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2阅读
  • 0回复

[地名由来]桥山地名考(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5-16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22-07-03) —
桥山地名
——《桥山考辨》一       原著:曲辰



  凡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汉字是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具体字音与字义,与外国的拼音文字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文字是一个永葆历史青春活力的文字系统,它是历史上有什么事物就造出什么文字来使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依其固有的应用偏旁部首、示意、形音规律以造新字、以表达新生事物,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旧有的事物消失,其历史用字也就退为不常用的“冷僻字”,进而随着不用而自行消亡。因此,中国的文字发展变化之本身,就是一部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史书上不载的历史信息。由此,中国文字就有了一个独特的、了不起的科学功能——考古。
    战国以前,中国没有桥梁建造,因此,其时的中国字中就没有“桥”字。如《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辞类书,它就没有“桥”字;战国以前的所有古代典籍中也同样没有“桥”字之用,更不用说“桥山”这种历史记载了;
    同样,有着明确记载的史例,也说明了古无“桥”字之用的问题:周文王娶商帝之妹,曾在渭水河上用木船并联,造过一座临时用的浮桥,但这在当时也并不叫做“桥”或“浮桥”,而是呼之以“梁”。所以,《诗·大雅·大明》颂其事时就这样说:“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浮桥,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建成于山西蒲州黄河上的,当时也同样叫作“梁”。即使到了秦末,中国已有石桥、木桥之建,但在当时亦不称作“桥”,而是谓之以“飞梁”。桥字之造和使用始于西汉,但当时在一些典籍中都记之为“乔”,就是到了东汉之际也还如此,不然,历史小说中也就不会写诸葛亮利用曹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之句,大作文章以激周瑜了。
              既然,中国在战国之际的历史上尚无桥梁之建,也无实际的字产生和使用,那么,远在战国时代以前的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怎么就会跑出桥山这样的历史地名来呢?此岂不是怪事?
    考之以商代祭黄帝的甲骨刻辞、《山海经》、《楚辞》、《春秋命历序》、《隋书》等典籍,黄帝葬地原名穹山,《山海经》、《楚辞》、《春秋命历序》记作“穷山”,是太史公依汉代通用字记作“乔山”的。而汉以来其他典籍如《隋书》、《辽史》等,也都记作“乔山”。其地名演变过程为:穹山→穷山→乔山→桥山。如:
    “戊戌卜,侑伐,父戊用牛于穹”,此为商王大戊之子卜问以父大戊陪祭穹山轩辕黄帝庙之刻辞。其中“戊戌”是卜问日期;“侑”原字为“”,即“有”字,此中用为“侑”这一古祭名的通假字,如“侑祠”义;“伐”指杀牲为祭品,按古祭祀礼制有猪、牛、羊三种,谓之“三牲”;“父戊”指商王大戊,《史记·殷本纪》中书作“太戊”。因为,古“大”、“太”所用为一个字,如“大学”即“太学”,“大一”即“太一”,祭礼中的“大牢”即“太牢”;“穹”指“穹山”,也就是《山海经》、《楚辞》、《春秋命历序》中所记载的“穷山”黄帝陵。又如:“贞帝穹”,其中的“贞”为卜问之辞;“帝”当为祭名“禘”的通假字。自古,不王不禘。禘者,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祭祖大典,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祭礼,不祭天神,不祭地祗,只祭先祖。届时先在国家举行盛大典礼的专用建筑“明堂”中举行祭礼,各代帝王以自己的五位近祖配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人帝,设牌位或画像进行隆重祭奠,尔后再到五位近祖、及五位远祖的陵地进行祭奠。
————————————
①  《乙》五三二一。
②  《乙》四八三二。


    “穹”指穹山黄帝陵庙。“贞帝穹”的刻辞,就是卜龟以问大禘穹山(穷山)黄帝陵的刻辞。“穹”字,其文刻作“”,甲骨文中凡房屋类有穹窿形物体,都一律刻作“”不分穴字头和宝盖头;“”是个“弓”字,而非“”字。“”字是刻作“”的。所以,有甲骨学家将“穹”字误释为“官”字,再进而解释为旅馆的“馆”字,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了。商王仲丁住旅馆是既用不着占卜,又用不着提及其父名讳,更用不着祭祀、献以祭牲“牛”的。祭品献以牛,为“太牢”,羊为“少牢”,猪为“馈食”,献牛是最高的祭礼。正因为穹山为轩辕黄帝葬地,商代祭祀的甲骨刻辞中也称作“先穹”。例:“辛未卜,亘贞乎先穹”。此条刻辞中的“辛未”是占卜日期;“亘”为贞人名,是“武丁时期的贞人,也即武丁朝史官”,因此,这一条刻辞是商王武丁祭涿鹿穹山轩辕黄帝陵之前,让史官“亘”占卜的历史记录。“先穹”,即“先祖穹山轩辕黄帝陵”的省称。如果将“先穹”释作“先馆”,在整条刻辞语义上就说不通。
    依据我们的考证,桥山轩辕黄帝陵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温泉屯乡以南,小矾山村以北,也就是在黄帝都城“轩辕之丘”遗址西北约10公里,其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18′,主峰海拔1091米,其东峰上有一天然形成的酷似拱形石桥样穹窿孔洞,“穹山”山名即由此天然景观而得其称。穹山、穷山、乔山、桥山,虽以中国文字发展而历史记载用字有变,但其名称与这一山顶上的天然石桥孔洞之景,却始终紧密相联系。更有意思的是,穹、穷两字的涵义,则又是与穹山这一天然石桥孔洞和其所处地理形势相联系,这大约与黄帝时的史官苍颉造字不无关系,因为我们发现,在一些产生早的、表述自然物的文字中,存在着很多与涿鹿风物相合的字例。
————————————
①  《存》二·四八四。
②  孟世凯:《甲骨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穹,指物状屈曲隆起而又中空之貌,如穹窿、穹苍、穹卢等;穹山之拱形天然石桥在山峰上,故穹又指事物高大貌。《尔雅·释诂》曰:“穹,大也”;穹山主峰海拔1091米,而山北则是涿鹿、怀来、延庆盆地中桑干河、洋河、清夷水相汇处,海拔为460~500米。如此,从穹山高峰下流之山洪,流经4公里左右就可注入桑干河,由于流水落差大,保持下切山体岩石的势头就很猛,其所下切形成的山谷就成为幽深的“一线天”。所以,又有“穹谷”一词,指幽深的山谷;穹山之穹窿,镶嵌于山巅,故“穹”亦作穷尽解;有“穹嵌”一词,专指山势高险貌。如王昌龄《奉赠张荆州》诗:“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大约是后来因穹字之用日渐宽泛,而又专造“穷”字以称黄帝陵所在之山。故,“穷”字的主要涵义作“极”、“尽”两义解,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古代“穷”并不指没钱,没钱曰“贫”,而不谓“穷”。只有将“贫”与“穷”相联为词,以“穷”为加强语义用字,言其“贫”到了极点之时,穷才具有“贫”的义含。即使到了现在,言“贫农”、“扶贫”、“脱贫”,而不说“穷农”、“扶穷”、“脱穷”。中国语言中使用字、词,是很讲究的。同样,司马迁也是“北过涿鹿”考信实录,又扈从汉武帝祭穷山黄帝陵,亲眼看到了穷山上的石桥,才依当地人所呼之穷山,而记作“桥山”的。山顶上无石桥者,怎么能够称之为“桥山”?
————————————
①  《全唐诗》一四一。
②  王之涣:《登鹳雀楼》,见《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作朱斌诗。
③  《周易·说卦》。

    《史记·正义注》曰:“《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是为曲说。《尔雅》成书于战国以前,是时中国既无桥梁建筑,又无“桥”字的产生,何来“桥”字之释?查《尔雅·释山》中所释者,乃为“峤”字,它与“桥”字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字。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有人会理解“山锐而高”就是“桥”,也找不出这种解释的科学历史依据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