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拉萨是一片荒芜的草泽湖泊(称为“吉雪卧塘”),周围山上有不少森林,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只有一大一小两座石山突兀于平原之上。公元7世纪雄心勃勃的吐蕃部族首领松赞干布,发现这两座石山正有龙虎之形,而且周围水土肥沃,于是将统治中心由山南迁往卧塘。公元641年,已完成统一大业的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为了使得这位尊贵的公主有一处安家的地方,开始在布达拉宫山顶筑宫居住。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西藏的第一座寺庙大昭寺也开始修建。因为大昭寺成为王都的突出象征。于是,人们把城市命名为“惹萨”。当时“惹萨”译成汉语“逻些”,后又衍变成为“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十世纪后,西藏的政治中心几经更替,拉萨也曾几度兴盛,但因重大法事活动始终未断,始终是西藏最重要的圣地。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拉萨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开了它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定都后,筑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这一时期建造,山羊负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过程中的一段美丽传说。藏语羊叫“惹”,土为“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一城市的名称。汉文史籍把“惹萨”一般译为“逻娑”、“逻些”。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地”,“拉萨”之名随之兴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称。“拉萨”是藏语“圣地”或“佛地”的汉文音译。
自松赞干布始,吐蕃政权传9代赞普(藏王),均以拉萨为首府。13世纪中叶,元朝划分西藏为13个万户,蔡巴万户为其中之一,在拉萨颇有建树。14世纪初期,帕木竹巴先后征服了止贡巴、雅桑巴和蔡巴,进而掌握了全藏统治大权。帕竹在西藏建立13个大宗,拉萨属内邬宗。帕竹的统治中心虽在乃东,但拉萨以其宗教发展史上的圣城的地位和强大引力仍为帕竹政权高度重视。15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以拉萨为据点逐步统一全藏,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局面。1642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受到清廷的隆重接待和册封,次年返藏。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权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拉萨作为西藏地方首府,从此一直延续了下来。1721年,清廷在拉萨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又在拉萨建立噶厦政府,并授权达赖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出处待查)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