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47阅读
  • 6回复

[山东]淄青镇割据山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5-15
唐王朝建立以后,封建统治秩序迅速得以恢复。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这100多年间,唐朝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当时的山东地区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发展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唐玄宗时开始在边境要地设置节度使,总揽数州军事,并赋予节度使军政大权。起初的节度使仅仅设在边防重地,当时称之为“镇”,也叫军镇、藩镇。藩镇的最高长官叫节度使,直接指挥所统辖的军队,并在其管区内行使政治、法律、财政等权利。随着时间的发展,藩镇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独立性较大、控制区域广泛的一种实际行政区,这个行政区以军队为主要核心,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初时,山东并没有设置节度使,只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山东才设立了藩镇。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的力量削弱了,地方势力增强了,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山东地区也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波及到山东地区的藩镇有成德镇(今河北正定),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幽州镇(今北京城西南)、平卢镇(或称平卢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青州市)、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另外,部分地区在山东境内的,还有横海镇(治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唐政府同这些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平卢淄青镇与唐政府的争斗。直到唐末五代,平卢淄青镇始终左右着山东的政治军事形势,成为当时山东主要政治力量的代称。
  平卢淄青镇的建立与安史之乱对山东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天宝四年(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其军队先后攻下洛阳、长安,战火遍及黄河南北。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也先后统帅叛军,与唐朝争战多年。安史之乱也将山东地区卷了进去。安禄山率军南下时,内地各郡因军备松驰,许多地区很快就被叛军占领,而只有山东的平原郡早有防范,并成为当时抵抗叛军的中流砥柱。其领导者就是当时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早就觉察到安禄山的反叛动向,所以提前作好抗击的准备。当安禄山大军一到,颜真卿立即部署兵力进行抵抗,同时急忙派人向朝廷奏报叛军军情。颜真卿在国难危急关头,以一郡之力英勇抗敌,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各地的拥戴。当时河北有17个郡纷纷响应,他们一致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拥兵20多万。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也率青州军队进入平原,与颜真卿并肩作战。安禄山的军队被阻挡在黄河以北,而且屡遭重创。
  就在颜真卿举兵平原之际,驻守在辽东的平卢军也开始与叛军作战,颜真卿以海上为交通线与其取得联系。平卢军驻扎的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当时十镇之一,起初归安禄山管辖,至德六年(公元756年),平卢将士杀死了节度使,与安禄山脱离关系,并与之作战。鉴于当时颜真卿抗敌名气大,平卢军将领刘正臣以其所据渔阳(今天津市蓟县)降唐,并派使者过海,主动与颜真卿商议大计。为了支援平卢军,坚定其信心,颜真卿派判官和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携带10万军用物资远赴营州。平卢军将领田神功、董秦、邢君牙、阳惠元等先后率领精锐部队过海来到青、齐一带,参与抵抗安史叛军的战斗,山东境内因而驻扎了大量的平卢军。
  就在乎卢军到达山东之际,平原郡已被安禄山的军队攻占,颜真卿只得弃郡归朝。贺兰进明率领北海军队坚持在黄河以南作战,黄河以北的山东疆域全部沦陷。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到达山东的平卢军在大将田神功、董秦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收复平原郡,并沿着黄河两岸与安史叛军展开了多年的战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驻扎在营州的平卢军2万多人在节度使侯希逸的率领下,击败范阳叛军,然后率兵南下,横渡渤海,于公元762年一月到达了今天山东的北部一带;又在青州之北渡过黄河,与青密节度使、徐州刺史会合于兖州(今山东兖州市),三人联合进击安史叛军。至此,平卢军大部分主力已集结在山东境内。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五月,唐朝正式任命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统领青、淄(治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齐(治今山东济南市)、沂(治山东临沂)、密(治今山东诸诚)、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之州。自此以后,平卢、淄青镇也或称平卢镇,或称淄青镇。因为平卢淄青镇的军队主力基本上都是南下的平卢军,所以始终保持着“平卢”军号。田神功由徐州刺史升任为兖郓节度使,其军队也是原平卢军的一部分。
  淄青镇建立后,在山东境内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从侧翼扼制了黄河以北的安史叛军。这时正值唐朝各路军队汇集之时,汇集后的各路大军对叛军史朝义开始了最后的围剿。侯希逸率领平卢军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与唐军主力汇合,并参与了平灭叛军的战役。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唐军战胜了史朝义,安史余部投降,8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结束。在这场战争中,淄青镇军队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淄青镇也因战争的考验而成为唐朝廷的得力军镇,其在山东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但是,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落,淄青镇也逐渐走上了割据的道路。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王朝元气大伤,权威日趋衰落,对一些重要的藩镇也无力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河朔三镇”(魏博镇、成德镇和幽州镇)为代表的各大藩镇不但保持较大的独立性,而且还时常超出本身的权限,与唐王朝争战纷纷。它们自为一体,对抗唐朝,逐渐走上了割据的道路。
  侯希逸任淄青节度使的初期,对本辖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治军务农成绩突出,曾赢得了人们很高的赞誉。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他逐渐变得骄纵放任,怠于政事,特别是崇信佛教,大规模修建塔寺,而且游猎不止,把内政搞得一蹋糊涂,百姓深受其苦,他所统率的部队战士也甚为不满。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侯希逸出城并夜宿城外,回城时,将士闭门不纳,拒绝其人内,并推举兵马使李怀玉为帅,侯希逸只得还归朝廷。朝廷对此事采取了宽容态度,正式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侯希逸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死去。
  李怀玉原为营州副将,跟随侯希逸进入青州。唐朝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时,赐名李正已。李正已管辖淄青镇之后,开始效仿河朔三镇,自己任命属官,自己制定赋税政策法律,不向朝廷交纳租税,并伺机扩充地盘,淄青镇的割据逐渐形成。由于李正已长期从事军伍,又精于领兵,因而使淄青镇的军队力量在各藩镇中称雄一时。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河北诸镇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淄青军借战争时机不断扩充地盘,管辖淄、青、齐、海、登(治今山东蓬莱)、莱(治今山东莱州市)、德(治今山东陵县)、棣(治今山东惠民东南)10州之地。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汴宋镇发生变乱,留后李灵曜欲效仿河朔反叛,唐朝廷命令各镇举兵讨伐。李正已率领淄青军直赴战场与其他节度使联合作战将其灭掉,并乘机攻克原属汴宋镇的曹(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濮(治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兖、郓(治今山东东平西北)、徐(治今江苏徐州市)5州,将其占为已有。这时淄青镇的辖区已接近于近现代的大部山东。为了更好地控制新得到的5州,李正已把镇治从青州迁移到郓州,并以其子李纳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
  淄青镇在李正已管辖时达到了全盛阶段。无论是版图、兵力还是经济实力,在唐朝各镇中都是首屈一指。淄青镇保持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镇军力,拥有10万人军队,而其他强镇充其量也不过3万或5万人。在几次讨伐叛乱的军事行动中,各方军镇都以淄青军的进退为凭据。淄青镇也长时期维持着繁荣富裕的经济状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商业贸易活动。同时,淄青节度使还身兼唐朝的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负责山东与辽东和朝鲜的口岸贸易、海道运输以及国事往来等事务。
  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强,李正已也逐渐滋长了割据一方、世代称雄的野心,这就使他与唐朝廷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唐德宗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对藩镇控制较严,一改代宗时期的那种姑息宽容政策。李正已对此大为不满。他一方面增强边境兵力,加强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又联络河朔诸镇,谋图联合威胁唐朝廷,企图争取割据的合法性。因为当时的几个主要割据藩镇都企图把辖土和职位传给子孙,并希望世代固定下来。李正已移兵于济阴(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昼夜教习。又增兵徐州,控制江、淮一带,威胁唐王朝的江淮运输线。淄青镇的所作所为对唐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使唐王朝深感不安。
  淄青镇的严重割据,迫使唐朝廷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唐德宗极力主张制裁割据势力大的藩镇,结果加深了唐朝廷与藩镇之间的矛盾。唐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河朔三镇中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袭父位,这时淄青、魏博二镇也为其说情。由于唐德宗欲革前弊,所以坚持不答应。这年五月,淄青镇李正已、魏博镇田悦、成德镇李惟岳等结成联盟,开始反叛朝廷。没过多久,李正已病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自统领军务,并派兵援助田悦,共同对抗朝廷派来的军队。淄青、魏博、成德三军联合起来,兵扎洹水。唐朝派马燧率军屯于邺城,唐朝军队与三镇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唐军获胜。魏博主力被击溃,前往救援的淄青军也几乎全军覆没。淄青镇所管辖的德州、棣州刺史向唐朝廷投降。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月,淄青镇的徐州刺史李洧举州归顺唐朝廷,脱离了李纳,唐朝迅速收复了这一战略要地。徐州是山东与江淮衔接的重要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北控兖州,南扼江淮。唐朝收复了徐州就意味着控制住了淄青军南下的咽喉。所以,李纳不肯罢休,率淄青军主力猛攻徐州。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唐朝廷又派出了禁卫部队神第军,调集了宣武、朔方等方镇军,与淄青军大战于彭城四周。结果,唐军获胜,淄青军只好退出了徐州境地。
  徐州战败后,李纳退守濮州,唐朝军队进而围之。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唐朝各路军队向濮州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但久攻不下。淄青镇李纳只好退归郡州,与朱滔、李希烈、王武俊、田悦联合反唐,朱滔自称冀王,王武俊自称楚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自称齐王,李希烈则自称楚帝,他们都建制百官。唐朝廷虽然多次派兵征讨,均无结果,双方形成了消耗战和持久战。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被调往镇压李希烈的泾源兵路过长安时哗变,史称“泾源兵变”,他们立留居京师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泚(朱滔兄)为帝,德宗只好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一时间德宗也难以顾及到河朔和淄青的战争。第二年,德宗下诏,承认藩镇叛乱、兵祸连年是自己的罪过,并赦免淄青和河朔三镇的罪过。淄青等四镇也表示归顺朝廷,各自罢兵,名义重新归依唐朝。唐朝廷授李纳为品平卢节度使等职位。而李希烈仍不归顺,不久李希烈被杀。经过这次战争,四镇的割据被合法地承认下来,虽然在战争中,淄青镇丧失了德、棣、徐3州,但仍然拥有12州的广大疆域,仍为唐朝的第一大藩镇。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李纳病死,其子李师古被推为留后,并上请朝廷,唐朝立即授以淄青镇节度使的职位。李师古管辖淄青镇时期,虽没有与唐朝发生大的纠纷,但他广招亡命之徒,暗中积蓄力量。唐朝廷虽有所发觉,但因此时唐朝廷管辖能力日渐衰落,所以对藩镇割据势力的增强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师古死,其弟李师道掌管军政,并上报朝廷,请求任命。这时唐宪宗正全力平定剑南镇刘辟的叛乱,无暇顾及,所以就任命李师道为淄青镇留后,不久又任命其为节度使。元和期间,唐宪宗力削藩镇,先后讨伐剑南、镇海、淮西三镇,都取得了胜利。就在唐军围攻讨伐淮西镇时,李师道暗中与淮西镇串通,通过各种手段破坏唐朝廷的军事行动。例如,李师道派遣亡命之徒到处制造恐怖事件,包括火烧河阴粮仓,破坏桥梁等,甚至公然在唐东都洛阳预谋放火杀掠,制造紧张气氛。李师道的行为引起了唐朝廷的愤怒。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军队攻克蔡州,擒获吴元济,平定了长期割据的淮西镇。唐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朝廷的威望,并对其他割据藩镇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李师道得知淮西镇被唐军消灭,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其手下有人劝李师道向朝廷纳贡献地以示赎罪。李师道听从劝议,派使者连番上表朝廷,请让其长子入朝作侍从,并献沂、密、海三州之地,愿诚恳听从朝廷处分。唐宪宗答应了李师道的请求,并派遣左常侍李逊到郓州处理有关事宜。李师道归顺朝廷的举动遭到了内眷们的反对,加上李师道一向见识浅薄,便听从了内眷们的意见,又改意对抗唐朝廷。唐朝廷大怒,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唐宪宗下诏讨伐淄青镇,命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镇联合举兵共同讨伐。从而造成了数路大军一起压到了淄青镇境界的局面。
  宣武镇军队首先包围了曹州,接着又攻下了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这年十一月,魏博镇节度使田弘正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首先率军进入平卢境,魏博军白杨刘镇(今山东东阿北杨柳村)南渡黄河,在距离郓州40里处安营扎寨。两军初战告捷。十二月,武宁节度使李塑与淄青军连续11战,全部获得胜利。相继攻下了金乡(今山东金乡)、鱼台(今山东鱼台)、承县(今山东枣庄市);唐楚州刺史李听率军攻陷海州,连下东海(今江苏东海)、朐山(今江苏朐县)、怀仁(今江苏赣榆)等县。李帅道听说自己四面被官军包围,便征发民夫修治郓州城堑,加强守备。
  李师道懦弱昏庸,并无将才,在唐军的围攻下不知所措。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淄青镇内部也开始瓦解了。淄青军都兵马使刘悟率1万多军队奉命驻扎在阳谷,抵挡魏博军,激战多日连连失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二月,李师道派遣二使召刘悟议事,准备寻机除掉刘悟,另换主帅。刘悟得知消息后,早做准备,先下手为强,杀死二使,举兵反正,刘悟率全军人马从阳谷杀回郓州,真捣李师道的老巢;同时他还派人通知魏博军,请求援助。一夜之间,刘悟军攻破郓州城府,杀死了李师道,向唐朝廷投降,其他11州也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割据长达60年之久的淄青镇最终被唐朝廷收复了。
  唐朝平定淄青镇之后,鉴于其管辖有12州的广大疆境,力量过于强大,所以将其分为三镇:淄、青、齐、登、莱五州为一镇,仍叫淄青镇,号平卢军,(一说此后淄、青等州专用“平卢”之号)以原义成节度使薛平为节度使;以郓、曹、濮3州为一镇,后赐号太平军,以原华州刺史马总为节度使;以兖、海、沂、密4州为一镇,以原淄青四面行营供军使王遂为节度使(一说只设观察使)。这样原来的淄青镇一分为三,各自管辖其所辖范围,势力均衡,都直接服从朝廷,成为唐王朝牢固控制的地区。

来源:山东省情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16
李正已祖上是高句丽人,其家族割据山东时,身兼唐朝的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有不少新罗和渤海商人和山东一带进行贸易,有些曾住在荣成一代,宇宙大国南韩以李正已族属和大韩南北国时代商人定居为由,说韩国人曾经统治过山东并大量向山东移民云云。那个时代的新罗海盗和叛贼张保皋曾经和山东进行贸易,现在被南韩人士吹为海神,荣成当地官员为招商引资出政绩,在荣成的一座寺庙里为张保皋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 此帖被niesuper在2012-05-16 02:32重新编辑 ]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5-16
引用第1楼niesuper于2012-05-16 02:23发表的 :
李正已祖上是高句丽人,其家族割据山东时,身兼唐朝的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有不少新罗和渤海商人和山东一带进行贸易,有些曾住在荣成一代,宇宙大国南韩以李正已族属和大韩南北国时代商人定居为由,说韩国人曾经统治过山东并大量向山东移民云云。那个时代的新罗海盗和叛贼张保皋曾经和山东进行贸易,现在被南韩人士吹为海神,荣成当地官员为招商引资出政绩,在荣成的一座寺庙里为张保皋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为了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应该在天安门广场建一座高大的DTYJ纪念碑。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5-16
引用第1楼niesuper于2012-05-16 02:23发表的  :
李正已祖上是高句丽人,其家族割据山东时,身兼唐朝的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有不少新罗和渤海商人和山东一带进行贸易,有些曾住在荣成一代,宇宙大国南韩以李正已族属和大韩南北国时代商人定居为由,说韩国人曾经统治过山东并大量向山东移民云云。那个时代的新罗海盗和叛贼张保皋曾经和山东进行贸易,现在被南韩人士吹为海神,荣成当地官员为招商引资出政绩,在荣成的一座寺庙里为张保皋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这是不是说的在石岛赤山法华院的那个?我记得那里风景区中有个张保皋纪念馆,还给他立了个很大的像。不过对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个张保皋是干什么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5-16
引用第2楼我等天子于2012-05-16 07:41发表的  :
为了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应该在天安门广场建一座高大的DTYJ纪念碑。

这气话说的过头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5-17
引用第3楼扬歌海上于2012-05-16 21:57发表的  :
这是不是说的在石岛赤山法华院的那个?我记得那里风景区中有个张保皋纪念馆,还给他立了个很大的像。不过对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个张保皋是干什么的。
就是赤山法华院的那个,中国人麻木图财,当然不太在意了,主要是南韩人士在意,好多南韩人士来旅游缅怀他们的所谓海神和殖民先驱。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前几年长春亚冬会事件和长白山南韩人士头绑还我河山布条是前车之鉴。其实,茶杯里的泥鳅也掀不起大浪,防微杜渐总是好的。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5-18
引用第5楼niesuper于2012-05-17 01:54发表的  :
就是赤山法华院的那个,中国人麻木图财,当然不太在意了,主要是南韩人士在意,好多南韩人士来旅游缅怀他们的所谓海神和殖民先驱。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前几年长春亚冬会事件和长白山南韩人士头绑还我河山布条是前车之鉴。其实,茶杯里的泥鳅也掀不起大浪,防微杜渐总是好的。


同意!南韩有些人YY我山东半岛甚至国内更大的区域是韩国故土不是一天两天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