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970阅读
  • 43回复

[金马外岛]金門古蹟巡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13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6-12-23) —
前水頭黃氏酉堂別業


  前水頭位於金門島西南,是一濱海村落,保留許多閩南古厝與西式洋樓建築群。前水頭村落居民全都姓黃,其中一戶是清嘉慶年間興建的酉堂別業,主人為黃百萬(黃俊),清嘉慶年間人,因經商致富回鄉置宅,由於門樓前有橫額題「酉堂」,所以稱為酉堂別業。

  所謂別業就是在正屋以外,選擇依山傍水,具幽居之美的地方所建造的第宅園林,一般也稱做別莊。但黃百萬的產業因無捐官而後遂致沒落。黃氏酉堂別業也是全金門宅第前唯一有水池的,這個半月形的水池稱「泮池」,其上有曲橋將之一分為二,大的稱日池,小的稱月池,合稱日月池;橋板用花崗石板鋪築,寬計三塊,架於突出水面的方形石墩上。前水頭黃氏酉堂別業被列為二級古蹟,現正進行修復中。

  前水頭黃氏酉堂別業的建築,是由門房和宅院兩部分構成。宅院兩進,前有土牆環圍。入口牆門,門上有酉堂橫額,為陳秉衡於丙戌年荔月所題。進門後左轉,再過一道寬闊的牆門,便是三開間的酉堂前廳,由於年久失修破損相當嚴重,已失去當年風光。穿過前廳,便是正廳,正廳中央供奉著黃百萬的塑像,雖然是商賈世家,仍求知書達理手持書卷,這可能是為什麼後來酉堂別業一直做為水頭子弟的私塾的主要原因。


●酉堂別業全貌。前有曲橋與泮池。

●門楣上題「酉堂」 

●黃百萬像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13
振威第(李光顯宅)


  振威第位於金門島西北角北山東界,是前清武將李光顯的故居。由於李光顯曾履任廣東水師提督,因此鄉人都稱這座宅第為「提督衙」;當他逝世後,朝廷誥贈振威將軍,所以也叫「振威第」。

  李光顯,字隆武,號鑑亭,古寧頭北山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仁宗嘉慶二十四年乙卯(1819)逝世,享年六十三歲。李光顯自幼務農為業,由於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弱冠便投效軍戎,為國效命。乾隆末年,臺灣南部林爽文之役,奉命勦賊;亂平後,因功擢署閩安協右營千總,賞戴藍翎,隨後調福建水師督標右營千總。

  嘉慶年間,海寇猖獗,滋擾東南沿海,劫掠商旅,其中以蔡牽及其餘黨最為蠻橫。李光顯數度追討,履獲戰績;更追隨姨表弟浙江提督邱良功合力進勦,身經百戰,終於使得賊黨斂跡,海上昇平,貿易順暢。由於功績卓著,官至廣東水師提督。綜觀他的一生,奉獻軍旅,前後長達三十四年,歷經大小戰役不下數十次,擒賊七百二十餘人,擄獲賊船四十五艘,功績卓著,兩廣總督阮元特頒「海邦著績」匾額加以獎勵;在提督任內他的為官清廉,更贏得世人的讚頌。

  現存的振威第是一座面寬三開間的三進縱深式民居建築,為李光顯與哥哥臺灣安平守備李光輝及弟弟金門右營守備李光寬合力建造。建築的外觀樸實,由金門習見的花崗石、白灰和紅磚構成。每一進的硬山屋頂,都用曲線平緩的單脊式燕尾翹脊;正面入口明間退凹,只開中門,門框用石質,以表達主人家的身分地位。門的左右側牆上,砌有斜向的卍字磚雕圖案,製作精緻。左右山牆山尖下的紅磚,利用丁面的斜灰斑,組砌成花式圖案,在夕陽的照射下,更增添了工藝材質的美感。

  建築物的背側,立有花崗石雕鑿的鎮煞石敢當三基。嵌入牆內的兩基,碑面刻有「石敢當」三字;另外一基,碑頭浮雕獸頭紋飾,下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碑立於方形石質的碑座上,造形獨特,就早期生活環境惡劣的金門而言,這三基石敢當的存在,代表著人們對於自然力的敬畏與無奈,具有強烈的民俗與社會意義。


●振威第全貌

●位於振威第後的泰山石敢當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13
瓊林蔡氏祠堂 I


  瓊林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處,為蔡氏單姓聚居的村落,且保留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本來以陳姓為主,明代時開基主陳十七郎入贅蔡家,子嗣繁衍後,少數的陳姓也就搬遷他處,蔡家遂成為瓊林的單姓,幾代下來,蔡氏子孫眾多,人才備出,成為金門地方上相當有名望的大族後,便開始建造家廟。六世以後蔡氏逐漸分房分派,只要其中有各房各派的人中進士,就建造一座宗祠。但不論有無討得功名者,都得祭拜蔡十七郎,因此十七郎所住的屋厝也就改建為家廟。

  瓊林原名平林,由美人山雙乳峰俯瞰此地,則呈現一片森林,故起名為平林。由於明代前後出了三位進士:蔡貴易、蔡獻臣、蔡守愚,於是福建巡撫就上奏熹宗,熹宗遂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平林自此改稱瓊林。就連澎湖惟一的進士蔡廷蘭也是從瓊林分房出來的。相傳蔡廷蘭才華足堪為進士,可是連年都考不上,於是有人認為是廷蘭每次路過金門時皆未祭祖。忘本棄祖本來就是不對,後來廷蘭便前來祭拜家廟,結果當年就考取了。


●傳統的瓊林宗祠

●瓊林得名的來由─御賜里名瓊林匾
 
●瓊林傳統建築巷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13
瓊林蔡氏祠堂 II


保護廟

  金門原屬福建同安縣,因此他們就從同安請保生大帝做地緣性的守護神。瓊林這個村落是屬於單姓聚落,因此他們的凝聚中心與臺灣不同,並不用同安縣守護神作為凝聚的中心,而是以血緣性作為社區村落的結合中心。瓊林的四甲地上蔡姓大族大大小小的家廟共有九座之多,以血緣關係作為結合凝聚的力量可見一斑。


●保護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13
瓊林蔡氏祠堂 III


六世宗祠

  蔡家在第六世時開始分產,由蔡十七郎以下,在第六代的時候有人中舉人,這家因有人中舉就比較顯赫,在此蓋家祠。宗祠是某個派下的祖先中得功名,祭祖時就是派下的子孫在祭。家廟就不一樣,家廟是整個蔡家的人以前住過的房子改成家廟,一開始就有十派人分別來祭拜,誰是誰的子孫,不同派下都很清楚,瓊林有一、二千人口,卻一點也不會弄亂。


●六世宗祠。很多柱子日軍用來綁戰馬,所以都破皮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13
瓊林蔡氏祠堂 IV


十世宗祠

  十世宗祠是維持最完整的宗祠,這裡有「鄉賢名宦」,蔡貴易、蔡獻臣父子,還有蔡守愚這三位蔡家的先賢。蔡守愚以學問著稱,進士出身外還做過雲南布政使,故有「三藩總憲」匾;因為學問好、道德崇高,所以還有「兩世文宗」匾,表示閩南在學問品德都作為社會的模範。

  在不同的時代這些蔡氏先祖所擔任的官銜,子孫都把它列了下來,但很可惜這些明代古匾都是重做的,因為在日據時期,這裡曾為日軍的司令部。民國三十九年大陸淪陷,國軍撤退至此地,因兵荒馬亂缺柴,所以把蔡氏祠堂這些木匾都拿去燒了,故現在所見這些匾都是蔡家子孫盡全力恢復的,雖然如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匾題的字還是相當了不起。

  蔡家的子孫在新加坡許多地方相當發達,最讓臺灣人敬佩的是瓊林這些蔡家人的團結、慎終追遠的精神。金們縣政府本有意將瓊林規劃為文化區,但是瓊林的百姓也並非百分之百的配合,於是新舊文化相互消長,舊的逐漸在汰換頹廢中。


● 鄉賢名宦匾

● 圖左為「兩世文宗」匾,右為「三藩總憲」匾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13
瓊林蔡氏祠堂 V


●十世宗祠祖孫父子兄弟叔姪登科匾 可見文風之鼎盛 

●十世宗祠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13
盧若騰故居


  金門賢厝地區最早的大姓為顏姓,最出名的是明代大孝子顏因估。元朝末年蒙古兵南下,兵荒馬亂時顏因估與其母失去聯絡,但他不斷尋找母親的消息,經過二十六年後在雲南省蜻蜓山尋獲,迎母回金門。後來顏家子孫皆在此地定居,故稱顏厝。到南明時鄭成功手下所謂東林黨人皆來此,如王忠孝,又如盧若騰等名人賢士的人士皆聚於此,故稱「賢聚村」,又稱「賢厝」。賢厝屋外建有照壁(照牆),造在大門之外,有避邪之作用。屋頂上有風獅爺,本來亦有蚩尤,蚩尤可以呼風喚雨,中國人用來作為瓦鎮,亦稱瓦將軍,可保平安,後來傳到琉球。

  盧若騰(留庵先生)故居亦位居賢厝,典型金門厝,三合院,牆角用紅磚、紅瓦及花崗岩疊砌,右邊屋頂上有風獅爺。盧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運,號牧州,浯洲賢厝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戊戌(1598)。崇禎丙子舉人,庚辰進士,為南明忠臣。盧若騰曾追隨魯王、桂王與鄭成功抗清,曾擔任兵部主事(今國防部常務次長)。盧若騰生前遺囑註明其死後墓碑上不需其它落款,但要寫明他是明朝人,故其稱之為「有明自許先生」,又稱「留庵先生」,因此其故居門上有「留庵故居」之匾。著作頗多,曾於永曆十五年辛丑倡修海印寺,留有〈募建太武寺疏〉及〈重建太武寺碑記〉。


●賢厝建築。門前有「照壁」

●盧若騰﹝留庵﹞故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13
邱良功故居


  邱良功,字玉韞,號琢齋,後浦人。在嘉慶年間投筆從戎,其後累積戰功, 並平定清代台灣海峽最兇悍的海盜蔡牽,被嘉慶皇帝賜封,官拜浙江提督。

  邱良功故居的擺設很簡單,並不會很華麗。邱良功故居前的廣場就稱為邱厝內。邱宅裏面還有許多邱家的文物,邱良功因有功,在道光年間曾受到道光皇帝的召見,但回來的路上去世,所以有許多封賜第的聖旨,並有聖旨的磁雕、古井、文物、寶劍等等。

  以前金門土匪多,所以要防患,尤其男人多去打仗,家裏皆是女眷,土匪來就要躲,古作地洞、地下道,從房間通到古井。房間地洞有樓梯下去,通到古井口。古井牆壁上有道光皇帝賜予邱良功的聖旨,是為了蓋房子用的,結果房子來不及蓋,邱良功就去世了,所以聖旨就放在此處。


●邱良功將軍的配劍。為子母劍,前有獅子頭的圖案。 

●聖旨與古井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13
金水國小


  民國初年黃家在新加坡賺錢回來後建造西洋式建築,政府於民國三十九年借來作為國小,而後又歸還黃家。金水國小是具有阿拉伯風味的西式建築,山牆上有泥塑的鮑魚、天使、梅花、牡丹、葡萄、鳳凰等。


●金水國民小學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13
豐蓮山牧馬侯祠


  豐蓮山牧馬侯祠,位於金城鎮庵前村,又稱庵前恩主公、牧馬王廟或孚濟廟,是一座供奉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的廟宇。在金門,牧馬王廟有好幾座,而以庵前村這一座為祖廟。

  唐貞元二十年甲申(804),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監,以滋養馬匹;當時在泉州地區一共設有馬區五處,舊稱浯洲的金門便是其中之一。陳淵為牧馬監,率六姓(蔡、蘇、呂、陳、黃、顏)墾民來此養馬。由於陳淵熟諳馬性,又長於驅策,因此人們都視為「天駟降精」,並尊稱他為「馬祖」。據說陳淵牧馬「立竿」,馬會認旗排隊。賣馬時,買十匹送一匹,但顧客欲帶馬回去時,贈送的那一匹馬卻帶不走。這一帶有很多陳淵的遺蹟,因為他帶很多的人來開墾,而且這附近很乾旱,所以鑿了很多的井,稱藥井,可以治病,故陳淵去世後,成為金門的守護神,在他牧馬之處,築庵塑像祭祀,號護驥將軍,被奉為金門的守護神。

  宋朝時,附近有一位林姓女子,是人家的養女,某天與幾位女孩子一同來此地採桑椹,進入此廟,見到牧馬侯陳淵的塑像英挺,遂傾心愛慕,並向神明傾訴愛意,祈望能嫁給祂為妻子,等到祭拜完出來之後,突然間就心臟麻痺去世了,後來鄉人認為此女子曾發誓要嫁給牧馬侯,大家就將其供奉,成為陳淵的夫人。另一個傳說是有一個姓林的女子,有一日到此地採桑椹,見到神像英俊瀟灑,正好手上有一條圍巾,就向神明說,如果神明她以身相許,則圍巾拋上去永遠也不會掉下來,於是把圍巾往上一拋,結果圍巾竟然沒有掉下來,因為它掛在樹上,所以掉不下來,過了一段時間,這女子就去世了,鄉人認為其靈魂已經嫁給神明,就供奉她為陳淵的夫人。

  到了元代,朝廷賜額「孚濟」,又敕封他為福佑聖侯,是為孚濟廟的創始,也是他被尊稱為牧馬侯的開始。為了感謝陳淵開拓金門的恩澤,金門人多尊稱牧馬侯為恩主公、恩祖公或聖侯恩主。

  明代時倭寇來犯,這些倭寇是日本南方九州一帶殺人犯等來到福建搶劫,來到之時濃霧密佈、風沙走石、日月無光,日本船被大風、黑暗、煙霧所籠罩,隱隱之中戰鼓頻傳,好似有天兵天將下凡,倭寇遂逃。不久以後,村民獲得陳淵托夢,言其受到戰傷,村民跑來一看,神像身體果然裂開流血,故村民重新雕塑,現今之塑像乃為清代重塑,近日又再重建。故牧馬侯祠也因此蓋了七落,從前為三落,此地成為金門最大、最重要的廟。現今所見是在清代時所重建,民國初年又重建,一拖又是八十年,現在又重建。

  牧馬侯祠現被列為三級古蹟,由本系系主任周宗賢老師負責研究與修復,目前正在整建中。現存的牧馬侯祠,是一座北朝南略偏西的廟宇。共七落,有四位配神。面寬三開間,其特別之處在於山牆之加高,呈「土」型,突出屋脊;山牆內再做弧形上翹的燕尾翹脊,屋頂全用筒瓦。入口明間退凹,中央三門並列而開;次間用花崗石板疊砌,開圓形青斗石鏤雕漏窗,左右各一樘,上題:「威靈顯赫」、「俎豆常新」。牧馬侯祠的左側有石碑兩塊,分別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捐題重興恩王廟碑〉以及宣統元年己酉(1909)的〈捐題翻蓋芳名碑〉,記載了這兩次修建捐建人的芳名及捐貲的情形。祠內並有地道通往金門防衛司令部,因此該地為兵家必爭之處,故戰時曾做為師部的指揮所。門口有「旗球戟磬」圖,意即「祈求吉慶」。廟旁曾為「八三一」軍中樂園,已改建為渡假村。

  對金門人而言,牧馬侯祠的存在,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就連遠在新加坡僑鄉也建有孚濟廟(現改金門會館),供奉著家鄉守護神─開浯恩主,足見牧馬侯德澤的淵遠流長。


●整修前的牧馬侯祠

●整修中的牧馬侯祠正面

●加高的「土」形山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2-13
西山前李宅 I


  西山前李姓亦為單姓村落。李氏原為大登島人,故李家祖廟有「登嶼流芳」匾,其開基祖死於明朝倭寇為患,遺孀便帶著孩子避居此地,後來李氏興盛,原居於此地的黃氏後來反而搬走。

  目前被列入三級古蹟的西山前李宅,是由前後兩座建築物並列而成的。前座是李冊騫在新加坡老叭剎口經營金振美「九八行」(臺語,批發商之意)致富後,於光緒十年(1873)所籌資興建,為五間三落式,兩旁廂房包圍,大大小小共有十六間,故當地人稱「十六間厝」,同時動工完成,門楣上有橫額「山明水秀」。

  後座則是冊騫的堂兄弟李仕達所建。李仕達同在新加坡開設另一家號為金裕美的九八行發跡後,回福建捐貲買官得五品的「同知奉政大夫」,光緒六年(1869)回到金門。興建較早的後座則為五間兩落的房屋,稱為「大六路」(前兩落各兩路,兩旁又有兩路),門楣上橫額題「福星高照」。前座在八二三砲戰中曾損壞過,但結構未損;後座則借住給國軍,直到前幾年才撤離歸還,並在民國八十六年元月修建完成。

  最早來到西山前的李家,子嗣為作紀念,遂以「桂林」為他們的堂號,事實上李氏的堂號應該是隴西堂,但李家除了紀念大登的「登嶼留芳」外,同時也紀念大登對面的桂林家鄉,因此也以「桂林」為其堂號。


●西山前李氏村落

●李冊騫宅

●李仕達宅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2-13
西山前李宅 II


●李宅後座由於曾借予國軍,故牆上仍留有標語

●李氏家廟

●李宅(有「登嶼流芳」匾)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2-13
西山前李宅 III


●蕃仔樓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2-13
甲政第


  甲政第,1913年建。黃氏赴南洋任「甲政」(Captain),返鄉後建此宅,故名之。甲政第有羅馬磁磚及青斗石,泉州白、紅磚等雕刻,如「富貴有象」等。兩旁廂房(過水房)斗拱結構比其他地方多。側門(子孫門)上有扇形窗,意謂「開枝散葉」,因為金門人口少,要人丁興旺才可增加力量。側門旁有狗洞,因金門古時海盜多,防禦工事作得相當完善,夜間多關閉門戶,一但遇有危險,狗亦可逃入屋內避難。

●甲政第全貌

●甲政第,門口兩旁貼有羅馬瓷磚。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2-14
林斐章故居


  林斐章故居牆壁上有交趾燒、燕尾磚等大量的花岡岩建築。林家有一棵百年的玉蘭花。林家的門面非常講究,是典型的金門四合院建築,有三落。林家的門面上值得欣賞的有磚雕,用很多紅磚來作圖案,棋琴書畫、蝙蝠等。林家最精彩的是在中間上面的彩繪,已經絕版了,如「郭子儀汾陽府祝壽」,郭子儀在傳統民間是福祿壽俱全之人,他在汾陽府作八十大壽,所以左邊有汾陽府、中間有壽字。這個彩繪象徵可以像郭子儀一樣的福祿壽全。

  「利周鄉黨」匾由林斐章的孫子,林可源捐同知,林可源因同治年間有海盜,他出兵捐錢,組織義軍幫助政府平亂有功,且捐錢,故獲滿清政府頒發同知一職,所以有此匾。此匾當年由福建分巡新泉永等地的海防兵備道,也就是新化、泉州、永定等地的海防兵備道(因金門屬其管轄),而林可源的兒子又幫滿清政府在台灣編澎湖縣誌,可說文武雙全。這是他的舊宅,這樣的房子在金門是典型的金門厝,一顆印,四四方方,前後兩落。

●林斐章宅

●利周鄉黨匾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2-14
漳州府學正堂第


  漳州府學正堂第,位在珠浦東路十六號。漳州府學正等於是漳州府的教育廳長,府學是漳州府最高學府的學校,學正的府宅是漳州府學正堂第,是非常精巧的一棟房子。他的連棟隔壁有一個角樓,屋頂上特別作了一瞭望台,在作轉角一個軒。轉角之處居高臨下,平常可以作為瞭望、守備之用,或著是在這個地方賞月、吟詩。


●漳州府學正堂第 

●角樓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2-14
得月樓


  前水頭靠海,常有盜賊,為防海賊,故建有銃樓,名叫「得月樓」,樓上有銃眼可架槍隻。當居民出外經商,飛黃騰達時,返鄉必建中西合璧的洋樓,為村落的外觀填加了不少異國風光。


●得月樓全景 

●得月樓 

●得月樓旁之洋樓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2-14
魁星樓(奎閣)


  魁閣祀奉的就是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是自然崇拜。可是在中國科舉發達之後,又認為主管文章、文運興隆的是另一個「奎」星,所以就將其訛音「魁」與「奎」合起來,於是就把自然崇拜跟所謂中國人文崇拜結合起來,成為讀書人要供奉膜拜的神明。它的造型有如文台寶塔般的魁星踢斗。

  金門在宋代時,因朱熹來此講學,所以文風非常盛,人才非常多。可是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始終沒有一個可以讓金門人膜拜的讀書人的守護神,所以為了讓金門的人有所崇拜,金門人士林斐章在道光十六年(1836),捐地請人設計,建造了這麼一個八角形兩層樓的閣樓建築。民國五十二年 (1963)旅菲鄉僑林克凱再次捐修。無奈久經風雨摧殘,棟樑腐朽嚴重,民國七十五年 (l986)在建築師漢寶德的主持下,再次整修,才成為今日的面貌。

  這座樓建得相當典雅,因為第一、它的造型很優美,第二、它的屋頂上的木造斗拱結構,用很繁複的設計,也就是蜘蛛結網狀(與龍山寺同),相當的優美。這個地方本來不是高地,沒有這麼高,是因為許氏貞節牌坊為了要把牌坊立起來,所以要用很多的土,牌坊立好了以後,把土搬來,於是這裏就變成一座高地。這個地方本來就有點高,再加上土把它堆起來,就成為塗陀山。這個地方風水師來看,認為其為蜘蛛穴,所以蓋起來有六條小路可以穿出去,蓋好之後竟沒有蚊蟲,因為蚊子怕蜘蛛,同時這一帶也就成為文風鼎盛的地方。


●魁星樓

●魁星樓旁之洋樓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2-14
總兵館


  總兵館,即金門總兵的公館,為二級古蹟,歷經滄桑,原為明代進士許獬宅第。清康熙二十三年,滿清政府就不再留在舊金城,就把政府由舊金城遷到此地來,成為新金城。當時滿清政府在金門第一任總兵楊華,就把許獬家接收,改建成金門總兵館,由私人宅第成官方宅第。

  總兵館有頭門、廣場,廣場進去之後就是自強廳,也就是辦公廳、正堂。在後堂(眷屬住的地方),左右兩邊為六部的衙門,計有四落,形成一個完整隔局。總兵館在八二三砲戰時,受到中共炮彈直接命中,所以現在所見都是改建後的水泥建築,原來的木頭已燒掉、倒掉了。

  虛江嘯臥的嘯臥亭因為亭子倒下來了,柱子搬到這裏來擺。這裏曾是金門警察局所在,後來警察局搬走,將這裏歸還給金門縣政府,將來此地會變為文物保護處。


●正在整建中的總兵館 

●總兵館內的自強廳 

●古砲及搾甘蔗之機器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2-14
將軍第 I


  盧成金將軍是在清咸豐年間平定小刀會之亂,而且又接著帶兵到台灣平定一些民變,後來也平石達開太平天國的部隊,多次作戰有功,晚年光緒年間也參加中法戰爭之役,後見清廷腐敗,遂稱病退隱。盧成金的家本來在別處,後來才搬到此地,蓋了將軍第。黃家的甲政第與盧家的將軍第有姻親關係。將軍第盧成金的家造型非常豪華氣派,門前特別用磚雕作了四個雙喜,表示雙喜臨門。門口有將軍第三字,用大片石材雕刻。

  將軍第大門的上下有槽,上有滑輪,門板很厚,這是因為怕土匪來搶,所以作有防禦工事,這是訂做的,用整塊花岡岩製成,可想見當時治安不好,為了防範土匪,家家戶戶都要做防禦工事,尤其是大戶。

  第二落有一個天井,金門的宅第上都有八卦、符令、天兵天將這樣的圖案,可保平安。天井兩邊都有過水廊、過水房,可以有人住,做廚房,天井作花架、擺盆景。第二落正廳,傳統中國人正廳是供奉神明、祖先牌位,上有「皇恩誥命」,是光緒皇帝賜的匾額。這裏因為年久失修,本想列為古蹟,但因其為私人宅第,若非其同意,否則也沒有辦法。客廳裝飾很精緻,有文房四寶、琴棋書畫,非常講究。第三落為後院,也有天井,擺盆景,兩側作側門、隘門。這裏有皇帝御賜的「烏金」,上刻「光緒六年承造質料二尺見方金磚督造官蘇州知府李銘皖監造官蘇州府余臨照查春山造」。這是光緒皇帝御賜的烏金,所以以前皇帝所賜黃金三百兩,其實只是一塊石頭。


●將軍第。三落大厝的「頭門」

●將軍第大門。門板極厚,且裝有滑輪。

●光緒御賜之「黑金」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2-14
將軍第 II


盧家也有寶劍、大刀,為盧成金所用,他也曾於中法戰爭時期督軍作戰,所以活躍於咸豐、同治到光緒年間。


●盧將軍的大刀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2-14
邱良功墓園 I


  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邱良功墓園,位於金門小徑村旁,是金門地區現存規模宏大,佔地寬廣,氣象雄偉的清代古墓。

  邱良功,字玉韞,號琢齋,後浦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86);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因功得以面聖,回任時,卒於維揚途中,享年四十九歲。

  邱良功自幼失怙,由矢志守節,茹苦含莘的母親撫養長大。弱冠從戎,正值福建洋面的海寇猖獗,與官兵合力追勦,履建奇功,數度獲賞擢升。嘉慶年間,海寇蔡牽及賊黨肆虐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商旅飽受擾害長達十餘年。邱良功以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精神,不僅平定了海賊朱濆,同時與王得祿聯手夾擊,輾轉作戰,終於殲滅了蔡牽及賊黨。事平後,恩封三等男爵,照例世襲。邱良功病故後,朝廷加恩賜祭葬,諡剛勇,誥受建威將軍,子邱聯恩襲爵。

  邱良功墓園是一座正一品品秩的武將墓園。坐北朝南,墓塚前的墓碑鐫刻著:「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十一月 皇清 誥受建威將軍 晉封三等男爵 賜諡剛勇 琢齋邱公暨 元配正一品夫人 肅惠吳氏 孝男聯芳聯隆聯恩等同立」。墓前立有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再前方兩旁,有石造碑亭左右各一,內安清仁宗皇帝御製的神道碑。墓的正前方,有面寬六公尺的四柱三間石造牌坊一座,建於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八月。牌坊上除了雕飾豐富的額枋及花板外,橫額上刻著:「皇清誥受建威將軍 提督浙江全省等處地方 統轄水陸軍務 節制各鎮總兵官 記大功六次 軍功功加一等紀錄二次  晉封三等男爵世襲加二級 欽賜祭葬賜諡剛勇 邱良功妻 誥封正一品夫人肅惠吳氏」,造形樸實無華。


●邱良功墓墓碑

●文翁仲與石羊、石虎、石馬 

●武翁仲與石羊、石虎、石馬 石羊、石虎、石馬意味「揚(羊)威(虎)千里(馬)」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02-14
邱良功墓園 II


●邱良功墓園前之石牌坊

●望柱﹝又稱文筆、華表﹞

●墓道碑亭﹝聖旨牌亦類似﹞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2-14
陳禎墓


  陳禎,字應加,明時浯洲陽翟(今金沙楊宅)人,為浯陽始祖陳達派下信房支派中巷房十八世,出生年月日不詳,只知為明武宗正德十年乙亥(1515)貢生(秀才之上,舉人之下),曾任廣東長樂訓導。生子二人,長子陳偉,字禮儒,號滄浯;次子陳健,字時乾,號滄江,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舉人,世宗嘉靖五年丙戌(1526)進士,曾任南安、南寧知府。父以子貴,故陳禎逝世後,朝廷追贈為刑部員外郎。

  陳禎墓,坐南朝北偏西十五度。墓塚前均用石作,以花崗石為主要構材。墓塚的山牆其上有兩個貌似明代官帽的蓮花,墓碑前有一座單層屋頂的墓亭,接下來才有墓碑,碑題:「浯陽刑部員外郎 陳公諱禎暨太儒人李氏之墓 孝男偉、健同立」。墓碑前則有石雕供桌一方,一般金門民間傳說都以為供桌下當時有一對金童玉女陪葬,但此說法不可盡信。供桌兩旁各有木製的龍頭,又稱之為扶手,第三個扶手為獅子,第四個扶手的形狀是仿衙門大門八字開的形狀,接著有望柱(又稱文柱、文筆)以及華表,不過望柱已經倒下了。再前面則有一對羊、一對馬,又立有另一塊華表。這種造型是相當優美、典型的文人墓塚。

  這座墳墓位於金門歷史上最好的五大風水之一,這就是所謂「仙人覆掌」陳禎墓前案山為福建蓮子山,後案山為太武山。有了案山在後,一般明代墓塚上的墓碑可寬達三百七十公分,但顯少載有姓名。而姓氏、名諱、功名都是載明在墓旁的神道碑、聖旨牌上。而其他四大風水則是陳健墓的「巨蟹出海」,目前已報備將列為古蹟;另外則是烏鴉落田、猛虎跳牆以及半月沉江,合稱為金門的五大風水。不過歷史證明風水並不能完全相信。


●陳禎墓

●陳禎墓前石馬、石羊

●陳禎墓碑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