东溪,亦曰午溪;西源出砻坑山,合新锦溪,曰西溪,亦曰申溪。两源汇于绿岩潭。东南流,纳松阳竹?客溪,又东南,右纳欧涧水,上流日溪,东自武义入合之。左合石浦水,又东南,右纳松阳白石溪,入丽水为畎溪。北:梅溪出黄塘山,东流入武义。汛五:曰竹?客、玉岩山、陶村、和尚田、式河头。

景宁简。府南百四十里。东:罗岱山。西南:豸山。北:莘田岭。山溪上流南洋溪,西自庆元入,左得英川,即定度溪,上流一溪西自龙泉来会,东南流,合标溪,迳新亭村,右得丰源水,西北自云和来会,折东北,右得鹤沐溪,会尘溪入焉。又合大小顺坑水,入青田为小溪。南白鹤溪,出梨树岭,下流为三插溪。有龙首、龙汇、白鹿诸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5
丽水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处州,592年改为括州,607年改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景宁10县。1911年辛亥革命后设立处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处州军政分府,先后由瓯海道和丽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区管辖,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8县。1949年5月解放,10月设丽水专区,1952年撤销专区,各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管辖。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6县。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1978年设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其中:1973年恢复庆元县,1982年恢复松阳县,1984年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1986年撤销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1990年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松阳、景宁7县。

丽水作为古代处州的府城,自隋朝开皇九年建立处州府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达1500余处,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占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的六分之一。丽水的历史文化遗产涵盖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廊桥、摩岩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门类,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龙泉哥窑大窑遗迹是我国青瓷历史上的名窑;我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最早采用拱坝形式建堰,具有极高的文物、科学价值;景宁时思寺完整地保存了宋元时代古建筑的风貌;仙都摩崖石刻和省级文保单位南明山、石门洞摩崖石刻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数量为全省之最;庆元县举水乡的如龙桥、廊屋里楼、桥、亭三者合一,如意斗拱层层叠加,如朵朵莲花开放,造型巧夺天工。

古村落和传统街区是丽水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建构文化特征,并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生活和农耕等内容。缙云河阳古民居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始建于元代,现存的有十大家族花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十多座祠堂乃明清两朝所建,百栋旧第共计1500多间。庆元大济村在历史上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被誉为“进士村”,遗存金街、古道、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木拱廊屋桥、明清民居建筑等诸多古迹文物,目前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5
青田县建于唐各宗景云二年(711)。
  “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 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清孙让校集注明:南朝宋时青田未有
  至于县名的自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
  《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
  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四,产青芝,故名。”
  《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
  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
  据此,因山下田产责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
  春秋战国时期,今青田境域属瓯越地。
  秦统一六国后,征服欧阳和闽越,置闽中郡,今青田境城在其中。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五月,瓯越首领驺摇因助汉灭秦有功,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地,世称东瓯王,辖地包括今温、台、处(丽)地区。始元二年(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今青田境城在回浦县境内,属会稽郡。
  东汉初期,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建安八年(203),分章安县南乡建立松阳县,今青田境域是松阳县的一部分,仍属会稽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等六县另设临海郡,今青田境城随属临海郡。
  东晋大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温桥岭南的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置永嘉郡,包括今温、处(丽)地区,今青田境域随属永嘉郡。
  南朝时,今青田境域隶属不变。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分松阳县东乡建立括苍县,今青田境城为括苍县的一部分。开皇十二年,处州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永嘉郡为括州。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刺史孔综奏请分括苍县建立青田县,隶属括州。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为处州,青田县隶属处州。
  五代、宋,青田县隶属不变。
  元时,青田县属江浙行中书省处州路。
  明时,青田县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
  清康熙六年( 1667),浙江省设杭嘉湖、宁绍台、金溜严、温处四道。青田县属温处道处州府。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浙江成立军政府,青田县属处州军政分府。
  民国初期,废清代道、府、厅、州制。民国3年(1914),浙江省设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青田县属瓯海道。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21年6月,实行县政督察制,青田县先后属第十一区、第二特区、第九区、第七区、第六区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丽水)。37年5月,青田县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温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县隶属温州专区。1963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 (1968年11月改丽水地区),迄今未变。
  青田建县以来,县境经历三次变迁。
  明景泰三年间(1452),巡抚孙原贞以青田地广为由,奏请分本县鸣鹤乡和柔远乡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  建立是宁县。青田县由己个部减为18个都。“其广轮之数,不下二百里”(清光绪《青田县志》。
民国37年(1948)7月1日、南田区的南田、西境.三阳、黄坛、岙里5乡和万源乡一一部分划给新建立的文成县。”同年8月1日,永嘉县的温溪、贵岙、黄坦、霞师4个乡和林福、界坑2乡的一部分划归青田县。当时青田县的面积为2779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个公社划给永嘉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5
今缙云地,《禹贡》 “ 扬州之域 ” ,春秋战国时属吴越,秦代分属会稽郡、闽中郡。西汉时为会稽郡地,分属乌伤县,东汉初改回浦为章安。汉末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缙云地分属乌伤和松阳两县。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南境置永康县,今缙云北部为永康县一部分。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松阳属之:吴宝鼎元年(266),又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永康县属之。缙云地分属临海郡之松阳县和东阳郡之永康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林海郡东部置永嘉郡,松阳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部置括苍县,废永嘉郡置处州。开皇十二年,又改处州为括州。隋初废东阳郡置婺州,大业初复改婺州为东阳郡,括州为永嘉郡。今缙云地北部仍属东阳郡永康县,南部属永嘉郡括苍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东阳郡为婺州,于永康县置丽水,分置缙云县,属丽州。八年,废丽州及缙云县,仍属永康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及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因境内缙云山而名,属括州。天能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因避德宗讳(名适,音 kuò) , 改括州为处州,缙云县属之。
  五代时,缙云县为吴越国之地,仍为处州属县。宋时亦属处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军攻占处州,改处州为处州路。至正十九(1359),朱元璋占处州,改处州路为安南府,旋改处州府。缙云县属之。
  明、清时,缙云县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光复处州,处州成立军政分府,缙云县属之。
  民国三年(1914),设钱塘、会稽、金华、瓯海 4 道,缙云县属瓯海道。十六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缙云县直属浙江省。1930年,浙江省实行县政督察专员制,全省分为12个区域,缙云县属第二特区。1935年,全省分为9个督察区,属第九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全省裁并为 6 个行政督察区,7月又改为7个,缙云县先后属第六区和第七区。
  1949年5月,缙云解放。9月,浙江省分为7个专区,缙云县属第七专区。10月,第七专区改为丽水专区。1952年1月撤消丽水专区,缙云县属金华专区。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1968年11月丽水专区改称丽水地区,缙云县属之。2000年7月,撤消丽水地区,建地级丽水市,地域不变,缙云县属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5
山南水北为阳,松阳县城在松荫溪的北面,所以称为松阳。
县地处长松山之南得名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松阳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改为长松县,北宋咸平二年复名松阳县,曾属会稽郡、括州、处州、处州府、瓯海道、丽水专区、衢州专区、金华专区等。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1958年并入遂昌县,1982年复置松阳县。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唐武
德四年(621)改松阳为松州,八年复为松阳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易
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改称白龙县。宋咸平二年(999),复名松阳
县,沿用至今。1958年撤销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复置松阳县。1997
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 个行政村、 17 个居民区,
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5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妙高镇。该县三仁畬族乡好川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42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据考证,遂昌夏、商、西周时属越,春秋属姑蔑,战国越亡属楚;秦统一中国后,分郡县两级,属会稽郡太末县;西汉分三级制,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太末县。

遂昌建县:《后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始置遂昌县;《宋书.州郡志》载:“孙权赤乌二年(239年)分太末时更名曰平昌。”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故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复称遂昌。东汉末年,其时地广,约含今遂昌县和龙泉、庆元县大部,金华县(原汤溪县)部分地。

南朝属东扬州东阳郡或扬州东阳郡,变动频繁。隋开皇九年(589年)至大业元年(605年)撤县,属东扬州括州和东扬州永嘉郡。光绪《浙江通志》卷四载:“唐武德时复置寻省入松阳”。《旧唐书》载:“唐武德八年(625年)撤县入松阳”遂昌自隋开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据《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皆谓属处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县复置,属江南道括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至贞元三年(787年)先后属江南东道括州,江南东道缙云郡、浙江东道括州、浙江西道处州、浙江东道处州。五代吴越国地,属处州。宋时属两浙路处州或浙东路处州。元时先后属江淮行省处州路,浙江行中书省处州府。明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八、九两都与金华、兰溪、龙游县部分地置汤溪县。清时先后属处州府,浙江军政府处州军政分府。1912年属浙江省都督府,1914年属浙江省长公署瓯海道。1927年至1949年5月属浙江省第九(丽水)、第六(丽水)第三(衢州)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遂昌县城解放,属浙江省第三专区(1949年10月改称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10月松阳县并入。1963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1982年1月恢复松阳县,同属丽水地区(今丽水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5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辖三个办事处八镇八乡442个行政村,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龙泉市撤县设市。
  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
  龙泉青瓷始于10世纪前期的五代,盛于宋,以其清澈犹如秋气爽的天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
  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5
庆元,商、周朝属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扬州,隋时属处州,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置庆元县制,800多年沿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5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分置坊郭,一都至九都,编户53里。东西80里,南北60里,东南至西北120里,东北至西南120里。
自建县以来,云和镇(明、清时称坊郭,民国时称云溪镇、箬溪镇,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民国30年(1941)6月至民国33年(1944)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云和人民在古城区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城市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决策以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城市经营理念,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云和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水平,服务功能均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5
宣平,县城即现武义县柳城镇。1452年析丽水的宣慈乡、应和两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以鲍村(今柳城)为县治。1958年国务院决定撤消宣平县建制,将其原辖区的柳城、上坦两区及直属镇共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曳岭区的5个乡镇划给丽水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05
景宁县境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三国是属临海郡 , 隋开皇九年 (589 年 ) 废永嘉、临 海二郡 , 置处州设立括苍县 ( 含景宁地域 ) 。明景泰三年 (1452 年 )建立景宁县, 属处州府。清沿其制。辛亥革命 (1911 年 ) 后 , 属处 州军政分府。 1914 年属瓯海道。 1927 年直属浙江省政府。 1935 年 9 月属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 1948 年 4 月 , 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7 月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5 月 12 日景宁解放 ,6 月 15 日景宁县人民政府成立 , 属丽水专区。 1952 年丽水专区撤销 , 改属温州专区。 1960 年并人丽水县。 1962 年划丽水县原云和县、景宁县辖地置云和县 , 属温州专区。 1963 年 5 月复 设丽水专区 , 属云和县。 1984 年 6 月 30 日 , 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1-03
现在的丽水市为什么不叫处州市呢?可惜了宣平县城。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