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復古風 新址重現古蹟風華
中央社 / 2010/07/11
(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11日電)遷入原為日據時代遞信部的國史館,不僅將陳列正副總統文物,並透過精細的修復,讓這棟已成古蹟的建物,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今年10月將穿越書本,讓人們真實體驗古蹟之美。
走進博愛特區,鄰近總統府的國史館,有股靜謐優雅的氣質。這棟建於1924年的市定古蹟原為日據時期的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71年由交通部接管,交通部於2006年搬遷後,行政院核准國史館撥用,今年4月揭牌使用。
這棟建物曾兩度遭受重擊,一次是1945年台北大空襲,當時的遞信部屋頂中彈3枚,窗戶全毀;最近一次是2003年5月15日,1名男子駕駛裝有15桶20公升汽油的貨車,衝撞建築正面圓拱門而引起大火,1樓入口處及廣間受到波及。
不過,成為國史館新址後,這棟建築已浴火重生,走進其中,恍如走入時光隧道般,處處展現復古風格。1樓廣間及2、3樓的愛奧尼克式柱、仿古吊燈、磨石子材質的寬敞樓梯,以及大廳燈座融入台灣亞熱帶南國風情水果圖案,精緻的裝飾風格,讓觀賞者驚歎不已。
由於遞信部建造時日本剛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考量郵政匯兌、電信通訊的功能、科技性,設計者森山松之助注入許多當時象徵進步構造的營建元素,以磚造承重牆結合鋼骨和鋼筋混凝土(R.C)作為防震建材,可用手轉動的百葉電捲窗的防火防盜設計、4座厚重的古老金庫,以及當時最先進的電梯、消防設施,都是建築史的活教材。
將在10月開放的總統副總統文物館內,國史館特別保留3處漆(口食)牆。漆(口食)壁塗是日據時期的輕隔間做法,在木條及灰泥作為底材的壁上,從底塗、中塗、面塗,一層層鋪上石灰、麻絨砂漿,最多可做到7層,具有防火、調節溼度、防霉等功能。
從小處著眼,不難發現修復者的用心。像是毫不起眼的樓梯木造扶手,修復時得先考證扶手紋路,用高科技的環保剝漆劑溶解油漆而不污染木頭質感,最後再重新油漆,讓民眾可直接感受木扶手的歷史質地。
看到這些成果,負責古蹟修復規劃設計的陳文龍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林正雄說,不到兩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心裡真是五味雜陳。
跟其他古蹟主管機關不同,國史館對還原歷史看重的程度毋庸置疑。林正雄說,「舊瓶子要裝新酒還是裝可樂,關鍵是業主識不識貨」;不識貨的話,金庫大門、泥塑吊飾、電捲鐵窗等活生生的史蹟,一不小心就被毀掉。
「古蹟就是要保留真實的古董,但要讓現代的人使用它,有些是衝突的,合適於原古蹟性格的再利用才能彰顯古蹟的保存價值。」林正雄這樣看待這棟重新展現風華的建築,國史館也等待著民眾入內與古蹟對話。990711
3463029politicsnull國史館新風貌 掀開總統文物面紗
中央社 / 2010/07/11
(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11日電)褪去神祕色彩,國史館館長林滿紅要讓坐落在台北市長沙街的新家變得更親民,透過公開展示,掀開過去與世隔絕的正副總統文物面紗,讓民眾更了解中華民國的國史。
日據時期由日本建築大師森山松之助設計,於1924年完成的總督府遞信部,揉合了西洋古典式樣與現代建築元素。台灣光復後,1971年起由交通部使用,2006年後這棟建物撥交國史館。
國史館的新家主要用途是作為總統、副總統文物館,將在今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開放民眾參觀,並作為慶祝建國百年的起跑活動。
配合建國百年,林滿紅要帶領國史館轉型,展現新風貌,她說「我們要與民眾打成一片,讓大家可以生動地看到國家的歷史」。
她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國史館的寶物很精采,像故總統蔣中正所有的指令、中華民國國璽與9部歷屆總統座車都很珍貴,但因時代背景,當時政府選擇將國史館興建在台北縣新店的山坳裡,與世隔絕。
不過,民國93年公布「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後,國史館角色朝「博物館化」轉型,這讓國史館的新家有了大大發揮的空間。林滿紅認為,國史館有史學、有豐富檔案、圖片與物件,具備發展博物館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林滿紅的想法中,未來民眾走進國史館新家,可以在會客室看到已故副總統陳誠使用過的藤椅,欣賞著故總統嚴家淦的畫作。1樓的閱覽室可用電腦查閱蔣中正所有指令檔案,並了解中華民國民主發展歷程。
「我要讓國史館與總統府、台北賓館連成一氣,構成一條整體參觀路線」,林滿紅表示。
此外,精省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改隸國史館,稱為台灣文獻館,想啟動城鄉交流的林滿紅已爭取到在中興新村的高等研究園區內設置歷史文化園區,讓總統、副總統的文物也能下鄉到中部展出,與本土手工藝品做跨界的對話。
她說,中興新村氣候乾爽、腹地廣大,將來可把鎖在倉庫內的8部歷屆總統座車拿出來展覽,重見天日。現在民眾只能在中正紀念堂看到1部老蔣使用的座車,實在太可惜。
國史館新家將在今年國慶與民眾面對面接觸,有興趣的民眾將可一窺堂奧,親眼目睹見證中華民國史實的珍貴資料文物。990711
3463028politics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