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11阅读
  • 1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54):临安府&广西直隶州(红河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04
临安府:繁,疲,难。隶临安开广道。明,临安府,领州五,县五。康熙五年,省新化入新平。雍正十年,改新平属元江。乾隆三十五年,降建水为县。北距省治四百三十里。广五百七十里,袤四百八十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四十分。京师偏西十三度二十三分。领州三,县五。

建水疲,难。倚。明,建水州。乾隆三十五年改县。东:石岩山,一名蒙山,山有水云、南明、万象三洞。西:马鞍山。南:焕文山、五老峰。北:回龙山、晴山。东南:矣和波山。西南有猛屏、曲通山。泸江自石屏入,纳黄龙潭、白沙江、象冲河、塌冲河水,伏流阎洞中,东出为乐蒙河,入阿迷。礼社江自石屏入,迳亏容土司境,东南入蒙自。曲江自通海入,纳狗街汛、羚羊河水,西入蒙自。黑江自思茅缘界纳茨通坝、猛蚌诸水,南流入交趾。临元镇总兵驻此。猛丁县,西南百六十里。光绪十六年,改土归流,设府经历。北:曲江巡司一。南:纳更土巡司一。西南:纳楼有中场、鹅黄、摩诃三矿。长官司一,光绪九年裁。西南:亏容长官司一,阿氏世袭。西北:大关。东北:箐口关。驿一:曲江。

石屏州难。府西八十里。南:石屏山,州以此得名。又南:锺秀。东:迥龙山。北:集英、乾阳。西南:左能、思陀。东南:五爪山。泸江源出州西宝秀湖,周三十里,夹城东流,汇为异龙湖,周百五十里,中有三岛。东流入建水为泸江,即盘江最远之一源也。北河纳白花霙、昌明诸水,西流过龟枢,奔洪为龟枢河,折南流,为三百八渡河,有州南南河纳五塘、弥勒沟诸水,西流来会,又南入礼社江。礼社江自元江流入西南土司境。清水河、南鼎河诸水东南流入建水。西:宝秀关,巡司一,乾隆二十年裁。西南:落恐长官司一,土官陈姓世袭。西南:左能长官司一,土官吴氏世袭。思陀长官司一,土司李氏世袭。南:瓦渣、溪处土官各一,康熙四年省,寻复置。驿一:宝秀。

阿迷州冲,繁。府东南百二十里。东:东山、水城山,周围渚泽。西:日冲、漾田。南:南洞山。东南:雷公。西南:万象洞山。北:火山,东北有火井。乐荣河即泸江,自万象洞伏流,东出,绕漾田山麓,至燕子洞又伏流,东出,纳东山水,折东北入盘江。盘江自宁州入,南流,至州东北会泸江水,入弥勒。清水河自蒙自入,至水泉山入乐荣河。白期河出禄丰乡,东南流,入文山。东:东山关。西:阿宝关。

宁州冲,繁。府东北二百五十里。东:阳暮山。西:丹凤山。南:双狮山。北:华盖山。东南:登楼山,山顶有池,方百步。婆兮江,即铁池河,自建水入,会于婆兮甸,又东南会曲江。曲江自通海入,纳瓜水,东流入阿迷,为盘江。抚仙湖、星云湖俱北与河阳分界。杞麓湖西南与通海分界。西北:甸苴关。

通海难。府东北百五十里。东:东华。西:西华。南:秀山,一名螺峰。北:梅山。西南:黄龙。东北:灵宝。曲江自河西入,纳东山、龙泉、六村河诸水,东入宁州。杞麓湖一名通海,周百五十里,白马沟、秀山沟、黄龙山诸水皆入焉,与河西湖中分界,与宁州湖边分界。东:宁海关。南:建通关。驿一:通海。

河西简。府西北百八十里。东:碌溪山。西:普应、佛光、仙人洞山。南:茶山、九街子。北:琉璃山、夹雄山、碧山、黄草坝山。曲江上流为合流江,自?习峨入,亦曰碌碌河,迳县西,纳舍郎河水,东入通海,为曲江。杞麓湖源出碌溪山,凡跨三邑,周百五十里,北:曲陀关。?习峨难。府西北二百六十里。东:登云山。西:老鲁关、五凤。西北:胜郎。东北:?习山,其后峨山,县以此得名。曲江自新兴入,亦曰猊江,迳县北会练江。练江源出胜郎山,流迳石屏,名龙车河,东北会于猊江,为合流江,入河西。丁癸江自易门入,西南至新平入礼社江,即元江上流也。西北:伽罗关。西:老鲁关、兴衣关。

蒙自繁,难。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大小云龙山。西:目则山,即蒙自山,县以是名。南:天马山。东南:屏风。西南:麒麟。礼社江自建水入,为梨花江,纳蛮迷渡、蛮提渡、个旧厂诸水,又东至蛮板渡,纳稿吾卡水,又东南至蛮耗汛,入文山。东北:长桥海,源出县西大屯坝,曰矣波海,南流迳新安所,有法果泉、学海迳县南来会,下流合白期河,为三岔河,又南流,与红河会于河口,为中、法通商要口。新安所在城西南十五里。南:莲花滩,入越南大道。光绪间开埠通商,设临安开广道,有税关,移临元镇总兵同驻此。东南:石马脚关。西:菁江关。西南:杨柳口关、大窝关。南有打巫白箐,又南至江浒,地名矣吝母,渡江为勒古簿地,路通交趾。光绪间设府同知,驻个旧。

广西直隶州:冲,繁,难。隶迤东道明,广西府,领州三。康熙八年,省维摩州,改置三乡县。九年,省入师宗。雍正九年,设师宗州,州同驻旧维摩州之丘北。乾隆三十五年,降府为直隶州,降师宗、弥勒为县,降丘北同知为县丞。道光二十年,升丘北县丞为县。西北距省治四百里。广六百三十里,袤三百一十里。北极高二十四度三十九分。京师偏西十二度三十八分。领县三。东:灵龟山,下有矣邦池。南:文笔。北:骑鹤。西:阿卢山,山洞深邃,洞泉流入西溪,迳城西与东溪合,入矣邦池。池一名龙甸海,中有岛,周三十馀里,又东南汇为支酺,又南,伏流入盘江。盘江一名南盘江,自弥勒入,东北流,迳五嶆,入丘北。巴甸河,一名巴盘江,一名潘江,南流入弥勒。五嶆,州判驻白马嶆。

师宗难。州北八十里。明,师宗州。乾隆三十五年改县。东:恩容山。西:通元洞。南:塊卯。北:锁北门山。盘江自丘北入,流迳县西,与广西西林县分水,五罗河水南来注之,东北流入罗平。师宗水北流至县东南,有水自落龙洞北流来会,又北至大河口,通元洞水南流折东来会,又北入罗平,注蛇场河。

弥勒冲,繁。州西九十里。明,弥勒州。乾隆三十五年改县。东:盘江山。西:阿欲部山。南:部笼山。北:陀峨。西南:十八寨山,山箐连属。盘江自阿迷入,迳盘江山南,纳石穴中浊水,名混水江,又东北入州界。巴甸河自州南入,为瀑布河,纳赤甸泉、白马河、山金河、阿欲泉、竹园村、龙潭诸水,西南入盘江。北:革泥关。西南:涅沼关。有竹园村一巡司。

丘北要。州东南二百九十里。明,维摩州地。康熙八年改置三乡县。九年省,设州同驻此。乾隆三十五年改州同为县丞。道光二十年改县。北:革龙山。西:盘笼。南:石龙。盘江自州境入,纳清水河,东北流入师宗。驿一:任城。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04
云南红河州历史悠久,距今l5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化石就出土于云南红河州内的开远小龙潭。蜀汉时云南红河州属兴古、建宁两郡;晋、南朝时属梁水、建宁两郡;唐初属南宁州都督;南诏时属通海都督;宋朝大理国时属秀山郡;元朝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红河州域多数地区属临安府。民国初,置蒙自道,后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成立滇南行署,后改为蒙自专员公署;1954年,云南红河南部地区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员公署合并,建立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04
红河州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州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蒙自,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的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其景点数量之多,景观内容之全,文化内涵之丰富,建筑风格之独特,与中原文化结合之完好,为云南之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04
建水又名临安,一座滇南边地文化与江南汉文化紧密结合的城市,一座活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的城市。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一个镇上,这在全省独一无二。具有渊远流长,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一批世代勤劳的古老民族,它们是建水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建水何又称为“临安”据说是因为但是被充军过来的南京临安人特别多,它们被流放到这个地方,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了思念故乡把建水改为了临安府。
  现在的建水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
  文庙 “文献名邦”的最好注解
  建水作为“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的最好注解就是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历史,先后50余次增修扩建,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建水文庙占地7.6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完全按照曲阜孔庙的布局而建。走进大门“太和元气”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池碧绿的荷叶。据介绍,这是泮池,又称学海,分前后两池,前一池红莲,后一池白莲,取连连高中之意。泮池边红墙环绕,一池清波中有一小亭为钓鳌亭。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励生员奋发学习,他日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海中大鳌,“独占鳌头”。
  文庙历史悠久,传奇亦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棂星门。这座三开间的巨门,有4根木柱穿破屋顶,然而出头的椽子不会烂,这4根柱子历经百年风雨却不会腐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又叫先师庙,位于文庙建筑纵向中轴线后部的最高台上,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大成殿前有一个乾隆年间的铜鼎香炉。香炉上部是宫殿亭楼牌坊建筑式的造型,足部却是4只代表着滇南民族地区特色的象头,卷曲的象鼻曲线优美,支撑在4朵莲花座上。汉族和西南边陲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小小的细节里得以体现。
  文庙兴建后,建水儒学风气大开,号称“满城皆闻读书声”。明、清开科取士,云南一榜举人,有时临安学士竟占半榜,故有“临半榜”之称,建水也被誉为“文献名邦”、“滇南邹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04
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明清时期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长官称知府。民国元年(1912)10月,改知府为府长,临安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第二年国民政府统一撤销府的建制,“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又一年,仍恢复建水县旧名。

建水古称“步头”,亦称巴甸。步头,即指埠或码头,意为“水为码头”之意。“巴甸”则为彝语,“巴”为旱地,“甸”为水,意为被水环绕的一块旱地(岛屿)。史载,唐以前的建水坝子,四面环山,中间低洼平坦,是一个被水淹没的山间大海(湖)。当时生活在建水周围山上和水边的彝族先民,在其彝文典籍《讲古今?地理选》中记载道:“建水坝四方,周围都是山,流水无出处,涨溢成海子,山上长树木,树木郁葱葱,山下长青草,青草绿茵茵;那里放牛羊,牛羊肥又壮……坝里海子畔,都是田和地;田地种五谷,谷穗黄澄澄;种桑养蚕,蚕丝织绸缎;建水坝子里,彝人的家园。”因此,取水“边码头”(步头)和“被水环抱的一块旱地”——(巴甸)之意,这成了建水最早的称谓。

  唐朝中叶,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正式在建水建筑了土城,取名“惠历”。彝语“惠”为“海”,“历”为“大”,“惠历”即为大海边的城,汉语则将“惠历”直呼为“建水”。古汉语中“建”有“大”的含义,建水即大水、大海之意。以往通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建水是建设水利之意,显然有牵强之嫌,这种解释不过是从建水干旱缺水因而寄托的一种良好的愿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4
蒙自置县始于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沿至东汉,三国至西晋隶兴古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蒙自县,治所在今蒙自县城,县名沿用至今。
1950年隶蒙自专区,县城为蒙自专署所在地。1957年隶红河州,县城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1958年,自治州人民政府迁往个旧市,于2004年11月18日州庆时迁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4
  二十世纪初,个旧的矿产资源引起了法国人的注意,他们从越南修建了一条铁路直达云南省省会昆明,这就是著名的滇越铁路。法国人希望通过这条铁路,更加便捷地得到云南的资源,包括个旧的锡金属。
    个旧锡矿山的爱国绅商深感主权丧失,倡议集资修建铁路。1913年,个碧铁路公司在蒙自成立。次年,陈鹤亭出任个碧铁路公司总理,周柏斋任协理,聘请了法国人尼弗礼士为工程师,主持个碧铁路的勘测与设计施工,确定轨距为60厘米寸轨。
    1915年5月5日,个碧铁路开工修建,起点碧色寨,终点个旧,全长73.28公里,耗资444万元滇币,1921年11月8日通车。1917年,个碧铁路公司办公楼在个旧建成,由蒙自迁至个旧。建水、石屏的矿商股东提出,他们的人数占了总锡商人数的80%以上,股东愿意延长抽股时间,多负担股本,将铁路延伸到建水、石屏两地。于是,1921年,临个铁路开工建设,起点是个旧的鸡街,终点是建水,全长62.46公里,耗资566万元滇币。1928年11月,临个铁路通车。1930年,临屏铁路开工建设,全长41公里,耗资1070万元滇币。1936年10月10日,临屏铁路完工,由石屏商会在石屏县举行了“个碧石铁路”全线通车典礼。这不断延伸的寸轨构成了一个铁路网,总耗资2080万元滇币。
    “个碧石铁路”上一共奔跑过五批共34辆小火车:第一批是1至8号,1919年由美国达文浦车厂引进;第二批9至12号,1923年由美国鲍尔温车厂引进;第三批13至16号,1925年由法国巴丁诺车厂引进;第四批17至32号,1926至1930年四次由美国费城鲍尔斯车厂引进;第五批是德国引进的“少爷机车”33、34号,不适合急弯陡坡,曾经长期封存,后用于鸡街车站调车。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4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川滇土著部族和北下的氐羌长期融合的结合体,据中科院院士彝族学者刘尧汉所著《中国文明新探一虎文化宇宙观》,彝族是云南土著民族,创造了六至一万二千年举世嘱目的十月太阳历,并拥有数千年文字记载历史,据马鹿洞发现1万年以上蒙自人化石和具有古滇色彩的鸣鹫青铜器等文物,说明彝族先民在蒙自开发历史久远,末左末底(意为吃旱粮的地方)并可知是蒙自最早的地名,蒙自古地名为彝语目则衍化而来,贲古地名是彝语汉译,意为起伏的山梁丘陵。雨过铺是彝语矣卜补衍化而来,西北勒是彝语,意为柴多树多的地方,多法勒系彝语朵把刺的衍化,意为吃蕨菜的地方。至今无论坝区山区彝族地名仍占较大比重,可见蒙自彝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蒙自彝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元初明威大将军,南路总管阿兹,明代土知县禄氏,清代末任土县承李世屏均系彝族聂苏泼(俗称罗罗)另外彝族人口居于主体,彝族先民在秦汉时称为西南夷(巂、昆明、滇、哀牢、夜郎)汉晋时为叟,南北朝至唐初称为爨、南诏(唐)大礼(宋)为乌蛮或东爨乌蛮。元明清至民国称为罗罗(汉释为龙虎之意),解放后据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统一民族称谓。
  在彝文文献中,彝族历史可远溯到西周末的蜀洪水时期(约公元前9—8世纪间)彝族父系至第31世祖笃慕时遇洪水泛滥,其率领彝族先民从原来金沙江或长江一带居住地“液那”和“尼知12域”迁移到今东川洛尼白(山名)一带居住(有学者认为是战争)笃慕妻3房,子6人,洪水退后,笃慕以2子为一盟的形成,其众分为六支迁居各地,其中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向“楚吐以南”发展成为武乍两个支系,蒙自彝族由此溯源原蒙自(指路经)记载,先祖居住地多源于纳特(今晋宁)居谷窝(今昆明)玉溪、华宁、通海循环迁移路线等等。据此可知,六祖分支后,蒙自便是彝族的居留地,阿普笃慕作为彝族共同始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使境内各系加强联系。
  今蒙自彝族社会的形成,是多民族长期相互融合的历史结果,地处边疆通往交趾(越南)交通要道上的蒙自,故民族融合较为活跃,南诏(唐)时七姓进入蒙自,带来京城(大理)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彝族最早的汉族姓氏之始,后晋天福三年(937)段思平建大礼国、宁部阿氏兹莫(彝语君或酋长)雄长滇中南阿棘诸部,蒙自成为乌蛮、彝族和白蛮、白族相互渗透,结合之地,蒙古宪年六年(1256)阿棘兹莫阿氏归附,随着蒙等民族的进入为蒙自彝族注入新的民族成分,明中期前迁入的部分蒙汉有军人、屯户、难民变服从彝俗,融合于彝族,今蒙自坝区彝族人口比例较高和分布较广,和其建水、石屏、开远等地改土归流大量彝族人口迁入蒙自是密不可分的为重要因素之一。明末清初屯田买卖达到高峰,新安军屯失去土地的大量汉户再度融于彝族,至今彝族相传南京应天府人氏比比皆是,改土归流特定完成,儒学文化的深入普及发展,清代中后期城郊区的彝族白族兼操汉语,渐而汉化,如禄氏改陆氏姓并是佐证。至今可以找到罗罗井、罗罗寨遗迹。蒙自彝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充分展示各民族和彝族内部各支系,相互融合现象。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社会在六祖分支前就形成兹(君)慕(臣)毕(师)猜(后)为统治阶层的部落形成,此政体长期为彝族社会机构恪守,形成了长期按照统一模式部落群立而各自为政的历史发展阶段。蒙自自西汉以来,并设置行政机构,但未深入彝族组织中,元朝在蒙自彝族部落统治的基础上,置蒙自干户统治机构,蒙自土官统治体系基本形成。虽改干户为县,亦未变更土官统治的状况。明朝在沿袭无朝土职的基础上,在蒙自依行土司制度,蒙自设有土县丞衙门,由于蒙自彝族量比较大人口众多,蒙自彝族社会行政统治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均未真正达到土流兼辖,其统治权为彝族上层所把持,嘉靖二年(1522)九月改土归,土知县禄赐户绝,但彝众据地自雄,叛服无常,且不服法,并烧毁县衙,旧志载“各土司分地,故无临安蒙自地名也”,但由于蒙自地属边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为此,坐镇于云南沐氏十分重视对蒙自的治理,便于牵制边疆诸彝叛乱和抗击外来入侵,从而稳定内地,采取特殊策略。给予其族宁州(华宁)禄华浩袭冠带袭职,镇守蒙自;天启元年(1621)由于民族纷争,禄重、禄君恩逃回宁州(华宁)旬尾村土县衙。舍人李氏继禄氏统领境内彝族,承袭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末任土承县李世屏卒,土司制度在蒙自彝区彻底瓦解告终。蒙自彝族直接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体系。
  民国以后,中央行政体系的统一管理彝族社会基层组织中渐次加强,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推行保甲制度,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为乡(镇)各甲、保、乡(镇)长大多由当地彝族上层人士担任。通过保甲制,担负户口管理,摊派捐税,组织民团等主要行政职能,加速彝族小农经济分化进程,1950年以后蒙自彝族与各族人民一起当家作主。同年设蒙自专区、蒙自行署驻地,1957年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同年11月18日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个旧。1958年,蒙自撤改蒙自联社,由个旧市领导。1960年恢复蒙自县,仍隶个旧市。1961年改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04
石屏,远溯西汉时称“旧欣”。“旧欣”为古彝族族名,亦为其居住地名,汉语译为“居住在山麓林水边的民族”。石屏彝族古歌中说“旧欣尼本本,尼本道木真。道木道借确,借确异波莫”其大意“是古旧欣族人穿过大森林,来到大海边(异龙湖)定居下来”。至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始称“石坪邑”。元至元七年(1270年),置石坪州,隶属云南行省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称石平州,后改石屏州,隶属临安府。清沿明制,仍为石屏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称石屏县,初隶云南省蒙自道,后废道设临安专员公署。1949年12月12日,宣布成立石屏县人民政府,隶属云南省蒙自区专员公署,至1957年11月18日,撤销蒙自专区,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隶属于红河州。1958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武县合并于石屏县。
    石屏县城(元明清时称“州城”或“州治所”)规模,历代不同。元时设州,尚无城池。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州蒋彝任中始立四城门,东名迎恩,西名通贡,北名拱辰,南名钟秀。四门之设,为后来建城池奠定了基础。嘉靖三十年(1551年)筑土城,城周4里3分,面积约0.36平方公里。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州萧廷对任中以石砌瓮台,建东南北三城楼,更东门名为海日,南门名云台(今尚存),西门名宝秀,北门名龙朋。天启五年(1625年)大雨成灾,墙崩楼坍。次年,知州顾庆恩、州人陈鉴捐银,扩建砖城,城周748丈,城高2丈,厚2丈,外凿护城河,引导异龙湖水。清代及民国年间,城池有毁有修。至民国29年(1940年),抗日战争中,为方便城关居民避空难,疏散入口,辟开东、西、南三面城墙。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1958年间,先后拆去四周墙垣,以利于建设。1978年,县城占地面积0.96平方公里;至1994年12月,县城(异龙镇)地籍调查,面积达4.05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1998年末,县城占地面积达3.3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6-04
开远具有历史悠久,旧称阿迷,早在夏商周就属古畹町国范围,西汉时为阿宁蛮部落,武帝时属毋棳县,隶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起隶兴古郡西丰县,西晋时复属毋棳县,东晋后属梁水郡梁水县,唐南诏、宋大理国时,先为最宁府阿宁部,后为滇东三十七部的屈中部。元代称阿宁万户府,明清之际称阿迷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阿迷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意改“阿迷县”为开远县,1981年11月改设为开远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6-04
华宁县从前称宁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毋单县,属牂牁郡。蜀汉、晋、刘宋属建宁郡。唐武德七年(624年),属南宁州都督府辖下的西宁州;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黎州,为泉麻县地;南诏时期属爨部。大理国时期为河阳郡宁部。元宪宗五年(1255年)设宁州万户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设宁州,属临安路。明清属临安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县,名宁县,次年更名黎县,属蒙自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黎县为华宁县。1958年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再设华宁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6-04
通海县
战国属楚,继而为秦汉属地,唐在此设通海镇,后为南诏、大理国所据,元归云南行省的临安郡,明属临安府。1956年通海、河西两县合并为今通海县。

唐南诏时置通海镇,启通海人文之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设通海郡。元宪宗六年(1256年)通海置千户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通海千户所为通海县,属临安路,通海称县从此开始。明、清、民国相沿为县。1956年原通海县(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县(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并称杞麓县,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原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6-04
峨山历史上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先秦时,峨山属滇国。后汉属益州郡胜休县地。唐南诏时置嶍峨部。宋大理国时隶秀山郡。元初先后设嶍峨千户所、嶍峨州、嶍峨县,隶临安路。明清属临安府。民国初年隶蒙自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嶍峨县为峨山县。1951年5月12日,成立县级峨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6-04
泸西县行政设置较早,据文献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漏江县,隶群舸郡,东汉沿之。蜀汉属建宁郡,晋宋沿之。隋属群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陇堤县,属郎州。唐朝初期属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广西路,辖弥勒、师宗两个千户所,隶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广西府,辖弥勒、师宗、维摩(丘北、砚山)3州及18寨,隶云南布政司。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广西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广西县,民国六年(1917年)改称泸西县;新中国成立后属宜良专区;1958年11月并入师宗县,属曲靖专区。1959年2月并入弥勒县,改属红河州;1961年再设泸西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6-04
师宗县
西汉建元年间,属牂牁郡漏江县地。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郡。两晋时期属建宁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东爨乌蛮部落所居,部酋首领名师宗,后演化为县名,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南宁州陇堤县地。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南诏蒙氏并其地,为拓东节度鄯阐府所领。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师宗部参与大理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今曲靖市),隶石城郡。元宪宗三年(1253年)设师宗千户所属落蒙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师宗为千户总把,隶广西路,师宗由千户所升为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师宗州属广西府。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改土官为同知,设流官知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隶广西府。雍正九年(1731年)属广西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师宗由州改县。民国元年至十六年(1912~1927年)设师宗县行政公署,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曾直属省。1950年4月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宜良专区与曲靖专区合并,隶属曲靖专区。1958年10月23日,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1959年1月13日,泸西县划并红河州弥勒县。师宗、罗平合并成立罗平县。1961年7月1日,师宗、罗平分县,恢复师宗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6-04
弥勒,最早是云南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名字,后成为部名,又演变为地名。西汉时,县境东北部为同并县地,属群舸郡,西南部为律高县地,属益州郡。蜀汉时,同并为修云县地,属建宁郡,律高属兴古郡。唐初为泉麻县,属郎州;唐太和年间为南诏蒙氏所辖。宋大理国时以彝族先民首领弥勒之名命名为弥勒部,隶石城郡。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弥勒千户总,属广西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废州立为弥勒县。解放后,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3年成立弥勒彝族自治区(县级)。1954年改称弥勒彝族自治县,属蒙自专区。1957年撤自治县名改称弥勒县,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9年弥勒、泸西两县合并为弥勒县。1961年9月后复分设,至今隶属未变。

弥勒寺位于弥勒县城北10公里的翠屏山腰,寺庙周围森林密布,林荫流翠,寺前出一清泉,泉水泻玉。一面八米高,二十米宽的石砌长壁上写有草书“飞云流霞”四个大字。这里是避暑的好地方,常有游客登临;这里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弥勒寺”匾额,这里是滇东南佛教胜地之一,常年庙会不断,尤以正月初九最盛;这里的泉水清莹洁净,相传初生婴儿用该泉水洗涤即健康聪灵,故称为“佛泉”。登弥勒寺回廊远眺,整个弥勒坝尽收眼底。
  弥勒寺因塑有弥勒佛像而得名,它与弥勒县名巧合在一起,于是有人疑为有了弥勒寺才有弥勒县之名,推而演化出一个弥勒佛的“佛城”。弥勒县与弥勒佛的联系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按历史溯源则截然是两回事。清乾隆《弥勒州志》载:“弥勒汉属牂牁郡。唐昔些么徒蛮之裔弥勒居之,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部笼、阿育四千户,属广西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称弥勒县.相沿至今。弥勒部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弥勒其人率领的一个部族。弥勒寺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新纂云南通志》载:“天启六年有僧如玉得地锦屏,募资兴建弥勒寺,州内佛教盛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6-04
丘北
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属进桑、句町部族区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群舸郡,蜀汉、晋隶兴古郡,唐武德七年(624年)属郎州,天宝七年(748年)属南诏拓东节度,宋大理国时期属维摩部,元至元七年(1270年)属阿宁万户府隶广西路,明隶广西府维摩州,清康熙八年(1669年)隶师宗州,雍正九年(1731年)设师宗州同驻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降师宗州同知为丘北县丞,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丘北县为正县,隶广西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隶蒙自道,后废道直隶云南省都督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隶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隶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文山专区。1958年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属州辖的县。丘北因县城建于暮冶峰(丘山)之北得名,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遇“丘”字加“阝”旁,作“邱”,地名字亦作“邱”,故“丘北”称谓与用字随建置衍变而延用至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省民政厅云民字[1991]7号文件规定,自2004年2月又将“邱”字改为“丘”。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