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迷你沙漠
虽经历无数风雨,但巴里坤鸣沙山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周边的植被吞噬,而且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把沙子踩落到山脚,第二天风又会将沙子吹上山坡,使沙山形状“辄复如旧”。
自沙山与自沙湖相伴而生,清澈的湖水就像明镜一般倒映着自沙山,那洁白的沙山和平静的湖泊,是对帕米尔高原圣洁的最好诠释。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中国西部应该是这样的:雪域高原、群峰林立、沟壑纵横、土地广袤、人烟稀少,无数不为人知的绝美秘境隐藏其间。
事实也的确如此。亿万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大气磅礴的西部奇境。但是,当人们关注的目光绕过诸如日光之城、青藏高原、昆仑山、唐古拉山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时,却往往没有看到那一个个金色的小点,它们在地图上不为人知的某个角落,闪耀着不同寻常的光。
这就是迷你沙漠。它们或隐于江河之谷,或偎于翠湖之滨,或靠于群峰之下,在峰回路转之间突然跃入眼帘,在苍茫、辽阔的世界里金灿灿地起伏、延绵,引起一阵阵惊叹。
西藏丹娘佛掌沙丘风力造就的“江中明珠”
中国西部迷你沙漠最经典的代表,孕育于高原上的“天河”——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奔流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南谷地,上游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中游汇集了众多的支流,江宽水深,下游则江水滔滔,在逐渐折向东北流后,骤然急转南流,在大拐弯处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壮观景色——雅鲁藏布大峡谷。峡谷深处,有多条险路,如能历尽艰辛走进去,可欣赏到壮美的美景,其中就包括那座风光绝美的迷你沙漠——丹娘佛掌沙丘。
沙丘所在之地,属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丹娘乡,它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江心沙丘岛。黄色的沙海與蓝色的江水及四周绿色的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沙丘背后倚靠着葱茏、苍翠的青山,前沿便是淡蓝色的雅鲁藏布江,沙丘连同江中倒影一起,如同两个佛掌在合十祈祷,这就是“佛掌沙丘”名字的由来。
既然与“佛”有缘,在这片虔诚的土地上,佛掌沙丘自然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信仰色彩。当地人常常来到河边莫拜,双掌合十,为自己和亲人祈福,周围飘扬的经幡和斑斓的玛尼堆,无不寄托着他们质朴的心愿。也有许多人不远万里而来,在这里静静思索,寻找内心的安宁。
关于佛掌沙丘的由来,当地有这样一则传说:沙丘下面原来有一个村子,名叫拉岗村,村里有一位打猎能手名叫德多。一次出门打猎时,德多发现一个怪物正在追赶一名女子,出手救下女子后,发现她竟是龙女。为谢救命之恩,龙女赠给德多一面能预见未来的神镜,但他必须保守秘密,不能把见到的未来告诉任何人,否则将会变成一只乌龟石。有一天,德多忽然从镜中看到拉岗村将被沙匠掩埋,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消息告知乡亲,劝说村中人离开。果然,当天夜里,一座沙丘不知从何处而来,将整个村庄都掩埋了,德多也化为石头,伫立于村口。死里逃生的村民们在不远处重新安家,将新地方命名为“桑巴村”,意为“秘密村”,以感激德多说出了那个秘密。
充满悲凉色彩的传说给佛掌沙丘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事实上,佛掌沙丘是大自然的杰作。由于它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被风刮起,就落在此处,年年岁岁,聚沙成丘,扬起的沙子层层叠叠,便构成了波涛起伏的小型“沙海”。其实,雅鲁藏布江中类似的沙丘还有很多,不过佛掌沙丘以面积最大、景色最壮观而成为典型代表,堪称江中的一颗明珠。
新疆巴里坤鸣沙山“沙山藏营”的不屈呐喊
从西藏往北到达新疆,无数胜景、秘境如浮光掠影,在这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迷你沙漠的身影,例如位于天山深处的巴里坤鸣沙山。
提起鸣沙山,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宁夏的沙坡头或是内蒙古的响沙湾,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新疆天山腹地,也有一座神奇而迷人的鸣沙山。
巴里坤鸣沙山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鸣沙山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形状恰似一朵蘑菇,沙山周围被丰美、碧绿的草场所包围,不远处,巴里坤湖碧波荡漾,“迷离蜃市罩山峦”的奇观,成为无数人恋恋不舍的绝景。
无边无际的湿润和绿色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寸草不生的沙山,这样的景观本就十分神奇,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堆积了千百年的沙子经历无数风雨,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周边的绿色植被吞噬,而且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把沙子踩落到山脚,到第二天风又会将沙子吹上山坡,使沙山形状“辄复如旧”。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特殊地形构造下的风力搬运作用所致。
不过,听沙山“鸣叫”是最让人兴奋的,沿着陡峭的沙坡向下滑去,沙子会发出接连不断的轰鸣,声音悠远而深长,像是飞机盘旋的声响。“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摩擦,从而发出嗡嗡的响声。
关于沙鸣的现象,当地流传着“沙山藏营”故事。据说,唐代著名女帅樊梨花挂帅西征,曾有一营女兵在鸣沙山一带遭遇突厥铁骑,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打败敌军后,突然狂风大作,整整刮了七天七夜,风停歇后,草原依旧翠绿,山水溪流依旧潺潺,但这营女兵牺牲的地方却出现了一座沙山,历经百年,这堆松散的沙子风吹不走,雨淋不垮。每当夜深人静,沙山就会传出雷鸣似的声音,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回荡不绝。
现代有学者考证,“沙山藏营”的故事并不完全是杜撰而成的。清道光八年(1828),清军将领方士淦途经巴里坤的时候,在他的《东归日记》中就有记录:“对面山脚下,有沙坡一段,独无青草,横长数十里,相传唐时营盘为沙所压,至今常闻金鼓声。”《巴里坤地名志》可查到的“沙山藏营”也有相关记录:“史载,东汉元嘉一年(151),汉王朝驻伊吾(哈密)司马毛恺为维护蒲类和伊吾的安全,率骑兵500与北匈奴呼衍王大战于蒲类海东,在沙处全军覆没,当地人多次捡到箭锨、兵器。”
清代以来,文人雅士为鸣沙山撰写下很多神话和诗作,久传不衰,如“雾里辕门似有痕,浪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度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如今,通过鸣沙山北麓现存古兵营和樊梨花马桩等遗迹,以及20世纪在鸣沙山发现的古代兵器、马和骆驼等动物的残骸,那些古老故事中的某些情节似乎依稀可见。
新疆帕米尔白沙山雪山和湖水之间的“白绸”
在新疆,除了巴里坤鸣沙山,还有一座迷你沙漠也会发出鸣响,那就是位于帕米尔高原的白沙山。
从新疆喀什西行,向帕米尔高原前进约150公里,蜿蜒曲折的公路还在延伸,当到达海拔3300多米时,突然豁然开朗,远处高耸的雪峰映照着绵延不断的山脉,近处一座座灰白色的山峰连绵起伏,优美的身段线条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这就是神奇的白沙山和相邻的白沙湖。
虽然声名不显,但白沙山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日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白沙山由10余座大大小小的山岗组成,相对高度多在100米以上,蜿蜒十余公里。与很多呈金黄色的沙漠不同,白沙山的沙为银白色,沙质细腻柔和,犹如飘逸的白绸。而白沙湖原名“喀克拉克湖”,是一个面积44平方公里的高原平湖,因与白沙山相伴,所以人们更喜欢叫它为“白沙湖”。有人认为,《西游记》中所描写的流沙河就是这里。远方雪山的光芒映照着湖泊,湖面就像明镜一般,在沙漠中闪闪发光,而湖的四周,长满了各类野生沙漠植物,这样的景致,素洁而美丽。偶尔有鸟儿从远方飞来,漫步在湖滩上,觅食之间,搅动着白沙山和白沙湖的安宁,为这方山水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对于许多摄影师而言,白沙山和白沙湖可谓帕米尔高原摄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他们看来,那洁白的沙山和平静的湖泊,是对帕米尔高原圣洁的最好诠释。不过,对于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座白色的沙山,许多人对此充满了疑问。有解释说这些沙是从康西瓦河上游带下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这一带独特的地形结构,从塔里木盆地順着气流而飘来的浮尘在这里受到阻滞,从而沉降下来,再加上白沙山正对着盖孜河谷口,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上有热力环流存在,白天的谷风会把塔里木盆地的沙粒沿着盖孜峡谷带上帕米尔高原,风携带的沙粒出了峡谷,风力分散、减小,携带的沙粒就因此沉积下来。曾有人形象地说,这里有道“过滤网”,为了让帕米尔高原保持纯净的天空,而把空气中的沙尘都过滤了下来,形成了白沙山。
其实,不管白沙山是如何而来,我们只管尽情地欣赏这天赐的美景就好。而在饱享眼福之后,再来一次爬山,又将是另一番独特的体验。爬白沙山似逆水行舟,进一步退半步,沙流入自坠,人坠沙更流,人在沙海中沉浮、游动,惬意而又轻松。更绝妙的是,登上白沙山之顶,向下滑动,便会像阿拉伯传说中描绘的一样,能听见沙子奏起不同音效的交响乐,或清脆或窃窃,或优雅或浑厚,或如潮退或如松涛,其声莫测,极具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